第一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王丁路 发布时间: 2010/12/13 责任编辑: 诸葛淼 来源: 金华日报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才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体面劳动;才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才能落实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注重预防、完善制度,加强调处、健全机制,保持了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市劳动关系调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与用人单位制度落实滞后的矛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但一些企业在拥有了用工绝对自主权的同时,却忽视了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忽视了劳动管理制度建设,以老板意志取代规章制度,以企业规定取代法律法规。一是劳动合同签订不容乐观。《劳动合同法》规定不签订劳动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连续签订两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一些企业为规避风险责任,在劳动合同签订上做文章,或者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或者随意简化变更合同内容,或者约定不公平条款,造成合同签订率低、合同短期化、合同不规范、合同不落实。二是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均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或者为方便管理,有意无意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或者仅为部分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企业对社会保险强制性认识不足造成违法的同时,也加大了自身风险。三是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忽视劳动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和落实,缺乏必须的安全防护培训,造成工伤事故频发。
二、劳动者维权意识提高与用人单位管理理念滞后的矛盾。部分企业仍然沿袭陈旧的用工管理理念,消极应对员工诉求,随意侵害员工权益。一是劳动者希望有休息休假权,但一些企业仍然实行超时加班加点。在部分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和服务企业,不能保证职工每周休息一天,少数企业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二是劳动者希望获得与劳动相匹配的报酬,但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压低和拖欠克扣工资情况。根据抽样调查,我市小企业工资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27.7%,其他的也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一些企业除低人工成本外缺乏其他竞争优势,而待遇低、环境差又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招工困难,出现劳动纠纷。根据统计,目前工资案件占劳动监察投诉案件总量的80%。三是劳动者希望实现人生价值,但一些企业缺乏人文关怀。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劳动者,不仅关注自身权益维护,更加追求人生价值体现。但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员工尊严,在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没有凝聚力、职工没有归属感。
三、劳动纠纷复杂化与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设滞后的矛盾。劳动纠纷调处工作专业性强、敏感度高,需要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履行专业职能。但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劳动纠纷案件,现有机制难以妥善有效处理。一是人少案多,执法力量薄弱。2009年全市劳动仲裁案件2298件,而专职仲裁员仅为32人;全市监察处理案件8211件,而在职监察员仅为96人。二是基层案多,基层组织建设滞后。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站缺乏工作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责、权、利不对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调解组织职能缺失。三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尚未成型,基层工会维权组织有待加强。基层工会受制于体制现状,不能充分发挥其谈判、维权职能。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与现阶段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有紧密联系。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作为,关键是扮演好“四个员”角色。
一、当好“引导员”。一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更新设备、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加班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让员工体面劳动,快乐生活。二是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和民主管理,落实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共享共赢。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方式方法,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当好“服务员”。一是优化服务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稳妥调解劳资纠纷,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完善社保制度。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医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积极落实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度,促进企业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有效加强劳动者安全保护。三是积极促进就业。通过实施“春风行动”、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组织省际劳务协作、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搭建就业平台,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为企业输送合格劳动者。
三、当好“执法员”。一是加大劳动法律法规贯彻力度。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督促企业清理内部规章制度,引导企业依法开展劳动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动态预警机制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密切关注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状态,及时消除影响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工资标准和支付、工作时间等法规制度落实情况,对于严重违法企业依法公开曝光,从严处罚。建立教育、预防、处罚三位一体的劳动执法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依法管理、守法经营。三是完善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维护低收入劳动者权益;推动企业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完善欠薪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四是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调解。深入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体系,全面推广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创新仲裁工作机制,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积极落实人员经费。畅通投诉渠道,完善信访机制,做好维稳工作。
