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用好快读法 梳理文章思路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用好快读法 梳理文
章思路
很多考生在做申论试卷时总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单纯讲道理的材料特别好归纳出要点,但是,如果材料在讲故事,有时就难以下手。今天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学习快读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快读法的基本操作如下: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启示。所谓的主题就是材料当中的主要介绍对象;所谓的处境就是主体面临的问题或者他的身份;做法是指他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结果是好是坏,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最后,我们如果可以从中找到启示,如果材料当中没有,我们就要推导出启示。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演示一下:
【材料】尽管水系管理部门不断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安全管理,但仍无法完全阻止人们下河野游的行为,而随之发生的那些溺亡事故则让人揪心。
对此,S市水系管理部门大力强化安全体系建设,在水系河道易出现私自游泳等情况的不安全地段加装防护栏,并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已加装防护栏的河道达到15公里。
日前,记者在太平河城市广场南岸看到,岸边已安装了一排绿色防护栏。城市水系管理处监察安保科科长对记者说,这一段河道长3.5公里,现已全部完成护栏安装,装了护栏后,在这里游泳的人明显减少了。
今年秋季,水系管理部门还将在连心河等易下河游泳地段,加栽绿篱、灌木等植物1.1万米,并安装监控,及时发现、制止游泳行为。
在加装防护栏的同时,水系管理部门还在水系河道沿线安装800块警示牌、悬挂700条警示标语,提示严禁游泳;并配备100名保安,维护水系河道安全,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作答】
本段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城市水系的管理部门,其处境是:人们下河野游导致溺亡事故发生,而他的做法就相对来讲比较多了,比如说,安装绿色护栏,安装监控、制止游泳行为、设立警示牌、配备保安。结果是游泳人明显减少。总结出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四个要素之后,材料当中并没有给我们明显的启示,那么我们就要推导出来。其实就是我们要在城市建设水系的时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通过快读法能够很好很快地梳理出材料内容,也是最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一种阅读方法,希望大家常常运用此方法进行练习。
第二篇: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之精读法
卓博名师王君轩: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初级阅读方法之跳读法 2015国考备考紧锣密鼓,对于申论的复习,阅读能力的培养可谓第一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阅读方法,卓博教育给考生划分了初级和高级方法,初级的方法也就是比较常见的跳读,快读和精读法。这个时代是个速读的时代,“上网、看手机、玩微博….”,考生们都养成了很好的速读习惯,好处是很多申论的材料看起来都还比较熟悉,坏处是答不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重点来讲解一下申论阅读之精读法。
何谓精读法?所谓精读法,也就是申论中有些材料“字字珠玑”,使考生不得不认真对待,“一行十目”。那么哪些材料如此重要需要我们必须采用精读呢?卓博教育王老师提醒,当你看到材料中有人物观点、调查报告、政策文件或典型案例的时候,你必须要睁大眼睛,打起十二分精神了,因为这种材料一般就是答案或者是答案的“源泉”。为什么?因为申论考试答案的核心是泛理论的东西,也就是突出看法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申论要有“论”。这也就是答案的素材更多的会出自于理论型或偏理论型的材料,所以人物观点、调查报告、政策文件或典型案例类的材料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所以你要采用精读法。
那么精读法怎么来操作呢?最重要的是要读懂话中话,也就是“从现象看本质”,比如说这则申论真题材料:
云南大学E教授说:“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的确不是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怒江州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怒江地区生存条件的恶劣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水电开发,至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
以上的材料很明显是E教授的一个观点,那么表面上看他认为“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的确不是解决当地群众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事实上我们注意他说的“但是”后面的句子“怒江州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怒江地区生存条件的恶劣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再根据我们中国人一般所秉持的“话说三分好”。基本可以看出来他话中话就是一定要搞怒江水电开发,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卓博教育王老师最后提醒,一个不好的消息是国考申论一般都会有有比较大的一部分是需要精读的材料,但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多加训练,“精读”也能变“快读”。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五
申论范文:腐败的车轮需刹住
