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思我的伯伯周恩来
追思我的伯伯周恩来
2018年3月5日,是我的伯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接到《百年潮》杂志的约稿,我却不知从何下笔,正好赶上电视剧《海棠依旧》刚刚播出不久,大家对剧中的情节印象还很深刻。我想,何不顺着这部剧的内容和思路,补充一些剧中没能讲到、讲全的细节呢?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从小经常随父母到西花厅看望伯伯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但那时年龄小,就知道到处玩儿,很少听大人们谈话,等到长大些,上了中学,可以听懂一些事儿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伯伯非常忙,能见到他、与他交流的机会就少多了。伯伯、伯母与我当面交谈、关心教诲的事情,使我终生难忘。其他情况,则主要是从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讲述中了解到的。一
伯伯生前一直不让我们亲属对外界讲与他的关系,不许我们在外张扬,不让我们给组织上添麻烦。他还为亲属们制定了“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所以,很久以来,许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家与周恩来的亲属关系,更不清楚是怎样的一种具体情况。正因为如此,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我敬爱的伯伯周恩来和我的父亲周恩寿之间的兄弟关系和感情,也算对电视剧《海棠依旧》中没能描述到的情节作一点补充。
我父亲的一奶同胞共兄弟三人,没有姐妹。周恩来(字翔宇)是老大,夫人邓颖超,膝下无子(曾有一子出生时夭折了),我们侄辈称呼他伯伯。因伯伯在周氏家族同辈中排行老七,所以我们侄辈们称邓颖超为七妈。周恩溥(字博宇)是老二,小伯伯一?q,20世纪40年代就去世了;膝下一子名荣庆,于90年代初去世,他的夫人和子女现生活在河南焦作。我的父亲周恩寿(字同宇)最小,是老三,小伯伯六岁;母亲王士琴,与父亲生养了我们三男三女,共六个孩子。
在伯伯九岁时,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先后病逝,因为我爷爷经常在外地工作,伯伯就自己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一边艰难度日,一边在亲戚家寄宿读书。伯伯12岁时先是依靠他的伯伯(周贻赓,字曼青,我辈称他四爷爷)到东北学习,后来又到天津南开学校上学,并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后来,我的二伯伯和我父亲也到天津南开上学。随着大伯伯在革命斗争中的名声越来越大,职务越来越高,我父亲觉得“周恩寿”这个名字的前两个字太敏感,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是周恩来家的什么人?”于是,我父亲一直以“周同宇”的名义与外界交往联系,以至于我小时候都不知道父亲还有个名字叫
“周恩寿”。
自1920年伯伯与我父亲在天津分别(伯伯去法国留学,父亲在南开上学),到1925年8月8日伯伯与七妈结婚,他们兄弟二人有五年没有相见。我七妈从小到大一直与她的母亲杨振德老夫人生活在一起,母女俩相依为命。七妈从天津到广州与伯伯成亲,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段佳话。可是,杨老夫人远在天津思女心切,一定要去找女儿。一位孤身老人如何能长途跋涉前往遥远的南方呢?于是,重任就落在我父亲身上。
1925年10月,我父亲陪护杨老夫人顺利抵达广州,亲人团聚分外高兴。当时黄埔军校正好招生,我父亲考上了黄埔四期政治科。兄弟二人,哥哥授课当老师,弟弟听课做学生,他们在手足亲情上又增添了一分革命师生、战友与同志的关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伯伯被蒋介石排挤,暂时离开北伐军,到上海领导武装起义。我父亲则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打到武汉,战斗中腿部中弹,无法行走,是北伐军总政治部代主任郭沫若和几位战友用一把椅子将他抬进武昌城的。