四、当好“协调员”。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积极探索三方机制有效介入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劳资双方平等对话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推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以柔性化处理为手段,进一步健全调解组织,建立劳资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第二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
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
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三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四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板桥汽渡管理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板桥汽渡是南京市交通运输局直属全民事业单位,自1996年4月正式建成通渡。南码头位于雨花台板桥镇五胜村,北码头位于江浦县桥林镇滨江村。是连接南京绕城公路、104、205等国道以及沪宁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已拥有5艘全省最先进的28车360度全回转汽渡船,设计通行能力为每日4000辆,航行距离约为1.5公里,配备了电视监控、雷达导航、无线通讯、电子计重和微机售票等先进设施。近年来,渡运正逐步走上以渡运主业为主,“物流基地、养殖基地、修理基地”等其他副业为补充的多元发展的道路。交通大部制改革后,汽渡处内设6个部门,工会作为单设部门独立开展工作。现有干部职工203人,其中事业编制30人,借聘用职工173人,人员入会率100%;全处现有工会小组12个,工会委员会由5人组成。
近年来,汽渡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活动,有力促进了汽渡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重视“创建工作”,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列入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组织,制定实施方案,从组织上确保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各行政管理职能科室领导为成员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会。
二是制定了“汽渡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目标并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小组成员、职能科室。
三是利用汽渡处办公自动化及民主管理网络、宣传栏等设施对创建工作面向全处进行大力宣传,同时接受来组各方面的监督。
二、重民主、讲文明,凝心聚力夯基础。
一是坚持完善职代会和事务公开营造和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职代会,建立了职工代表述职评议,确保职代会制度严格按照其职权范围和规定认真落实,促进了汽渡处在和谐的环境中深化改革,健康发展;以事务公开为保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事务公开内容上,将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内容;在形式上坚持以职代会和局域网为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通过文件、公开栏、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通报,使汽渡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得到职工的支持和理解,有力地促进了汽渡处劳动关系的稳定。通过事务公开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行为,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
二是坚持构建职工建言献策,搭建和谐平台。汽渡处开展员工建言献策工作已经多年,每年组织召开劳模和先进代表座谈会、班组长座谈会等,从不同层面征询到员工很多富有实效的意见和建议,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构建了合理化建议机制,通过这个平台让全处职工建言献策,共同参与汽渡处管理。广开言路让职工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大量的优秀合理化建议涌现出来。
三是坚持落实系列合同,融洽劳动和谐关系。近几年来,我处将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专项合同、目标管理考核等方式予以保障。坚持对《集体合同》及其《实施方案》、《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去年,我处通过对集体合同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巡查,特别是对女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把女职工的健康体检纳入合同文本,同时对员工医疗期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补充。目前履约率、职工满意率都达到了100%。通过合同的兑现、年休假的落实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爱员工、树形象、共建共享筑和谐
一是规范劳动用工,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这几年来,我处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二是为从根本上维护职工权益,我处积极做好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活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推广工作。鼓励全处干部职工参加深造学习,对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者给予一定奖励,对技能鉴定合格者按照不同级别享受一定的岗位工资。近年来,我处有94人通过参加岗位技术培训获得专业技术证书,其中有21人取得船长证书、19人取得轮机长证书。74名目前在岗持证人员,有60人是自培人才,其中20人先后走上调度、船长、轮机长和值班站长等重要岗位,成为汽渡处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是在全处推行“岗位标兵”工作,对“岗位标兵”人员给予相应奖励,鼓励广大职工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对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是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我处工会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对困难职工进行慰问送温暖,并特困职工救助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工会。同时通过生日送蛋糕卷、生病探望、节日慰问、春节送温暖等方式,表达对职工的关爱。
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和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丰富多彩的文化是连接员工情感的七彩纽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组织技术理论研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塑造优秀人才队伍;举办征文、演讲大赛,增长了才干,凝聚了人心,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同时在我处建立了图书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每年组织全局职工举行拔河赛、乒乓球赛、扑克赛等多种有益文体活动;近年来,举办了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女职工法律维权讲座、职工技能大比武等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职工们放松了心情,融洽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同时也提升了汽渡处的凝聚力。
