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经验和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经验和总结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尤其重要,这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此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交流,随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本文具体谈谈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如何管理学生[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管理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许多学生都存在懒散的心态,对学习也不认真,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可以说,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管理,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形式所迫。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不能将教学孤立,而是应该将它与学生的感情、生活紧密结合。这就表明,教师要将教学方法作为研究方向,发掘能够发展学生潜力和智力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在自身的教学风格中贯穿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一、教会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往往纯粹地教学生解题的方法,学生听得也懵懵懂懂,没有真正地体会。在初中阶段,学生真正接触到更加深刻的知识,在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小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各种数学解题方法、数学思维方法之前,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好数学[3]。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里意识到该如何学习,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还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帮助,甚至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他们提高听课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听课并不是简单地听,而是要做好预习准备。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会比较容易开小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中知识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重点、经典。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习具有深刻的内涵,也不是学生能够简单地领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总结所学的内容,并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不懂就问。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题目,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学生,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不利于学生长期地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其他学生学习,多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作业。做作业也是讲究一定方法的,学生需要先复习再做题目,而不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学生应该回忆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一边回忆内容,一边总结自己不懂的知识。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通常会想着看答案,做不出就看答案,根据答案去想题目该如何让做。显然,这种做作业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会阻碍学生做题目的思路。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管理学生,应该从听课、学习、作业三个方面帮助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将学生带领到正确的数学方向上
教师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应该做好学生的工作准备。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学准备是将学生带向哪里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准备是指教师要研究、吃透新课标数学要求,从中挖掘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调研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以及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借助教材大纲,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此激发他们智力因子和非智力因子。教学实施主要是在实践中探索,教师在借鉴中感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升华,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与此同时,针对性、层次性地设计例题和练习,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收获,也使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最大的效果。最后,教学评估阶段,就是最终确定学生学到多少东西。这是对学生一阶段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成果的检验。每一位学生都期望被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及时肯定、赞扬学生。教师还应该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这对管理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工作,还有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主要是管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事情。这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习数学做好准备工作。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在管理学生工作中,首先应该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管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汪国银.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年5期.[2] 李开国.理论联系实际让数学融于生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11期.[3] 司凉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未来英才,2017年3期.
第二篇:[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江西
吴水平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学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初中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大幅度增加,内容的不断拓宽,知识的逐步深化,特别是数学知识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止发展到动态,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等,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依靠“填鸭式”,“注入式”的传授方法去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而会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却兴趣,丧失信心,成绩越学越差,人为地制造了差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一节时,引入“负数”的概念,就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 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吗?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2)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才能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布置的提纲看书预习,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 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上课,做到“六动”,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个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面让学生动起来。
例 关于分式的基本性质:
35引入:通分与4639510 解:;41261212361约分;205183 提问:约分与通分根据是什么?