在北伐军攻下武汉后,我父亲在伯伯的领导下担任了校级中层干部,但后来因为一次误会,伯伯认为他的弟弟违反军纪擅离职守,作为亲属更要严格要求、严肃处理,于是将我父亲撤职查办、关禁闭。父亲实在承受不了这种处理,他没有申辩,也不想增添矛盾和麻烦,但也感到在这位如此严厉的兄长领导下,工作很难开展下去。所以,父亲无奈地离开了他的哥哥和队伍,到东北投奔了他们的四伯伯。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到北京工作,带着我们全家经常去看望伯伯和七妈,兄弟二人摒弃误会,再续亲情。听我母亲说,在我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周家全体家属在西花厅聚会,聆听伯伯讲家史、谈家风。在谈到我父亲时,伯伯所讲的大意是:同宇是个很善良、老实、忠厚的人,他在北伐时还流过血,负过伤,我那时年轻气盛、火气大,对他的处理重了,我有责任。作为哥哥,是我对他的帮助不够,在我们1928年去莫斯科开党的六大时,他在吉林还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和掩护。伯伯语重心长,我父母和晚辈们听了都非常感动。他对弟弟的体贴、理解和歉疚说得那么诚恳,情深义重。二
有句话讲:爱之深,责之切。伯伯对我们一家的关怀是多方面的,既有关心帮助,又有严格要求,他的爱是建立在不能给公家和组织增添麻烦的前提下的,他不让我父亲升级、涨工资,可我们六个孩子要上学、要吃饭,伯伯和七妈就从他们的工资中拿出很大一部分,按期提供给我们作为生活费用,自己却过着简朴节省的日子。
1966年,我上初二,“文革”来了。伯伯的工作骤然变得异常繁重和复杂。电视剧《海棠依旧》里面作了很多描述,我在这里就略过不提了。1968年春,就在大批中央和地方领导干部陆续被打倒、批斗、审查时,伯伯突然收到一份状告我父亲有反党、反革命嫌疑的材料,并提出处理建议,报请总理批示。伯伯将上报材料中的处理建议上的“拘留”两字划掉,改为“拘捕”,我父亲就这样被北京卫戍区抓走了。
父亲这次被抓走,关押时间长达七年多。后来,邓小平在伯伯病重住院期间主持中央工作时,提出要释放一大批老干部出来,经毛主席同意批准,我父亲与一批人于1975年5月被释放回家,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问题。在父亲被关押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九一三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后不久,政治气氛有所松动。1972年开始,很多被关押的老干部家属被允许在过年过节期间去探监,被关押的人能与家人短暂地见上一面,互诉思念之情。
可是,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被允许去见我父亲。负责审查我父亲的工作人员都说我父亲没问题,是被冤枉的,有人甚至私下悄悄说:“审查周同宇就因为他是周恩来的弟弟!”在《海棠依旧》中,有一段我和妹妹周秉建去狱中探视父亲的情节,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我认为很有意义和感染力。这个情节描述的是我和妹妹被伯伯要求脱下军装、重回农村和牧区,临走前去狱中看望我们的父亲并与他告别。父亲对伯伯的安排表示了坚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按照当时参军入伍的政审政策,家长在受审期间,子女是不允许当兵的。父亲要求我们应按政策办,安心回农村和牧区,继续锻炼,不要为这件事给伯伯出难题、添麻烦。这段剧情虽属虚构,但父亲出狱后的事实证明,他当时在狱中对伯伯的处境是非常清楚和理解的。
我父亲被释放后,因为七年多没有与外界接触,对形势变化都不了解。那时,党内和人民群众中的正义力量与“四人帮”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复杂。通过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经过深刻思考,父亲和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四人帮”和造反派要收拾我父亲,纯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攻击的根本目标是伯伯周恩来。审查我父亲和伯伯身边工作过的人,就是要挖伯伯的墙角,要扳倒伯伯,还要扳倒他坚决支持的以邓小平等代表的党内正确力量、老一辈革命家,最后实现他们篡党夺权的罪恶阴谋。所以,父亲的思路很明确,真正要抓他的人是“四人帮”,哪会是他的哥哥?!
