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22:5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

第一篇: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8

理论研究

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涂龙萍1 张明忠2 周三岗3(1.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6;3.江西省新建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江西南昌330100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人们往往关心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着G D P 的增长。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在各种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背后,“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像风暴一样弥漫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原有的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家园被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冲得七零八落”(冯骥才。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在急剧的消失。“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孙家正。近年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吁不断高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新建县;非物质文化;保护;问题;思路;对策

新建, 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积淀形成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地域文学、节日庆典等。为深入挖掘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0月份以来,我们随新建县政协深入县文广局、松湖镇、石岗镇、西山镇和大塘坪乡进行了调研,调研以听取汇报、实地考查和与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建县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推进新建县非物质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2009年在县文化馆挂牌成立了新建县非物质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为该项工作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非遗中心以“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为载体,深入广场、学校及各乡镇对“

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宣传,举办了一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10年2月,走马灯入选参加澳门举办的“江西民族民间春节习俗展”;得胜鼓入选参加上海世博会踩街巡游活动;11月参加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非物质遗产展演,西山万寿宫庙会入选图片展、新建走马灯入选实物展览。建立一个非遗展示厅和一个非遗传习所,即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和新建县西山万寿宫庙会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面积约120平方米,配备了展板、宣传栏等必要的展示工具,收集了得胜鼓、走马灯、旌旗等实物,还有相关图书文献、音像等资料;西山万寿宫庙会传习所设在西山万寿宫内,面积约220平方米,库房面积约100平方米,配备了竹龙、旌旗等道具工具、龙袍、肚兜等服装服饰;唢呐、鼓、铜锣等民俗器具,还有大量相关的图书文献、音像等资料。

已上报两个市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是民间文学的萧德齐(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故事,一个是传统音乐的史景良(新建德胜鼓,已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掘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项目。按照有关申报要求逐级申报,已建成了一套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和县级15项, 具体情况如下:1.国家级录(1项民俗:西山万寿宫庙会2.省级名录(4项 民间文学:南昌萧峰萧史吹箫引凤故事传统音乐: 新建县得胜鼓传统手工技艺:汪山土库古建营造技艺民俗:新建县石岗梅烛灯3.县级名录(15项

民间文学:萧峰萧史吹萧引凤故事传统音乐:新建得胜鼓、昌邑下河调传统舞蹈:生米打狮子

传统手工技艺:大塘东坡肉制作技艺、大塘清明酒酿造技艺、松湖米粉肉制作技艺、昌邑走马灯、南矶神仙酱民俗:西山万寿宫庙会、新建石岗梅烛灯、界栏送神、义渡柘林庙民间交易会、松湖龙舟赛、上新建社火节。

二、新建县非遗产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 1.非遗传承人断层严峻随着农耕文明的削弱, 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的影响,全靠口传心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冲击,使之逐渐失去了生存和繁荣的土壤。松湖西南的杨家村老一辈都会丝弦锣鼓, 该村的丝弦乐队表演在当地颇有名气,当我们来到该村看他们表演时,发现表演者几乎都是鬓发已白的老人,而曾以他们引以自豪的“工尺调”,由于很难掌握,现已日渐式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据村民反映:年轻一代目睹着前辈们兢兢业业辛苦一辈子也无法借此致富,自然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理论研究9 也无激情和动力继续从事此业,纷纷外出打工。在崇尚网络, 追求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延续了几百年的古朴文化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使我们深感无奈。

2.非遗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非遗文化的保护是个系统工程, 保护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人才:为从实地获得原始资料,需要懂得摄像、摄影、记谱的人才;为把粗糙的原始资料制成可分类和易保存的资料,需要熟练制作和编辑的人才;为对资料进行鉴定和甄别,需要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和古文学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使更多资料征集后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需要懂得产品开发、保护经营的人才。

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是近年随着这项工作的重视而新组建的,人员多为转行的,因此,缺乏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所需要的综合知识视野也就不可避免。

3.非遗项目推进力度不大目前,新建县非遗项目的保护,文化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文化部门的努力,显然推进力度非常有限。由于经费紧张, 许多征集到的资料,不能有效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挖掘和整理,也不能有效制订传承和激励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政策。