生答: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问: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生答:……(略)
②启发:
师问:用类比方法能否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师引导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进行逐字分析,找出五层含意:
第一:“都乘以(或除以)”即同时乘以或除以;
第二:同一个。不可不同。反例:(略)
第三:“不等0”,今后乘除M时,一定考虑M值是否为零。
第四:整式不能是其它代数式;
第五:结论:分式值不变,必须同时具备前面四个条件时,结论成立。
③分式性质可以提升为用式子表示:
AAM=(M≠0)BBM
④强调M在运用中考虑是否为0,如:
1.11c0ababc 2axax2.因为已知分式中隐含x0,所以不必注明x0的条件bxb
⑤性质的运用升华。如:
1.填空: 1由分母变化得出分子 x2x22xxx2y 2.填空:由分子变化得出分母
xy 这些内容就是在小学所学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讨论、研究,通过此方法,尝试学习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温习功课是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把新旧知识进行纵向串连,横向联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要指导学生懂得温习功课,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有无其它解题方法?不同解法优劣如何?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4.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会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到教与学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既“学会”,也“会学”。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Guangzhou Zengcheng shilei
【摘 要】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理论、策略和方法作了一定的实践和探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努力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进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分层教学;理论依据;实施办法
“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几千年来,“因材施教”还是难解之题.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这说明人存在个性差异现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一、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2006学年期末笔者在增城中学高一年级做了一项关于数学学习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中明确反映出高中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感受:最喜欢的课程有数学,最不喜欢的课程有数学,压力最大的课程有数学,实用性最差的课程有数学,内容偏多的课程有数学,内容偏难的课程有数学„„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数学教和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分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民族的振兴,科技的发展都以拥有大批创新性人才为前提.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实施分层教学能使各类学生的学习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如果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势必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因材施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改变学困生的自卑和落后心理,促进优秀学生的发展,达到全面推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三.分层教学的依据
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明显,同时新课标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有意识地将平行班进行学生分层尝试,争取学生个体进步,推动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一)心理学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二)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布鲁明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爱好,情感,动机和注重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的进行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只要把个性指标和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鲜明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之中,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好与差,快与慢等学习特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改善.从而让活泼的学生主动和协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并突显成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六个理念之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这些理念表明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四、分层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一)合作讲解、全员互动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先把班级同学分成十个讲课小组,每组六人,每小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笔者通常是提前三天把教学内容转交给一个小组,要他们参考我的教案、课件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图书馆、教师等解决问题.通过组内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向新知探索的兴趣,也为学困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正式上课时小组推荐三名不同程度同学分别与老师共同讲解学习内容.中等生、学困生参与基础问题的教学,优生参与疑难问题的教学,老师在旁边有时起辅助作用,有时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疑难问题上面要及时的承接分析,在错误认识上要及时的更正处理.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让每名学生体验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予学习上的充实和快乐.(二)分组、分层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拔高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进步组”.笔者每堂课准备三套练习(分别是基础题组、中等题组、拔高题组),课前分配给讲课小组思考探讨,期间笔者会给予方法、细节等方面的指导和更正.课堂上三套题组会在投影、黑板、教辅资料等不同的媒体上呈现,要求全班同学练习适合自己的题组,讲课小组成员和老师一同在下面关注同学们的练习情况,给予帮助指导.这样操作要远比老师一人关注的范围广,几乎每名有疑惑的同学都能得到帮助,遇到典型错误可以叫同学去黑板板演,接下来就是讲评.三套题组讲评哪一组更合理呢?其它题组该怎样处理呢?一般情况下,笔者会与讲课小组配合对中等题组进行讲评.因为中等题组更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基本方法、解题过程是要每名同学必须掌握的.笔者会用投影提供其它题组的详细答案,如有疑问可以与讲课小组、老师课下交流探讨.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就是吃大锅饭,而大锅饭并不适合每个人的口味,分组分层练习解决了优生上课“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有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走向另一个更高的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笔者在10届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让每名同学都走上了讲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学习上的乐趣和成就感.这与笔者一直追求课堂多样化,让数学课堂发挥每一名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课堂让每名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是分不开的.(三)分层作业、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作业分层布置是从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大部分学生从成绩到心理品质上都会造成很大影响.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尝试使用“学生分组”、“作业分层”、“及时校改”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1.作业分层
学生分组按照上面所讲的分组方式(即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结构设计:分为基础题,中等题,拔高题,设置作业类型难度要依照教材、符合课标,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命制题目,在作业中尽可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要求进步组必做基础题,选做中等题,提高组必做中等题,选做基础题或拔高题,拔高组必做拔高题,选做中等题.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2.及时校改
