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5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3月份获得上级批复,市农发办完成了项目公示、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中标通知公告、与施工单位、监理签定施工和监理合同等一系列项目前期工作,道路、渠道、滴灌系统工程于4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11月中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总投资6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中自治区配套144万元、地区配套18万元、县级配套1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45万元。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实施加压滴灌2860亩(其中自动化滴灌系统975亩)、滴灌改造1478亩,架设高低压线路250米、维修斗渠1.6公里、新建斗渠0.4公里;修建柏油路2公里、改造砂石路2.39公里,改良土壤2860亩;补植防护林146亩;科技培训10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6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推广滴灌肥2000亩。
项目建设主要做法:一高标准平整土地,去埂还田,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二大力推广自动化滴灌系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三实施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液
态滴灌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五高标准建设柏油路和机耕路,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
项目建成后的目标效益: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起到导向、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经济效益:项目区有耕地4484亩,在项目区实施滴灌技术保证滴灌用水,再加上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棉花产量12.6万公斤,新增玉米11.38万公斤。项目区种植业新增总产值104.12万元。
生态效益: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作物需水量146.38万立方米,较现状年滴灌需水量减少48.94万立方米。农田林网化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抗御了风沙灾害,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4.6.5
第二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文件
国农办[2009]46号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
综合性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农业开发办事机构: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农办[2009]10号)的要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于2009年6月至7月,对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不含投资参股项目)进行综合性检查。为做好检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2009年综合性检查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上海、福建、江西、青岛、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21个省、区、市(以下简称省级单位)和中央农口部门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项目、油茶低改项目、西部地区脱毒马铃薯繁育项目。每个省级单位一般按5%至10%的比例抽查项目县。
二、检查内容
2009年综合性检查内容包括资金管理情况、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
(一)资金管理检查内容
1、中央财政资金的到位情况,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2、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3、科技推广费、项目管理费、工程监理费等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
4、其他情况。
(二)项目工程建设检查内容
1、土地治理项目涉及金额较大的水利、农业、林业单项工程建设完成及质量情况;
2、产业化经营项目用财政资金建设的设施、设备等建设情况;
3、其他情况。
(三)制度执行检查内容
1、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专人管理、转账核算、专款专用”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2、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3、项目工程和设备采购招投标、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等制度的执行情况;
4、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档案和项目档案管理情况等。
三、检查的组织方式和时间
2009年综合性检查工作采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检查和国家农发办自行组织检查两种方式。综合性检查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底。
四、检查结果的运用
(一)国家农发办将检查情况分别向有关省级单位下发反馈意见,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二)国家农发办将综合性检查结果纳入对有关省级单位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质量综合考评,作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国家农发办在对有关省级单位进行验收考评时,将进一步核查以往综合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若仍存在严重类似问题,将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五、相关要求
为确保综合性检查工作取得实效,现提出以下具体要
求:
(一)进一步提高对综合性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综合性检查是国家农发办对农业综合开发县已建、在建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工作,是国家农发办验收考评工作的有效补充。认真搞好综合性检查工作,对于促进资金和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发机构要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和配合国家农发办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检查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金和项目的档案资料,如实反映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中的实际情况,不得有任何形式的阻挠,拖延和隐瞒,确保综合性检查取得实效。
(二)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各有关省级单位应当督促各县(市)收集、整理和归档有关项目及资金档案资料,认真做好接受国家农发办综合性检查的准备工作。有关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应准备好以下资料:
1、2008年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简单文字介绍材料;
2、2008年项目计划批复和调整文件;
3、项目会计账簿及其报账票据等附件材料;
4、按规定存档的其他各类项目建设档案资料。
二00九年五月四日
第三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的通知
------------------
财发[2011]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供销总社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工作,财政部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反馈。
