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撰写者:孙显杰(金盾小学)
以前读过的一些教育教学著作,无论中外,多是出自道行高深的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之笔。目光超远,言理至深,字字珠玑,着实高明。可或许是自己内心摆脱不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那些专家学者想明白,说明白的东西,未必能在现实中教我如何“做明白”,换言之,再高明的理论,若是无法于实践中产生如其所述之成效,那末,至多是给了一个安慰人心的教育的乌托邦和理想国。所以,自己更渴望有缘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看看那些走在前方,又去之不远的引导者,如何带领他的学生和我,去往一个更好的教与学的境界。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这本书,我反复研读多遍,感觉“英雄所见略同”。魏勇的观点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平时爱好文学,喜欢读书。但从事体育教学,好像与这没什么关系。其实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是我教学的宗旨。有时我想,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因此,学生都很喜欢我,爱屋及乌,喜欢上了体育。
结合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启迪和感受。
一、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二、多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育课也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在邂逅这本书之前,我也读过几本一线教师写的经验著作,单从实效性而言,我以为不分伯仲,各有千秋。那为甚么魏老师的这本书却能在我心中脱颖而出呢?是因为,他所述的道理,分享的案例,除了让我受用欢喜之外,还激起了我的“不平”与三思。是的,有些说法,我个人以为值得商榷。这主要出现在本书中我最看重的一个章节“好课堂来自平时的积累”,谈得是教师的阅读积淀问题——一如陆游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理,教师唯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把学问做好做精,才能教好学生。魏老师说,要在每节课给学生带来惊喜,教师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这一直是魏老师的努力方向。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人是有智慧的生物。课堂上,面对几十个高级动物,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学生会问些什么。我知道,要多读书,多积累。体育课也是需要吸引学生注意的科目。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空洞的说教与体育教学,学生枯燥不已。体育课如果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无须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教学效果很好。这样上课不是事半功倍吗?
孩子们离开父母的视线,来到校园里求知。老师,就是他们的临时父母。要为他们处理一些突发事情。流鼻血啦,过敏啦,我都是用学过的卫生学知识,不慌不忙地给处理。虽然如此,我以为体育老师也应该多练习体育技能,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学高为师”,如果自己都没有深厚的体育知识,没有一颗跳跃的体育之心,该如何引领学生体会体育带给人的愉悦?我个人很喜欢球类运动,既打篮球,亦或网球、羽毛球、心血来潮玩玩排球„„这种种的项目给了我极大的乐趣。体育教师喜欢体育,并且传授体育所带来的精神与乐趣,也是让学生喜欢且受益的一条光明大道。
三、多思考,及时调整方向--体育课,不止是课内的教学,更是对人格的建设与情操的陶冶
作为一名教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怎样做到学以致用呢?魏老师说,教育阅读也是一门学问,浅阅读时代教师要培养阅读习惯,要在阅读上“补课”。让读书成为便捷的拜师方式。但是,机械的照搬优秀经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就需要我们顽强探索,移植这位老师的思想。要学会思考,结合教学实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自我教育。有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说起来,是这本书的标题召唤了我内心长存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喜欢我和我的课。遍读本书文章,无论是符合科学教学理念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还是张扬鲜明教学个性的《好老师有什么样的个性》,抑或与现在许多重视却流于形式的学生讨论学习不同的《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真应了《孟子》里的那句“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说得简单明了,理性客观,怎不让人动容动心?比如《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一文中说:“的确,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老师讲得太少的问题,而是老师讲得太多的问题,非常有必要推翻教师霸权,不过,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反省和纠正时,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讲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看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需要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也可以是默默无语的观众;必要时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一切以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为中心。”虽然这个“有经验的老师”与我之间的距离尚不可知,不过,读罢,自己就会更专注于平衡好“把课堂交给学生”与“老师做好引导者”这两方面,只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成效。
秋天来了,桂花的香味若隐若现地沉浸在校园里。我想,我要抓住机会,在生活中寻找美,我想带领学生尽情观察赏花,动员他们所有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用大脑去思考。体育课,不止是课内的教学,更是对人格的建设与情操的陶冶!