知子莫如父,父不在,长兄如父。伯伯很了解他的弟弟,也清楚他弟弟没有问题。凭借他的睿智,伯伯清醒地识破了“四人帮”和造反派的诡计,但是非常时期,必须使用非常手段。伯伯以他高超、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方式,将“拘留”的建议改为“拘捕”(拘捕就是逮捕,是要用手铐铐走的),让“四人帮”抓不到辫子,反而对我父亲起到一种特殊的保护作用。父亲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在特殊时期不能说出来,而且需要配合。他对哥哥的处理办法表示理解、钦佩和感激。三
有一件令我父亲至死深感遗憾、无奈与痛苦的事,那就是他一奶同胞的亲哥哥、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976年1月8日去世后,遗体告别、火化、吊唁和追悼大会等所有治丧活动,他都没有被批准参加。他没有“资格”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去作最后的告别。
那是因为1975年被释放出来的老同志,很多人是带着“尾巴”出来的。所谓“尾巴”,就是人被放出来前,审查人员宣布:“以前对你审查是正确的,放你们出来是对你们的关怀,但并不等于你们就没问题了,放出去后还是要继续反省你们的问题,不要以为放了就没事了,你们是带着尾巴(问题)出去的,要夹着尾巴做人。”也就是说,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一大批老同志,政治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北京有家的可以回家,没有家的安排去外地,但不能随意参加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周恩来总理的治丧活动属于重大政治活动,就算是周恩来的亲弟弟,因为有“政治问题”,也不准
参加。
1976年1月8日临近中午,我大姐周秉德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往父母家,将伯伯刚刚去世的噩耗传达给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我们都惊呆了,如同天塌地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全家人相拥痛哭,都沉浸在无比心碎的悲痛之中,父亲更是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哀号。当父亲得知伯伯的一切治丧活动只允许我们晚辈参加,他却因为有“政治问题”而失去了送哥哥“最后一程”的机会时,他的绝望、悲哀、凄惨和痛苦是无法言表的,精神状态近乎崩溃。他只能默默地忍着,接受这个无情的打击。当我们晚辈们参加伯伯的各项治丧活动时,母亲陪着父亲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流泪,一边看着人民送别周总理的镜头。在整个治丧期间及以后的很?L时间里,父亲茶饭不思,每天多次失声痛哭,累了就坐在家中自设的灵堂前,默默地端详着哥哥的遗像,不停地发出叹息。
没能为哥哥送终的难过、委屈、无奈与遗憾伴随着父亲走过了他最后的时光。可喜的是,当1979年父亲的问题彻底平反后,我父母终于可以与他们的嫂子、我们的七妈相见了。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叔嫂之间、妯娌之间重新团聚,三位老人喜极而泣。回想十几年间的艰难处境,唏嘘不已,倍加思念和缅怀我的伯伯周恩来。四
下面再讲讲我与伯伯之间的一段往事,是我插队当知青期间,当了兵后又被伯伯送回农村种地的事情。
1969年初,我积极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当农民。临行前,我到西花厅向伯伯和七妈辞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延安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地荒贫,生产落后,农民生活非常困苦,缺粮、缺钱、缺医、缺水,简直什么都缺。知青们从大城市来到这么个贫穷偏僻的地方,吃不饱饭,劳动量还大,连生活费都赚不到多少,甚至还要靠家里补贴。
到了1969年底冬闲时节,大部分知青回京探亲,有的同学借机走关系当兵去了,有的同学不管是真病还是装病,用病退的方式将户口迁回北京,还有的同学转到其他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插队。
在回京期间,在伯伯紧张忙碌的工作间隙,我几次到西花厅向伯伯、七妈反映知青插队中的问题,同时也汇报了延安地区贫穷落后、人民生活艰难、吃不饱饭等状况。伯伯听后非常难过,他说,延安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生活却如此困难,是他这个总理的责任,对不起延安老区人民,也无法向毛主席交代。他让我将所了解的情况写份书面材料交给他,后面的事就不用我管了。他还叮嘱我过春节后一定要回到延安,坚持下去,不能当“逃兵”。
第二篇:追思台词
3、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是信耶稣的,然而对于耶稣,这个世上还是有许多人有疑惑,他们在思考,耶稣到底有没有,而耶稣的的存在,也正是我们信仰的开头,接下来,有春兰姊妹为我们带来快板《耶稣到底有没有》来告诉我们,耶稣的存在。
5、主耶和华,我的神,我的王,每一个基督徒都当发出这样的赞美,是的,耶和华上帝坐着为王,直到永永远远,并且,他要掌权,这世间的一切,都在耶和华神的掌管之下。接下来,由晓伟姊妹,为我们带来女声独唱《耶和华神已掌权》
6、这个世界美丽非常,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这是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并且上帝创造之后,还在圣经中告诉我们,这是祂所看为好的,这世界的每一处奇妙,都见证了上帝的荣耀,而接下来,百合花手语组的姊妹们,也要藉着手语为我们带来诗歌《世界美丽非常》
