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

时间:2019-05-14 23: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

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晾晒”在阳光下

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农业开发国家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指标越来越多,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确保用好每一笔资金,管好每一个项目,让开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让开发资金在监督中使用,对农业开发和财政管理部门来说又是一件大难事。我县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围绕打造“项目质量一流、资金使用一流、工作特色一流、开发效果一流”的工作目标,从项目蕴酿、资金监管、工程建设和项目管护几个关键环节入手,推进项目和资金的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从而在老百姓心中建起了一本“明白账”,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造民福、顺民心、得民意的“阳光工程”。一项项“大拇指工程”的建成使用,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2010年,我县共争取国家立项24个、产业化重点项目3个、国家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个、中央财政贷款贴息项目1个、一般产业化项目7个。争取财政资金投入9410.5万元,投资规模和立项个数均位居全市前列。先后对十个乡镇实施了11(II)期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面积9万亩,修建山塘、溪坝、排灌站29座,衬砌渠道283.4公里,维修农田道路35.4公里。扶持壮大了五溪米业、大康牧业等省级龙头

企业。特别是针对山区开发的特点,吸收群众意见,我县在开发思路上大胆创新,独创并成功实施的“溪畔冲垅”立体开发模式,在省市得到推广。我们的做法是:

一、严守选项程序,设置了一道“民意关”。我县在选项工作中坚持以民意定项目,严格遵守“民情、民意、民知”的“三民主义”,即:筛选项目区域要了解民情,编制项目规划要听取民意,确定项目立项要确保民知,切实提高立项的透明度、科学性,杜绝临时动议和人情项目。首先,项目蕴酿坚持以民情为依据。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县在蕴酿项目时坚持“地尽其用、物尽其材”原则。明确一名局领导具体负责蕴酿项目,将工作人员划分成若干小组,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项目区党政领导以及村组干部群众,深入项目区现场实地踏勘,综合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水资源以及其他农业资源情况,以地域气候、土地、水利、地形等与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情况为依据,根据当地群众的经济条件、积极性程度,因地制宜地筛选确定项目区。比如,我县根据离怀化50多万人口的城市很近的区位优势,优先开发一批与城市经济有关的项目,规划建设了5000亩蔬菜基地,并建设机耕路、水利灌溉、通电等基础实施配套工程,率先发展城郊高效农业,该项目实施后,降低了菜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的竞争优势,广大菜农从中得到了长久实惠。其次,项目设计坚持以民意为准绳。民意包括群众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部门的意见。我县严格执

行专家评审选项机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考察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工程建设内容和施工布局方案,确保项目设计切合实际、技术领先、科学合理、效益明显。在计划编报前,又通过组织对项目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村民座谈会等形式,对群众关心的诸如渠道走向、桥涵闸附属设施配套等问题,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上报情况,从有利于整合农口各部门项目和资金的角度听取财政、农村工作部、规划、农业、水利、农机等部门的意见。综合三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使项目设计既符合技术规范又符合农民意愿,既符合长远整体规划又符合客观实际。最后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报县领导决策,实现择优选项、民意定项、竞争立项。三是项目立项坚持以民知为前提。项目申报前,乡镇和村要向村民公布项目的建设地点、规划方案、需农民筹资投劳的方案。同时,实行项目立项承诺制度,确定立项以后,项目单位、镇、村相关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承诺书,对项目立项后的自筹资金、建设内容、群众工作等方面进行承诺和公布,确保日后项目能顺利实施。项目立项后,通过张贴公示栏、发放公示明白纸、板报等多种形式对项目立项及批复情况进行公示,让项目区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拟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投资金额和建设工期等内容。