和谐企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开展创建活动以来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创建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在理顺关系、主动协调、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职工为本,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在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下功夫;必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创建氛围,在激发职工参与热情,实现共建共享上下功夫;必须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在丰富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上下工夫。
第五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私营企业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因而,仅仅经济当中,可以说,无论是生产方面的,还是分配方面的,都形成了巨大影响力。说到底,这是在一个生产力落后,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国家里高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初级阶段。因此,这样的大前提下,能够不但影响到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有如下的——
1.私营企业除了自身需要扩大发展以应对竞争外,还遇到什么困境迫使他不能增加职工福利待遇以既利于其自身的百年发展、又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呢?这个问题还得从国内外的经济竞争与政治不公正待遇思考
2.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制度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我国的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过剩压力,劳动力价格有时容易被人为压低,劳动者在劳动待遇的争取方面处在一种不利的地位,加之工人的文化水准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维权常识,往往不懂得使用必要的法律工具来维护自己合理的劳动权益。如果没有有效的集体协商制度,我国的劳动关系必定是不公正、不协调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劳动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完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其一,政府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劳动者基本的劳动条件,根据各个地区以及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低标准,使集体谈判协商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可以遵循;同时,政府应当大幅度扩大劳动监察人员队伍,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组织必需的集体劳动合同的普遍检查,督促集体劳动合同文本的规范化和具体落实的情况。其二,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将集体谈判协商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任务,并将企业集体谈判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率及其落实的具体状况作为最为自己重要的工作考核指标。其三,对于劳动者本身来说,应当进行劳动合同知识的普及性教育。{1.工人的权益由工会出面,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工会是谁的工会?2.如果工人的权益由政府出面,则涉及到更多的利益问题:首先,政府机构繁杂,法律赋予各个部门所管辖的权限很可能覆盖不到工人劳动利益保护的诸方面领域;其次,数个政府机构的联合执法,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大,而且过程中易受各种内在复杂矛盾的相互约束和限制(即内部的明争暗斗,权力角逐的尔虞我诈),势必将会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乃至工作效果。另外,政府要代表工人利益,在法律上如果是相当于“代理律师”的专业化资格,那它究竟是属于长期乃至永久性的免费服务,还是有偿回报性质的?3.劳动者的普法教育、普卫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究竟是增加工资的群众斗争,还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问题?}
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可行性和节奏性。基于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必须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可行性和节奏性。第一,注重基础性劳动条件的保护。现阶段,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难度很大。但从政府的能力以及国家财政实力的角度
看,对于劳动者的基础性劳动权益亦即劳动保护的底线方面的劳动政策,如在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劳动时间的保护、消除童工和强迫现象、涉及到人的生命的生产安全的保护政策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必须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当中,要特别重视解决好这一问题。第二,宜梯度性地推动和谐劳动政策的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现实社会一个公认的明显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准同西部地区发展水准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近期是难以完全消除的。各个区域发展水准的巨大差别,使得不同区域劳动者对于劳动政策的具体要求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与发展水准的巨大差别相适应,各个地区的政府在财力、在对劳动关系的认识方面,各个地区的企业主群体在经济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理念方面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对于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推动,不宜采取整齐划一的作法。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可以在确保劳动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劳动政策的水准,如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交纳金额水准,健全劳资谈判协商机制等等。而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将劳动政策的重心放在劳动底线的保证方面,如重视制定和实施工资最低标准、提高“三险”的覆盖率、实现社会保险在劳动者工作流动后的有效转续等。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我国采取梯度性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策略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做法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在和谐劳动关系上先行一步的经验,对于后来者无疑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有益的并且是具有鼓舞性的前景。(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吴忠民)来源: 《光明日报》 2011年5月30日
劳动合同是确立和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是现行劳动法律所确定的核心法律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二)平等协商原则。坚持平等协商与签订集体合同相协调,重在平等协商。平等协商是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围绕劳动关系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沟通协商的重要机制。平等协商的过程,就是劳动关系双方求同存异、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劳动关系的许多矛盾,就是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来解决的。集体合同是平等协商的结果,平等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前提和基础。平等协商的水平决定着集体合同的质量。如果平等协商机制不健全,协商不充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集体合同。平等协商不仅是签订集体合同必经的法定程序,也是履行集体合同过程中处理发生的矛盾和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认识平等协商的重要性,在调整劳动关系的全过程中都要抓好平等协商。必须明确:集体合同的条款,不经过平等协商,企业和职工都不能单方面修改或拒绝执行。