附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
财政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附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以下简称综合检查)行为,保障综合检查有效实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综合检查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每年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组织实施的由中央财政资金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价的活动。
第三条 综合检查的依据是: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
(三)计划批复(备案)文件及调整、变更和终止批复(备案)文件、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初步设计)等资料。
(四)项目评审立项的文件。
(五)资金拨付文件、预决算报告及相关会计资料。
第四条对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评审和立项情况,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情况。
(二)项目实施计划批复、调整、变更和终止情况。
(三)省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拨付情况。
(四)资金和项目管理及其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五)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工作情况。
第五条 对未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的市(地区、民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实施计划报批情况。
(二)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财政、省级和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拨付情况。
第六条 对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项目库建立及管理情况;项目初选和申报情况;项目初步设计编审情况。
(二)项目实施计划编报、调整、变更和终止情况。
(三)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四)自筹资金落实情况。
(五)经批复的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组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建设内容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六)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财政资金按计划使用情况及按工程进度报账情况;项目管理费、科技推广费、工程监理费和工程管护费提取及使用情况。
(七)资金管理情况。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和“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情况;资金预决算和会计核算情况等。
(八)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工程管护制度执行情况;对上级财政部门竣工项目验收提出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以下简称开发县)审计及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第七条 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单位(指负责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单位资质情况,项目申报、实施及其运转情况。
(二)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三)基础会计资料归集及管理情况。
第八条 国家农发办根据开发县财政资金投资额度、项目种类、历年检查情况等因素,一般按不超过各省开发县总数百分之十的比例确定检查开发县的数量,但不得少于两个。
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农发办综合检查通知要求,做好准备工作;需推迟综合检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报国家农发办同意。
第十条 国家农发办一般在三个工作日前向被检查省级财政部门下达检查通知书,主要内容包括检查起始时间、检查开发县名单、检查组长和检查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等。
第十一条 国家农发办采取委托或直接组织的方式进行综合检查。
委托检查方式是由国家农发办委托专门机构组成检查组,独立开展检查工作,国家农发办派联络员协助工作。
直接组织检查方式是由国家农发办组成检查组,成员由财政部门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按要求开展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 检查组可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抽查项目工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综合检查。
检查人员应当运用对照检查的方法,核对资金支出与项目工程建设情况、项目工程规划设计与实际竣工工程情况、项目工程数量与质量情况,以及核对审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等情况,并将主要检查内容与事项予以记录或摘录,编制工作底稿。
必要时,检查组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延伸检查。
第十三条 检查组应当采取一定形式,将检查中取得的有关证明材料提请当地财政部门或被检查单位进行确认,未取得确认的应当注明原因。
国家农发办直接组织的检查组应当就检查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事项与被检查省级财政部门交换意见。
第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听取综合检查工作汇报,复核综合检查情
况,考评检查组工作,对被检查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提出综合评议意见。
第十五条财政部向各省级财政部门通报综合检查情况,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六条 国家农发办将综合检查结果作为对有关省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纳入综合因素法在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时予以体现。
第十七条 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检查组长应当按照规范的程序组织开展检查工作,对检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对有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复核,并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负责;检查中遇到重大问题,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依法监督、廉洁自律、保守秘密,公正客观、规范高效地完成综合检查任务。
检查人员与被检查单位或检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九条 被检查单位应当按检查内容,全面、及时提供有关文件、账表、凭证等档案资料和数据,并对所提供材料、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检查单位和个人,财政部除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
(一)拒绝、拖延提供情况和资料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的;
(二)妨碍综合检查人员行使职权的;
(三)拒不执行整改要求的;
(四)报复检查人员的。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检查人员,财政部除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以外,还要向有关机关、机构提出追究责任人员责任的建议:
(一)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二)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
