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综合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从“综合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系统学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作者:张伯里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1日 13版)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他在各个工作时期都曾就此发表过大量重要论述。
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
30年前,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上曾专门讲到综合改革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各部门之间动作不协调,步调不一致。他尖锐批评有的同志思想保守、政治迟钝,对改革工作不主动、不敏感,缺乏改革责任感,等、靠思想突出,上级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宁肯不改革也不犯错误”,忽略了“不改革我们才是犯了大错误”。他明确提出,要把对待改革的态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坏作为检验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做清醒的领导者,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改、主动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撞击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各级干部要做好改革的保护伞。凡是努力于改革,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或问题的,一律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县委、县政 1 府一定做大家的保护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勇于改革的同志做保护伞。对于不满、抵制甚至反对改革的上访信件一律不要向下转,有关部门要负责处理、答复和解释这一类的匿名信件;对于陷害改革者、破坏改革工作的人和事件,一定要从严查处。
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
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态度要坚决,实施要谨慎。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不求一步到位。他重视解放思想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他指出,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关于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在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他还具体阐述了“双向开 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问题: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把改革看作是活力之源。他高度重视抢抓战略机遇期,提出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只有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用得好,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他大力倡导在各项改革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超越原有的体制障碍,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他提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与规范的关系,避免先改革后规范、先发展后整治的被动局面。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及时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规范起来,在率先规范中再创体制新优势。
习近平同志还多次提出要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强调要善作善成,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要再接再厉,处理好坚持与深化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强调我们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 3 心求证”。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习近平同志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指出浙江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他借用“地瓜理论”对此作了生动论述: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同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资源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
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工程极为宏大,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要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强调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等。
从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不少思想观点都是对他以前相关论述的凝练、发展和升华,是他多年思考和实践的结晶。我们要全面把握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的思想和论述,深入 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同心同德、凝神聚气,不断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刊于《学习时报》2015年2月2日,本刊刊登时有删节。)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 步入改革元年
全面深化改革 步入改革元年
100年前的1914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救中国出苦海,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发出讨袁宣言,揭开中国反帝反封建历史新篇章。100年后的今天,2014年被视为中国“改革元年”。
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社会的新一轮改革吹响了号角,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正式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划定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路线图,而同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经济蓝图,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定下了总基调——“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将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相较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之开始的改革开放,如今的改革是对其的深化,是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的重要阶段,他们既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又有着无法割裂的继承性。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都没有出路。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任何理论、任何真理,只有切实地联系实际、融入实际,才有其真正的生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指出的唯一出路。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2013年7月21日到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与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人们能够而且需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目前,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设计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到各方面机制体制的完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应该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有可能前功尽弃。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方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
第三篇:从全面深化改革中看旅游业发展
从全面深化改革看旅游业发展
一体和对外开放,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权力制约监督和军事国防,再到文化体制、公共事业、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深入观察和认真思考之后都可发现,所确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都会对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业态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吴必虎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大纲。作为在中国全面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潮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具有涉及面最广泛、带动行业最丰富、与广大国民生活质量联系最紧密的旅游业,同样也会受到这一《决定》的重大影响。在《决定》中,从指导思想、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和对外开放,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权力制约监督和军事国防,再到文化体制、公共事业、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深入观察和认真思考之后都可发现,所确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都会对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业态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旅游相关部门和行业也必然会对此作出各自的响应,以共同实现“美丽中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形象的建设和满足13亿中国人民的旅游权利保障、满足稳健增长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宏大目标。1.中国旅游发展的政治诉求变化和整体环境改善
旅游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经济产业,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复兴与传播、国民素质教育养成、表现社会文明发展程度高低等社会意义。在《决定》的开篇部分,就明确提出新的改革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其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作为人类社会基本权利之一,作为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生活质量指标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活化、再现、传播和复兴,对人民福祉的逐步提升和圆满实现,对国民素质的全面优化提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旅游发展涉及面广泛而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利益主体的协调,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为众多利益主体的关系协调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从现有法律体系特征来看,要实现《决定》中提及的各项深化改革措施,要求对一些法规进行修改。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等决定,将会逐步推进一些涉旅法律的修订,促进涉旅行业的协调发展。
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实现政府改革要达到的“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目标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因为具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接待地社区老百姓的收入、促进旅游者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特定贡献,将会受到政府更大的重视。
政府要达到为公众建设更好的生活质量保障体系,就需要具备足够的财力,《决定》为此设计了一条“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达30%)”的路径,将收上来的钱“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旅游休闲度假的权利的实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生。