(三)重点突出原则。坚持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实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重点,这是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如果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劳动关系问题,协商中没有提出,集体合同没有涉及,合同条款看起来很多,但大多无关痛痒,这种合同不会起到调整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企业和职工也不会满意。因此,必须把坚持劳动标准与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统一起来,立足企业的具体现实,把劳动关系中最重要、企业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工资收入问题、社保问题等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并在协商过程中努力加以解决,在集体合同条款中加以具体体现,不断增强这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和政府一边高喊完善劳动法规、加强企业在雇佣劳动上的尊法和守法,但另一方面却没有积极参与到“有效监督”的活动中来;如果就只有做广告、做宣传,却不是放下无用功,有所作为地转变到实际的“企业主、雇员、政府”的三
方监管活动中来,就必然常常会出现像一个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400,但合同上的最低月工资却是只有1000到1300之间,甚至更低的现象。——从劳动合同的局外人转为局内中介人}
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合同管理体制。随着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制度的确立,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动用工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劳动用工管理的内容明显增多。为此,要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为主导、社区为基础、企业和工会为主体的劳动合同管理体制。在县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重新设立劳动管理科室,同时在乡镇及社区建立劳动管理站,形成各个层级相互维系的劳动管理体系。南其全面组织、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备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同时,按照《劳动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制度的要求,劳动管理部门应对从劳动者择业、企业用工、录用备案,到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劳动合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对每个环节的时间、条件、要求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用工单位、劳动者、劳动管理部门都能按规定的程序运行。还要建立劳动合同签订登记、变更、解除、终止预报制度及存档管理制度、履行检查制度、统计分析制度,确保劳动合同制度规范有序的实施。劳动保障部门还应配合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录用备案:作,同时,还要发挥丰十区(镇乡、街道)劳动保障管理站的作用,由其负责做好本区域的合同签订台账、个人劳动合同签订台账,并及时将每年劳动合同、录用资料装订归档。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来管理劳动合同,建立企业和个人劳动合同数据库,及时将录用备案的企业和个人情况输入数据库中,并要实现社区(镇乡、街道)劳动保障管理站与劳动保障部门的计算机联网,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提供方便。{在这里,提出了“政府的管理要实现公务员个人在业务上的责任制”,如果公务员在管理合同过程中不尽责、不尽职,故意与资本家勾结,坑害劳动者的利益发生时,将有合适的法律对其进行惩治。为此,政府与资本家和工人如果组织起了三方监督活动行为的话,或许还需要有社会的民间律师志愿者、人道主义者等为同样的劳动者阶级提供“局外监督和援助”的服务}
但在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也存在着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履行劳动合同不全面、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阻力。劳动关系的矛盾成为当前最为主要的社会利益矛盾之一。
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制度。企业依法经过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要在普遍开展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类型的企业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指导企业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合理确定集体合同具体内容和标准,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暂不具备条件签订综合性集体合同的企业,可以就工资分配等问题签订单项集体合同或协议。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相应的企业组织代表或企业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六)建立健全履约监督保障机制和平等协商争议处理制度。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提出平等协商的要求,另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要严格遵守执行。政府相关部门要指导企业建立集体合同履约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制度,把履约责任制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纳入企业管理工作。集体合同的履行要接受工会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集体合同制度履行情况的行政监察工作,把劳动保障监察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平等协商、违反集体合同的企业,要责令其限期改正,依法处理。要积极探索建立平等协商或签订集体合同争议的行政调解制度,及时引导争议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调解处理。
借鉴国外有关劳动立法经验,对《劳动法》进行具有前瞻性的修改,其方向是使它的保护范围更广泛。可以考虑在《劳动法》中对集体谈判和集体行动权作出具体规定,还要对工会的活动作必要的规定。此外,《劳动法》是一部实体法律,缺乏程序性内容,在修改的同时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有关程序性法律。
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对劳动关系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我们必须努力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塑造“橄榄形”社会
要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工资等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关键。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等一系列措施。