四、多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感受成长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悦己又达人
魏老师说,兵无常形,教无常态。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忘掉所有的教育理论,去掉所有的条条框框,从有招到无招,从按部就班、精雕细刻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大道至简,这是魏老师追求的教师境界。
推行新教育以来,有一句话比较流行。那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从事教育事业,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各级检查、验收,以行政手段推进的教学改革......我想,尽管如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仍然可以从容面对。毕竟,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职责。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正是眼下受批判的“教师中心论”;现在比较提倡的“学生中心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魏老师认为,“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练习热身操等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的。一些高难度的技巧性的问题,诸如立定跳远、排球正手垫球等,就需要教师讲解。
魏老师提出,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讲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综合各家所长,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养成自我成长的自觉性,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感受成长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悦己又达人。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多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思考,及时调整方向;多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炼,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因此,我真要感谢魏老师这本鲜活且有个性的书,就像与其长谈,说到尽兴时微笑,说到激动时严肃,将自己对教学,对学生的爱全副投入到思辨中去了。激起我认真反思已有的,认清未有的,向自己打开诸如“致广大”这类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相信这本书中所述种种,会是我未来教学实践的一种鞭策,不忘“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条长路的彼端会是我教学理想的实现——怎么上课,学生都喜欢。
2017.10.2
第二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样的问题从我入职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也接受过来自前辈和同事的建议,做过各种各样的改变和尝试,但都收效甚微。这个寒假我有幸拜读了魏勇老师所著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为之一振,恍然大悟自己依然忽略了许多信息和细节。其中最让我有启发之感的是魏老师的第一辑——“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写到“成为好老师的途径很多,好老师的类型也很多,不过,我觉得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立场看待教学教育”,其实就是回想自己当年身为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如今自己成为老师,就能参照自己的想法来实现学生们的期望。结合我自己的学生经验,我将自己的感触概括为三个词:耐心、了解、惊喜。
首先是耐心,许多老师常常号称“平等对待班级每位同学”,但我认为真正的“平等”不应是由老师来划定的界限,而应是作用于学生自身的真实感触,其中最应提起的是对待“后进生”的方式方法。我的小学生活是比较普通的,成绩不属上等,性格不够活跃,接受能力比同学慢,课堂从未主动举手,因个头小,座位常在前排,上课总一脸懵懂看着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每逢考试十有八九垫底,总而言之,小学的我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后进生”。而至今还让我心存感激的是当时教我们数学的班主任,她对我也算不得特别关照,但我能感受到她的“一视同仁”,在那个对学生成绩考评并不严格的年代,她从没有放弃我这样的学生,也正因此让我鼓起万分干劲去学习数学。
现在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的班级里也有这样的“后进生”,他们要么乖巧听话,要么调皮捣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成绩“吊车尾”。我之前对这样的学生尽量也保持了耐心,但久而久之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说不清是放弃这样的孩子,还是放弃自己做过的努力,只是认为无论多么花心思似乎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想起当年的自己,我那么积极努力,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信赖和鼓励。那么现在的我,是否也应该给学生传递这样的讯息,“因为老师没有放弃,所以你也不可以放弃”,传递讯息不是只靠言语,还有交流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譬如:当他主动与我交流时,我应该积极回应,而不应给出敷衍的态度;当他难得主动举手却回答错误时,不应立即批评,而应先赞扬他的主动等等。