《决定》对整体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破解当前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的严重局面,也做出了系统安排,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措施,为劳动阶层家庭收入的提高、为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的稳步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中产阶级的逐步出现和稳步成长,既是中国社会趋向成熟稳定的社会条件,也是旅游发展市场需求的主要成因。从消费者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健康发展同样十分重要,而“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实施,将会为需求市场的培育和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针对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成了政府的重要工作,而老年服务产业的出现和政府推动,则为旅游养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决定》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国旅游协会以及下属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城市、旅游教育等分会,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积极响应、稳步调整,发展会员,为会员单位提供真正的服务,面临着机会和挑战。国家民政部门将会落实《决定》提出的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的要求,将会有更多的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协会组织出现,旅游业涉及的门类十分广泛,作为各行各业的企业代表,这些协会的相对独立和加快发展,将会进一步增加旅游企业的抱团取暖和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市场占有等方面的改变。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旅游业具有重要地位
中共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公报》及《决定》,都一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主要依靠工业化来促进。35年的工业化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发展总结,现代服务业逐渐变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农村人口继续大量向大中城市集聚、导致城市人口比例逐年增加,2012年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1%;另一个就是进入城市的新市民或尚未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将会主要从服务业发展中获得就业机会。《决定》要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具体政策就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一句话,进入城市的人口比例将会有一个稳步持续的提升。
从产业培育角度来看,除了工业,还需要重视其他更多产业发展,包括交通物流、商贸、旅游、创意文化产业等。旅游业,特别是将商务旅游纳入旅游的视野后,旅游驱动型城市化已经成为学者、业界和不少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的发展方向。除了刚刚进城的农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也日见突出,需要“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很显然,旅游服务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的领域。
与第二产业特别是与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就业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吸纳就业人数越来越少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大量吸纳中低教育水平的新市民就业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决定》中强调的“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的目标。3.政府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旅游业除了具有重要的产业经济功能,更具有户外教育、提高生活品质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和游憩也是一类公共产品,政府对这类公共产品的提供和保障承担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即使从产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旅游业要实现上述驱动旅游型城市化、为本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外来访客提供高质生活质量的目标,也需要借助于良好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金融服务、能源水电供给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
要建立和维护上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需要大量的钱,二是需要协调公共资源的配置,三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从资金角度看,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统一安排资金投入,其来源应该来自于国有资本,《决定》计划将“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强调“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提供公共服务”。除了一般的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同样不可忽视,“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实现更好的养生和健康服务,而旅游和休闲度假显然是一类重要的公共养生产品。一个安全的目的地形象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目标的实现,同样会积极地支撑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既涉及中央政府,也涉及地方政府,二者需要明确各自的事权和责任,很明显,这一轮改革,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得到了“适度加强”,主要承担“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责任,而地方政府则主要承担“区域性公共服务”。具体到旅游行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公共资源基础上建立的旅游景区,其门票价格就应该逐步纳入“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协调的范围。前几年那样由着地方政府随意涨价,提高了国民进入全民所有的“国家公园”体系的门槛,对收入水平较低的底层社群来讲,是一个不公平的限制。对于地方治安稳定、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救援体系、游客投诉受理等,则应由地方政府承担公共服务。
税收既是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来源,也会影响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根据“税收法定”原则,为了提供稳定的旅游开发和营销资金,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授权地方政府针对宾馆床位征收一定的用于目的地营销的床位税。“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的政策,会不会对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增长带来抑制性影响?还需要具体的观察分析。
从公共资源的合理协调配置来看,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存在各种利益保护、利益争夺、自产自享等局限。关于这一点,《决定》已经考虑对其进行整治,“健全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扩大公共资源管理部门为全社会而非狭隘的部门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旅游业发展涉及众多部门,旅游执法同样需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面对《旅游法》如何有效实施,“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和缺少经验,将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2013年舆论十分关注的黄金周期间热点景区的游客排队秩序失控导致大量游客滞留问题,景区管理人员如何得到一定的授权,以保障景区交通的畅通,许多这类问题需要综合改革来解决。
中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近十几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原因导致的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十分突出。根据《决定》精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高速公路收费、国家公园门票收益、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空间租赁、公共水面海滩旅游开发等等由管理部门收取并演变成部门收益的现象就会逐步调整到为全体国民共同享用的轨道上来。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作为一类公共产品,存在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造成就业困难、就业后流失多半的问题。《决定》提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政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官办大学的旅游院系的教学改革,为旅游业的健康高质发展培养更有创新能力和务实可靠的技能的人力资源。4.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产品质量提高 35年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基础,但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同时存在着巨大的生态代价和环境危机。与工业上的能源、化工和农业上的化肥、农药带来的大面积环境污染相比,旅游业产生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毁坏要小得多也较好控制。在新一轮改革政策中,已经决定全方位调整发展路径,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在政府价值观、技术实现路径和保护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国家旅游局提出“美丽中国”旅游品牌建设战略,而《决定》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势决心,将会为中国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国际第一大目的地国家的规模经济形成,奠定更强大的基础。
《决定》明确指出要坚决“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时将会“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那些一意孤行只要GDP不顾生态质量的项目和主其事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将会“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这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这些公共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的统一行使,将会明显提高全体国民的可进入性,降低公民的使用成本,发挥更好的环境教育和生活品质保障作用,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在公共自然资源使用上的真正公平。
要实现上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公众平等的使用机会,同样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则,“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通过“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途径征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用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于生态环境良好但保护责任重大、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通过“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增加转移支付以促进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事业。“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做法也将减轻这些地区官员的政绩压力,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事业中来。
有了钱,如何实现技术上的生态建设、为广大国民提供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呢?《决定》进一步强调了“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通过对国家公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办法,将原来分头归属于近十个部委局办的各类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统一到“国家公园”这一体系中来。对于每个具体的国家公园来说,也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根据《旅游法》的要求,对各个景区的合理容量和最大容量,作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防承载力超载规定及要求。
5.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旅游和旅游地产更健康增长
《决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作出了政策规定,对耕地、宅基地、荒地,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稳步地、逐渐地进行试点和推进。农民通过对承包地的各种权能的行使获得的资产进行进一步投资时,是否只能局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不能进行其他产业的开发?其中我们最为关心的是农民是否可以通过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乡村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中来?
