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讲义

时间:2019-05-14 23: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论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论讲义》。

第一篇:辩论讲义

口语表达部分

辩 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辩论这种口语表达形式,并能就某一辩题展开辩论。2.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辩论比赛,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3.了解掌握谈判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重点

针对辩题进行辩论训练可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各种辩论方法在辩论中的实战应用、谈判技巧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五、教学内容参考

(一)辩论的含义

辩论又称论辩,是观点对立的双方进行的针锋相对的争论,以说服或驳倒对方为目的言语活动。

这种斗智的语言活动古已有之,成语里所谓巧舌如簧,口吐莲花,所谓辩才无碍,口若悬河,都是口才出众的表现。战国时代产生了一批超级“舌头”,孟轲、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虎狼之师;用奉承恐吓之词,左右诸侯国策大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尤以舌功见长:《三国演义》描写他渡江舌战群儒,一言而定孙刘联盟;对阵骂死王朗,未战而屈曹魏之兵。在西方,精通摇唇鼓舌之术,是从政的前提条件。从古希腊开始,热衷政治者,首先要学习辩论术,这个传统一直到现在。

(二)辩论的特点 1.观点对立

演讲是一人讲,众人听,很少有争论发生。论辩却是对立双方语言的直接对抗。这种对抗,根本上还在于观点的针锋相对。论辩双方,除了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之外,还要竭尽全力反驳对方的观点,证明其谬误或不足。

2.逻辑严密

严密的逻辑是论辩制胜的有利手段。亚里斯多德曾把逻辑作为使人信服的手段之一。所谓逻辑严密,是指观点和论据统一,各论据之间又具有内在联系。分析和论证丝丝入扣,推理和判断合情合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步步深入,左右逢源,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3.应变及时

论辩是一场短兵相接的言语对抗。对方随时都可以从各个角度进攻。即使准备得很充分,也会在临战中碰到许多出人意料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作出反应,马上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甚至败北。所以,思维敏捷,随机应变,乃是论辩突出的特点,也是论辩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4.用语精练

用语精练是指论辩者必须用简短明快的语言击中对方的要害,甚至达到“一语中的”程度。因为任何一方的论辩时间是与对方的思考时间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一方的论辩时间越短,对方考虑辩驳的时间也就越短,给对方造成的困难也就越大。倘若一方语言冗长,必然留给对方更多的回旋余地,使对方获得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轻易地抓到突破口而获胜。

(三)辩论的种类 1.生活辩论

是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论辩。一般都是由眼前发生的事件为论题,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局限,论题往往是即兴的。

2.专题辩论

是就某一特定论题,在专门的场合进行的论辩。它包括外交论辩、法庭论辩、学术论辩、论文答辩等。这种论辩一般都应具备四个要素:明确的观点,充实的论据,透辟的分析,有力的反驳。专题论辩一般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氛围是严肃的,语言是精确的,不能有随意性。

3.赛场辩论

赛场论辩是把论辩作为一种比赛项目,就某一论题进行论辩的演练活动,它是前两种论辩的模拟。这种论辩起源于1922年的“国际雄辩运动”,当时是由英美有识之士发起和组织的。参加“国际雄辩大赛”的多由各国大学生组成,赛场论辩是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比赛项目。这是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被称之为唇枪舌剑的竞赛。

(四)赛场辩论的方法 1.研究论题

研究论题是为了立论更精当、更合理、更科学。研究论题首先要从宏观到微观上弄清论题的本质、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立论的原则,使自己的论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展开;其次,力求具有辩证性,能进能退;第三,易攻易守。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深入研究辩题。

①把握辩题的实质

赛场论辩是论辩形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不像一般论辩形式那样严格地遵守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而有其反常性。这是因为赛场论辩的辩题是中性的,是一句没有是非结论的句子,而不是严格的逻辑命题(即有真假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正方要证明的是一个“没有真假”的句子是真的,反方要证明它是假的。所以正方反方都不可能严格地遵守逻辑思想的一般规律,而要用扩大或缩小辩题的方法,把它变成对己方有利对对方不利的命题,从而便于防守和反击。

