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要同时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不得仅以房间号、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全院各病房、重症监护室的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病人的一种手段。
3.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病人的转运交接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4.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除查对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同时须有识别患者身份的纸质“腕带”标识。在手术患者进手术室前,由所在科室护士对患者使用纸质“腕带”标识,写明患者身份信息;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接收时进行严格查对、记录、签名。
5.急诊科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在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科时,须填写《患者转科交接本》,交接时严格进行查对和签名。
6.产房与病房、与ICU转运产妇、新生儿时,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识别身份,新生儿佩戴医院统一印制的“腕带”,写明住院号、床号、性别;产房与接收科室人员进行床旁交接、核对并双签名。
7.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8.患者入院后,护士按操作规程给予佩戴“腕带”,腕带填入信息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9.“腕带”上应标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等,要求内容清晰,项目规范。
10对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
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
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认真
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清醒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能力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转科时应认真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第三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第四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涟水三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 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 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 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 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 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历;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
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带;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3、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涟水县第三人民医院医教科
2016年1月21日
第五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吴忠市新区医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为了执行各种查对制度的准确性,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使用四种以上的识别方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不得仅以床号作为标识依据。
2.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3.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4.转送、接受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5.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手标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手标带信息一致。
6.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7.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附“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
1.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
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标志。
2.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3.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带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标明左右。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和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患者麻醉清醒后)
4.产科,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能力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转科时应认真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