二、严格资金监管,建立了一本“明白账”。项目资金,只有做到群众明白,才能保证干部清白。我县在项目资金监管中

主动接受纪检监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村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将资金的账目大白于众,使每个项目区、项目村以及每一项单项工程的资金运行情况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让农民投入得放心、使用得明白、享受到实惠。一是做到资金管理清楚。在项目资金管理上,我县坚持“四专”管理制度,实行资金“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绝不与其它资金混淆和拆借,从财务基础工作上有效避免了资金挪用、截留、浪费现象的发生。按照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有关规定,我县资金拨付统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在资金调度上,实行工程队先垫资,按工程实际进度预付不高于财政资金70%的工程款。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以资金控制项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完工。二是做到报账程序清晰。我县严格执行《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操作规程》,坚持“先干、后验、再报账”的工作程序,建立了以项目申报立项、工程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编制工程预算、工程竣工验收、实施监理认证、编制工程决算、审核报账单据、办理结算手续、实施工程移交、进行建后管护、资料档案管理规范为内容的报账流程,并坚决实施“六不报账”。即:不符合项目计划要求和资金使用规定的,不予报账;工程施工不实行合同制或招投标制的,不予报账;对项目资金计划不公示,没有公示手续的不予报账;没有中介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的,不予报账;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报账;违反财务制

度,手续不全的,不予报账。通过严格规范资金报账制手续,确保了农发资金投向准确,管理规范,财务真实,效益显著,做到了账物、账实相符,从根本上杜绝项目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浪费,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做到决算审计清醒。要求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保持清醒头脑,人人签字把关,步步审核查对,建立健全项目资金公示制、工程决算中介审计制等配套措施,并切实把好“四个关口”,绝不让“打擦边球”者有可乘之机。即:严把投资计划关,严格执行批复计划,杜绝超范围、超标准、擅自调整项目计划投资的现象;严把投资审核关,项目建设前,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投资预算规定的标准,编制工程预算,工程验收后,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和工程建设实际,准确、真实、合理编制工程决算,资金报账时,农发办等专业人员对单项工程实行严格的决算审核和验收,科学核定工程成本;严把票据审查关,项目单位申请报账拨款时,必须做到施工合同、工程预算、工程决算、验收单、财务票据齐全,每项支出均要附有税务发票、记账凭证等原始票据,并由财务人员严格审查,确保报账凭证的时效性、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严把资金拨付关,项目资金直接付到收款单位,减少资金流转环节。

三、严肃工程纪律,树立了一面“透视镜”。在工程建设中,我县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检查验收制,与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决算有机衔接起来,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真正做到了公开化发包、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将工程建设置于“透视镜”之下。一是工程建设选择公开招标。我县制定了《中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实施细则》。组建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的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对于5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律通过电视媒体公示,进行公开招投标。5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均按3:1进行邀请议标。招标过程中,严格招标公告、投标报名、资格预审、招标文件备案、评标专家抽取、开评标监督等主要环节管理,有效解决了招标人排斥潜在投标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各投标人提供公平竞争平台。所有项目的招投标均在纪委监察部门、招标办的监督下,由专家及农林水部门、项目区乡镇党委、政府等组成评标小组和定标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量化评分,杜绝了“递条子、打招呼”等违纪违规、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得到了投标单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二是工程监理采取现场旁站。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制等“六制”管理,制定了工程质量计划书,建立统一的工程建设目标、质量要求、质量监督体系、质量评比标准、质量风险抵押金制度。实行社会中介监督和专业监督,中介监理人员采取现场旁站等形式进行质监,切实把好材料合格关、工程进度关、工程工序关、工程量的增减审核关、工程竣工验收关,有效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组织人员到优质项目区现场观摩、学习、取经,请施工技术精、管理水平高的施工队伍到项目区示范施工,提高项目区整体工程质量和形象。三是工程管理实行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项目建设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做到主动深入项目工地督查。同时,每个项目区成立以县农发办主任为组长,项目区镇党委书记、县农发办副主任为副组长的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并采取“定岗、定责、定风险金”和“一个工程、一名领导、一位干部、一抓到底”的责任考核管理办法以及“半月一小结、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一年一总结”的工程推进机制。负责项目的干部还要吃住在工地,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严密管护制度,编织了一张“安全网”。工程管护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延续,也是开发工程能否经受考验,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工程项目建得再坚固,如果管护不力,也会造成项目区总体形象不丰满和群众对工程的不信任。我县从增强项目区群众管护意识、完善管护机制、创新管护模式入手,把工程管护作为打造阳光工程的最终保障,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效的严密制度,实现由重建轻管型向建管并重型转变,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能长久使用、安全使用,追求农业开发工程效益的最大化。一是优化工程管护环境。在项目区,特别是在