这种“扩大或缩小”辩题的技巧,也叫“追加前提”。它需要在把握分析辩题的基础上进行。

②把握辩题的理性倾向、感情倾向和心理倾向 辩题的理性倾向是指辩题立场的客观性。即辩题的立场要尽量符合逻辑事理,客观、公允、避免主观臆断,易于听众、评委的理性认同;同时,更要注意辩题的感情倾向和理性倾向,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促使听众、评委从感情上乐于接受,从心理上易于认可己方的观点,也就是使辩题的立场既合理又合情。

③研究辩题的两个对立面的涵义,做到知己知彼

研究辩题不能只考虑一方的立场,而不考虑对方的思路。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论辩无异于堂吉诃德。在辩场上最忌讳、最令人难堪的情况是:对方提出的问题、概念、资料自己从没考虑过。所以,要像分析、设计自己的立场一样,去分析对方立场,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④对辩题进行全方位的逻辑设计

论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逻辑之辩,逻辑是论辩的灵魂。要做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首先要尽可能周密地审题。要充分运用论辩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特点,对论题进行多重的、周密的考虑,力求发现全部的有利于本方立论的角度,并对论题的内容、范围、论题词语意义、论题的中心要点、敌我双方弱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设计。

逻辑设计的任务是:(1)自己的立场能自圆其说,并建立一个牢固的防线,固若金汤;(2)分析对方可能的逻辑设计路线,可能进攻路线,进行防御设计。

2.赛前准备 ①论据准备

论据是观点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确凿的、有力的论据,观点就成了空中楼阁。论据准备的范围很广,它涉及历史资料、现实状况、数字数据、正反典型事例、法律政策条文、名人名言、事件的具体过程与重要细节等。总之,论据的准备一要确凿,二要具体,三要有权威性,四要充分,五要幽默。通常讲“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说论辩一定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若是论据不真实,不确凿,不充分,不具体或不具权威性,经不起推敲,那么很容易被对方用釜底抽薪的方法一举击败。论据准备除了证明己方观点的资料外,还包括攻击对方观点的各种现实的和历史的事实与数据。

②战术准备

就是制定具体作战方针,它是建立在分析双方实力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我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决定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是单刀直入还是迂回包围;是诱敌深入还是防守反击……等等。战术方针的确定还包括各辩手之间的配合。比如,设计几个战场?这些战场的次序如何?由哪位选手开辟哪个战场,谁主攻,谁打援,谁掩护,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从而增强整体实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流动意识”。

③心理准备

主要指心理的调节、调动、控制。要求辩手能够调节自己的心理,调动自己的激情,控制自我紧张的心理,创造出自己心理的优势,从而控制对方心理,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影响观众,从而控制观众心理。3.撰写辩词

主要指第一阶段观点阐述阶段的辩词和四辩的总结陈词,也包括部分自由论辩的进攻设计。辩词的撰写要在集体讨论、明确总体思想的情况下分头写出来,不能草率地形成,它应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结果。务求立论鲜明,说理透彻,语言形象,境界不俗。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是己方的思路、立论和底线。4对4的比赛正好体现“起承转合”的古文章法。具体要求为:

①一辩为逻辑判断

“起”即开题,主要进行逻辑设计。先要设计出一个骨架,把己方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清楚地展现出来,说明自己的基本逻辑关系以及以后三位辩手的思路,确立自己的阵地和进攻路线。关键是自己的立场要能自圆其说,换句话说,就是搭建一个坚固的城堡。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把对方的逻辑包括起来就有利,如果自己的设计被对方包括进去,就会被动。一辩的任务始终要围绕上述目的进行。在辩论过程中,主要完成逻辑分析和对辩题的认识,并不断加固城堡,及时拉紧防线。

②二辩是理论判断

“承”,即承上启下。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深化己方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展开论述己方立场的核心观念,加强己方立场的理论基础和立论的可信度。