(三)玩忽职守,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泄漏财政部门秘密或者被检查单位秘密的。
第二十二条 对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综合检查和国家农发办组织的专项检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未设置在财政部门的,开展综合检查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
第四篇:通知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影响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精神,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做好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 “三农”工作大局,服务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工作,加强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舆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弘扬文化,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氛围。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宣传工作的要点是:
一、明确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扩大影响,争取支持。既要注重向各级领导、社会大众、专家学者宣传,还要注重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既要注重向农、林、水等涉农部门宣传,还要注重向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宣 传。要提高宣传的主动性、敏锐性,注重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氛围。
(二)鼓舞干劲,凝聚力量。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深入总结宣传这些经验做法,增强工作成就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赢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宣传政策,推动工作。要发挥好宣传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领导和群众了解出台各项政策的初衷和目的,理解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对开展的试点工作、出台的新政策、新制度等,做好解读工作。通过宣传使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深入人心,得到贯彻落实。
(四)公开信息,接受监督。及时公开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制度、工作动态等信息,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营造社会理解、参与和支持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深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指示精神。大力宣传“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的有关情况。
(二)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运用生动翔实的资料,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的显著成就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与改革的艰辛探索。积极宣传农业综合开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进程。
(三)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加强正面宣传,解疑释惑,及时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规定。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的有效做法。
(四)深入宣传各地丰富多彩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及时将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归纳提炼和宣传 推广。既要将上级的决策部署和改革措施及时准确地传达贯彻到基层,又要全面收集和客观反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和反映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
(五)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系统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围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宣传和倡导在平凡岗位甘于默默奉献、开拓创新、服务群众、报效“三农”的精神;积极宣传和倡导对国家、对人民、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高度负责、严谨细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积极宣传和倡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六)深入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创建活动。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载体,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要从丰富多彩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丰富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内容,提炼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和充实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家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
三、加强宣传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在重要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把握关键宣传时点,积极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中国水利报》等媒体上开展宣传报道。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与新闻媒体共同策划对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热点问题的报道。
(二)加强自身宣传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农发干部共同办好《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的积极性,充实编辑部人员力量,提高编辑水平,扩大发行面,提高办刊质量和效果,增强杂志的影响力。进一步办好财政部门户网站农发频道,提高采编水平,精心设置栏目,突出农发特色,丰富网站内容,加快信息发布速度,规范信息发布流程,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进一步利用好《财政简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简报》、《情况反映》等内部刊物,向各级领导及时反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情况。
(三)加强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督促各地区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部门报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信息。按照财政部办公厅的要求,认真研究信息报送选题,明确信息报送分工和责任,落实信息报送的任务,提高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与地方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扩大信息来源,督促和指导各地区将 涉及本地区主要领导关于农发工作的讲话(指示)精神、本地区农发工作的重要进展等情况,及时整理成“财政信息专报”上报财政部办公厅,进一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视察项目区。继续开展项目区采风活动,以及通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笔会或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高宣传工作的效果。