夏秋农忙季节,通过广播、标语、宣传车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管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农业开发资产管理知识传授给农民,让群众明白自己不仅是受益主体,更是管护主体,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管护意识,形成“我要管、我应该管、齐抓共管”的资产管理氛围,使农业开发资产管护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营造了积极的管护环境。二是建立工程管护机制。我们认真编制了《中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暂行办法》,对工程管护范围、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作出详细说明,对管护费用的筹集和使用作出具体规定。确保有人管护,对经济效益低但社会生态效益大的林路工程,实行以路定人、长年管护、奖惩兑现的管护机制,如道路、林网、标志标牌等,都是通过村民委员会“一事一议”方式,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农发事业、身体健康又勤劳朴实的老党员、老干部作为专业管护员。对经济效益较大的井电管工程,以井为单位,实行村集体统一管理。落实有责管护,县市农开办对项目工程管护负总责,乡村两级具体实施,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近年来共签订管护合同达二百余份,使管护责任落到了实处。实现有钱管护,从2009年开始,从项目资金中专门配备了相应的管护资金,同时,通过从水电设施收益和村集体公积金中提取等多渠道筹集管护经费,用于工程管护,保证了管护人员的管护酬劳,充分调动了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严格奖惩制度,严厉打击破坏农发设施的不法行为。通过这些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促进了开发

工程管护工作的落实,真正达到了“民建、民用、民管”的目的。三是创新工程管护模式。在完善传统管护机制的同时,我们还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产权拍卖、经营承包等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提升管护实效。产权拍卖就是将项目区的部分设施,如泵站及设备、农桥、涵闸、防渗渠、林网等,实行产权买断,将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维护权一并过渡给农村集体和农户,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资产运作,拍卖所得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护费用及农业开发再投入资本,形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经营承包就是项目工程竣工后,对一些农田基础设施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进行管理,每年按工程使用情况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允许承包者在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范围内收取水费和电费,作为承包者的承包收益,并从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工程管护经费,从而避免了过去公共用水、用电的浪费,实现了项目工程管护模式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三控一协调”,促进农发工程质量上台阶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具有点多、面广、田间施工难度大、社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近三年来,**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紧紧围绕在工程建设质量、工期、资金管理以及协调各方关系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三控一协调”的主要作法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涵盖范围广,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电力等方面,加上施工地点分散,田间施工困难,因此规范监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内建设工程能否长久,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区农发办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和分析了项目建设中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紧密配合监理工作人员围绕“三控一协调”开展监管工作,确保了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一)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农业开发项目的投资控制是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由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限,而且需要开发的工程量比较大,控制好资金的使用尤为重要。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投资,充分发挥农发资金的效率,**区农发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组织对农发工程的图纸会审,特别是对泵站、桥、涵、闸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严把设计标准关;

二是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避免“非正常费用”的发生;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是田间作业,施工困难,难度大,科学组织施工,避免重复施工尤显重要。因此,对承建单位的施工方案必须严格审核把关,对重大技术措施所发生的费用必须报请农发办批准。施工技术方案的审定坚持适用、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

三是**区农发办与监理单位认真研究建立了一套现场签证的审核和审定制度,严格要求监理人员要认真核实签证工程量,确保签证真实合理;其签证必须经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的具体负责人员的认可方可有效。对所有签证资料,采取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核实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避免由于各专业协调不够而发生的额外签证。

四是建立健全农发工程预结算审批制度,加强预算外费用的管理;合理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竣工时间,严格按施工总体计划控制资金投放,确保各个阶段的投资目标不超出;

(二)认真做好施工工期的控制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建设时间具有季节性,为了不影响来年的农村农活,一般工程安排在今冬明春农闲时期,工程建设时间在100天左右,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按计划工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进度控制极为重要,**区农发办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做好工期控制,从而达到按时完成好工程量。