王兆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王兆国强调,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协助党政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会议强调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的覆盖面、签订率和履约质量。特别是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是合理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要尊重职工的劳动价值,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稳妥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实现企业与职工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
三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要通过开展员工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四是努力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调解机制。企业要重视发挥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是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家素质。要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广大企业家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奉献精神,在坚持科学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尽职尽责,让企业做强、做优、健康发展,让职工快乐工作、体面劳动、幸福生活。(本文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9月3日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促进消费,关键要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国消费市场很红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贸易增长最快、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五年。2010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是五年前的2.3倍,比上一年增长18.4%。
但是,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量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消费总量还不到美国的1/6。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
拉动消费,根子在增加收入。目前,我国普通居民与劳动者收入较低、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成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三大突出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如果老百姓没多少钱可以用来消费,出台再多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把准病脉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理念,切实扭转利益严重失衡的分配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全国政协委员、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卞志良认为,增加居民收入,要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政府要逐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离退休人员待遇。
改革不到家,有钱也不花。“今后,政府应更多承担起改善民生的责任,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健全社保体系,解决最紧迫的养老、医疗、失业几大保障问题。”卞志良说,比如,可以运用部分财政资金充实养老金账户,加紧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以住房、交通、通信、体育健身为热点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对服务消费品的需求迅速上升。卞志良认为,今后应进一步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拓展旅游、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为百姓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扩大投资,更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投资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但中国目前还应更多关注投资,尤其是公共投资。近几年,针对投资增长过快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投资与消费增幅差距不断缩小,但这并不等于不要合理的投资规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优化投资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将定位在7%。这意味着在未来5年,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秦皇岛市市长朱浩文说,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今年秦皇岛市计划向服务业投资397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4%。“在我们看来,投资效益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更要看生态效益。”朱浩文说。
全国人大代表、德龙钢铁集团董事长丁立国认为,优化投资结构,就意味着要特别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在这一过程中,要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国家应出台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银行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贴息、补贴、合作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共同投资项目,把民营企业引向国家需要发展的短板
领域。”丁立国说,同时,政府还应该帮助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其研发、生产、营销逐步国际化,开发国际市场和战略资源,促进民营企业顺利实现海外投资,推广民族品牌。
优化投资结构,还意味着要完善投资机制,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特别要遏止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认为,在投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招标、设计、评估、论证,在项目资金确定以后要早筹措、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更要做好跟踪监督检查。
科学规划,以改善民生为导向
期待美好生活,关键要有活干、有钱赚
“扩大内需的出发点、着眼点和最终目的,就是改善民生。” 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代表说,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财力雄厚了,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扩大内需,有利于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空间和动力;又有利于加强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民生改善;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本身就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两者相互关联。
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峰代表认为,在扩大内需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尽量避免与改善民生的目标出现相悖的情况。例如,如果扩大内需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而不注意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就有可能加剧收入差距问题,反过来又会导致内需难以扩大。如果不注意合理调节要素投向,就有可能带来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因此,扩大内需,更需要科学规划、找准着力点。”周晓峰说。
浙江传化集团
企业不可或缺的“家文化”
