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义和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
关于义和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义和镇切实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一、综合文化站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配套完善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施。义和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完善城乡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在原工商所办公楼与颐和家园改建综合文化站一处,配备了图书馆义和镇分馆、图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百年义和文化展馆、培训教室等10多个功能室,配备图书10000余册、电脑21台,其他设施也按标准进行了全面配置。同时,投资1500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的颐和文化活动广场一处,配备健身器材、音乐喷泉、活动广场、大型文化展板等,该广场已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注重文化骨干人才培养。义和镇注重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3名,每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分管村干部1名、兼职文化管理员1名,全镇已培养文化骨干35人。为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派出专职人员和各村文化管理人员参加市、区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广场舞、戏曲等业务培训班,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三是实施“五个一”工程,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五个一”即 “一部剧、一个馆、一本书、一部志、一个广场”。一部剧即舞台剧《义和庄惨案》,该剧于2012年9月18日,编排完成并在河口金河会场进行了公演。该剧先后获得山东省电视艺术“牡丹奖”短篇电视剧三等奖、第三届“黄河口文艺奖”戏曲类三等奖、东营市第十届精神文明“精品工程奖”等奖项。一个馆即百年义和历史文化展馆,2012年7月筹建,2013年6月投入使用。该展馆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河口区进行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一本书即《河口文史资料〃义和春秋》,该书是义和镇与区政协联合编辑出版的一部文史资料集。一部志即《义和镇志》,该志设22编,121章,90万字,图片300余幅。该志于2015年2月被市史志办授予优秀乡镇街道志奖。一个广场即颐和公园道德法治文化广场,突出了“凝聚道德力量,弘扬法治精神”的文化主题。
四是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义和镇注重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目前全镇46个村均每个村配备了1名文化管理员,全镇已培养文化骨干35人,在区民政部门注册业余艺术团9支,在东北、王集、梁家、三合等村成立了以秧歌、腰鼓、庄户剧团为主的特色文化活动队伍12支,全镇各村均成立了以广场舞队伍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一到三支。为激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我镇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群众休闲娱乐活动。每年在颐和文化广场和各村举办消夏晚会50余场,充分营造了城乡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义和镇综合文化站还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办各类安全教育、礼仪培训、法律讲坛达50余场;利用乡村少年宫,开展了各种兴趣辅导班,广泛建立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暑期学校”品牌。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用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满足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需求。同时,聘请市区文化部门的文艺专业人员深入农村进行节目辅导、文艺培训、编写演唱材料、现场书写春联、举办信息咨询、专题讲座等活动,把送文化下乡与群众自娱自乐结合起来,调动农民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五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延伸文化服务领域。义和镇投资350多万元,在原义和镇敬老幸福园的基础上建成了鹤缘养老中心,内设文化活动室、健身康复室和闭路电视,院内建有占地3500多平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30件,大大满足了入院老人的文化健身需求。同时,义和镇还投资320多万元在薄家、梁家、大英等10个村建立了留守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和村级养老幸福院,内设文化活动室、老年学校和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配置了电视、电脑、棋牌、图书、杂志、光盘等文化设施,使幸福院既成为老年人养老、娱乐的活动场所,也成为各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标准,镇街综合文化站在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展阅展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方面都与上级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二是镇村财力有限,硬件设施投入资金严重不足,需上级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真正达到上级要求,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对财政收入非常低的义和镇来说是非常困 难的。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力度早日完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
三是公共文化管理队伍还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需进一步拓展。按照上级要求,镇综合文化站需要配备管理人员3-5人,目前镇街综合文化站配备人员基本达标。同时,每个村还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和1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文化管理员多有村干部兼任,且补助比较少,文化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各村虽然配备了文化活动队伍,但活动经费普遍不足。建议上级部门能及早落实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与服务人员问题,并能落实一定的文化活动经费。
四是文化活动开展的还不够经常,示范带动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由于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镇街工作人员、村文化管理员较少,同时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综合文化水平和专业文艺素质不够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还不够经常,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离上级的要求更是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多从市、区部门选派具有较高文化专业水平和专门文艺人才到镇街担任文化指导员,多为基层培训一些文化活动骨干和文艺带头人,以此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镇将按照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标准要求,不断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
一是充实完善领导机构,加快推进工作落实。今年以来,我镇对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充实调整,抽调了3名对文化建设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充实进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完善了领导干部和包村干部包村盯靠、指导组指导、督察组跟踪督查等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通报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将创建工作列入对村级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区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验收后,义和镇有7个村通过了验收。下一步,我镇将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镇综合文化站和寿光、东南、后夹等更多的村通过上级验收。