除了直接使用承包地获得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农民对其所有的承包地的抵押、入股,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也得到了肯定,“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以及其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带来的个人收益,如“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带来的收益,使得农民从此具备较强的投资、融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等企业的可能。
由于政府将继续“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对农村土地的适度放开无疑也给外来投资带来了相当显著的投资热情刺激。农民的宅基地、农民所有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以市场决定的形式与外来投资者共同开发原先的宅基地变农舍为乡村度假设施。
6.产权保护制度和金融松弛管制激励更多更好的旅游吸引物和度假物业投资 旅游业已经进入需要大量投资的转型时代。工业化时代大量资金按照计划经济方式主要部署于工业开发区、“铁公机”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投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金融政策面向服务业松绑增投,旅游业将会因此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私人财产权利的被认可,激励投资者为创建百年基业而投资。
《决定》的下列政策导向,将会大大增加面向旅游业等服务业的投资:“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这些政策都会大大改善旅游业的投融资环境。
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发涉及大规模的投资需求,类似万达旅游综合体的投资动辄数百亿计。巨额投资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决定》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方面放开了长期以来的管制,为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提供了民间的金融动力。除了商业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新的改革方向还 将“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个改革政策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自身投融资能力较弱的城市和远离城市的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决定》“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态度,给永久性物业的投资带来了发展机遇。非公经济的产权确认,为第二住宅、度假区、旅游地产和经营性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置业,提供了可以预期的稳定的政治保障。7.多种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中央政府已经决定对文化产业下大功夫来抓,对于可以产业化的文化要素及其支持性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都已采取了较大幅度的开放行动。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重视,这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养生旅游、养生休闲度假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精神养分。“鼓励社会办医”则为健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
促使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建部门编制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部门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等三规合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一政策的推行,将有利于过去几十年来只强调生产忽视生活而形成的千城一面功能与格局的改变。城市作为休闲度假、商务购物目的地,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和高速城镇化促生大量城市出游需求的国家来讲,城市综合吸引力、接待能力和融合能力,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决定》指出军队改革大方向,尤其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策略的提出,军地合作做事情,推行军地“资源共享机制”、“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教育改革”等政策都会积极扩展旅游与军队融合发展的可能空间。例如,军队掌握很多高端技术,今后可以与市场合作进行旅游开发。国防教育实际上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军队保障及一般性生活服务面向市场购买,也会带动驻军地方的商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发展。
8.涉旅企业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加速发展 本轮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这些总体部署将给市场活力的激发、涉旅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首先是面向各种所有制的经济采取普遍性的扶持和市场开放政策。对于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政企、政资分开,用“特许经营”的办法放开竞争性业务,“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将会形成巨大的改革动力。
旅游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在各种行业里应该更为成熟,因此国有化垄断并不那样强烈。对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进行鼓励,“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政策,将会带来民营旅游企业的繁荣。“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一旦出台,市场的活力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
旅游业具有天然的国际化特征和高度对外贸易特征。因此在“外商投资”方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重要的前沿城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些措施的落实,必然对边境旅游、跨文化旅游、国际化旅游经营管理质量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9.新政对酒店接待、购物旅游等业态的深刻影响
《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及官办企业要“减少会议”、“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及旅游行业带来了结构性调整和主要消费市场细分方面的变化要求。
《决定》对城市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等也会产生方向性影响,这对旅游规划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变化。今后的规划设计不会再围绕着政府的短期行为,而要更加关注消费者市场的真实需求。
此外,“探索实行官邸制”,那么,官邸的物业管理,也许就是酒店管理行业的一个新的方向,因为今后政府自办服务的情况将会逐渐减少,“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政府需要的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规模一定很大,机会仍然多多。再比如,“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等宽松政策,将会为养生、健康旅游产品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市场环境。10.旅游规划设计等咨询服务产品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规划的需求会继续增长。《决定》多次提及规划对于政府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旅游开发所依赖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政府都要“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很显然,政府今后任何施政行动,特别是针对城乡发展、土地利用、自然资源配置,都需要以研究为基础,以规划为根据。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在转型升级时期,一定会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的政府采购,也会大量增加。
规划咨询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明显变化,行业垄断将会打破,市场化程度将会得到加强。今后的改革将会“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作为一类咨询服务,无论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还是旅游发展规划,市场机制都能有效调节,实行政府采购咨询服务即可完成。