(五)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管理。重要的宣传议题和方案由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并跟踪问效。各处室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宣传工作经费要给予保障。督促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重点,落实宣传责任,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各地区开展宣传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一项因素。按照财政部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管理规定,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宣传的相关管理工作。
(六)提高做好宣传工作的能力。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干部新闻宣传管理和新闻写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讯员队 伍,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提供人才和组织保障。
第五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24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市、区财政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清水镇地处酒泉市肃州区“东大门”,属沿山冷凉灌区,具有明显的区位经济优势。近年来,该镇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基础,挖优势、抓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制种和洋葱为主的经济区域,种植业的整体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的有关政策,镇上决定通过积极争取实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有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优化土地资源,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保持全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在清水镇西湾村,建设面积50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等四个方面。
1.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开发区建设规模为5000亩,按照每亩490元计算,总投资
配套资金55万元,其中:省财政配套44万元,市财政配套2万元,区财政配套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80万元(其中:现金和实物折资24万元,农户投工投劳折资56万元,折工日2.8万个)。1.4 项目建设效益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旱情;新增农田防护林3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完善服务体系2个;调整增加经济作物1500亩,亩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00元以上;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总额达到49万元;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强对项目组织实施的领导和管理,镇上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部署和协调工作。同时,与中寨村签定目标责任书,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设任务、技术服务、工程进度等列入目标责任书考核,固定专人负责,认真落实项目工程招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开发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2.1 自然概况
第二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清水镇位于酒泉市肃州区东大门,镇政府距县城70公里,东接高台县,南与肃南县祁林乡相连,北邻巴丹吉林沙漠。中寨村位于清水镇东部。
2.1.2水文气象
全镇水源发于祁连山,径流由冰川、降雨两部分组成,经马营河导入夹山子水库调节灌溉,主要以降雨补给为主,供水量暴涨暴落,洪水量大。年均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小、蒸发大、无霜期短,光照时间为每天平均8.3小时,年平均温度14℃,年均降水量85毫米,蒸发量为2150毫米,无霜期平均140天,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灌溉保证率低,干旱威胁大,属干旱缺水地区。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形南高北低,地势落差偏大,土壤类为灌淤土,属厚层灌淤土、厚层红色灌淤土和流动风沙土,耕性较好,土壤养分含量不平衡,有机质含量不丰富。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涉及清水镇1个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林场,406户,1540人,劳动力708人。
2.2.2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2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其中西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4元。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预计可达到250万元,西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860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4463元,比改造前的2005年增加了343元。
2.2.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镇农林牧服务机构健全,设施配套,服务到位。镇上组建有“清水镇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中寨村成立了“中寨村农民文化学校”,有专兼职教师,师资配套,培训及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至目前,已培训青年农民1400人次,培训项目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中寨村还组建有“制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服务协会”等专门的为农服务组织。2.3 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状况
项目区内现共有渠道65.5公里,其中:斗渠15.3公里,已砌9.2公里,需维修5.8公里,未衬砌土渠6.1公里;农毛渠50.2公里,已砌10.9公里,未砌土渠39.3公里。
2.3.2田间工程状况
项目区田间农毛渠50.2公里,已砌10.9公里,占21%,土渠39.3公里,占79%,田间机耕路14公里,均为砂石路或土路,农田林网配套率占20%。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农用车380辆,其中:农用四轮拖拉机350辆,农用三轮车30辆,基本能满足项目工程建设需求。在农机服务上,镇上服务机构人员健全,服务及时到位。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已建道路14公里,乡村、村组、组组道路基本贯通,但直线性、平整度不够。所有道路中,铺油道路只有1.5公里,其余部分为土路或砂石路,道路整体状况一般化,项目区内户户通电,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赖夹山子水库调节,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渗漏严重,土薄石厚,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由于存在大面积中低产田,粮食混合单产不足500公斤,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另外,渠道建设投入低,建设速度慢,渠路林配套状况不好。针对项目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以上主要障碍及制约因素,通过实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使项目区土地、水资源潜力得以较好发挥,区位、自然优势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投入产出大幅度增长,以粮食制种、经作制种为主的产业化结构更趋优化,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进一步形成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有富有的土地资源。项目区土地的平整度较高,土地肥力较为充足,连片性强,具备较好的地力基础,是全镇主要的粮食制种和洋葱产区之一,有较强的开发潜力。