二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深厚创建氛围。我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各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认真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认识,形成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的深厚氛围。
三是加强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全镇工作方案,对综合文化站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完善功能及作用发挥,并加强文化站的管理。确定对部分重点村的文化设施进行提升改造,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等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加强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对各村文化管理员,明确职责任务,严格考核。依托专业文艺团体组成镇级文化指导队伍,组织指导各村文化活动开展,镇与指导队签订目标协议。探索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引导专业团体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指导村级文化项目,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同时,注册成立 义和镇志愿者协会,设立文明宣传队、文化服务队、卫生清洁队、助老孝老队、帮困助学队等队伍,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服务成为创建工作的靓丽名片。
总之,我镇在公共文化体系与综合文化站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对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不断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
第二篇:张洪镇文化站调研报告
张洪镇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张洪镇位于旬邑县中部塬区,全镇辖12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4116户,16858口人,耕地面积26792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着眼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干部群众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性,推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文化站基本现状
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3名,事业编制,其中站长1名,工作人员2名。高中文化程度2人,大学文化程度1人;45岁以上1人,40岁以下2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由县财政负担,年平均工资2.6万元。无专门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
文化站运行状况
近年来,镇上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先后投资2万多元,为文化站购臵乐器、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桌、象棋等文化体育器材共110套,订阅报刊杂志9份。同时,镇上每年拿出1万元,组织群众积极举办各种文化娱乐和培训教育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为主要任务,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培训。我们侧重于果业、畜牧、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先后聘请县果业局、司法局、畜牧站、职教中心技术人员,坚持至少每月举办一次科技知识培训班,将村级“农家书屋”向群众开放,鼓励群众借阅
图书,教育群众学文化、懂科技,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了解农业生产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充分发挥电教器材的作用,坚持经常性组织群众观看教学录像,放映科教电影,努力拓宽群众知识层面。镇文化站每年组织集体活动8-10次,发放学习资料6万多份,培训群众10000多人(次),全镇80%左右的群众都掌握了1-2门科技文化知识,有力地提升了致富本领;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引导。镇文化站召集各村能拉会唱的群众200多人,组织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青年唢呐队、女子锣鼓队、老年秧歌队、秦腔自乐班等群众组织,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和农闲时节为群众表演,并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一显身手。社火表演、秦腔演唱会、赛歌会已成为节日期间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与此同时,由镇文化站牵头,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农民运动会,设立象棋、拔河、篮球、乒乓球、跳绳、老年门球等文体比赛项目,引导群众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力争让农村老人都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幸福日子。镇文化站在联系群众、繁荣乡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村级文化活动室状况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各村相继建成了功能齐备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配套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镇现有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平均占有面积20平方
米,以秦家、陆胡、高平、下皇楼村为典型,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各类文化活动器材。各村文化活动室按照镇文化站的统一协调,在完成各项重大文体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各自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活动室成了农民群众学习致富信息、增长见识的好地方。同时,我们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依托,充分利用村级文化资源,各村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的群众秦腔演唱会和社火、秧歌表演等文化活动,举办群众篮球赛、拔河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3次以上,坚持每月放映数字电影2次,为群众自娱自乐搭建了平台。按照县委宣传部倡导,充分学习原底社区“一创四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以创建“和谐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好公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改变了村风民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使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邻里团结等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全也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人们憧憬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目前现有的基础设施、经费保障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资金欠缺。镇文化阵地、设施落后;村级文化活动室,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列为一项硬任务,但仍是多室合一,阵地设施、活动器材等仍很紧张;农家书屋发展态势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文化书籍”下乡。
2、政策性扶持较少,项目投入不大。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策上扶持较少,诸如文化单位的建设、人员的培训与提高、经费的落实等方面没有十分有力的促进措施。在项目建设上,虽然有镇文化站建设等项目,但项目较少,争取有难度。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在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农村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员较少,加之国家在文化人才的培训提高上扶持的政策不够强,使文化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更深层次的培训。国家对文化人才的鼓励不够,虽设有许多大奖的评赛,但都是层次较高的,对农村从事文化人才的评奖、职位晋升重视不够。这样文化人才搞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学文艺、专文艺的人员太少,特别是在年轻人中,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更少,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4、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度较大,文化产品质量较低。产业的发展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国家在资金、项目、推介上做的较少,主要靠从事文化产业人员的个体劳作,发展起来难度较大,没有形成一个政府支持、群众闯事业的大好氛围;在人员素质上参差不齐,受文化程度、个体素质的影响,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发展不景气。