一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齐全和施工工序的顺序是保证施工工期的关键。对此严格要求监理公司与施工方及时沟通:首先要求施工方保证足够的人员下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设计进度计划,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具有可操作性。其次监理人员及时监督检查施工方执行施工计划的情况,如有偏差,协助施工单位及时分析原因,调整人员状况及人员人数,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施工单位必须尽全力保证进度,保证施工需要;最后在严格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员全方位进行现场协调。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解决,从而为保证工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是原材料定货时间、到货时间都是影响施工工期是否能按计划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原材料按时进场,特别是沙石,水泥等主要原材料要求供货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计划,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合理安排材料交货期,对一些关键的材料要派专人到供货单位催货督办,要求供销单位应根据农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反馈给施工方。同时按照工程建设的轻重缓急向现场提供物资,保证物资到货后满足施工实际需要;对到现场的原材料认真组织质量验收,对不合格的材料及时进行清退。

三是根据项目《总体部署》要求,农发办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人力、机械、工期,这给按期完成本工程奠定了基础。并按工程进度情况及时批拨资金,保证资金到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四是要求施工单位按总体计划编制月施工进度计划,分解为周施工进度计划,上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和监理共同审批,一旦发现施工单位未按期完成计划,及时分析原因并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总体进度不受影响。

(三)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

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农

发项目建设的好坏,能否长久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并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区在实施监理过程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一是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设备要求资料齐全。国家有统一验收标准的材料、设备按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国家没

有统一标准的按出厂技术标准或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检验。特别是对u型槽、空心砌块、板等水泥预制构件以及机电、电力等设备监理人员必须认真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退货要求供销公司立即处理或退货,对于有问题的材料、设备监理人员决不允许使用。

二是在工程施工环节主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做好施工前准备:一是监理进入现场后,针对农发工程的特点,认真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并与施工单位共同确认《关键工序控制点》和《单位工程划分》。二是要求各专业监理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熟悉现场,及时组织及协调组织图纸会审工作;三是监理人员根据设计、现场要求及相关标准、规范,认真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方案,从而预防和避免质量事故发生,每份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批都需经过认真的修改,使其达到指导施工效果。其次是做好施工中的控制:一是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上报的进场材料、设备及其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查,对未经监理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材料、设备,监理人员拒绝签认。二是施工单位资质及专职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审查,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性的进行专检或抽检,资格不合格人员不允许上岗。三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监理人员及时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施工人员的作业情况,对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发出口头及书面整改通知。

四是监理人员根据施工单位上报的工序报验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对报送的分项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确定。五是专业监理人员根根农业开发的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预控措施。如放线前监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沟通,首先确定基本点的位置无误后,才进行放线,避免返工现象。六是对现场需要返工处理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对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收。

(四)认真做好协调工作

由于农业开发项目涉及面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因为搞好建设中协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区农发办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供应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协调解决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协调解决设计单位与供应单位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协调解决占压农户田亩的问题。

二、“三控一协调”取得成效

**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实施“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实行“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确保了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由于监理人员依据法规条例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三材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了低劣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偷工减料,减少投资,降低建设标准的现象,同时避免了未实施监理以前那种随意施工的不良现象发生,如2007年农发工程监理中,监理人员发现一个施工单位没有按设计工序要求组织施工,将一条100多米六角板硬化渠道没有按要求勾缝,而是为了偷工减料直接用水泥浆进行扫缝,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对此及时提出要求限令施工队全面反工进行了整改。由此可见,监理工作不仅增加了技求力量,而且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施监理后,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工程预决算以及现场签证等审核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预算外费用的管理,同时对工程竣工验收依据监理报告核实的实际工程量编制工程结算报告,较之过去增加了一道监控程序,保障了有限的农业开发资金发挥其较高的使用效率。

