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方案
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方案
司法局强力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全面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监管,切实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效。
一是强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软硬件上下功夫。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需建立高效信息化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建立“一个平台、两套系统”:即社区矫正监管平台、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和社区矫正定位监管系统;实现了“七大功能”,即通过互联网数据的自动生成、存储和传输,集合动态监管、视频指挥、应急处置、远程教育、指纹考勤等七大功能,发挥指挥中心信息中枢作用,满足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新需求。同时购置高清摄像头、指纹报到仪、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电子屏幕和电子腕表,设备配套至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和各司法所,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终端全覆盖。通过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意识,强化使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各司法所各配备专职信息人员1名,专门负责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二是重实用,在提升信息化建设效能上做文章。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操作规程的制定、细化和规范,最大化利用各项信息化设备功能,加大“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实现社矫正管理智能化。开展集中训诫、教育学习同步视频活动,将社区服刑人员指纹报到、思想汇报、个别谈话、集中教育等情况通过视频方式实时传输到县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同步监控。各个司法所要开展集中报到同步视频活动,加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震慑力。给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表,防止人机分离,24小时实现实时追踪监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每月报到、思想汇报、社区服务、集中教育、请销假等日常管理工作使用指纹考勤管理,避免了假冒替代现象的发生。推行信息化核查日记制,由专职工作人员每日通过社区矫正管理平台,对停留超时、越界警告、关停机警告、轨迹异常、人机分离等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日常管理的情形进行信息化核查,并根据实时定位、轨迹研判等信息化核查手段判断、确认相关事实,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并强化落实。从此通过信息监管平台掌握的事实证据,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纪行为,做出相对应处理。
三是严考核,在坚持信息化建设长效上求突破。注重考核监督,将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纳入县局每月考核监督重点,每半年县司法局联合县检察院组成检查组对各镇乡社区矫正监管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过以考促管、以考促改、以考促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信息化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拓展考核监督方式,大力推行同步视频、指纹报到、定位抽查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杜绝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因碍于情面管理疏忽等原因产生的不规范管理现象。强化考核监督力度,每日例行核查、每月日常考核、每半年专项检查,对不符合规范执法标准的行为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提升考核监督实效,依据考核监督结果,对各司法所信息管理履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症下药,提高信息管理考核监督的有效性。县司法局对各司法所社区矫正信息监管要开展日常考核、集中检查、突击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到位。
第二篇: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落实情况
一、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情况
(一)五组信息采集、录入情况。自开展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并网以来,我市严格按照要求,高度重视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五组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已于2018年12月底全部采集、录入和上传司法部,录入率、上传率和正确率均达100%,并始终做到工作人员更替及时更换信息。
(二)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日常审批办理情况。新入矫社区矫正对象录入情况,部分县区因采用专人进行录入,录入率为100%,同时也存在个别县区录入率低于50%的情况,系统中逾期未解矫情况占解矫人数的21%。造成全市录入情况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为个别司法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常网络断网、电脑系统崩溃等原因,导致解矫操作滞后逾期;
执法审批流程超期未办理主要为“居住地变更”和“撤缓(假)”审批,原因为系统流程与实际工作流程不匹配,例如新居住地司法所未在系统中办理接收操作,导致整个审批流程未能及时办理等。经开区、阳宗海因承载网还未正常,系统还未使用。
二、电子定位手环使用情况
我市2017年在全市开始组织开展社区矫正人员佩戴电子定位手环试点工作,对重点人员佩戴了具有全天候、电子围栏、实时监控功能的电子定位手环;
2018年和2019年通过指导各县区电子定位手环推广工作,又对五百名余社区矫正人员佩戴了电子定位手环,实现了对涉恶类罪名人员的信息化动态监管工作。2020年因《社矫法》实施,电子定位腕带使用细节正等待省厅统一安排,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尽快下发采购通知。
三、电子版公章采集上传情况