其次是了解,有前辈老师说过,年轻老师常犯的错误就是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或者说不知道学生们在老师的课堂上希望学到什么,这其实就是在教育我们要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再去挖掘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当年我入学年龄小,也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学前教育,与同学相比常常感到十分吃力,但老师一节课必须要授完相应的知识点,这就让我越来越倍感压力,直到学期末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相差一大截,那时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把这个知识点讲再详细一点,语速再讲慢一点,我能多听懂一点。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的学前教育已经让大部分孩子基本学会了一年级许多内容,这就导致我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获到的依然是学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也就是毫无实质性收获,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意义何在?我也曾经试过准备学具、小奖励来唤起他们的兴趣,发现都成效不大,如今就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到底希望他们学到什么?他们已经指知道了1+1=2,为什么还要花40分钟去提醒他们1+1就是等于2”。经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和反思,我认识到我最主要的是教他们方法和思维,要教的是从“1+1=2”中发现“10+10=2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先了解他们的现实基础,他们过去所掌握的多数只是“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的课堂目标就是要教会他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预想,可以发挥学习单的作用,学习单可以是预习单、练习单以及口算卡等,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学习单设计,了解我的学生也就基本了解了这节课该如何进行。
第三点感触是惊喜,魏老师在书中是这样描述课堂上的“惊喜”的:或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角度,或是在同样角度走得更深更远,或是把已有的知识融合起来提炼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总是出乎学生的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都是惊喜。我们都知道“惊喜”常常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的,在一节课堂上为学生准备“惊喜”定也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为我的学生们准备了许多星星小卡片作为奖励,最开始拿出来的时候学生充满了渴望,但时间越久学生的渴望越淡薄,也许正是这样的一成不变消磨了最开始带给学生的“惊喜感”。但同样是奖励,假如第一个月是星星卡片,第二个月换成动物卡片,第三个月又换成花朵卡片,第四个月再次变换,这样是否能达到令人意外的效果呢?这样的小改变,我将会予以实施并期待能得到“惊喜”。
除了这样的“惊喜”,课堂上的教学也时时刻刻做好“惊喜”发生的准备,譬如学生突然给出的很精彩的回答,作为老师也应让学生对每节课有期待。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设计,摆小棒不是简单的摆小棒,还可以是摆图案、搭积木;问题可以不由老师提出,而是交给学生去“辩论”;单元复习可以不只是综合练习,还可以是游戏大比拼,或是合力解决更难的问题等等。总之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额头上被人猛击了一掌”的感觉,甚至让学生有一种一拍桌子的冲动:“哇,终于想明白了”,我认为一节课堂就会很有意义。
我常跟学生说“老师以前也像你们一样读过小学,所以你们干什么我都知道”,实际上我似乎并没有真的像说的那样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或许我是更常忘记自己曾是个学生。现在我把自己放在了老师的位置上,只想着让自己的教学技巧要成长,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和课件,殊不知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他们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我把自己放回到学生的位置时,我想起自己当年的希望,他们又是如何希望着自己的老师?若能真的明白这样的思考,我相信我一定能有很大成长。
第三篇:提高个人修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提高个人修养,展现课堂魅力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心得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这本书,我反复研读多遍,感觉“英雄所见略同”。魏勇的观点和做法,与我有许多相同之处。我爱好文学,喜欢读书,笔耕不辍。从事语文教学,正好发挥本人特长,如鱼得水。我从来都不批评、惩罚学生,而是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我看着学生个个出口成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满满的成就感。该背的都会背了,该掌握的都掌握了,阅读写作进步飞快。我就带他们在科学园种花,在操场放风筝,在图书室看书,在音乐教室欣赏我弹钢琴......我想,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因此,学生都很喜欢我,爱屋及乌,喜欢上了语文。我班的语文成绩在本地区遥遥领先。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估计着我大概会布置什么作业,在上别的课时偷偷地写。我不得不提醒其他任课教师,提防着学生偷写语文;还得鼓励学生们不能只学语文,不能偏科,要全面发展。
学生们为什么喜欢我上课呢?结合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启迪和感受。
一、多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魏勇说,要在每节课给学生带来惊喜,教师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这一直是魏勇的努力方向。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人是有智慧的生物。课堂上,面对几十个高级动物,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学生会问些什么。在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恐龙》这一课。恐龙的神秘世界,早就深深吸引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恐龙是如何起源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稀奇古怪的问题令我招架不住。我只好让同学们课后与老师一起查找资料,解开恐龙之谜。当然有些问题,现代科学也是正在研究。我知道,要多读书,多积累。
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空洞的说教,学生如坠云雾。在学习《航天飞机》课文之前,我就料定学生会有很多问题。之前做足功课。找好资料,做好课件。课堂上就可以胸有成竹的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果然,初读时学生提了许多诸如宇宙啦,航天啦等等许多问题。我花了一些功夫,在网上查找了有关资料,做成课件。精读时用上多媒体。航天飞机的特点,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习积极主动。无须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教学效果很好。这样上课不是事半功倍吗?