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各级财政每年应给予一定投入,支持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二要从日常活动经费保障、设备配备、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增加投入,使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有固定的活动经费来源,保证其正常开展工作。三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和业务进修,提高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农家书屋基本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镇党委、政府以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家书屋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建成“农家书屋”8个,现共有各类图书1.5万册,以高平村“农家书屋”最为典型。该村先后购臵书柜5个,图书2900册,文化活动器材45件,电教设备3套,健身器材25件;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县新华书店先后为该村农家书屋增添图书1500多册,报刊杂志1000多份,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电教片50套,图书总量达到6200多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文化和生产生活需求。
农家书屋运行情况
各村都先后制定了图书管理制度、借阅制度、图书管理员工作等7项制度,并确定每周一、三、五为图书免费开放日,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专人专管,图书统一编号,造册登记,凭证借阅,按时归还,使农家书屋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了图书不遗失、不损坏。同时,还设立了果业、畜牧、法制3个文化普及小组,聘任了5名有文化、懂技术、奉献意识强的农业技术骨干担任宣传员,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10次,印发科技文化宣传资料5000余份,着力推广苹果生产新技术、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大力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为了提高群众的学习效果,村上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科技文化知识竞赛,大大激发了群众借阅图书、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读书学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存在问题:一是缺乏资金,各村农家书屋设施落后,书本只能靠上级配套,赠送,自己无力购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待遇低,无法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没有形成自觉借阅书籍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总结
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总结
2013年安西镇综合文化站在县文体广新局的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我镇中心工作和建设“田园风光、鱼庄小镇”这一主线,积极探索和研究本镇文化活动特色,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镇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下面就我镇综合文化站的2013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为积极抓好村级文化室建设,强化组织与领导,保障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镇文化站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其中设专职工作人员一名,具体协助镇文化站指导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村文化室由各村副主任担任村级文化辅导员,在镇文化站、村委会的领导下,负责对本村文化室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以及本村的各项文化工作,形成专人专职管理,确保各村文化室的有效管理。
二、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硬件配备。
安西镇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实施了送戏送电影送书进社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三级广播联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二是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软硬件配置。按照“六有”标准化对镇文化站进行重新装修和设备完善。优化各功能室布局,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12台,电脑桌椅12套:工作室配办公桌椅2套,打印机1台,电话1部,文件柜2组:多功能厅配投影仪1部:图书室配有图书5000多册,书柜10组,桌椅16套,灭火器2个。三是优化镇综合文化站档案管理。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期间,镇文化站开展档案清理工作,把近来年开展的各类活动分类归档,建立健全了系统性档案。
三、积极发挥镇村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开展公共服务
在县文体广新局的领导下,为更好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镇文化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坚持办好图书阅览、板报、标语粘贴、广播等阵地宣传活动,及时向广大群众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树立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一年来坚持图书阅览室每周开放至少48小时,阅览达5406人次,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至少48小时,阅览人员达3108人次,电影放映12场,观看人数3000余人次,月花社区广播站播放节目48期,开展创业培训班5期总人数达到300人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更新了群众的观念,增强了群众的政策法规和安全等意识,树立了新风尚,为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做好村级图书室的业务指导,按要求做好新书编码、上架、流转、借阅等工作,充分发挥图书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四、多渠道探索“三级广播联网”功能,全面构建镇域文化内涵 在县文体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安西镇党委积极申请下,镇文化站率先开展了“三级广播联网”试点工作,把全镇特色文化栏目如百姓故事会、道德讲堂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镇广播室统一播出,特别是在身边好人事迹宣讲中三级联网的运用,在群众中掀起了一股邻里互助,像好人学习的风潮,强化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五、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文化职能。
安西镇全镇幅员面积15.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5万亩,辖5个村,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45万。面积小,人口少,行业组成单一,镇文化站结合全镇实情,整合各村文化宣传干部,成立了宣传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对文物保护、公共体育设施检查、群众晨练点设施维护等方面统一进行巡查,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的良好运转。
六、抓好文化市场的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全镇现拥有网吧1家,镇文化站在继续做好服务的同时抓好现有文化经营户的管理工作,对现有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抽查,做好检查和登记工作;利用暑期期间,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按照县文体广新局要求,我镇文化站会同派出所定期对辖区内的文化活动经营场所进行治安、“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全镇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镇文化站进一步加强广播站的管理,确保了无一起非法利用广播设备传播事件。