我市下辖17个司法局和139个司法所(社矫系统有正常用户的),目前,已经按照要求将电子版公章采集上传至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
四、社区矫正信息化执法装备情况
目前,我市社区矫正信息化执法的常用装备,如指纹采集机、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信息工作设备等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
个别县区自筹经费配备了电单车、电动汽车、干警服、协警服等装备,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了社区矫正刑事执行效果。但是,也存在部分装备老化须尽快更换;
电脑数量不足,无法实现内外网分离;
扫描仪扫描精度到不到系统录入要求等问题。希望省厅明确中央转移支付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标准,便于基层按规定添置装备。
第三篇:社区矫正矫正方案
社区矫正矫正方案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婚姻状况:
家庭成员情况:
家庭住址:
犯罪及处罚情况:
二、背景资料
家共口人,(父亲、母亲、妻、丈夫、孩子)做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社会适应情况:的性格内向、随和,人际关系比较良好,为人和善,一直在工作。
(二)思想观念问题
由于受到了法律制裁,对自己所犯罪行的认知还是比较深刻的,在接受社区矫正后,在我所安排的工作上能安分守纪工作,按时向我所反映近期情况。通过不定期的谈心汇报,得知其心态还是比较乐观的。
四、风险评估的犯罪性质,属文化知识及其底下法律意识淡薄的犯罪行为。判处社区矫正,说明其犯罪性质对社会危害性不大,不至于再危害社会,只要能在生活上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和家里人的沟通,靠社会和家人的监督是能够矫正好的。
五、矫正方案
1、建立档案与签订合同,实施目标管理。
2、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适当的帮助其工作及生活上的困难。
3、用亲情去感化、去约束他。采取不定期的去家里走访,了解近期表现,并取得其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协助我所监督,帮助我所了解其心理想法。以便及时给与其相应的矫正指导,定能收到成效。
第四篇:社区矫正方案
社区矫正方案
一、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
刘永祥,男,1971年10月13日出生,已婚,现居住岳阳楼区通海路管理处大桥居委会一组,目前打工。
2002年至2003年间,刘永祥伙同他人,以千斤顶顶窗、顶门及翻窗入室手段,在岳阳市区大肆盗窃作案,共盗窃作案九次,盗得现金101672.56元,物品折合355227.60元,被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2012年4月17日予以假释,至2014年11月7日止。
二、矫正对象的背景资料
(一)家庭背景
刘永祥的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妻子和女儿刘洋,家庭关系和谐。
(二)生活经历
刘永祥于1980到1983年在山东省莱芜市小学读书。1983年至1987年在中建五局七公司子弟学校读书。1987年至1992年在中建五局七公司工作
1992年至1995年(逮捕前)无业。
(三)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刘永祥与其周遍的人关系处理的不错,善于交朋友,刘永祥本人对法律的规定并不是很了解和熟悉。
三、风险评估
从再犯罪的客观条件来说,现在刘永祥从事水电安装有固定收入、居住地正在拆迁经济条件一般、家庭关系和睦,促使再犯罪的客观因素较少;主观条件上来说,刘永祥以前犯错是因为法律意识不高,犯错后能认识到过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入矫后能认罪服法,悔罪行为和意识明显,所以从主观上看,刘永祥再犯罪主观因素也较弱。而且根据以上的主客观情况,入矫后,能够通过社区矫正机构的帮助和教育,提升其法律知识水平和守法意识,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再犯罪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刘永祥再犯罪的可能性不大。
四、矫正介入与方案
从刘永祥的经历、性格、生活状况来看,其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不高,放松了对本人的自律,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并且对象生活比较安定,在犯罪后,能及时悔悟,认罪服法。从本质上来说,刘永祥还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对其的矫正应当主要在其思想方面上入手,贯彻社工、社区矫正志愿者和矫正对象相结合的社区矫正理念,形成以专门机关为主导、推动矫正对象思想转化为主线,社会志愿者的帮助教育、矫正对象近亲属监督对象本人为辅助的矫正方法。提升其法制意识,促使其加强自律,是可以将其矫正好。
我们在矫正介入时,也要贯彻“社区矫正的刑罚性质和矫正对象继续社会化需求并重,通过矫正工作将矫正对象导上正途”的理念。重视矫正工作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和帮助职能,促使对象再适应社会。在矫正工程中,社会多方参与,转变传统的刑罚理念,积极引导矫正对象再社会化,尽量降低矫正对象出现再犯罪的几率。
五、矫正方案
通过贯彻上述矫正理念和思路,结合刘永祥的实际情况,社区矫正机构制订如下矫正介入方案:
1、通过要求刘永祥每月上交思想汇报、定期对其进行走访等措施了解、掌握该对象的表现和实际情况,督促其遵纪守法、遵守矫正规定。如果发现对象在生活中存在难题,矫正机构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帮其解决问题,帮助对象适应社会。
2、由家庭、亲人及社区组成帮教小组,借助亲情的力量加强帮教效果,同时这样会使对象认识到:如果再犯罪,那么付出的代价就是现在幸福和睦的生活。
3、通过组织该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加强其社会公益心,提升其社会归属感,为其再社会化做好准备。
4、关注矫正对象心理动态,定期和对象谈心,做好思想工作。发现对象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积极帮其化解心结。使对象摆正心态、重新树立起积极向上、成为好市民的信心。
5、通过对刘永祥主观心态上的纠正,从主观方面尽量降低再犯的可能性;通过客观上的矫正措施监督来压缩,能起到有效的降低赵某某再犯罪的可能性的效果。最后帮助其适应社会、再社会化,则能使上述效果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达到矫正的根本目的。
六、效果评价
矫正工作对刘永祥的主观思想的转化和再社会化工作十分成功,现在该对象已经顺利融入社会,心态端正,其本身对社会有了极大的认同感。同时对矫正对象的身份也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矫正的教育和帮助,刘永祥从一个失足者转变成为一个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市民。除了规矩遵守法律、法规外,还积极从事公益事业。
七、进一步跟进与反思
