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县级中医院如何靠特色和优势发展自己
浅谈县级中医院如何靠特色和优势发展自己
宁陵县中医院
姚伟
随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世后外资医疗机构的涌入,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作为县级中医医院,身处本地区域内各医院之间、县城个体诊所之间、以及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医院起步较晚,底子又薄,基础设施又不完备,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与广大患者日益增高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处于“夹缝”中的县级中医医院如何积极探索发展之路,抢占市场份额,寻找自已的生存空间?是摆在每位从事中医医院管理者面前的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只有依靠自身的特点去锐意改革、大胆尝试,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笔者通过观摩和学习并结合我院近几年改革情况认为,作为县级中医医院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必须在发挥中医中药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以“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战略为目标,实施六大战略:即中医中药建设战略、专科专病建设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医院品牌化战略、医疗服务战略上做文章,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笔者仅从中医中药和医疗服务的角度上分析,认为县级中医医院要更好地发展自己,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利用中医中药优势,形成自己的亮点和卖点
中医中药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医学实践,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重视大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保健思想、个体优化诊疗和应用自然药物、自然疗法等,不仅符合当今人类医疗保健需要,更显示自己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中药在国内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2003年抗击SARS时期),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作为县级中医医院只有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才能运用得当。近年来,我院凭借中医既治标又治本这一优势,作为自己的亮点和卖点,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法宝,本着患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医疗服务为宗旨,开展了针对亚健康人群、男性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诊治工作,从而开发出不少新服务领域。如利用几十味中药的熏蒸治疗骨关节病;中药结合推拿、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药辨证治疗黄褐斑等美容项目等,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需求,从而带动了医院新产业发展。
2依托中医中药特色,走专科专病之路
中医中药作为祖国的传统和特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方法和显著的疗效,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被国内国际所认可。作为县级中医医院,要依靠其特色,利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走专科专病模式,在提升其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1以专科专病建设为突破口,走“以点带面”的链条式发展模式
县级中医医院身处的特殊位置和卫生系统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决定其发展必将靠走自强自立的道路。县级中医医院要依托中医中药特色,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建设方针和发展模式,选出一个有一定培养前途的科室进行人才、设施、科研等项目重点培养和扶植,使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本地区域占有较高的地位。再以此为核心,走“以点带面”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形成几个有专长的特色科室,从而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我院利用“张八卦”中医外科在本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以专科专病建设作为突破口,在实施“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基础上,以“张八卦”中医外科为龙头,相继培养出了脑血管专科、骨伤科、肾病专科等特色科室,从而推动了专科专病建设向专科化、专病化的方向迈进,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2引入新技术、新项目,寻找新的增长点
医疗卫生市场的竞争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没有它作后盾,任何改革措施都会事倍功半。同样作为专科的发展,只有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才能够提高专病的治疗效果,促进专科健康有序地发展。近年来,我院在专科专病建设的基础上,吸收和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新项目。如耳鼻喉科引进了人体耳鼓膜再生专科技术;骨伤专科引进了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脑血管病专科引进了颅脑微创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引进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了科室的全面发展,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找到了新的增长点。3实施医疗人性化服务,抢占市场份额
作为县级中医医院,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与其它同级综合性医院在同一起跑线上时,要想崭露头角,只有靠服务质量竞争来发展自己,实施所谓的“三心工程”,即:“以一流的质量让病人放心”、“以一流的服务让病人称心”、“以一流的环境让病人舒心”。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到市场份额,有稳定的病源。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非营利性医院在国家、财政和自身努力下,医院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构筑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作为县级中医医院要想在同一平台上,把握医疗市场主动权,就应该在医院服务上树立品牌意识,那是因为优质的服务不仅是患者病理和心理的需求。从侧面来讲,更能起到宣传作用,进一步树立医院外部形象,在广大患者中有较好的口碑。2003年我院以县卫生系统开展“三心工程”为契机,对职工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大讨论,对患者采取满意度调查问卷形式并把医疗服务人性化融人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温馨、便捷的医疗服务,医患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职工服务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4营造基层指导作用氛围,实施资源共享机制
县级中医医院作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指导性医院,在发挥基层指导作用的同时,应该凭借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中药资源优势,并以此为桥梁和纽带,通过进修、帮带、扶植等有效途径,义务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筹建中医科、培训中医中药人才,定期举办下乡义诊、专题讲座、规范中医中药业务管理工作等各种活动。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和体系,从而达到双赢和互动效果,使基层直接转诊病人数量大幅度提升,保证了充足的病源,也发展和壮大了自己。近年来,我院通过沟通和交流,采取聘请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为名誉医生等各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县级中医医院今后改革和发展的路还很长,充满着艰辛和曲折。诸如:市场经济下对县级中医医院人才资源的冲击、交通便捷对病源的改变、科学技术发展对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都客观地制约着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作为中医医院的管理者,要继续努力结合本地区生产力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为搞好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二篇: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提升,医院门诊量80万人次、出院病人2万人次、自制制剂年销售1500万元。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