孩子们离开父母的视线,来到校园里求知。老师,就是他们的临时父母。要为他们处理一些突发事情。流鼻血啦,过敏啦,我都是用学过的卫生学知识,不慌不忙地给处理。春天来了。我们学着中国诗词大会,玩起了“飞花令”。全班同学对阵我一人,来朗诵春天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同学们深深佩服我的诗词积累。
二、多思考,及时调整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怎样做到学以致用呢?魏勇老师说,教育阅读也是一门学问,浅阅读时代教师要培养阅读习惯,要在阅读上“补课”。让读书成为便捷的拜师方式。但是,机械的照搬优秀经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就需要我们顽强探索,移植这位老师的思想。要学会思考,结合教学实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自我教育。有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年以来,我着力实践储晋“快乐作文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考场气氛,限时作文。我用半节课讲作文要求,方法,读范文,下半节课让学生写。我记得储晋说,写作文时,不许抬头,不许停笔,把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让他们下笔如有神。下课时,只有几位同学写完。别的同学只好另外找时间写。这样思绪打断了,有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草草收兵。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往往是虎头蛇尾。我深入思考,恍然大悟:储晋带的是作文训练班,一次上课也得有90-120分钟。我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我又仔细研读,发现储晋还提出观察生活。看来,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该拐弯了。我想,我该改进教学方法。不能照搬照抄某一理论。更不能有太多的功利目的。我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延长作文课时间,两节课连上,让学生沉住气,从容的完成一篇习作。当学生作文功底达到一定程度,自然,速度也上来了。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
秋天来了,千姿百态的菊花把校园装扮分外妖娆。我想,我要抓住机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我带领学生尽情观察欣赏菊花。动员所有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用大脑去思考。之后,帮助学生梳理感性材料,不失时机地提供好词好句,引导学生用一些比喻句,拟人句,甚至一些有关菊花的诗句。学生都迫不及待了,纷纷要求:老师您别讲了,我们快点写吧。学生们手不停挥,文思泉涌,水到渠成的完成一篇佳作。
最近,我在网上“妞妞妈的博客”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写心理感受。我班的学生作文中缺的就是真实的心理感受。我打算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尝试一下。
三、多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魏勇说,兵无常形,教无常态。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忘掉所有的教育理论,去掉所有的条条框框,从有招到无招,从按部就班、精雕细刻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大道至简,这是魏勇追求的教师境界。
推行新教育以来,有一句话比较流行。那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从事教育事业,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各级检查、验收,以行政手段推进的教学改革,象征着教育水平的升学率......我想,尽管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仍然可以从容面对。毕竟,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职责。
传统的教学一教师讲为主,正是眼下受批判的“教师中心论”;现在比较提倡的“学生中心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魏勇老师认为,“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的。一些高难度的技巧性的问题,诸如修辞方法、写作技巧,就需要教师讲解。回想当年参加社会自考,本科的汉语言文学,就有一定的难度。自己在家看书自学,一门一门地啃。有的人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最终拿到毕业证的,都受人敬佩。自学本科文凭,含金量也很高。当然,自学的难度相当高。
魏勇老师提出,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讲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
综合各家所长,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养成自我成长的自觉性,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感受成长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悦己又达人。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多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思考,及时调整方向;多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炼,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第四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一)益强小学 孔慈敏
对于我来说老师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英语学习持续保持着兴趣、乐学、学得好。选择暑期看看哪一本书的时候,跟随着感觉走,选择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看完突然觉得自己的课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从教12年,我也一直努力地备课、上课,想着法子让自己的课堂有趣点,所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所以我的英语课基本上孩子们还是喜欢的,但是我却没有更深入的总结去思考,孩子们喜欢是喜欢在哪个地方了。12年来,有过不少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堂设计,上过不少公开课,每每上课前总是一番思考,备课时更多的是为了要把这一节课上好而去备这一节课。只有学会总结,路走得才能更远更宽。
书中总结说“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这让我回想起刚毕业为师的那两年,因为实习是在高中进行,所以出来工作时到小学任教,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简单到让我觉得一节课40分钟实在太长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在教室里面对着小猴们打发这漫长的时间。还记得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学校英语科组的同事们就来听我的课,好紧张,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上,硬着头皮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一个单词读了快5分钟,一篇课文好几个单词,我带着孩子就一直在那念,终于等到下课了,感觉科组同事们都要吐了。也正是因为这节课,学校开始安排我去观摩学校其它英语老师的课,通过观课我开始学习英语教学的5步骤,了解到原来小学英语是应该这样教的,应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演,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适时的创作表演的机会。不同老师上课的风格就很不一样,我开始思考我自己可以怎么上。一开始还是无从下手,于是就从模仿开始,模范自己喜欢的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方式,慢慢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真正开始了小学英语的教学生涯。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教态更加自然,教学可以更游刃有余,同时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要给学生惊喜!”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它当成一个工具,用来交流在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是最有效的,但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更多给学生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课堂上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去练习英语,学习英语。语言的学习很枯燥,培养学生们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英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涉及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给同学们带来新鲜感,带领这学生们走入英语阅读的世界,探索不一样的领域。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因为自己爱上讲英语,喜欢上学英语,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二)为什么我要教这些给学生