校指的是校对,教学实践证明反馈越快,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就越有效,校应采用自校、互校、师校相结合,对日常的解题训练,为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出错的根源,自校是理想的选择;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往往关卡重重,学生不小心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采用互校比较合理;当学生对解答题目不得要领,规范化较差时,师校就如盲人手中的拐杖,使学生解题逐步走向规范.改指的是学生对做错的题目或方法不当的题目进行改正.粗心或基本知识上的错误,学生只需在作业本上改正;方法、规范性上的错误,要求学生分析做错或不会做的原因,整理到错题本上,并对出错环节做进一步的思考,强化对解题规范及思想的理解,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懂得认真反思做错一道题就能学会一类题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善于运用表扬方式评价肯定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进步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多发现闪光点,哪怕有一点进步也要表扬,如一次大胆的发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都要充分肯定,多加鼓励,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要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鼓足上进的勇气;对拔高组的学生在给予鼓励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提高组的学生即使回答问题不完整,也要及时激励,使他们保持继续进取的学习积极性.五、实践分层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之前几乎没有上台讲课的经历,起初学生讲课时比较紧张,数学语言表达不标准、不顺畅,板书速度慢、无条理,课堂驾驭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解决办法:在起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要承担相对多的教学任务.同时要鼓励学生要增强自信、勇于挑战,提高学习要求.效果:大约经过三个月的实践与探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及课中笔者的指导帮助下,十个小组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课堂上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轻,课堂效率大幅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课堂疑问基本能在学生内部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二)起始阶段笔者发现组内推荐到讲台讲课的学生都是优生,真正得到讲课这方面训练的都是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不敢走上讲台,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解决办法: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笔者制定了讲课小组的评价机制,有一条是讲课小组要让更多的同学走上讲台.优生带动中等生、学困生共同进步.开始尝试让讲课小组中等生、学困生讲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效果:中等生、学困生找到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数学课堂已达到了全员互动的合作学习.(三)分组(即分进步组、提高组、拔高组)期间会有很多进步组的同学有想法,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偏爱那些学习好的同学.解决办法:为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笔者及时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要他们意识到这样做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发展,争取他们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班大多数同学数学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部分进步组的同学进入了提高组,部分提高组的同学进入了拔高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四)分层作业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态度很积极,三类题目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也有部分同学钻规则的空子,比如进步组的只做基础题,提高组的只做中等题,拔高组的只做拔高题.解决办法: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找部分学生谈话,鼓励他们要挑战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更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合理的设计作业难度和题量.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偷懒的同学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同学能认真完成所有类题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提出新时期的教育应以人为本,让学生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虽然我们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是素质高的学生,但是我们更认同一种观念:素质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会差.分层教学的根本作用是激发了每名学生的思维潜能,以不均衡的发展破解了发展中的不平衡,促进了每名同学素质的提高.笔者在2007-2010学依托“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效率.2010年高考,本人所教两个班级平均分是全年级第二、三名(增城中学10届所有班级都是平行班),学年数学单科前十名有六名同学在我教的班级,差生率年级最低,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范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砚山县八嘎乡中心学校陆良宽
内容摘要: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评价学生,会收到良好的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作业评价学生
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数学课评价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离目标还有多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作业、测验和考试的分数,对其他评价方式关注不多,分数固然有客观、可操作的一面,但在数学过程中,如果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那就是大问题了,特别是分数一旦成为排名的依据,对学生来说,为了分数的学习,必将成为熟悉题型与模仿型的学习,学生只重视复制教师的思维,模
1仿教师的解题程序,埋没了个人的想法与创意,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窄胡同。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①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②从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
第二,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包括①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评价。②对数学技能掌握的评价。
第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①设置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②用促进较高层次思维的词语来
提高。③使用“渐进”式问题。④在问题的后面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第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包括①课堂观察。②开放性任务。③数学日记,等等。
第五,以鼓励、肯定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教师的期望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应验是一个交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采取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手段,评价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创造性地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原来水平上的发展。教师要看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的“丑小鸭”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第五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白竺希望中学
万绍锋
【摘 要】课堂教学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更加重要。教师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分析教训,思考对策,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优化课堂。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〇〇三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