三、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区实施了“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对工程中施工工序以及原材料、人员、设备等到货到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所有工程的组织实施,必须严格按施工总进度和阶段进度进行落实,杜绝以往随意拖延工期的现象发生。为了保证工程工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经常组织各工区开展优质工程竞赛评比活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实施的进度,确保了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四、协调了关系,调动了积极性。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战线长,范围广,田间作业难度大,避免不了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自实施“三控一协调”的监理机制后,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并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工程监理单位、项目区群众之间搭建一座信息桥梁,发挥其纽带作用。积极帮助施工单位想办法,协调各种纠分和矛盾,达到了排除各种影响工程施工的不利因素,从而达到了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篇:某市农业综合开发经验做法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大开发、大投入、大推进”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档次水平,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开发资金6亿元,集中扶持了一

批龙头,培植了一批产业,建设了一批基地,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96.5万吨,比2005年增长13.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3.5亿元,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271元,增长27.7%,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分工负责,构筑齐抓共管格局。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专门听取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确定当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人大、政协定期开展视察和调研,财政、审计、农业、开发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作配合,合力推进。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开发机构建设,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正县级、正科级行政或事业单位,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注重加强开发队伍建设,采取到高等院校专门培训、外地考察学习、县市区观摩交流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开发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逐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实行有偿无偿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经营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按照中央和省要求,各级财政在资金预算安排上做到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完善地方财政配套政策和机制,按照项目资金配套比例,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各类开发资金1.2亿元,每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已成为目前农民受益最直接、财政支农数量最大、资金来源最稳、综合效益最好的专项资金投入。

二、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打牢农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开发与建设。一是着眼提高减灾抗灾能力,加强以农田排灌设施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坚持大投入兴办大水利,围绕“既不怕旱,又不怕涝”两大任务,加快实施现代农村水网工程,在点上对小型病险水库、农村坑塘进行除险加固;在线上对位置特别重要、标准较低的重点小型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面上抓好滨湖涝洼地区的田间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农田灌溉专业化、高效化和农田排涝一体化。在建设和投入机制上,实行政策引导、政府奖补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3.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6.1万项,改造中低产田133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2万亩。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36.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3.8%和68.6%。二是着眼提高土地产出,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的土地综合整治。按照“方田起步、林网上路、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和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全面实施农田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探索形成了土地治理平原规模开发、滨湖涝洼地开发和山区丘陵开发三种成功模式。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开发资金2.7亿元用于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46万亩,经过改造的中低产田平均亩增粮食生产能力200公斤以上。三是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区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资源再造利用配套建设,对山区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1.13亿元,启动实施了126处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和15处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91.7平方公里。四是着眼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载体,坚持开发资金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0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49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62万千瓦;粮食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1%,提高3个百分点。五是着眼促进均衡发展,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推进力度。以滩区、湖

区、山区和库区为重点,按照“村为基础、整乡推进、区域规划、产业开发”的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372万元,帮助184个村、13.5万人完成脱贫任务。六是着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度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开发投入中的比重。

2005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800万元,完成农业科技开发示范项目25个;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40个、先进适用技术31项;支持21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设施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2007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2005年提升5个百分点。

三、着力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坚持把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重点,着力在培植龙头、建设基地和推进标准化上下功夫。一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培强做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实行开发资金与产业化扶持资金集成,支持龙头企业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和提高服务能力。2005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46个。像兖州绿源食品、兖州嘉隆食品、泗水利丰食品、邹城华源食品、山东臻嘉食品等一批肉鸭、肉鸡、肉牛、食用菌、薯类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就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的。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在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下,先后投入开发资金1600万元、引导金融资金1.2亿元,用5年时间培植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十大鸭王之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6.8亿元,带动肉鸭养殖3000余户,预计今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6年后力争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二是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膨胀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与全市六大专业生产区、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规划布局相结合,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规模种养基地,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到2007年,全市建成各类特色规模种养基地2760处,其中畜禽规模饲养小区1300余处,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三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去年以来全市规划建设了7处国家级、150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规模推进的综合优势,围绕瓜菜清洁种植、畜禽健康养殖、水产品生态养殖、食用菌有机化种植和名优果品安全生产五大重点,不断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及其配套基地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培育泗水利丰粉丝、华源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金乡大蒜等一批知名品牌。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规律特点和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途径,着力推进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高层决策咨询机制。近年来我们着手建立高层领导决策和权威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在领导层面,市里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农口和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重要事项、重大政策的决策和推进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在技术层面,成立了由农业、财政、金融、审计及省农科院、山农大等部门单位中高级专家组成的农业综合开发专家顾问团和专家库,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咨询、评审。二是建立健全项目筛选竞争机制。严格按照开发要求和评审程序,在全面权衡分析项目承担单位基础条件和能力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现场考察,通过层层筛选和科学论证评估,择优确定立项。三是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为实现农业开发项目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资金项目公示制。采取日常监督和联查联评相结合,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的原则,建立跟踪问效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内业考核和联评联查考核相结合,对县市区进行全面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下县市区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并作为末位开发规模减半和轮换开发的重要依据。