2、有适宜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项目区光照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且项目区内全部使用祁连山冰雪溶水,来水量较大,在水利建设上主要为防渗节水的渠道建设,节水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
3、有较好的水利基础。区内引水渠道规划设计位置选择较为准确,占地少,工程量少,收益土地多,收效快,各种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能按要求配套渠路林,综合效益高。
4、镇村两级高度重视,并当作一件大事狠抓苦干,区内群众积极性高,并对农业综合开发寄予厚望。
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势在必行,尤其在中寨村实施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和良好的辐射带动性,必将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项目区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属马营河灌区,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7、8、9三个月年径流量占全年的67%,而苗水期的4、5、6三个月仅占24.5%。由于灌区灌溉任务重,加之项目区渠系配套程度不高,渠道渗漏严重,干旱仍然严重。4.2 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所在村由夹山子水库干渠经三支渠、四支渠输送库水灌溉,各村民小组耕地灌溉水源相同,为一个供需平衡区。4.3 项目区水源供需平衡
由于项目区自然条件差,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缓慢,部分渠道建成年代久远,已破败不堪,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51,水资源利用率低。中寨村的可利用水资源为(P=50%)421.8万立方米,(P=75%)405.6万立方米。现有耕地5000亩,粮经种植比例为7:3。渠系水利用系数为 0.51,田间水利用率为0.89,水的利用率仅为0.45,净灌溉定额为400立方/亩,毛灌溉定额为888立方,现需水量为444万立方,缺水量为(P=50%)22.2万立方米,(P=75%)38.4万立方米。
4.4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由于本项目属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受当地人民群众财力的限制及项目决定,无法另行开源,只能采取节水措施以达到节流目的,因此项目实施后,项目的可供水量仍然由马营河灌区的灌溉制度决定,即年供水量没有变化,为(P=50%)421.8万立方米,(P=75%)405.6万立方米。
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 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动力,坚持“内涵挖潜,全面创新,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效益,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做大做强制种产业,稳步发展草产业,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项目区乃至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5.2 选项原则
立足当地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突出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效益,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和地方财政的增收。5.3 建设规模及标准
衬砌渠道13公里,其中衬砌口宽1.8m、底宽0.6m、渠深1m斗渠5公里;衬砌D型、C型U型农渠8公里;铺筑10-20Cm沙石罩面、路面宽5m的机耕路8.4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300亩;培训农业劳动力1200人次;示范推广制种玉米、洋葱等新
品种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通过深翻深耕地2000亩、配方施肥1500亩,改良土壤生化性能,培肥地力。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6.1 开发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6.2 建设内容
6.2.1水利措施
1、灌排渠道工程22公里。
斗渠5公里,口宽1.8m、底宽0.6m、渠深1m,纵坡1/100--1/200,边坡1:1。
农渠8公里,口宽0.70-0.90m,渠深0.50-0.70m,纵坡1/100--1/200,边坡1:1。
6.2.2农业措施
1、良种基地。项目区内计划建成3000亩以玉米制种为主的制种基地进行良种繁育。
2、改良土壤。平整土地2000亩,深翻3000亩,配方施肥 3000亩。
3、机耕路。修建5米宽交通型田间道8.4公里,天然砂砾石罩面10--20厘米。
6.2.3林业措施
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亩,定植各种苗木9万株。6.2.4科技推广措施
培训农民技术员、劳动力1200人次,示范推广制种玉米、洋葱等新品种3000亩,深翻深耕3000亩,配方施肥3000亩。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 编制依据
本项目为中低产田改造,由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组成。水利工程估算采用国家及甘肃省现行标准,其它措施估算采用省内及当地经验,采用综合指标。
(1)定额依据
建筑工程采用甘肃省水利厅1996年颁发《甘省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安装工程采用水利部颁发1993年63号文件《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采用《甘肃省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定额》,并对台班定额第一类费用扩大15%。
(2)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依据
各项费用按照甘肃省水利厅1992年15号文件《甘肃省水利水电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为基础,并按1995年19号文件“补充定额”和1998年11号文“费用标准调整意见的通知”计取各项费用。
(3)价格依据
建筑材料价格依据当地2003年第四季度材料市场价。
(4)田间工程按典型示范区扩大指标计算工程量。7.2 投资估算
7.2.1基础单价(1)人工工资
工程地处酒泉市境内,工程执行甘水规发(1995)19号文件,即:工资标准按十一类规定的基本工资计入,地区生活补贴为8%,高原补贴费为12元/月,经分析计算为:土方工程15.69元/工日,石方工程16.75元/工日,砼工程17.79元/工日。
(2)施工用风、水、电 风价:计算风价0.18元/立方米;水价:0.35元/立方米;
施工用电:采用外购电网电和工地柴油发电机共同供电,经分析计算综合电价为0.70元 /度。
按当地市场价格,并计入运杂费用。(3)砂石料单价
工程所需块石、卵石和砼粗(细)骨料按我区各灌区实际情况及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的砂石料场地,采用人工开采、筛分,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工地。经计算沙石料单价为:卵石29.479元/立方米,砂子18.23元/立方米,石子22.8元/立方米,垫层29.01元/立方米。
7.2.2建筑和安装单价
根据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方法,分析计算建筑、安装工程单价。
(1)单价为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构成。(2)直接费包括基本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
(3)其他直接费按基本直接费计取,建筑工程取4.5%,安装工程5.5%。
建筑、安装工程的间接费以人工费为基础计取,其中土方工程24%,石方工程30%,砼工程70%,安装工程80%。
(4)计划利润按 7% 计取。
(5)税金按直接费和间接费的3.22%计取。7.2.4其他费用