7、人生就像一场梦,当梦醒的时候,我们回首自己的一生却发现,我们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却只在这世上蹉跎,这是何等可悲呢?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是支搭帐棚的人生,因为,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乃是在天上,有神同在的地方,接下来,有请中年诗班大合唱《人生就像一场梦》《世界不是我们的家》
9、亲爱的父老长辈,来听福音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我们都有一位最好的伴侣,他爱我们并且帮助我们,他陪伴我们走这生命的道路,祂就是耶稣,我们生命中的伴侣,接下来,有请百合花赞美团为我们带来,女声小组唱《生命中的伴侣》
11、这位长辈离开了我们,而最伤心的就是他的亲人,然而,这位因着对耶稣的信靠,他必定会到荣美的天堂,故此,本家的亲人们也是喜乐的,接下来,由本家的亲属们,为我们带来诗歌《》《》
13、圣经告诉我们,我们有一个荣美家乡,就在天那边,而这个荣美的家乡,是因为有上帝的同在,也正是因为有上帝的同在,天国才是最美的地方,也是每一个基督徒渴望的家乡,而接下来,我们百合花赞美团的,青年舞蹈队的姊妹们,正是要用她们的舞蹈,为我们带来《天国最美》
男:感谢主带领,今晚的追思已即将落幕。
女:感谢主的恩典,愿我们的赞美能够荣耀主的圣名。
男:愿主藉着今晚的追思,祝福各位亲友
女:也愿主祝福大家,同得福音的好处,得着永生。
男:最后,有请长老做祝福祷告,为我们的带来上帝的祝福。
第三篇:清明追思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清明追思
清明又至,思绪难平,感触颇多。既有感怀,又有追思,更有一种对万木丛生、欣欣向荣,春染大地的惊喜和冲动,是一种在春风中对于新生活、新气象、新追求、新目标的期待与企盼,是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清明对于人们而言,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遨游,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追寻中国文化的本源,感悟清明文化的精髓,享受清明文化带来的愉悦,荡涤心灵的尘埃,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用清明文化冷却浮躁的心,用先贤哲人的高风亮节比对自己的言行,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文化冲刷灵魂。
同时,清明又是一种对清明生态的寄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和谐静谧,就是人们对生态清明的真切感悟。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清明节带着她清秀而动人的面容款款而至,清明时节,天清地明,绿波荡漾,在孕育梦想与未来的季节里,人们缅怀先辈,远足踏青,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憧憬未来,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次集体踏青、沐浴阳光、拥抱大自然的庄严盛典。从这一天开始,心灵上的天人合一与形体上的天人合一在春风和草绿中实现融合。秋冬的积郁可以在田野中大声呐喊,一吐为快,闲冬的倦怠倾刻荡然无存。对生命、对工作、对事业,都开始了新的追求和记录;新的追求,督促人们追赶春风,扬马策鞭;新的追求,激励人们要超越昨天,创造明天。而大地山川间,“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在悠悠春色中,念情转为豁达,凄冷绽放希望,到处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图腾景象。
在清明节祭祀扫墓,千里赶上坟,追忆家族和先祖的荣辱沉浮,寄托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祭亡意在佑生,扫墓不仅仅是扫去逝者墓碑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命回归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清明,达到白居易笔下的“性海醇澄平少浪,心田洒扫静无尘”的境界。站在逝去的亲人墓前凭吊,追忆先祖的恩德,告慰先祖子嗣传承和门庭荣辱之事,再次体会到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四篇:我读周恩来
我读周恩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经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身后却没有留下一个儿女。
有这么一个人,他主管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计民生,却没有自己一分钱的存款。
是的,是有这么一个人,当他离开我们时候,人民的泪水漫撒十里长街,联合国降至半空的旗子也为他哀悼。他,就是周恩来。
读着总理的传记,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文字的匮乏,因为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他。如此之屹立于世界伟人之林的总理我该如何用语言去说呢?
