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时间:2019-05-14 23:3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篇:“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辛向阳

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此,张德江委员长在3月5日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迈过去的问题。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其次,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为了应对种种复杂局面,中央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一宏伟目标的科学内涵。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事业,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这样的战略目标激动人心,让人奋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所谓决定性阶段就是成败在此一举的阶段。要想在这一阶段取得成功,就要解决这一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就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同样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是单一领域、孤立环节的改革,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越深入,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就越加突出、作用就愈加重大。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的新高度。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强调顶层设计,谈到全面深化改革,他提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谈到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谈到住房改革与发展,他提出要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谈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合作时,他提出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1+2+3”合作格局,等等。如何实现这诸多顶层设计的统一?最根本的就是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去进行设计和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进行各方面工作顶层设计的基础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局面。所谓新局面就是始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一切艰难险阻发起冲击。首先,党执政兴国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各种难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比如在对政府审批权力的改革上就是“刀刀见血”: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其次,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大力解决立法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认真解决比较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系统解决仍然存在的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科学解决较为突出的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等。第三,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坚决消除影响党的战斗力的沉疴。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坚定而且自信的表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型政府、学习型社会、“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两型”社会等,这都要求党治国理政要有新的方式。什么方式?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也同样包含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全面从严治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引导和架构作用。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证明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完备性的特点。1913年3月,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全面的、系统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理论在当代中国最实际最系统最好的运用。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全面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总书记还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树立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又能做到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事业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全面性的特点,具有“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全面战略思维。1975年邓小平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又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们要首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比如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从宏观层面来讲,无论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的五个统筹,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八个统筹,其核心都是全面的、系统的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全面就是要防止片面性,就是要有系统、整体、协同的观点;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要善于以点带面。总书记在多个方面都阐述了全面的辩证观点: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在改革中,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关于社会治理,“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这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是体现“两点论”的全面观,是体现重点论的全面观,是体现辩证法的全面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品格的全面观。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第二篇:四个全面[范文模版]

四个全面: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布局

历史如同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初,万象回春。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稳与改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论;

让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缜密的辩证法;

让经济与生态价值合流,在量化的标准中体现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自然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这是深刻的发展观;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包蕴着宽阔的历史视野、睿智的哲学判断。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一个崛起和转型中的大国,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容书写“四个全面”的新篇章。

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小康,一个古老的词汇。它是乱世流离中的梦想,是盛世年华中的希冀,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

8年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在现代化战略的意义上丰富这个概念,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即21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小康的概念逐渐丰富为“小康社会”的模型,小康的标准逐渐由单向度扩展为多向度。

党的十六大上,“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前多了“全面建设”四个字。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的目标之外,“全面”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系统,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三万字的报告中,“美丽中国”“文化强国”等闪烁光芒。

是的,全面。这是对改革经验的梳理、升华和抽象,对发展教训的吸取、领会和消化,对现代化认知的延展、深化和丰富,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辨别、领悟和调适。

全面。这意味着,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匹配,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统筹,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的统一。这意味着,经济与民生的共进,法治与人文的和谐,GDP与人均GDP的一同增长,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公平。

全面。这意味着,没有偏向的评价指标,没有缺陷的发展方式;没有透支资源换来的GDP,没有粗放增长推高的经济泡沫;没有割断文脉的造城,没有拆旧建新的假古迹;没有雾霾肆虐的街市,没有污水横流的乡村。

全面。这意味着,政府统计和民间数据趋同,官方评价与百姓感受一致,而“五位一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转换为普通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切身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宏观成果,都可以兑现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高的医疗水平”。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化,在“四个全面”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确定,对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确定。

由此,新一轮中国改革,春潮带雨而来。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

改革30余年,征途跌宕。中国像一列从荒原中驶出的列车,不断换挡调速,穿山越桥。不知不觉间,绿皮车的效率已经变为高铁的速度,窗外萧疏荒芜的景象已经变为了繁花似锦的风光。

在这时代的列车上,“改革”是发动机,“法治”是稳压器,“党的领导”是火车头。在今天的发展大势下,要让这列载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列车行稳致远,不偏不倚地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方,势必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以此不断升级动力引擎、稳定方向系统。

