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总结能力的养成分析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总结能力的养成分析
【摘 要】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要对小学六年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承接,还需要使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接受。但是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难度也有提高了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后总结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后总结;能力培养
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能学好初中数学,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初中数学具有的特点是更多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学习时也不能继续使用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而是应该养成课后认真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后总结的意义
想要弄清初中数学课后总结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征:首先,小学学习的主要为算术数,而初中扩展到了有理数的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知,在学习有理数时,不仅只要求学生学习数值的知识,还要对运算符号进行学习。其次,从小学着重学习数转变到了对式的学习。小学的数学教学主要针对具体的数展开,而初中数学则多用字母来代替数,并且引入了代数的概念,对有理式的运算进行研究。再次,小学数学主要考察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了初中,则主要学习代数解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区别在于算术解法大都采用逆向推导的方式,但是代数解法大都采用顺向推导的方式。
综上所述,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所包含的内容更多,需要了解的概念难度也更加,同时更多考察学生所具有的思维模式。
有鉴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展开课后总结是极为必要的:课后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总结,加深自己的理解,使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及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此外,老师也必须及时进行课后总结,从教学内容出发,对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巩固。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后总结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总结流于表面
在初中数学教学总结过程中,教师多数仅注重表象,忽略实质的问题。小学数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大多采用学生们在教室听老师讲课的上课方式,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仅有简单的问答。学生往往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而老师有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即时有些老师知道总结的重要意义,也仅仅交给学生自己进行课后总结。
(二)忽视习惯的养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数仅注重效率,不看重习惯的问题。初中数学学习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老师很少在上课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和总结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养成上课独立思考,课后认真总结的习惯。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总结与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也具有很多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课后总结的好习惯。想要培养学生课后总结的习惯,首先需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在课后学生才更乐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这里的引导是指在课堂上由老师对学生的思考起到指引作用,而不是简单的问答。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想要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激发,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创新型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应用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合作不断成长。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展开思考和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虽然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很清楚,但是如果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就难以成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需要学生在进行课后总结时,能够结合实际的例子展开思考。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在课堂上为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应用创造一种关联。
(四)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需要建立起一定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进行课后总结的过程中,更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整合知识点时,可以利用知识大树来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使自己巩固学习的过程更具方向性和引导性,使自己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总得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和过渡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因此,在课堂学习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课后总结。对老师来说,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来培养他们课后总结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杰.浅议农村初中数学课后管理的有效途径[J].农家参谋,2017(12):144.[2]向毅,彭乃霞.?F州地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4):104-107.[3]魏国.浅谈数学课后反思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67.
第二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白竺希望中学
万绍锋
【摘 要】课堂教学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更加重要。教师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分析教训,思考对策,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优化课堂。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〇〇三年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作者:姜学亮
【摘 要】课堂教学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良好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更加重要。教师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分析教训,思考对策,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优化课堂。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 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施伟;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09期刘邦耀;;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0年08期 刘利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三条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年07期
4.赵明铁 蒋斌 《福建教育》 郭要红;;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6期
6..姚林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支持行为的有效性评价[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2期
7..张琦;;境外小学生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为个案[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经验和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经验和总结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尤其重要,这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此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交流,随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本文具体谈谈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该如何管理学生[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管理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许多学生都存在懒散的心态,对学习也不认真,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可以说,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管理,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形式所迫。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不能将教学孤立,而是应该将它与学生的感情、生活紧密结合。这就表明,教师要将教学方法作为研究方向,发掘能够发展学生潜力和智力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在自身的教学风格中贯穿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一、教会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往往纯粹地教学生解题的方法,学生听得也懵懵懂懂,没有真正地体会。在初中阶段,学生真正接触到更加深刻的知识,在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小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各种数学解题方法、数学思维方法之前,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好数学[3]。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里意识到该如何学习,才能真正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还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帮助,甚至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要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他们提高听课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教师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听课并不是简单地听,而是要做好预习准备。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会比较容易开小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中知识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重点、经典。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习具有深刻的内涵,也不是学生能够简单地领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总结所学的内容,并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不懂就问。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题目,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问其他学生,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不利于学生长期地学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其他学生学习,多从生活中获取经验。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作业。做作业也是讲究一定方法的,学生需要先复习再做题目,而不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学生应该回忆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一边回忆内容,一边总结自己不懂的知识。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通常会想着看答案,做不出就看答案,根据答案去想题目该如何让做。显然,这种做作业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会阻碍学生做题目的思路。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管理学生,应该从听课、学习、作业三个方面帮助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将学生带领到正确的数学方向上
教师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应该做好学生的工作准备。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学准备是将学生带向哪里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准备是指教师要研究、吃透新课标数学要求,从中挖掘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调研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教学资源以及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借助教材大纲,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此激发他们智力因子和非智力因子。教学实施主要是在实践中探索,教师在借鉴中感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升华,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与此同时,针对性、层次性地设计例题和练习,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收获,也使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最大的效果。最后,教学评估阶段,就是最终确定学生学到多少东西。这是对学生一阶段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成果的检验。每一位学生都期望被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及时肯定、赞扬学生。教师还应该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这对管理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工作,还有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主要是管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事情。这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习数学做好准备工作。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在管理学生工作中,首先应该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管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汪国银.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年5期.[2] 李开国.理论联系实际让数学融于生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11期.[3] 司凉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未来英才,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