穿越历史的浩瀚,我看到了当年在小学课堂上的周恩来,那时的他还只有12岁,面对着校长的提问,他站起来铿锵有力得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二岁的誓言,他用一生去实现。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是枪林弹雨中创造新中国的一生。
在历史中,我看见了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大榕树下与同学们促膝而谈,看见了指挥着军队奋勇打响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看见了他在长征中对胜利的乐观信心与坚持,看见了他在皖南事变后痛心的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总理从血雨腥风中用双手缔造了新中国。
经历了太多太多,终于我们听见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听见了当宣布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时人们热烈的掌声,从那天开始,他开始了他26年的国家总理的辛勤历程。历史的车轮还在不停的转动,有些东西在岁月中消失无踪,而有些东西却是我们永远的瑰宝。
我们不会忘记: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周恩来总是亲自审查计划的本子。他亲自指导编制计划,审定计划,工作非常细致,几乎每一个数字他都核查过,每一个百分比他都要亲自计算一下。当发现差错时,他总是耐心地严肃地给工作人员指出来,和蔼地要他们回去好好地再算一算。实事求是,严谨细致,这是总理的认真。
我们不会忘记: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周总理提出的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遭到暗杀的时候,周总理争取和平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出席了万隆会议,当他踏进会场的时候,世界人民看见的不仅仅是他,更是中国整个国家的风采。他的“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不强加于人,摆事实,以理服人的态度,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机智勇敢,顾全大局,这是总理的智慧。
我们不会忘记:在那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在罗布泊的上空腾起的背后,我们的周总理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从1949年他批准发展国家科技事业到1956年他亲自领导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十二年规划,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核电站,他都一直关注
着,每次核试验、导弹试验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他都要亲自听汇报,找专家咨询,仔细检查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求把各种不利或意外因素都考虑到,采取最可靠的保险措施。严肃细致,万无一失,这是总理的严谨。
我们不曾忘记的还有很多很多。外交场上您的胆识谋略,不卑不亢,面对记者不怀好意的刁难,您唇枪舌剑、有力的回击我们不会忘记;为了新中国经济的建设,您日理万机,那一夜夜的灯光,您的不辞劳苦、鞠躬尽瘁我们不会忘记;那用了几十年的睡衣,睡衣上一块又一块的补丁,那换了好多次底的皮鞋,您的大公无私,生活简朴我们不会忘记;您和邓奶奶炙热的爱情,夫妻间的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我们不会忘记···
您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是您所留下的永远不会离开。此时,我只想大声的说出人们心中共同的呼喊:大有大无一身清,九州天地撒骨灰。人民爱戴对手敬,楷模夫妻人中最。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第五篇:悼词(追思我敬爱的父亲)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们:
你们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父亲不幸离开,并向父亲的遗体做最后告别。首先,我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表示真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为我父亲送行,谢谢!
我父亲1937年2月12日出生于桐庐县凤川镇, 由于家里成分不好,经历了艰难的求学过程,经过努力于1959年毕业于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里东小学、旧县中学、莪山中学、九岭中学、横村中学等多校任教数学40年,父亲为了更好的教学,用暑假时间自学完成所有的大学高等数学,从一位小学老师发展成为高中数学老师,父亲无论在哪所学校,您都以校为家,视学生为儿女,您用亲切的话语,去教诲学生,用严谨的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自己的关爱照耀和滋润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谓是40年如一日,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迎来桃李满园。
父亲,在您近八十载人生路上,洒下多少辛酸和汗滴!您与我们的慈母风雨同舟,共度了四十多个春秋,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父亲这一生,是辛苦一生,奉献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您对子女要求严格,管教规范。而如今,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孝而亲不待,作为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为父亲生前做得太少,忙碌和疏忽都不能成为理由,我们没来得及完成一次全家旅行,没有好好的照顾您,没有经常回家转转,没有好好地多陪您说说话,没有好好地给您购置新衣服,没有好好地陪您散步,太多太多……都成为我们的遗憾。我们深深地怀念父亲,永远会把父亲放在我们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地方。
亲爱的父亲,您走了,您那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强的做人品质、诚实的做事准则,将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终生!父亲,我们知道您已经到那最美丽的天堂,您就放心吧,您的儿女一定会照顾好母亲,团结一致,相互关爱,好好生活!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际,徜徉在我们的面前,永远伴随着我们生活,我们工作!
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最后,再次谢谢大家前来为我父亲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