近年来,传化集团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做的工作得到上级肯定,引起社会关注,引发传化人对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在企业,质量是生命,这个生命要靠员工去呵护;技术是关键,这个关键要靠员工去突破;品牌是通行证,这个通行证要靠员工去打造。企业的各种竞争要素都离不开员工,员工直接面向顾客,企业家直接面向员工,企业家的着力点应该是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
传化集团历经25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从借款2000元起家,发展到年销售收入145亿元、总资产150亿元的规模;从以生产纺织化学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企业,发展到拥有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5大事业平台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从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发展到拥有7400多名员工的社会化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从外部条件看,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从内部条件看,关键在于传化十分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充分激发了员工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恩图报,办企业如同做人,人要有情有义,企业也要有情有义。对此徐冠巨感同身受。
企业创办之始,徐冠巨的父亲就常带着与员工同吃同住,大家上下班都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文化”一直在传承。在传化——这个共同平台上,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患难与共,成为干事创业的好伙伴。
当企业家用真心和诚挚对待员工时,员工会由衷地热爱工作、关心企业,这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不竭动力。如果只带着单纯的功利目的去处理劳动关系,就不可能形成持久和谐的局面。
企业家在财富安排和使用上尽好责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早
在1996年,传化就开展企业内部储蓄式养老保险;2000年,浙江省进行民营企业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传化第一时间提出申请,并成为首批3个试点企业之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传化做到了凡是在传化退休的员工,都能领到社会养老金,过上幸福安稳的老年生活。2009年,企业经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传化作出并实现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并且还给员工增加10%以上的报酬。通过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企业依然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
近年来,传化面向关键员工推出股权激励政策,以高出企业
效益增长的速度提高员工的待遇水平,以上亿元的投资持续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未来5年员工收入再翻番的目标。
徐冠巨说:“每当我看到员工满怀希望地走进公司大门,就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的责任就是让企业健康发展,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把员工幸福视为己任是企业家的一种使命。”
在徐冠巨眼里绝大多数员工来到企业,并不只是为了一个饭碗,他们有抱负、有事业心,希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希望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好平台,建立一个好机制,营造一个好氛围,让他们的智慧和热情竞相进发,员工合理化建议平台已经成为传化重要的“智慧热线”。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个长期课题,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需要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相信传化人将不断努力,继续把企业发展好,把员工关心好,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徐冠巨表示。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宗庆后从自己几十年经营管理企业的经历中深切感到,民营企业家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负有重要责任。民营企业家应当致富思源、富而思报,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宗庆后常常感到,自己虽然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身份并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与企业员工的关系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而仅仅是分工、职责不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普通劳动者和民营企业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都是国家的主人。民营企业家应当正确定位自己,把自身利益与员工利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主动投身“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行动中去,通过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宗庆后认为,在掌握一定的财富后,民营企业家怎样正确认识财富,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尤为重要。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站到员工利益的对立面,直接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民营企业家应当把金钱看得淡一些,把社会责任看得重一些。
民营企业家应当通过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来实现自己更高的精神需求;而服务社会一方面表现为把企业经营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营造和谐舒心的劳动环境,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并为他们打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可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民营企业家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当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持续发展的风险还很大,随时可能被市场竞争的狂潮吞噬。要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竞争制高点,赢得市场优势,就必须更加注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对企业来说,一支强有力的员工队伍是最宝贵的财富。
基于这样的认识,娃哈哈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不断给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加工资,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并在住房、医疗、休假、子女入学
等方面给予员工全方位的保障,从而使企业内部始终保持团结、奋进、和谐的良性竞争局面。
娃哈哈的实践说明,民营企
业经营组织只要做到事业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推、矛盾同解,就能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强保证。
温州正泰历来高度重视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和战略管理人才储备,“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五个“千人计划”实施以学习与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继任者计划”建立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