改革是发动机,是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改革实践,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社保网络的国家,近年来,我们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中一路逆势而上,转“危”为“机”,抵御风险能力让世界瞩目。同样,改革精神使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吸收前沿科技与世界文明的能力,形成了具有内在竞争性与创新性的开放型社会,并在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民主法治上,逐渐展示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恰恰,就在一些人预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应声推出,及时升级了中国的动力系统,以深化改革之“全面”支撑小康社会之“全面”。十八大以来的两年间,中国在金融、财税、国企改革、政府改革等方面“啃硬骨头”,再一次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驰而不息的发展势头。

法治是稳压器。就像引擎的升级会带来对稳压器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几乎与“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伴生。190项事关法治的改革,从微观层面打通改革的梗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在宏观意义上提炼和巩固改革的成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追求完善法治,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一体承接的辩证法。

党的领导是火车头。没有火车头决定方向,再高效的稳压器也是无效;没有轨道,再有动力的引擎也只会导致烈马脱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核心都在于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则保证了领导核心的先进性、纯洁性、执政力,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稳定和方向。

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最深刻的经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抓住“关键少数”,就是建设好火车头,就是理顺三大战略举措的内在关系。

基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可以从现实和长远两个层面来解读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也代表着社会正义和现代文明的指向。全面从严治党,为法治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基于哲学的维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全面”完整严密的辩证关系——

一大战略目标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而每个战略举措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机制和航向,共同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战略布局。

全面升级后的中国号巨轮,将乘风破浪,稳健前行。改革与法治: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1月28日,广东省深圳市红岭路的一幢灰色建筑前,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郑重揭牌。与巡回法庭牌匾同时揭开的,是2015年中国司法改革的大幕。

距此3个月前,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包括“巡回法庭”在内的190项改革措施。

距此一年零三个月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了对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有意味的是,中国改革30多年,改革与法治总是对应出现。当发展遭遇惰性和阻力,人们就会呼唤改革,改革随之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当改革带来新的趋势和动态,突破了既有法治治理的框架,人们又会呼唤法治,要求巩固改革成果,形成新的治理构架。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发展的哲学内涵: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由此循环往复,像在相反位置同向转动的两个轮子,推动列车向前奔驰。

如总书记所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随着“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日渐清晰,改革与法治互相推动、动态演进的效应逐渐展现。

法治护航改革。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打包修改共19部法律,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同年,在我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宣告终结;2014年,立法机关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中国法治,正在迅速跟进改革探索,有效凝成改革成果。

改革引领法治。历经10年、跨3届人大、4易其稿的预算法修改终于告竣,完成了从“政府管钱袋子”到“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重大理念转变;实施23年的行政诉讼法迎来了首次大修,有望打通“民告官”的深层壁垒与权力束缚;6省市试点司法体制改革,让法官跳出了普通公务员序列,并正以法官的职业化建设牵引整个司法改革的进程与方向。改革精神,给整个法治系统带来一场洗礼。

普通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掂量着这一切。湖南永州妇女唐慧二审胜诉,许多人舒了一口气;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平反,无数人奔走相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然包含着社会正义的维度,而公平与正义,其实摸得着也看得见。

不出所料,短短两年间,人们对改革的共识愈加一致,对法治的信心空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个人经历中体会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滚滚向前。

“四个全面”视野下的“从严治党”

历史的演进峰回路转,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脉相承。

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精神长存,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

而与民更始、革故鼎新之际,正是一个政党展示其执政风格、执政水平的机会。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开始,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治党宣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打铁还需自身硬”。

言出法随。十八大后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反腐倡廉进程。合纵连横的腐败圈子被相继粉碎,出现在中纪委通报中的名单在延伸,每一头“老虎”的牵出都会引起海内外舆论一阵惊叹。两年间,每个普通的中国百姓都切身感受到了“权力的笼子”到底有怎样的力量,“反腐无禁区”又意味着什么。

风劲角弓鸣。与反腐倡廉进程相伴随,八千余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沐浴。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党中央的亲自示范和有力领导推动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们这个来自人民的光荣政党,在百战艰难中提炼的政治路线,在执政六十五年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宝贵经验,再一次获得了光大和传承。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狠刹会所中的歪风,清理天价培训中心,清查“裸官”,叫停“形象工程”……“反四风”的举措紧锣密鼓,不断传导着一场持久战的决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轻忽。

还是那句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动摇。“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重要意义日渐清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目的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让核心力量壮起来,让各级领导班子强起来,牢牢把握改革和法治的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两个轮子才能有效转动,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目标。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继往开来的伟大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这个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催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它的领航作用。

