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阶段纲要的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又不按部就班,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的建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启了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的先河。正是由于他们的智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逐渐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这样的理论体系,无非是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锦上添花。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 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又不按部就班,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了这样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后盾,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将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二.
四个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怎样实现这四个建设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呢?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开展社会建设,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出采取十项措施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这些措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强调“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注意四个建设领域的差异。社会建设,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推进这个新领域的工作,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领域;还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逐步认识了这些建设领域的特点,不断深化认识其发展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社会建设领域则不同,在以往的建设中虽然也积累了经验,但作为一个新领域进行全面建设,必然要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用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来抓社会建设,又不能只顾抓社会建设忽视了其他三个领域的建设,更不能忽视与它们的协调。正确的方法是:积极认识和努力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要注意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联系和协调,使四位一体的建设事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要注意抓好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把社会建设任务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社会建设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且要不断地检查社会建设目标的执行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四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高效的社会建设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从建立社会建设机制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机制的基本点是: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迅速快捷地反馈各种社会信息,了解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具有尤为深重的历史实践意义。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嘿嘿,把这段写好了哦,上面的都还不错啦!一般文章都是宋体小四,谢谢哈
第二篇: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2、了解这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过程,认识其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认识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巨大贡献。
2、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和关于建立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重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种的意义。
2、从整体角度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实行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完成有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讲练结合;讲授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怎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怎样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认真解决好的课题。新授:
一.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春)(1)主要内容:
①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改革胆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标准三有利: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调节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它们只是经济调控手段。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共十四(1992年10月)
(1)主要内容:
①明确提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标志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过度:十四大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建立
(1)内容: ①通过市场决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②突出市场作用: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③公有多种共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④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③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完善(1)确立指导思想: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4)公有制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非公有制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思想认识深化: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3.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4.21世纪初中国经济建设成就(1)2007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
(2)2010年底,我国GDP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小结:中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市场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5)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20年,广州人生活十大变化盘点
变化———过年买新衫/想买就去买;变化二——分分必计较/靓菜不讲价; 变化三——有证才能买/有钱就能买;变化四——三代五平方/一家两套房; 变化五——踩单车上班/开轿车度假;变化六——打的也心痛/机票也不贵; 变化七——联络靠传呼/人人拿手机;变化八——万元成首富/百万也寻常; 变化九——七十古来稀/百岁老人多;变化十——有钱就去存/有钱去充电。
一、选择题
1.(2011•杭州模拟)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C)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D)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B)
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观察下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A)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②③D.①②④
5.(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C)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6.(2011•杭州期中)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知识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内改革: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5、2001年,中国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6、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衣:服饰多样化、展示个性;食: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住:居住面积扩大,装修、环境明显改善;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乘坐飞机、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比例
四、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要求我们怎么做?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劳动就业观念的变化: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六、启示:①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改革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
第四篇:[江文选学习心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江文选学习心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江泽民文选》中,对于
继续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始终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强调:“继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 发展必须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错失机遇,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发展是分阶段、分步骤的。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二、深化改革,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一方面,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经济活力。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指导和调控”12全文查看
第五篇: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一批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的建设,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研究了世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农村的实际需要,指出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从1953年到1956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其生活也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场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中,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由此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