七、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镇域百姓文化生活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营造安西文化氛围,2013年,镇文化站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一是有效利用各村综合文化室,积极开展百姓故事会、道德讲堂:2013年在全镇开展百姓故事会、道德讲堂近:40余场。其中在6月27日在月花社区举办了一场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比赛由各村优秀故事选手和镇域范围内的企业优秀员工故事选手参赛。全年活动直接参与人数共计约4000人次,精选优秀故事5个,其中,故事人物“身残志不残”,被县故事办选拔为2013年优秀故事,成为我镇百姓故事会活动开展以来的又一亮点人物。“百姓故事会”在我镇开展两年以来已成为我镇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之一。二是大力开展文化活动:2月5日,在月花社区成功举办了迎新春文艺汇演和灯谜竞猜活动,《又见山里红》、《黄梅戏选段》、《草原上的姑娘》等10余个节目让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观看本次文艺汇演的群众高达500余人;4月4日,举办“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来自全镇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帮忙清扫了安西绿道两侧的垃圾,为健身的朋友带来了整洁的环境;5月12日,在月花社区开展“庆五一道德讲堂”活动,本次活动讲述了身残志不残的安西村小组组长王仲秋的故事,让大家熟知了这位坚强的人。6月23日,在安西中学举办全镇体育运动会。8月13日,安西镇在月花社区举行了“七夕文艺表演活动”。9月,协办一场文化惠民下乡文艺表演活动:10月13日,全镇5个村在各村村委会举办“九九重阳佳节”文艺表演活动。12月26日,安西镇在月花社区举办2014年安西镇迎元旦文艺表演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镇域群众身体素质。7月26日,由镇文化站精心组织排练的节目参加XX县2013年“成都文化四季风音乐消夏”暨“激情颂新津”活动,并获得优秀奖,为我们参加更多更大的活动又增加了动力和信心。8月——11月,分别参加了XX县2013年“社区联盟运动会”太极拳比赛、百村万人拔河比赛、全民健身操比赛和趣味体育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表现了我镇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大众化、常态化。12月6日,参加2013年新津“体彩杯”登山比赛活动。一年来镇文化站先后开展系列文艺演出共计4余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比赛5场,参与活动群众共计达1000多人次。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创建工作和文体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八、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活动
安西镇文化站在组织镇域群众积极参加本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活动,参加县“社区联盟运动会”太极拳比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参加“文化四季风激情颂新津歌舞表演”获优秀奖;参加县广场舞(操)比赛获得一等奖;选派镇优秀干部到县“赛艇挑战赛”组委会服务;参加县政府举办的“百村万人拔河比赛”荣获优秀奖等等。
九、经费保障与使用情况
2013年全年文体广新局共拨付13万元经费用于安西镇综合文化站各项工作,其中1万元用于“三级广播”设备支付,实际工作经费为12万元。镇文化站严格按照文体广新局和安西镇财政制度的相关要求,对文化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全力确保全镇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2013年安西镇综合文化站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镇乡相比相差甚远,来年的工作中将继续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对安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认真探索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村级文化建设纳入我镇考核目标,充分发挥文化站引导、规范和服务职能,切实保证文化投入,进一步加快新农村文化步伐,加强基层文化产业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服务职能,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我镇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义和镇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义和镇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
乡镇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乡镇统战工作事关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进一步做好本镇统战工作,我们组织专人对统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走访、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镇统战工作深入调研,对如何做好基层统战工作,服务于“越位争先,跨越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统战工作基本情况
义和镇辖46个行政村,2.45万人,土地面积129.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全镇信仰基督教 人数15人,其中女信教人数9人,男信教人数6人;党外知识分子92人,其中教育、卫生党外知识分子63名;现有非党区级人大代表6名、政协委员7名,非党镇级人大代表19名,镇领导班子配备非党副镇长1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8人;台属、少数民族群众等其他人士11人。
二、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义和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统战工作,充分激发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在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作用,为推动我镇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实现率先突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1、围绕中心,配强队伍,完善统战工作网络。在统战工作中,义和镇紧紧围绕巩固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这一工作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使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更加和谐,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同时,通过配强镇级统战工作队伍、村级和“两新”组织统战工作队伍,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统战工作网络,推动了全镇统战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镇级统战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义和镇爱国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统战工作办公室,由镇宣传、统战委员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了一名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专职统战干事,负责镇统战工作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开展。二是配强村级和“两新”组织统战工作队伍,要求全镇46个村和“两新”组织全部建立起了统战工作办公室,明确了专兼职统战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统战工作的开展,从而在全镇搭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统战工作网络。
2、突出工作重点,确保统战工作实效。一是突出抓好硬件投入。镇党委不断加大对统战工作的硬件投入力度,按照要求高标准配备了办公用房,购置了微机、复印机、打印机等日常办公设施;2010镇财政列支经费5万元,专项用于统战工作支出。二是突出抓好机制建设。镇党委将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调度、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先后制定出台了《义和镇统战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12项制度规范,确保了统战工作的长效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工作实效。镇党委确定了“围绕发展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确保 统战工作的实效。