社区矫正主要是通过矫正其不良思想从而矫正对象不良行为,进而来降低对象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几率,使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其中,矫正不良思想为手段,促使对象再社会化、无重新犯罪为目的。所以,在进行矫正工作时,做好对象的思想转化工作尤为重要。而以对象家人为突破口,通过对象家人的配合做思想工作,能使对象迅速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同我们,这样做起思想转化工作来效率较高。
特别是在对象刚刚入矫,生活和环境的突然变化还没适应,内心特别迷茫的时候,那时的对象往往对矫正持有一定的心理抵触,我们直接做思想工作往往效果不明显,通过其家人往往能有效的敲开对象心扉,为对象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消除不良思想的苗头,使对象向好的方面发展。
通海路管理处矫正工作站
2012年6月30日
第五篇: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便民利民为民的政府举措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平安城市方略的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水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水准也出现新的提升。如何进一步围绕经济建设这一
中心,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真正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惠、益处,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日常工作、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一直深入思考、探讨的重要项目内容。
当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这两大部分。
所谓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就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相互构成的外部网络系统,他的服务对象是全市市民、外来投资商和旅游者,将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20000多类便民服务项目及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有效管理。该系统由社区便民服务网站、市民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组成。它的作业流程概括起来有两点:一.市民通过登陆服务网站或拨打求助热线电话要求提供服务后,接线部将其输入到值班终端页面上,进行登记分类,如属工作、生产等公共管理类信息交执行部协调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处理,限时跟踪回复;二.如属生活服务类信息本着“就近、便利、快捷”原则,直接与相关加盟企业、个人联系,安排其上门服务,并进行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态度跟踪监督,电话回访用户。系统通过加盟认证培训,建立行业管理标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质量评比考核等方式,提高服务满意度,铸造服务品牌,以此打造政府的公益性、权威性、诚信性品牌。
而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一个以社区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通过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数字城管专网连接兼容的单独内网平台,使用对象为市、区级机关部门、街办、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系统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的理念,通过归纳、梳理与基层社区日常管理相关的办公事务,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十多大类三千多个基础数据项建库分类存储,实现社区日常管理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减轻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能够根据权限设置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信息,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各级领导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用。
所以,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延伸,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由一、二个部门去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单纯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没有多大的困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度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这就一定要依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对此,提出下几点建议性看法和观点,以供社区信息化建设者参考。
1、领导干部的重视是一个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新兴的、新建的事物,这就意味着实施一定要与地方各级政府、街道、居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必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体系机制,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将社区建设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现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信息化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各社区街办应把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社区示范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工作进行考评,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2、大力搞好宣传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社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变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都能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3、职能部门的参与支持是社区信息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