暑期告别校园的最后一晚,去图书馆走走,在卷帙浩繁的书籍前,不曾想会留意到一本书——《用思想点燃课堂》,匆忙翻阅也留下极深印象,回来后网上竟然无货,冲着著者就买了另一本——《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单看书名,似乎是课堂教学技巧的汇集,有点浅薄了。不过开卷以来,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著者魏勇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阅读这本书,能看到许多历史学科资料和大家身影,钱穆、茅海建、黄仁宇、哈耶克、托克维尔,但竟然也活跃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子,如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司汤达,孔子和《论语》,甚至是词人谢榛,诗人海子,对《南方周末》的评价,以及康德、波普尔等人浓厚的哲学思辨。著者汲取丰富的学科养料,有着广博的视野,植入自身思考,传递出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做法,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一
一位历史系教授在报上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历史老师抄黑板”.那么,这位历史老师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了许多案例和故事。
比如,教育的本质。动物世界的狮子攻击牛群却败于看似弱小而懂得合作并传授道理给后代的人类,教育就是分享前人和总结自身的智慧,通过一定的计划,有组织的传递给后人,“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那么,教育首先就不是填塞,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知识的控制者。
又如,教师应该教什么,应该是将教育的本质和学科的目的结合起来思考。曾经我们接受的模式相当于信息复制,然后拷贝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储备硬盘,而今天的教学要着重强调“去帮助学生发展这种处理复杂的学科信息的能力,从而产生创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事”传递的可读性极强,因为它们绝不仅仅是原生态的事件本身,更承载着对教育真挚的思考。
二
出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择书偏向,我向来是对正襟危坐的专业名词,盛气凌人的学术概念,掷地有声的教学理念是内心景仰但近乡情更怯,可远观却难亲近焉。所以,对生发的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别有一种亲近感。
那么著者基于长期的深耕细作,讲出许多虽朴素然掷地有声的独到见解。
“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当初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此外,“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我们曾经都是学生,而学生的世界,和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并不一样,只是我们都在变成老师的过程中,忘记了原来的样子。这种从学生经验的视角进入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与现实的分裂,与教育的本质更为贴近。可现实是当我们想到学生的经验世界时,仅是为了激趣,当我们传授知识时,就在遗忘经验世界。
文中著者几次都引用到杰克·伦敦的话: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所以著者也一再追求课程的“侵略性”,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感受不到惊喜,()上课还有什么意义?“课堂中要有一些出乎学生意料、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他可能在课前想到了一些,但是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么深刻),或者学生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除了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课堂就是和师生一起做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若无法带领学生领略到旅途中的“奇”,只是让学生蒙了眼睛牵着绳索走一圈回到原地,他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走,甚至觉得没有风景,有一天即便解开了蒙眼布,他已经错失了最佳欣赏的时光和心情,所有的美丽在他眼中都是空白,或者黑暗,他不曾领略过美,又如何让他寻找和发现出什么是美。
三
和同为历史名师的袁腾飞老师相比,临时生成的机智和幽默,著者认为自己更为迟钝。不过,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他提出的观点和说出的道理都有知识背景和思维逻辑的支撑,能让人感觉到他的论辩话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度和创见可见一斑。
针对目前几近完美而称上是“优秀”的公开课,著者独树一帜,“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当今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主掌的课堂霸权,这样的声音发人生省。面对着教育中的一些相当机械和教条的改革,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学科或课程内容的差异,著者喊出“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确,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普世化,更没有唯一正确的教学方式,只有向最合适的教学方式的不断切近。
著者也随波逐流地教了十几年毕业班,也曾乏味和沮丧过,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考取好的学校,教书也只是谋生的手段,必须自己去赋予教师工作的意义,这个意义,实际是在探寻教育的本质。
因而,书中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面对新的信息时,既不轻易的肯定它,也不要轻易否定它。教师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系统,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会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教科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学生面对陌生信息时,即便是教科书,“下意识的悬置批判”,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前,习惯性地去寻找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也许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是合理的。
读罢此书,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教这些给学生”,我们过分注重学科具体知识的传授,经常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为何而教,忘记教育有更加深远的目标,这个一定是书本上搜索不到的,是不能复制给学生的,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言: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三)文陈艳梅
学生最喜欢听哪种老师讲课呢?
