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有感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你读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或许便有了答案。
雷夫,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颗赤热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反观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起,老师就用小红花激励我们,到了小学变成红领巾,到了大学变成奖学金,到了职场,变成了红包或奖金。激励就是屡试不爽的魔法。我们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在雷夫看来,这在道德行为方面,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达到了第六档。那么,雷夫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别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教育的真谛:爱可以创造出奇迹,爱可以诞生奇迹,一个教师需要用爱来创造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是一位非常特殊和出色的教师,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教师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一个门外汉。雷夫老师让我明白了,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有爱和执着,要用心去教授学生知识,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努力地去创新,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气,激情四溢的去践行。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觉得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老师必须是一个有激情有创意的人。我也感受到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雷夫是一个全能老师,他能带好班级,能教好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戏剧„„没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如何进行课程的整合,如何引导、指导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们的老师因种种原因个人的综合知识、业余爱好本身就不是很多,加之工作后,学习参与的机会时间更少,更多的是单位家庭两点之间的生活,所以我们还需抱着好奇之心多参与不同的活动,扩大知识面,丰富经验与生活。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着相同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导,还是大声的批评指责?当我们告诉学生要这样那样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又有没有以身作则呢?雷夫老师告诉我们,对学生要信任,要爱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也深切的体会到,雷夫老师所说的: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可以有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好的机缘,让你引领孩子们展翅翱翔,达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老师犯错的时候,不要去努力地掩饰,坦然面对,努力改正,或许在学生眼里,这样会犯错的老师更值得尊敬。而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批评。
所以学习雷夫老师的精髓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老师要抛开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因素,让自己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在教学知识点时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学生会的是什么,困难是什么,易错点在哪,用什么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课上学会、学好,不在课后花时间去折腾,轻负高效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学习。
做为一名教师,我明白,教书是要用心去教的,遇到再困难的事情也要用一颗坦然真诚的心去面对,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幸福感。要当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有聪明的才智,而且要需要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够处理好各种问题。要学会用优雅、成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要能够以超然的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雷夫老师的教育信念和观点,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教学方式和管理形式,他举得每一个例子,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会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会努力的,加油!
第二篇:56号教室的奇迹
56号教室见证了爱带来的教育奇迹。下面我将围绕三个关键点具体来谈谈我的感想。
关键词一:信任
一间教室的体积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延展性是无限的。这间教室是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它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个温暖的家里有相互信任的氛围,有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雷夫说:“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今年我教一年级,孩子们是天真烂漫的,着实可爱。他们面对各科的老师也会评价老师的好坏,有时老师说的话不一定听得进去,也许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吧!信任不是用嘴巴强调出来的,事实而言身教确实重于言教。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在这启蒙阶段要是能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教师的教育定能事半功倍。
真心希望让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到每一间教室,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舒张,健康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二:宽容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这爱的教育已经提倡了多少个春秋,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
在一个集体中,孩子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无论是淘气还是温顺,他们总有各自的闪光之处,他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与赏识,以体验自身的价值。所以作为“园丁”的我们一定要用爱心育人,用耐心、诚心来感化学生。每个班中都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不健康等特点,还有需要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这些称“问题学生”。一个老师的职责,也就在于转化这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改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亦师亦友,用诚心来感化学生,进行感动教育。
关键词三:感动
细细咀嚼这本书中的精华,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再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诸多感叹与感动。我要感动于雷夫的细心、爱心、耐心和精心。这里的感动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但是绝对有源远流长的影响。这里的感动也许不是来源于什么大事,但是这里的感动,来自细节,并且无处不在。细节来自于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故事,随手捏来就能透视雷夫老师的心思,体验其中的感动。
班上有个学生——丽莎,她每一科都跟不上进度。某日雷夫要收取学生的家庭作业,但是丽莎却找不到自己的作业了。当时才刚开学,丽莎迫切享有好表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翻着书桌里的几个资料夹。她知道我站在后面所以拼命找那份不见的作业。这样一个细节,换做是我,会认为学生没做作业,可能会批评。可是雷夫的言行却出乎意料。他选择相信学生,选择保护一颗弱小的心灵,和一颗小小的自尊心。让原本往坏处发生的事情朝好处发展了,而且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或许这是雷夫某些大事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将整个细节放大,才能呈现其中的经典之处,才能体会其中的感动。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或许在许多教室里都发生过,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我深深感动于雷夫老师表现出来的那种爱与执着。他让我明白,当你潜心要在教育上为孩子们做出点什么时,需要有很多的心力、耐力。虽然我们没有事事创新的创造力,但是一定要舍得花下时间。用时间去培养学生的习惯,创造学生的未来。
在爱的氛围下的教育,不仅要宽容以待,还要严格要求。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同时也要拥有宽容的态度,淡泊的心态,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也能行,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爱心浇灌每一个学生。正如书中所说:唯有出自內心的关怀与真爱,才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第三篇:《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跟着雷夫老师走进了那间又小又破的56号教室,看着他把“品格”、“付出”、“谦逊”、“支持”传达给学生,是他,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不必“害怕”的净土,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的缺点得以改正。雷夫老师用自己对于教育的热忱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信任才最宝贵,有了信任,才可以谈教育。我觉得,让孩子免于恐惧,是56号教室奇迹的根源。