调研中我们得知:汪山土库自2003年初成立修复工程指挥部以来, 管理机构迟迟未能成立。其指挥部不是法人单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给汪山土库的对外引资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带来了极大障碍, 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对其内部进行布展,严重制约了汪山土库的修复和对外开放工作的进程。

4.非遗名录体系有待完善由于新建县非遗普查起步较晚,且受人力、物力限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都未收录到, 仍然有众多的非遗项目散落民间,亟待尽快搜集整理,诸如民间舞蹈类的:盾牌舞、板凳舞,节气方面的松湖黄堂宫庙会、开河节、吃生节、婚嫁习俗中的哭嫁、唱槐头、丧葬习俗中的祭杠;民间音乐方面的新建小调、鄱湖渔歌、刘英姐等;民间艺术方面的下河调、樵舍瓷板画、石岗银匠业、松湖木雕等;不胜枚举。

在县博物馆,我们看到从新建县民间收集到的十几个傩面, 这些面具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傩文化在新建县有着广泛民间基础;梦文化是中国最具神秘色彩一种文化现象,梦山民间历来有许多人来此求梦,明清两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这里留下了许多梦的美妙传说。铜源峡不仅环境秀丽,而且有着全国最古老、最大的300多个水碓群,由于宣传不够,仍“藏在深闺无人识。”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新建县应列为重点挖掘的范畴,令人不解的是县级非遗名录中却未列入其中。

三、新建县非遗保护的思路与对策 1.整合社会资源,壮大一支保护队伍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目前, 新建县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中心已开始承担起调查、收集、整理、保护、申报等抢救和研究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使命。但我们应该看到,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凭一个单位少部分人是难以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所以应由政府主导,建立县乡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专家、民间力量的积极性。

民间有许多熟悉、了解甚至对非物质文化有研究的能人,他们是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可以采取聘用或提供必要的经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保护、研究和挖掘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有益的贡献。

2.健全档案资料,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为了全面掌握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目录及资料档案,政府必须组织一次声势浩大、拉网式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做到不遗不漏。按照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规范和标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各种资料,把非物质文化原真性的东西记录下来,将资料进行科学分类,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状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来。要积极申报全国、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暂不能申报的项目,则应将资料保存完好,组织人员进行研究、挖掘,待条件成熟再申报。3.组织各方力量,编写一套精品书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将其真实、完整地保存并向子孙后代充分展示其丰富内涵与珍贵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的职责,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应将普查到的资料、文物让它们躺在文化馆、博物馆内沉睡。政府应立即牵头成立一个“非遗”书籍编辑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进行详细记载,对西山庙会、梦山梦文化、傩文化、汪山土库等一批文化内涵较深的重点“非遗”项目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深入地挖掘,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编成一套精品书籍。向外人展示新建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扩大新建县影响、提升新建县整体形象的功效,真正达到科学、合理地传承弘扬新建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建立激励机制,保护一批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就意味着保护项目的自然消亡。目前, 新建县只上报了两个市级“非遗”传承人,目前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10

理论研究虽不能准确统计新建县有多少民间艺人,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一个具有70万人口的悠久文化底蕴的大县来说,这比例显然不对称,我们要加快申报“非遗”传承人的步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项目的传人仍然生活困难,因此,拨出专项资金扶持一批“

非遗”传承人才,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上,才是当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目前大量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快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为传承人提供优惠的传承条件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切实把传承项目的绩效与奖励结合挂钩, 使荣誉和利益成为吸引、激励更多人才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内在动力,做到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5.强化培训交流,增设一点场地场馆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不仅面临着资金问题,同样场地场馆稀缺也是制约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展开,这需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将不断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存放,为展示宣传、讲学研究、交流推广提供必要条件。一些非物质文化项目培训、演出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即使有活动开展,也只能时断时续,而活动开展保持持续性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新建县虽然建立一个非遗展示厅和一个非遗传习所, 但调研中,我们看到场地利用率不高。文化部门如能提供免费场所,一些非物质文化活动开展就有了“定心丸”,活动将能按期按计划进行,并能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其活动之中,民间的保护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文化部门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民间的非遗项目的表演或比赛, 为他们提供食宿,报销车费等,对一些优秀节目进行奖励,并积极为他们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把一些优秀非遗项目推出新建,推向市场。为新建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提升新建县文化软实力摇旗呐喊。6.加大资金投入,抢救一些濒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困难,必须由政府出资保护。政府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费和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经费。要划出一定的资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具体传承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法力度,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持续开展。避免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广量大,传承、保护、抢救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必须突出一批重点项目,避免平均用力,事倍功半,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抢救项目,有计划地提供资助。