书写着“全面”辩证法的中国,未来灿烂光明。

第三篇: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科学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

(2)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

(3)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4)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5)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6)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对硬实力的增强和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整个国家实力中的灵魂,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实力,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和丰富内容

第四篇:政治四个全面(范文模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1)2014年12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2)‚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2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3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4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2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3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社会改革的法制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4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5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 2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3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4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第五篇:四个全面 解读

四个全面

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新的发展战略需要新的理论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总书记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之中,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这是继承延续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接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现在我们最为接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处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这个不变主题的继续和深化。当前我们既要推动没完成、留下来的改革任务,还要推动这些年新出现的领域和问题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在各种考验和危险环境下的艰难课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意志、最有效的举措,来管好党、治好党。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两年多来,依据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和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渐次展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展现出治国理政的健康发展和主线轨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首先,可以从十八大后的开局看出来。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刚刚结束,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要求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就任后出行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市,来到莲花山瞻仰邓小平铜像。他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其次,可以从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看出来。十八大的主题包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总书记在总结讲话中专门强调了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8点要求。再次,可以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看出来。“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习近平同志都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例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强调,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实践基础、丰富内涵、辩证关系、贯彻要求等。

二、“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解决制度体制问题,而且要解决战略布局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艰辛探索。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就是“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一化三改“就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说,“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世纪之交的战略布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在十八大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勇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大文章需要大思路,大课题需要大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谋划各个阶段总体布局,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不断前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治国理政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三、“四个全面”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真抓实干出成效,写下了一段段精美的篇章。“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总的概括,是一个大写的脚印,是一段核心的篇章。

“四个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在这一道路上,每一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面临形势有其具体特征。因此,走中国道路还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模式体现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纲领具有道路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中国道路的具体模式。“四个全面”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四个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创新实践,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蕴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四个全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等等。“四个全面”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也正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则是用法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用制,相互强化、相互深化,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悠悠岁月,正道沧桑;中华大地风云扬,众志成城百业兴。

三大维度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总书记对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这一富有哲理的古训,赋予了全新含义。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在今天复杂局面下治好国理好政,制定了一个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前进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2013年3月19日,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感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事实上,中国不仅国土大人口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以后迎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期。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社会矛盾有所增加。怎么在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建构一个生动而有序的社会,决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下召开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而又具体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集思广益,竭尽全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

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后,先是通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

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在统一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进行反腐败斗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打老虎”、“拍苍蝇”相结合的反腐斗争这两件大事,突显了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

三是在从严治党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举措,特别是,在2013年和2014 年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重要决定,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个“总目标”,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词即治国。一个是要通过制度现代化从根本上破解治国难题;一个是要通过法治谋求国家长治久安。

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概括提出了“四个全面”。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在论述依法治国在全局中的意义时,第一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集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曾经说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显而易见,这篇大文章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的重点是“坚持和发展”。“四个全面”这一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提出,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四个全面”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相联系,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脱胎于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在“全面”和“深化”上发展了“强国之路”和“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在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同时,在“全面”和“推进”上发展了这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在“关键在党”这一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四个全面”这一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特别是,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今天所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也是“五位一体”。在“四个全面”中,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实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阶段性目标的战略举措。

其次,“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总书记说,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四个全面”中,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我们也知道,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显然,“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因此,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四个全面”增强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可见,这“四个全面”虽然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别,不能等量齐观。“战略举措”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或者说,“战略举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就是说,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好,无论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好,这些攻坚克难的举措,都是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醒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口,总书记要重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我们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四个全面”中的“战略目标”。我们都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今天以及今后五年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这是我们肩负的崇高、神圣而又艰巨、紧迫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天我们离2020年不到6 年时间了。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有一个硬指标,这就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十八大时测算,今后8年年均增长7%,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年均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从目前来看,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还在可以实现奋斗目标的区间之内。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我们不唯GDP,但不能没有含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GDP。所以,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所有的举措,都要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总体要求,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越来越近的战略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具有深刻哲理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学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把握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问题出发,统筹协调,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首先,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讲政治规矩,在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执行这些决策,落实这些决策,都必须把它们放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去把握,而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布局,更不能冲击这个战略布局。而在贯彻这一战略布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党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自身也要改革创新,从严治党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党自身的改革创新过程,又要认识到在中国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根本无法推进依法治国。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突显了在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不可等闲视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由否定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举措,是错误的,极其有害的;以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为名否定甚至取消党的领导,也是错误的,十分危险的。