据央视国际(焦点访谈)6月21日报道,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坐的公车早就制定了严格标准,禁止购买豪华进口车。但云南省呈贡县政府却以“工作需要”为由,一下子买了五辆丰田越野车,每辆车的花费高达68万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青年报昆明6月16日电文:云南省纪委6月16日派出4个检查组,前往16个地州市,严查在今年前5个月波及全省、势如泄洪的各级官员违规购车行为。
强烈的反差不容置疑的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严查”只是面子工程而已,而这种面子工程往往又是以非常令人“赞赏”的姿势出现,又以其必然失败而告终,值得人们深思和玩味的是一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些钱还是来自一个重点工程项目昆洛公路。
谁给予了他们如此权利,让他们如此为所欲为,是什么导致此种结局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漠视群众的利益,个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浮华)的攀比心理作祟。车辆如此昂贵,县区又是如此贫困,政府领导不一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头等大事上来抓,却只考虑购车来满足“工作需要”,以前有领导蹬自行车去乡村考察民情的事情已经被他们忘记。如果真的是工作需要,难道说就一定要照顾到车辆的规格品牌形象吗?浩浩荡荡的豪华车队开到乡村,又有多少贫困的人们会相信他们真的是来体恤民情的,“县里五套班子买了新车,县国土局不甘落后,也买了同样的车”足以展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攀比心理做鬼的丑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突击性质的监察太具有时效性的同时却缺乏了持久性,这就给予了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类似的一些政府搞“三令五申”的“文件政策”想达到法治的目的显然不够客观和实际,这正是缺乏法治的表现,欧洲国家的法律人士在中国的时候就感到十分的困惑,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老是想用“文件”来治理而不是靠长久的法律规则。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六
根治“车轮下的腐败”
这一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原来,去年云南省纪委有个通知,规定当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亏损企业,不准购买小汽车,历行“无车年”计划。通知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购车审批制度,非极其特殊的情况,车辆无法落户。这样,当时想买车的官员只好望车兴叹。进入2004年,“无车年”结束,一些官员被憋压了365天的购车欲望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无车年”后的强烈反弹,说明遏止“车轮下的腐败”,并非是发几个通知所能根本解决的。严厉的通知虽然可以把超标的公车消费暂时压抑一下,但如同将皮球硬性按下水一样,手一松,皮球又反弹上来了。要让球不反弹,得将它的气放掉。对那些热衷于以豪华公车作享受与炫耀的官员来说,就是要放掉他们心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邪气。正如云南省纪委去年通知所说,要使官员“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然而,现在的一些官员,如同云南省纪委副书记陈方宏所说,一面讲“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面拿着人民的钱不当回事,一个人占有三部车,城里开一辆,下乡坐一辆,晚上去玩又是一辆,“思想早就变质了”。过去有句话,叫做“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套用一下,现在是“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不把官员心中的邪气,换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气,不把那些满身邪气而又不思悔改的官员撤下来,“车轮下的腐败”是难于有效遏止的。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十
申论写作: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燕赵都市报》7月7日报道,河北省内部分高校为谋求高就业率,竟然说服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假就业合同。日前,石家庄某高校两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该报披露了所在学校让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内幕。据说,他们班有10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无法签订就业合同,系里老师“积极”为他们奔走,最后都“成功”地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就业合同是签了,但同学们却不能到这些单位就业,而且这些单位也不对同学们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找到工作,却签订了就业合同,这当然是假合同。而据该报记者调查,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学生为数不少,普遍存在于该校的大部分院系。
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法判断这类行为在该省的高校中占有多大比例,但可以预料,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本是好事,但如果让学生签订没有任何保障的假就业合同,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造假行为。因此,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必须想办法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这绝不是长期吸引生源的办法。同时,不准确的就业率将可能误导学生填写报考志愿,虚假信息甚至还可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如此造假却是对社会诚信的“釜底抽薪”。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