3、强化项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服务工作。镇统战工作办公室围绕党对非公人士“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八字方针,在非公人士中开展了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他们造福人民、回报社会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共成立镇工商联分会1个,发展会员26名,并在8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二是做好民族、宗教人士服务工作。全镇现有少数民族群众7人,信教基督教群众15人,我镇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成立了1个基督教家庭聚会点,并落实了属地证籍管理制度。三是做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服务工作。镇党委坚持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就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党为群众参政议政的比例,现有非党区级人大代表6名、政协委员7名,非党镇级人大代表19名,镇领导班子配备非党副镇长1名。四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工作。发挥统一战线人才众多、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鼓励他们为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多渠道开展海外联谊,通过举办重大项目推介会等,宣传推介义和镇,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充分发挥统战优势,积极为义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发挥联系广泛优势,为党委、政府吸纳人才。今年3月26日,义和镇召开了全镇企业家“建言献策”座谈会,邀请全镇民营企业家代表23人参加了座谈会。通过问计献策,镇党政、政府进一步摸清了义 和镇工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义和镇工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科学,少走了弯路。
二是发挥统战优势,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统战工作与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园区建设为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能人带动为抓手”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全镇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今年以来,全镇已引进投资项目3个、续建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其中山东鑫科石化有限公司10万m3 成品油仓储物流项目和30万吨高等级公路沥青项目就是由我镇非党副镇长张全森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马海滨共同引进的大项目之一。
三是发挥统战优势,积极引导成立商会、协会、合作社,为义和经济社会发展起龙头带头作用。近年来,共成立商会、协会、合作社26个,如义和镇梁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薄家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通过这些民间农工商业组织,极大限度地整合了义和资源,使产、供、销一条龙,充分提升了产品价值,规避了风险,确保农工商利益,促进了义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我镇统战工作虽然呈现出规范有序、稳步发展的态势,但在具体的统战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是主动作为不够。由于经济建设十分繁重,没有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基层统战工作仍处于配合的状态,基本上是有任务、有检查时抓一抓,没有任务时就高高挂起。二是工作手段不优。我镇统战工作还没有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套标准的管理和服务机 制,工作开展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三是创新意识不强。统战工作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满足于上级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开展工作缺乏创意,工作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五、关于加强乡镇统战工作的建议
一是摆正位置,突出职能。随着新的社会阶层队伍不断壮大,统战工作范围更广、成员更多了,统战成员遍布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大有可为,要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战工作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切实增强做好统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把统战工作纳入街工作议事日程,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突出统战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我镇整体工作目标服务。
二是加强管理,建全机制。加强统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通报、协商制度、座谈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与主要统战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统战工作纳入了对社区、行政村的考核目标,强化目标责任制。
三是加强学习,增强素质。针对目前统战工作成员不断增加,统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及新情况、新任务较多的实际,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对新时期统战工作基本知识、统战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大家对统一战线的职能、作用和任务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统战业务能力和统战工作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中共义和镇委员会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茅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自查报告
茅栗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自查小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提升镇乡文化品位,真正体现文化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根据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做好迎接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检查评估工作的文件要求,现就我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从2010年9月开始,选址修建开工建设综合文化站,计划总投资共34万元,其中中央、省、市、县投资24万元,地方匹配10万元,上级资金未拔付。2011年5月,因该工程质量被县质监局评定为不合格,同年9月工程拆除,改址新修建。2011年10月政府重新规划征地,2012年4月,该工作报送县相关报批,审定资金为145.2万元,预计该项目完工后投入资金180万元左右,现已平场完毕,正在下基础,预计10月主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二、规划实施情况
1、建设情况: 2012年2月对工程进行选址和平整土地,2012年3月开始对土地的勘探、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等工作已完成。目前进入施工阶段,10月完工。
2、建设资金情况:该工程计划总投资180万元,其中中央、省、市、县投资2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6万元,现已到位地方配套资金36万元,完成投资36万元。
3、建设规模:该工程计划建筑面积1051平方米,占地面积2708平方米,计划文化活动用房面积400平方米。
4、保障措施:一是成立了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赵武同志为组长,国土、村建、文体、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和进度等工作。二是根据建设资金要求,及时匹配资金,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1、工程手续办理复杂,办理过程时间较长。
2、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雨水较多,导致建设场地时常塌方,加之交通制约,故而影响进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使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按时按质地完工,我们将加快推进工程进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增加施工人员,增派管理人员,并及时向县文体局上报建设情况,切实把这一民生工程办好办实。
茅栗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