捧着书细看,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透过这些浅显通俗的语言,我看到了一个将教育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并沉醉其中的教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薪资。”当看到雷夫老师的一名学生说“老师会把我们不会的问题讲上500遍”时,我真的无言,也很惭愧。多么有耐心有爱心的一位老师呀!学生的问题,也许是很小的一个知识点,也许是老师已经讲过很多很多遍的,也许是学生根本没注意听才不明白的,而雷夫老师,不问任何原因,只要学生不明白,就讲到明白为止。说来容易,但如果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是无数次的重复,任谁都会生厌了吧。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雷夫老师认为“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读完这本书,我特别感觉到雷夫工作量很大,这也是我怀疑雷夫老师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的原因。雷夫老师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一个好老师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耐性,需要爱。他那“魔鬼式训练”、学习“八法则”——解释、示范、模仿、重复、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上的!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教学工作似乎涵盖了除技术性学科,如音乐美术外的所有课程。“凡是值得做得事情,就值得好好做。”这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班训,我想也是雷夫的行事准则。雷夫和我们一样也有痛苦和想要屈服的时候,但每当这时雷夫回想起他的学生珍妮给她的信,感谢他为孩子们建造的“避风港”,因此他又打起了精神。雷夫作为教师已经做到了极致,他用全部的爱、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在56号教室读书的孩子们。
在这本书上,雷夫老师写了许多教育学生的方法。其中有的对于我的日常教学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有的与中国教育现状还有一定差距,操作起来会有困难。不过,雷夫老师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对于教育的热心,对于学生的爱心一直感染着我,只要心中有学生,再加上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就不是奇迹。
第四篇:56号教室的奇迹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里,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带着任务,每次女儿在辅导班学习时,我就在外面看几个章节,当我翻开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才发现它是有很多媒体热评和名人联合推荐的一本书。初次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在讲授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感悟,其中并没有刻意煽情的文字,但有很多小的细节的确会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天天在发生,阅读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雷夫用自己的爱心、智慧教育他班里的学生,如何和气待人、认真勤勉,如何通过六个阶段的培养拥有一份健全的人格,如何成为终身阅读的人,如何拥有精确表达思想的写作能力,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经验…… 如第一章内容,我不禁感受到信任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例如:我们答应学生表现好就带他们去春游,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而取消;我们给学生说好了今天中午来学校后就听写、背书,结果自己因突然的事情却没有执行。如此等等,用雷夫的一句话来说“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此外,雷夫的六个阶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剖析自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孩子进步我为他们高兴,孩子退步,我着急,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赶上,但仔细回想一下,真的是当局者迷,有很多次,教育方式有所偏颇,尤其是班级里家庭环境复杂的孩子,让人难以琢磨,行为粗野过于放纵,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并使我陷入了艰难的境遇。如,我们班上的吴妮凝,这孩子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小动作比较多,而我也会多次提醒于她,但不管用,这时候我会管不住自己大声吼她,而她也因此变得惧怕我,疏远我,成绩也愈发变得不理想,其实我应该再多点耐心。新学期开学了,我也试着用雷夫的办法,一次不明白,就两次……经过两个星期与妮凝的接触,这孩子不怕我了,愿意亲近我了,课堂上也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书,还未完全读完;收获,却很多很多。多谢学校给我们如此“美味”的“精神大餐”。徜徉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做一个幸福的人。
潘秀冬
2012.9
第五篇:56号教室奇迹读后感
拿来主义教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暑假匆匆读毕《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被称为“当代的梭罗”的雷夫在美国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他用爱和责任撑起孩子们的一片蓝天。书中主要涉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一种成功地让学生考试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席卷美国,而且风靡世界。很多教育者奉其为圭臬。殊不知学习,教育,我们需要“拿来主义”。
中国的教育大环境和雷夫的教育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习惯于作业、考试,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考试制度在目前中国社会是最公平的,公平然而不见得就合理。因为考试让学生淹没于题海,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也直接导致教师的堕落。所有文科的学习都是记诵之学,看谁的记忆力好,语文学习堆积概念,却无法去触摸语言文字,活跃自己的思维。在应试制度下,老师疲于应对这制度,对看书学习渐渐失去兴趣,慢慢堕落。
我常常思忖,小学生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怎样才能教学我的学生学好语文,考好分数?普遍地认为,或者语文老师的共识是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有丰富的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在现在的社会,学生的阅读状况其实很糟糕。诚如雷夫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强大的‘平庸势力’串联起来,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这些势力包括电视、电玩。劣质的教学、贫穷、破裂的家庭,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暑假学校大队部布置学生看书作业,其中有一本是郁雨君的《我们班的小童星》,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了这本书,书中故事浅显,书中传递的思想也是本书作者被商业化思潮裹挟而去的浮躁和喧嚣,并不能给青少年传递多少正能量。现在市面上的青少年读物,正真原创的书不多,导致学生的选择面窄,阅读水平浅。
雷夫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他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彼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基础。”(P32)“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那世界,敞开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远行。(P34)”。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是基础,怎样指导学生阅读也非常重要,雷夫的56号教室常常会组织阅读会,让学
生畅谈阅读的感想、收获,会经常组织学生看由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这才是自由的阅读,他的重点是作为学生你从读书中收获了什么,学生你书的看法是这么,这很重要,学生的三观在一次次的读书讨论中渐渐产生。我们的阅读强调学生对书中作者写作意图,习作方法的阐释,其实这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检测语文水平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写作。写作源于阅读,没有良好的阅读,学生的写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教师在布置看书作业时,会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会要求让学生在习作时多用成语。然而,把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需要教师在语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这是衔接两者的桥梁。然而,我们教师,往往忽视语法的教学,比如修辞手法,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修辞手法的概念,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判断语文课本中句子的修辞手法。对于如何准确地运用修辞手法很少提及。所以基础好的学生能模仿美文的文法,修辞,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的不生动,没灵气,没章法,一本流水账交差。第56号教室有专门的语法课,而且语法课是习作的基础课和入门口,这很重要。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也变化无穷,这是教育的魅力和变数。雷夫有名气,雷夫有一套,但我会拿来主义,他山之石,攻我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