其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学会用统筹协调的方法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我国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发展”,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全面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改革”,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完善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并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法治”,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目标的全面法治战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相互配合的党建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治党”,特点是“全面”和“从严”,是一个以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目标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四个全面”之间也要全面把握,要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只讲一个“全面”、不讲其他三个“全面”,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全面”与其他“全面”对立起来。

再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有系统思维的思想,把“四个全面”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正因为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因此,在实践中,难也难在“全面”,关键也就在“全面”。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改革战略的时候,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不是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而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系统推进的全面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决心、魄力和胆略,又要有智慧、能力和领导艺术。全面改革有难度,“四个全面”统筹协调更有难度。应该讲,要做到一个“全面”已经很难了,四个“全面”相互配合更难。因此,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于要努力学习运用系统思维及其方法论,把握、操控、统筹、协调好这四个“全面”,全面落实这四个“全面”。

最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以法以章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这一硬道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像过去一些地方一些人那样,目无法纪,违法乱纪,以“发展”为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我们要形成以法以章抓发展的新思维。发展要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要坚持依法治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了改革也要于法有据,不能随心所欲突破法律规定。而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者能够达到辩证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民主程序。凡是同现行法律有冲突的改革的举措,可以经过民主程序报呈立法机关批准同意后进行。正如总书记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不仅能够圆满完成2015年各项工作,而且一定能够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

——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立足现实,以远略谋大局、求长远。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治国理政不能没有战略思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的取得,更印证了战略思维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谙此道,2014年12月中旬,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总书记的哲学睿智和战略思维尽在其中。2015年伊始,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体现之一:“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

“四个全面”本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全面”的内涵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止系统失衡,实现系统的和谐运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正如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近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既体现了注重总体谋划,又体现了注重牵住“牛鼻子”。

体现之二: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显著特征是其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示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初步实现”,也不是“局部实现”,而是“全面实现”,是13亿人的小康,是56个民族的小康,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只是部分人富裕,而是全民共同富裕。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更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全面进步的需要。2015全国“两会”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数据让全民感受到中国梦就是全民梦、个人梦,《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单列表述,包含了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性和丰富性。正如报告所言: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等全方位的改革。近来一系列的改革设想和措施让全世界感受到一个改革发展中强大崛起的中国。同时改革的目的是释放社会活力,改革的基础是人才汇集和创新聚集。实现中国梦缺乏资金、项目、平台,但最缺的是人才与思想。如何改变人才观念在深化改革中很重要,人人是才,关健在用。如何用才,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怎样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一种能力。创新同样重要,但当知识、人才得不到尊重和需要时,就没有人愿意创新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草根创业。就是想让创新驱动成为每个部门、行业、每个人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和第一推动力,从而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正在形成“法治体系”,进入法治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在根本上要依靠法治来保障,通过法治来推动。“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其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法治体系要求人们把法治思维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达到每个公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表明我党的自信与自律。“全面”二字更包含多个层面。一是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在主体上全覆盖,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领导干部不仅仅“独善其身”,而是要把班子和队伍建设好。三是在时间上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一系列的反腐措施和行动都体现出“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全国“两会”中总书记又强调,抓作风建设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更是从严治党的形象描述,只有管理之树健康成长,根深叶茂,社会发展才会出现美景,人民生活才会幸福美好。可见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的火车头。

体现之三: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辩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其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是辩证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法治护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方法完善法治;以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前进。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者犹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四个全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体现了“两个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付诸了实践。

总之,“四个全面”从战略部署高度考虑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总书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只要围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凝聚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它是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此时提出,非同寻常。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核心追求,才能自觉落实、贯彻到位。

“四个全面”是新的实践奠基和催生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客观规律的战略抉择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当代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个神圣时刻。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光明的前途上充满困难和风险。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就能为民族复兴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如果应对失当,也会丧失时机,愧对先人与后代。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就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态度思考如何实现完成这一任务。

历史昭示未来,经验是认识规律、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经过多年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已经聚焦于几个基本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全党也对此形成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需要一步步地把蓝图变为现实。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措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民族复兴得到牢固基石。

——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力从何而来?唯有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释放出这一崭新制度的不尽活力。中国的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时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体制是长期的过程,现在改革正未有穷期,仍然在路上。这里既有以往改革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改革的情势更紧迫,而且面对的困难更繁多。