按水利部及甘肃省水规(1992)15 号文件,甘水规(1995)19号文件和(1998)11号文件中有关计算规定计取相关费用。
7.2.5投资估算
根据以上原则及依据,经计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45万元。
7.3 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区共245万元投资中,按照中央、省市区、自筹1:0.5:0.7的标准,申请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市、区财政配套资金5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现金和实物折资)80万元。7.4 群众投工投劳
本项目区工程建设中,群众以投入劳动工日折算现金作为自筹资金,计划群众投工投劳2.8万个,每个工日按20元计,折合资金56万元。第八章
经济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旱情。调整增加经济作物1500亩;亩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00元以上。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总额达到49万元。8.2 社会效益
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直接受益,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8.3 生态效益
整个项目建成后,新增加农田防护林3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可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土壤。同时,通过进行节水措施,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改土技术,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先导作用。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9.1 实施管理
与项目区所在村组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设任务、技术服务、工程进度等指标列入目标责任书,严格责任书签定的内容,实行定量考核,奖优罚劣。9.2 运行管理与维护
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项目所在村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并与建设农户签定建设管护五年质量保证目标责任书,实行属地管理,谁修建,谁维护,并在五年内谁的建设地段出现破损由谁自购材料进行翻建或维修。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 环境现状分析
项目区防风林带、生态林带、水源涵养林带建设进展缓慢,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大打折扣,再加上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10.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项目实施,将极大地减少渗漏及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大改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状况及农业综合效益,尤其通过防风林、生态林及水源涵养林建设,将会极大地减少风沙和水土流失,较好地涵养水源、缓解人畜饮水矛盾,并能较好地改善环境结构,并极大地提高农业灌溉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0.3 对策及措施
1、强化科技培训,举办以农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培训班10场次以上,对全村80%以上的中青年进行科技教育,强抓环境保护教育,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2、强化责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目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并将环境保护责任以目标责任书形式进行固
定,奖优罚劣,重奖重罚,绝不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农业开发,造成环境新的恶性循环。
3、精心设计,慎重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开有植被地段和有树木生长地段,不到万不得已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的破坏植被,不采伐或最大限度地限制采伐树木。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会大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使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并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走高效生态化发展之路。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符合本镇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实际,所设置的规划项目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筹措资金的渠道正当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回报率高,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建议上级部门及早立项,早日投资,使当地早日受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州区清水镇中低产田改造
项 目 建 议 书
(2005)
肃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肃州区清水镇人民政府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1 1.1项目背景„„„„„„„„„„„„„„„„„„„„1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1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 1.4项目建设效益„„„„„„„„„„„„„„„„„„2 1.5组织领导和管理„„„„„„„„„„„„„„„„„2 第二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2 2.1自然概况„„„„„„„„„„„„„„„„„„„„2 2.2社会经济状况„„„„„„„„„„„„„„„„„„3 2.3基础设施„„„„„„„„„„„„„„„„„„„„4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5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6 4.1项目区水资源状况„„„„„„„„„„„„„„„„6 4.2供需平衡分析„„„„„„„„„„„„„„„„„„7 4.3项目区水源供需平衡„„„„„„„„„„„„„„„7 肃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7 第五章 规划设计………………………………………………7 5.1指导思想„„„„„„„„„„„„„„„„„„„„7 5.2选项原则„„„„„„„„„„„„„„„„„„„„8 5.3建设规模及标准„„„„„„„„„„„„„„„„„8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8 6.1开发任务„„„„„„„„„„„„„„„„„„„„8 6.2建设内容„„„„„„„„„„„„„„„„„„„„9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9 7.1编制依据„„„„„„„„„„„„„„„„„„„„9 7.2投资估算„„„„„„„„„„„„„„„„„„„„10 7.3资金筹措方案„„„„„„„„„„„„„„„„„„12 7.4群众投工投劳„„„„„„„„„„„„„„„„„„12 第八章 经济效益分析…………………………………………12 8.1经济效益„„„„„„„„„„„„„„„„„„„„12 8.2社会效益„„„„„„„„„„„„„„„„„„„„13 8.3生态效益„„„„„„„„„„„„„„„„„„„„13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13
9.1实施管理„„„„„„„„„„„„„„„„„„„„13 9.2运行管理与维护„„„„„„„„„„„„„„„„„13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14 10.1环境现状分析„„„„„„„„„„„„„„„„„„14 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14 10.3对策及措施„„„„„„„„„„„„„„„„„„„14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