汪山土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个曾经叱

咤风云的豪门望族,但由于历史原因,汪山土库历史文化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是在本县的《县志》中,也仅有对程氏三兄弟不过百字的记载。汪山土库目前虽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布展,但还未展示它的原貌,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必须

尽快进行文化布展,充实其内涵,全面提升汪山土库景点建筑文化和家族文化的欣赏性、教育性和影响力。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并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山万寿宫是世界万寿宫的始祖,是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江西被公认为傩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由于西山万寿宫的存在。一些边远省份的道徒, 在心受道教经典和朝觐香火后, 也把傩带回他们的故乡。因此至今很多边远省份都认为他们当地的傩来自江西新建。

7.借鉴成功经验,打造一张旅游名片云南丽江一位名为宣科的纳西族老人,创建了一台“大研纳西古乐会”,激活了“中国古音乐化石”,使沉睡千年的唐宋音乐重新焕发生命力。有人说,不到丽江不算到云南,不听纳西古乐不算到丽江,纳西古乐会使丽江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关注。武夷山大红袍作为“茶中之王”,其传统制作技术在成为国家首批文化遗产后,武夷山推出《印象大红袍》作为吸引重游者和初游者的引爆点,丰富游客的夜生活,延长了逗留时间, 拉动了消费及更加地展现了武夷山的文化内涵,成为武夷山一张靓丽的名片。这种利用文化来促进旅游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些许提示和思考。新建县旅游景点虽多,但缺少能展示新建县文化深厚底蕴,能在游客心灵深处产生震撼效果的宣传片,来到景点后留不下较深的印象,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是困扰新建县旅游停滞不前一个重要因素。借鉴外地一些成功经验,建议把新建县梦山丰富的梦文化和吹萧引凤演绎的古老浪漫的爱情进行深度挖掘,摄成电影、搬上荧屏,让游客能充分领略到新建县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参照兰州水车园的做法,对铜源峡水碓群进行重点打造,然后对景区进行策划、包装,这不能不说是新建县“非遗”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一步妙着。

我们要正确把握新建县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认识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招牌,是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依托。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保护的互动平台。作者简介: 1.涂龙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张明忠,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3.周三岗,江西省新建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工程师。

第二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就注定了其保护的难度更大。我国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足以展示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时候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博得在场人的掌声,说明了政府与群众一样,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党和政府就组织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进行普遍调查,举办民族文化展览,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许多工作。

但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非物质遗产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艳羡和关注,我们更要正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高度地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调研,发现了一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许多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第二,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三,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四,政府存在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传承;

第二,各种思想充斥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不够;

第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读死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

第五,宣传不足,社会舆论关注不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的建议:

第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

第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组织专家学者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

用。组织力量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第三,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加大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群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的调研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与民间艺人的沟通问题;调研范围仅局限于乌鲁木齐;刚开始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了解不深入问题;随着电眼工作的开展,我们组成员渐渐显露出懈怠的问题。虽然,此次调研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完成了任务,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洞,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历经千年的历史凝结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悄然离我们而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疆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问题, 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 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教育应肩负起保存、传承和创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使其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要求。同时,政府机构和有关研究部门也应对此更加重视,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传播和保护。

第三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言佳句:

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

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

下载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解读(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调研报告 阿扎河素有歌舞之乡美誉,有着非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挖掘、保护、传承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请报告 (丁甲村龙灯) 黄州区文化局: 我灯是黄州府、禹王城、成家高山社庙灯,俗称(企龙灯),实则宝龙灯,现名龙灯。此灯在方圆三十余里晓有名气,历史悠久,据考究,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