——如何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答案是依法治国。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措施、稳定是硬任务,每一方面都不可动摇,如何在实践中使三者统一起来,只能依靠法治。健全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最高、最根本的规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进入过发展快车道,但未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有效措施健全法治。法治缺失使经济发展战略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无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引发人心不稳、政局动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矛盾更突出,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作用、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法治基础上推进改革,使改革成为常态,改革措施会减少随意性,使国家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得到根本保证。

——作为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好?必须从严治党。世界政治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不在于政党数量,而在于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政党执政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是脆弱的,一党长期执政比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更有助于保持稳定和促进发展。近代中国所以被列强欺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它造成的一盘散沙状态是根本原因。同样民族复兴不能自发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在先进政治力量领导下共同奋斗。中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符合国情民意,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领导民族复兴大业。这既是历史结论,更是现实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在党,也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一贯性要求,在今天尤为迫切。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由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的提出标志着党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四个全面”既是宏大的战略布局,又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

“四个全面”有鲜明特色,它既不是一项工作部署,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要求,是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的宏大战略布局,因而可以成为全党的思想指南和工作方针。作为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样的全面小康与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比,是全面的、质的提升,将成为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意是,既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摆脱“碎片式”改革;又要求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实质性问题,防止浅尝辄止,不去触动要害。这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时的动员令,也是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科学回应。一是改革面临固有利益障碍,利益是“敏感的神经”,突破固有利益藩篱,协调利益关系,比一般的解放思想更困难。二是改革面临耦合性矛盾,各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项突进难以收效。所以改革必须全面考虑、协调推进、敢于攻坚。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等六大领域改革,又提出十五项大的改革任务和多项改革举措。每方面的改革举措也具有综合性,既有主攻性、主打性措施;也有配套性、保障性措施,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会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看作“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方面都严格按照党章和党规党法去做,处处体现高标准、严要求。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出现“木桶理论”所讲的短板,影响从严治党落实。最重要的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思想建设、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觉悟,是从严治党最重要的基础。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制度因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可以巩固思想教育成效。制度需要人去执行,人的思想觉悟对制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建设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即是人的内在自觉性和外在约束性相结合,从严治党要求就能落实。

从思想史看,一种理论成为科学的系统理论要满足三个条件:有一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有一个研究、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思想观点,构成一个体系。“四个全面”达到了这三个条件。它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要回答的是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性问题。其理论的深刻性在于,不仅说明了“四个全面”是什么,而且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四个全面”,怎样坚持“四个全面”。这四个方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是战略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两大战略举措,二者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经全面小康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巨轮;起导航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这样,“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是完整的战略布局,又初步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将发挥巨大的思想武器威力。

贯穿于“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

“大道至简”。“四个全面”丰富深刻、立意高远,又朴实无华,贯穿于其中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把握这一核心追求,就理解了“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这一战略部署才能真正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深切满足人民愿望。党的纲领路线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全面建成小康”既是现阶段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全国还有数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还存在欠发达地区,发达大城市也有低收入人群。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在发展基础上,使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还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教育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及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显然,这些都是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的目标,蕴藏着极大的动员力量,必将极大地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热情。

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促进发展,也为了实现公平,这二者相辅相成。现阶段要把通过改革作为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举措。要把公平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将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民对改革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来自公平感、获得感,当人民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公平正义和改革的普惠性时,就会更加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是主体,法治是保障。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思想,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人民的主体地位也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时,依法治国就会全面落实并被自觉尊崇。

全面从严治党要体现人民监督,获得人民支持,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通过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严治党作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能关门进行,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监督,也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从严治党与党群关系建设呈现明显的正关联。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克服“四风”、严惩腐败等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党和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增强,为实行从严治党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民意基础。今后要以从严治党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战略措施,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的批评和不满中发现问题,从人民的支持、监督中吸取力量,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这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下载“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个全面5篇范文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教研室特编辑此讲稿。请各位任课老师务必将“四个全面”纳入本期“毛中特”教学。该讲稿主要根据人民日报系列评论员文章编......

    四个全面学习材料

    四个全面学习资料 一、含义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

    四个全面论文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

    学习四个全面

    学习“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题目是《深刻把握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 抚州日报,2015.01.10 :03版 在1月5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讲话中明确强调:“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

    “四个全面”讲稿(精选合集)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深刻认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中共灵璧县委党校 成涛 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深刻......

    四个全面总结

    思想总结 通过两周的讲解,我知道并了解了“四个全面”的含义。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

    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