虽然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和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结合贯彻落实这次现场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镇位于临沭县城的西南部5公里,东临县经济开发区,西靠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万人,万亩耕地。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脱水蔬菜、五金搪瓷、化工化肥、建筑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获得“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平安山东建设基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以“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为主题,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农业综合开发为

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月,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区内,涉及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2800人,农业劳动力7300人。项目总资金10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215万元。新建电灌站3座,修复电灌站4个,新打大口井9眼,开挖疏浚渠道71公里,新建桥涵418个,改良土壤10000亩,整修道路58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树苗58000株。在项目实施中,我镇紧紧围绕“开发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思路,以开发引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起点规划项目布局,才能避免项目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我镇在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确定了水、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以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规划建设高产粮田6500亩,油料高产田300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改善蔬菜基地面积1500亩,新建葡萄基地亩。新增种植业产值1134万元。项目完成后人均收入将增加530元,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居4100余户、发展蔬菜5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根据实际,确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和科技培训等多项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区域合理布局配套机电井、地下管道、灌溉渠系、田间桥涵等设施,通过规划,项目区内形成

了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路、渠、桥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好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我镇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企业自控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亩,在优质林果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林果6000亩,使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菲尔德公司、伊思德公司两家企业还向1100亩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镇还先后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道路40公里,渠道8000米,排水沟60000米,桥梁46座,地下管道1米,小口井300眼,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客商投资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成为土面平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造优质精品项目,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区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项目区为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保证。项目区内各企业和合作社基地普遍采用了“六统一”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共获得了25种果菜产品的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三是项目区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御口甜”、“新蔬泥香”

等15个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四是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项目区内新增8000亩,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方可以放心地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我镇的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每亩620-700元的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到企业打工,一年平均工作6个月,月均收入900元,年打工收入5400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收入的8-10倍。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科技投入,实现了自主管理,产品达到了客户的要求,亩产值可达5000-7000元,纯收入2500-4000元。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我镇多种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放大了项目区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在项目区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1亩,形成了体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形式,如“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较好地发挥了组织生产、致富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实

用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农民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特别注重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观看录像相结合、能人示范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信息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及安全越冬管理等技术培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次,使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大幅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的开拓者。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领导成员,**镇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施工方项目经理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镇党委书记***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清楚了解这一民心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进度,抓紧在明年春耕前完工,避免影响农民耕作灌溉。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村委和群众沟通、协调好工作,取得群众配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圆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据了解,这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等*个村委,总投资达**多万元,水田受惠面积过万亩,受益群众两万多人。工程完成后,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随着项目的建设完善,将极大地改善**镇水利环境和耕作条件,为**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材料-金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县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62万人。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逐年调整,县强化农业主导地位,突出......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5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3月份获得上级批复,市农发办完成了项目公示、项目工......

    农业综合开发调研

    曹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情况的 调查与思考曹县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经过20多年的开发实践,特别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长期积累,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是1988年国家设立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促进农业发展这个主题,规划和实施项目,呈现出“工作一年比......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

    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2006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明显......

    2013至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范文大全

    2013至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

    秋冬农业综合开发

    鹤峰县2011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建设情况 鹤峰县水利水产局 (2012年3月) 鹤峰县是全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鹤峰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