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

时间:2019-05-14 23:2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

第一篇: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结课作业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提交截止时间:2012年9月9日23:59;

2)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本门课程大作业由10道论述题组成,每道试题10分,共10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内容,认真回答。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 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继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再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高度概括。“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且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因而我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压力,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大跃进”、反右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又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实际出发,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历史地联系起来、内在地统一起来,这是形势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也就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只有解放了思想,克服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统一,避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等“左”和“右”的错误,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3、“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答: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中国社会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也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不仅如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阶段性和过程性(连续性)的统一,总体上呈前进、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淘汰--这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尤其如此。

4、“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人类的实践,认识的动力源于实践的需要。不仅如此,实践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和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即是要做到“求真务实”—“求真”,包含着“如实地、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和“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追求真理”这样两层含义;而“务实”则强调了认识的目的是“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这一概括充分揭示了人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即认识的“两次飞跃”),进一步指明了认识的目的和方向,是实事求是深刻内涵的直接体现与必然要求。综上所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

1、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

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道路理论是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道路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道路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灵魂的具体体现,其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与俄国十月革命不同的道路,开创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多样性的先河,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

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

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

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九、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 第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十、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班级:机械12-2班 姓名:付振强

学号:8011208217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

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 1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浅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主题的基本观点;四是要有实践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

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深刻指出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而其核心是“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四个坚定不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动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因为我们党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后一个理论是对前一个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来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一般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的要素:一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一个贯穿全部理论的明确的主题;三是要有一系列围绕这个主题的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四是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符合这些要求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为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其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也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项又一项理论果实,引导我们的事业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贯穿其中的理论主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的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理论主题和理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首尾一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基本观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诸多学科领域,在实践中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第四,它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为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历史已经无数次地昭示我们,来自实践的认识是珍贵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是更珍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果从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算起,已经经历了25 个年头;如果从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探索算起,已经经历了29 个年头。近30 年的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泉源,又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试金石。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广大人民脱贫致富,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经受住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和90 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了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13 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最广泛最充分地凝聚了各个阶层的人心,促进了中国各个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的和谐相处。

注释:①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参考文献:

[1]陶传友,王真,易金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课论文

聚焦三农,关注民生

【摘要】 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农业 农村 农民 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小康社会 发展 科教兴农 协调发展 小农经济 经济体制 减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及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凸显出来——民生、医保、政治体制法律建设等等。这些问题也相应的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完善历程,使中国更快的迈向世界强国之路。一直以来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三、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这一方面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于三农问题是最贴近国民政治根基的问题,所以它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要想发展国民经济,首要任务就是优先解决“三农”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所以,“三农问题’急需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参考文献】

1、曾江辉 《河北农业科学》 2002 第1期

2、高彬彬 马燕 《当代经济》 2007 第18期

3、赵晓晖 《经济研究参考》 2004 第70期

4、《农家致富顾问》 2010 第1期

5、李小平《古今农业》 2004 第2期

6、吴晓娟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第7期

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C.和平与发展

2、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宏观调控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公司制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

D.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

A.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7、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十五

8、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国之路是()

B.改革开放

10、打造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主要靠()

C.思想建党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的是党的()

C.十八大

13、()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党的性质

14、毛泽东论述的第三世界不包括()

A.日本

15、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

D.认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16、()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C.收入分配制度

17、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关系是()

A.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8、文明发展道路包括()

A.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不包括()

C.挑战性

2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B.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21、走()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A.和平发展

22、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B.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4、()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

A.世界格局多极化

25、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C.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27、()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中共十五大

28、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D.武装斗争

2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D.民主建军原则

31、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

A.“三步走”发展战略

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C.农民阶级

35、当代世界时代主题是()。

C.和平发展

36、对外开放是()

B.基本国策

3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社会和谐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B.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

41、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A.√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全适用于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

B.×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由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逐步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B.×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B.×

4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A.√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此题回答正确

A.√

47、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B.×

4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B.×

49、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A.√

50、中国共产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十五大。()

A.√

51、全面深化改革不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B.×

5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5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B.×

54、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再具有两面性。()

B.×

55、合作社经济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A.√

5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

5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

5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0、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什么样的“三型”政党?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6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等。

下载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