《决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为对传统规划院的补充,由民间自营组织的智库建设,作为一种积极互动、补充,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在旅游研究和决策咨询领域,相信也会涌现一些社会力量兴办的机构,这对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将会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全国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咨询服务的企业在课题设置和资金支持方面,也会因“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的改革而得到实质性的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第四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全面深化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全面深化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知行合一。不付诸行动,不狠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改革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键词”。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总书记指出,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总书记指出,起跑决定后程。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对改革的任务和重点,要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果决勇毅,用行动说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者最可贵的政治品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实际行动,为“实干兴邦”作出了最好的表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总书记给全党的行动宣言。全面深化改革,行动要快,指向要准,落点要实,需要各地各部门动真格、做实功,该启动的必须立即启动,改革不能等也没法等。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稳中有忧,面对下行压力,面对风险和挑战,更要下好改革先手棋,甩开膀子真抓实干,落实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各项改革举措,从而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克服当前困难,谋求长远发展。
抓落实,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是真抓实干、全面打好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改革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把改革措施抓实、抓实、再抓实。面对改革深水区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行动来,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全力推进改革之舟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彼岸。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聚焦《中共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改革落实台账》确定的改革任务,切实履行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主体责任,通过采取“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改革责任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于后。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推进规划类改革落实
1、狠抓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聘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编制《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目前已完成各单位意见征求,预计本月底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
2、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拟订《县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方案》,并经十四届县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研究通过。截至目前,为2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0万元。
3、稳定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按照中央、省州有关文件要求,对全县25个乡镇147个村(社区)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等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核查,经核查,全县实有村级资产总量4.1632亿元,其中:流动资产0.4207亿元、农业资产0.0279亿元、长期资产0.3725亿元、固定资产3.3421亿元,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4、全力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在11个乡镇建基层供销社各1个,建设农资经营服务网点各1个。
5、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6、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农牧民依托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规范有序的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3万亩,共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
(二)全力推进专项改革方案落地
1、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结合各村区位、资源等优势,投入资金1000万元(100万元/村),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依托村级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2、着力生态农业创意园建设。一是制订《县生态农业创意园建设方案(2021-2022年)》,抓住浙江对口援建有利时机,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4500万元,在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园区组织实施中药材加工项目和蔬菜加工产业冷链项目建设,其中:中药材加工项目现已建设完成厂房7600平方米,采购中药材加工设施设备2台(套),目前正在安装调试加工设施设备,预计本月底项目竣工;
蔬菜加工产业冷链项目现已建设完成厂房6460平方米,冷库1个计1500平方米,采购加工设施设备4台(套),目前正在开展特色产品展示厅建设,预计本月底项目竣工。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扎实推动“三产融合,五园支撑”部署,编制《县促进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激励办法》,并经十三届县委第68次常委会审议通过。
3、扎实推进“三域一居”环境综合整治。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旋律,以生态品牌建设为抓手,扎实有效推进农牧产业发展,以优异成绩带领全县农牧民同步与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小康。
(一)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参照《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贡献等因素,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
(二)狠抓农业创意园建设。围绕藏红椒主题公园和高原生态蔬菜园建设,在、、、等乡镇实施花椒、蔬菜等全域标准化体系建设,拟定建设标准化面积3500亩,其中:花椒500亩,蔬菜3000亩。
(三)突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在乡、乡、镇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搭建农牧生产溯源平台、加工运输溯源平台、公众查询平台、信息感知采集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溯源追踪,确保过程可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全力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提升。按照“因地制宜、群众接受、经济适用、先建后补”的原则,5个乡镇21个村改造提升农村户用户厕所2527户。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继续推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支持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发展。同时积极推广绿色健康种养技术和生产消费模式,以特色农牧产业、藏羌文化、红军文化为基础,加大农业产业扩展和农业功能开发,发展“游、吃、住、娱、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以三产为主,带动一二产同步发展的格局,实现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最终建成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幸福美丽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