笔者认为:第一,风趣幽默;第二,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们一种新的东西,让学生们感觉意外,让学生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哎,我怎么没想到呢?”老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某个道理或观点很妙、匪夷所思,但是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惊喜。
通常很多学生衡量一个老师好不好,都是以“风趣幽默”为标准的,所以风趣幽默的老师一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喜欢老师,就一定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魏勇老师逐渐发现,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即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桥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走进历史的天空。
无论是哪个学科,如果能借助“桥梁”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那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自我去探究,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才是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第五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编者按:跨界学习是近年老师的教学研究,《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文正好探讨了这个话题,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看《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吧,谢谢!《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编写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内心感触很深刻。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每天守望的地方,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也是我常常追问的一个话题。此书中,魏勇老师从“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好教师擅于提出好问题”……等五个专辑中,给一线教师作了很好的解读。怎么让教室充满魅力?怎么彰显课堂的力量?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觉得魏勇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下面,我简单地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感想:
一、自己也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记住:自己也曾是学生,这样才能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才会有“侵略性”,才会有有“颠覆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努力做一个幽默智慧放松孩子气的老师,这样更受学生的欢迎。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有一定的边界性。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为学生服务,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为了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而忽略最真实的学生个体,抛弃课堂中突发的错误以及个性提问,应以主持人的身份轻松灵动地主持、调节一切可能,不避免冲突,不无视错误,以这样的目标为出发点,一堂好课就离我们不远了。
三、善于提出好问题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我们可像魏勇老师那样通过假设讨论,正反对照,发现矛盾,挑战自我等方法来提出问题,学生才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才会让他们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总之,魏老师所做的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他的教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精神给人以启迪,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向魏勇老师那样学会创新思考,学会总结积累,学会逆向辩证,学会挑战奉献,那么这样的课堂才会洋溢着自信、活力、智慧、独特与创新,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遇见魏勇老师,能够品读他的教育心得,我觉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篇(2)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很幸运看到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我指明了方向。
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这不仅是指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关键的是,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上课要给学生惊喜”这一崭新的教学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课程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或者是思考角度、思维方式,颠覆了他之前的某种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教学也才会有效果,而不是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把重点、难点,按部就班地交代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过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篇(3)我从两年前带领部分教师开始进行“跨界学习”的项目研究,两年来,一直在摸索前行。有曲折也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去年集团办学联合体特色项目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整理印出了一本《引万物让课堂,以世界为教材》的文集;现在继续深入……我们的研究思路是由点到线到面的方式,逐渐扩展深入。大量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从蝴蝶开始到牛首山,到学校校园内外湿地文化、南京饮食文化、院士文化研究,从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到时空领域。
大家可以发现跨界已经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东山黄金海岸一楼厕所的入口处,有这样一句话:商务和休闲已经实现了跨界。是的,周围的景枫、金鹰、太阳城,已经不是简单的购物场所。曾经的大型高档购物场所已经实现了转型,否则就要被淘汰。而我们的学校却停留在学科相对割裂的状况,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这样的意识,显然已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在读到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好课堂要跨界》这篇文章时,他谈到作为历史老师他在昆明上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从研究日本历史文化的角度去上《一碗阳春面》,效果可想而知。令人诧异的是,他写的文章大多数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他结交的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他的理由是,语文的空间比历史大,历史的空间比政治的空间大……
学校安排我联系历史组,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历史学科的听课,近几年来听了好多历史课。听完课,历史老师可能出于尊重都主动找我评课,也可能程序的要求,有听必有评。虽说政史不分家,但作为政治教师去评历史教师的课还是需要勇气的。于是我就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去点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学校倡导的“少教多学”理念落实得如何?
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历史?魏勇老师认同两个观点:一是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另一个就是评判性思维。作为政治老师研究的就是当下现实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政治学科最基本的素养。
所以,听了“商鞅变法”之后,我就觉得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当下中国的改革,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商鞅变法要因为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下的中国改革不也是如此。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着手,当下的改革不也是全方位的吗。商鞅变法为什么成功了?对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改革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何在?
听了“美国西进运动”之后,我就觉得我国也有“西部大开发”,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同样,在上政治课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比如说,美国经常发生枪击案,为什么美国就不能像中国一样禁止携带枪呢?这就是美国的历史产生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顾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大多数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局部战争、内部战争都是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
国庆节期间女儿为了写一篇参赛作文而苦恼,我就随口问了作文题,题目是“底色”或者是“发现一条河流的隐秘”。太哲学味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于是我说两天前我们去了盐城大丰中华麋鹿自然保护区,你知道麋鹿自然保护区为什么会出现在大丰吗?你知道麋鹿的前世今生吗?如果你有兴趣查查,你会发现,中华麋鹿的生存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你就会理解什么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作文怎么写我不去关心,至少我引导她从地理、历史、政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难道一篇好的作文不需要跨界跨学科吗?
魏勇老师说,学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纵横捭阖,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给学生惊喜的地方。他还说,学科界限学校可以有,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有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