体系。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我院确立了以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为龙头,以名牌带动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以二级分科建设为拓展,树立做精做优中医专科的理念;以专病建设为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在现有肛肠、针灸、心内、皮肤四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加大妇科、骨科、内分泌、微创外科等科室的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强“神农堂”建设,做实中医继承工作,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融入于医院建筑与环境建设中,将神农堂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名老中医,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通过名医带徒、跟师学习,继承了名老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制定了一批协定处方,开发了专科制剂,不断丰富中医药学术理论,提高科研水平,近四年,医院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18项。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协作,推广适宜技术,不断引进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每年举办针灸、推拿、敷贴、手法正骨等简、便、验、廉适宜技术培训班十期以上,不仅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更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中医临床科室能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发挥。目前我院有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每个病区都建立了单病种中医的诊疗常规。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逐年上升。中医的康复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为功能障碍性病人的恢复期、康复期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随着医院整体实力的提高,医院把重心放在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病等病种上,在临床治疗中倡导“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提高中医药在治疗中的参与率,医院制订了中医干预政策,明确规定了外科在收治病人过程中要有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对病人的会诊、术前讨论都要请中医人员参加等。同时医院重点加强制剂中心建设,使制剂中心成为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显著特征,目前已生产二十种剂型,94个品种使医院真正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新格局,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可持续发扬。
三、重视中医的急诊工作。由于近年来医院整体实力的增加,中医的急诊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市内的120急救分站,在急诊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对一些疑难病例疗效特独之优势,逐步改变了中医“慢郎中”的形象。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和知名度。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病人,采用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中药扶正,益气健脾利湿、养阴、活血等方法,配合西药治疗。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采用自拟的“祛瘀生新止血方”治疗,疗效显著。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在急症病人中的使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四、坚持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医院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作规程,加强中医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提高。对护理队伍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都进行不少100学时的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重点中医专科和整体护理病区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在各病区将中医护理知识编入《病员手册》,作为康复和辅助治疗的指导。
第三篇:九成以上中医院注重特色优势发挥
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报告显示
九成以上中医院注重特色优势发挥
96.2%的中医院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规划,93.1%的中医院在工作计划中落实
96%的省级中医院、87%的地市级中医院和55.4%的区县级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配备达要求
97.7%的中医院按要求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97%以上的中医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规划、计划和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
92%以上的中医院建立中药药事管理制度,重视煎药和调剂质量
90%以上中医院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报告显示,我国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医院仍存在中医师配备不足及中医药管理人员偏少等问题。
本次检查评估主要侧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人员配备、临床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中药药事管理、中医药文化建设6方面内容。检查评估方式以实地考察、听取医院汇报、查看相关文件和资料、人员访谈和考核为主,采取各省循环检查的方式。检查评估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更加完善。96.2%的中医院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中长期发展规划,93.1%的中医院都在工作计划中进行落实;95%以上的中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措施和考核制度并加以实施。但是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差异明显,省级医院优于市级医院,市级医院优于县级医院。
人员配备结构得到调整。96%的省级中医院、87%的地市级中医院和55.4%的区县级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配备达到要求。87.5%的省级中医院、66.7%的地市级中医院和67.9%的区县级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领导班子总数的比例达到要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配备不足、管理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偏少仍是部分中医院人员配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一些外科系统的科室,更为突出。
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97.7%的中医院都按照要求设置中医临床科室;83.1%的中医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室命名要求进行命名。98%的中医院制定了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80%的病历中得到应用。省级和地市级中医院中药饮片及非药物疗法应用,基本都达到要求。但中医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需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应用 还需进一步加强。
重点专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97%以上的中医院开展了重点专科建设规划、计划和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91.6%的科室能够对中医治疗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与措施。85.3%的重点专科开展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同级别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情况差别较大。省级中医院远高于市级和县级中医院。省、市、县级中医院能定期分析中医治疗难点并提出解决思路与措施的比例分别是50%、31.3%与20.4%,仍需进一步加强。
中药药事管理取得明显成效。92%以上的中医院建立了中药药事管理相关制度,设置了相关部门,并且重视煎药和调剂质量,90.4%的中医院煎药流程合理,96.6%的中药饮片调剂给付符合相关规定。72%的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使用了小包装中药饮片。县级中医院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达标比例仅为52%,中成药调剂室面积达标仅为49%。
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90%以上中医院能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环境形象建设和中医药方法知识宣传得到加强。在所访谈的598名员工中,有93.8%的员工在行为和服务中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省、市、县级中医院庭院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比例分别是83.0%、62.5%与60.8%。西部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环境形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县级以上中医院组织开展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人员配备、临床科室建设、重点专科建设、中药药事管理和中医药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中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和检查评估细则,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并选择部分省份进行中期督导,于今年6~7月开展了检查评估工作。
据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反馈各省级中医院的整改意见,加强指导和督导,并适时抽查。要求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各级医院的整改落实,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医院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该局将研究制定中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和办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内容作为重点,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中医院管理制度和机制。(源自《中国中医药报》)2
第四篇: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走特色兴农之路,不断打造和强化特色农业,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我县共有山地面积251.5万亩,耕地面积32.7万亩,水域和其它面积14.3万亩,不仅是省、市重要粮食产区,还是全省100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及20万亩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县之一,现有林木总蓄积量278万立方米,油茶面积26万亩,柑桔、蔬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达7.2万吨、12万吨、19万吨和35万头,加快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过来,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大棚蔬菜、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带动性的农业基地,涌现出了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客观来讲,辰溪农业仍属于初级、粗放、低效的农业,布局大而散,生产小而全,竞争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特色不够,规模不大,品牌较少,效益不高。辰溪农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特色立县的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要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
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来讲,重点要做好稳粮、增油、扩菜、优果、壮药、重养“六篇文章”,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稳粮”,即以优质稻为重点,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油”,即以油茶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油料生产步伐,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示范引路,着力增加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到2015年,使全县丰产油茶林面积达到3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到23万亩。“扩菜”,即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到2015年,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优果”,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发展高山葡萄、苹果桃、黄桃等名优水果,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使全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9万亩。“壮药”,即以金银花、博落回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业,到2015年,使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博落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重养”,即在狠抓种殖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养殖业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商品猪和网箱养鱼等,拓宽增收渠道。在加快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乡村要以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重点,统筹发展烟叶、葛根等各具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引导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过来,我县农业之所以弱质低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全县农产品加
工转化率还不到21%,比全省的32%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8%低27个百分点,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更低,且大多是初级加工。加快辰溪农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围绕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辰溪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一要切实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好规范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前提。要紧紧围绕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推行大户带动和能人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逐步实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集中连片经营,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在发挥优势中扩大规模,在扩大规模中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0万亩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二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是抓好“三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爱民生态养殖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汉清生
物公司,要将其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规模。引进新上一批。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对于葛根淀粉、油茶和金银花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尽快落户我县或建成投产。技改扩建一批。积极鼓励现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实现产业升级。到2015年,使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三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宣传和创建力度,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促使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积极争取获批一批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到2015年,全县争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18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扩大基地规模12万亩以上。
三、强化扶持措施,创优发展环境
当前,我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务必要围绕特色兴农,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第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乡两级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集中向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倾斜。县财政要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整合支农资金使用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贷款贴息,支持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种苗培育,并根据财力状况,做到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此外,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县外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保障机制。对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的重大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扶持建设。
第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提供合法用地保障。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流通大户等,在信贷、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和土地报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
倾斜支持,支持其做大做强,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紧扣主导产业,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增强中介服务力量,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要加强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养、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森林防火、防洪保安、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预警预测能力;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帮助农户和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要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我县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切实加快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是加大农村机耕道、农田水利、人饮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一批病险水库、骨干山塘除险加固、灌区配套、中小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篇: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