二辩的使命有两个:(1)在对方一辩至多是二辩陈述后,能迅速地把握对方立论中的基本立场和问题,为以后辩手指明攻击的方向。所以,担当二辩的选手要冷静、不冲动。(2)在自由论辩中起到收线作用。自由论辩表现为一个即兴的、相当灵活的过程。一个论辩队,如何保持一个整体流动意识,始终紧扣主题进行辩论,是一项高超的艺术,而在这一艺术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担当收线员角色的队员,他的头脑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线--使论辩回到主题上去。

③三辩是事实判断

“转”,即在对方的立场理论阐述后,根据己方的立场予以反驳,并在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己方的立场。

三辩的任务是起一个“发散者”的作用。三辩的使命是在他本人的陈述及自己论辩的过程中起到谈笑风声,纵横捭阖的作用。用迂回的方法阐明本方的题旨和攻击对方的立论。要求三辩不仅知识面广,联想、想象丰富,而且思想活跃,善发新奇之论,能够在场上表现得挥洒自如,活泼生动。发散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由于发散,他能拓展出一个新的知识空间,拓展出辩论赛的深度和广度。

④四辩是价值判断

“合”即总结,就是把己方的所有观点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加以概括,然后对对方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总体的反驳,要努力与人类社会的真善美联系起来,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四辩必须具备较高的价值判断力,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智慧与理性的结论。

(五)树立正确的论辩观 1.不要锋芒毕露,忌雄辩症。

著名作家王蒙写过一篇《雄辩症》的小说,专门讽刺这种人。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医生说:“请坐。”

病人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吗?” 医生无可奈何,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假如你在水里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

(1)对问题可持保留态度,不要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许多争论没有结果是正常的。这时候就要求辩者大度些,对问题可持保留态度。不可像小孩问鸡蛋为什么是圆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较起真来没个头。

(2)以理服人,掌握分寸。

讨论问题时,要坚持话出有因,以理服人,不可血气过旺,感情用事。如果经过论辩发现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偏差和错误,就应该痛快地认输,不要到最后还固执己见。那将会有失风度。有的人不能正确看待胜负,感觉自己失败难以下台,就实行人身攻击,以求心理平衡,那就失去了辩德,更不可取。

第二篇:法庭辩论讲义——钱列阳

第一单元:法庭辩论

一、钱列阳律师主讲

主要内容:

(一)庭前准备

(二)法庭辩论技巧

(三)辩护词

(一)庭前准备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法庭辩论好象也没有什么作用,你辩你的,法官是我判我的。我觉得不管有用没用,其实我们律师有一点这样的精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

我们不仅要追求一个判决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追求一个诉讼的过程,这个诉讼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法庭上我们表现的过程,让法官、检察官、当事人、听众感觉到我们刑事辩护律师的存在。最终判决结果怎么样,很可能是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决定不了的,这也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是我们作为律师,作为一个法律服务人员,我们必须追求的是一个法庭的效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勾兑”,或者花钱,或者是其他一些非正当律师服务的途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真做好法庭辩论这一环节的工作,也真正是体现了我们律师行业,不仅是刑事辩护律师,而是整个律师行业的一个法庭的风采,这是我们的一个标志。我觉得就像一顶帽子的帽徽一样,亮不亮就看它了,至于这顶帽子怎么样,这个帽徽是否遮风挡寒,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法庭辩论必须认真做好。

在这种情况下,法庭辩论中很忌讳停顿,很忌讳拖沓。所以整个法庭上,自己需要用的东西,需要准备的东西,应该是在桌子上信手拈来,而不是突然说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什么要找法律条文,一大厚本又翻不着,或者电脑弄半天又死机了,不是这样,而是迅速地来完成法庭上的每一个节奏。

有基于此,我讲几条:

1.把案件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都要单独打印整理出来。2.列大事年表。

3.对于复杂的案件,画法律关系几何图。4.对辩方证据进行汇总。5.准备辩护词的初稿。

6.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头。

控辩双方在法庭辩论中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公诉人这一方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没有我们灵活,只能守不能退。

比如法庭调查时,尤其是共同犯罪的案件,经过法庭调查之后,大家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和开庭之前大家对这个案子的看法,往往发生1/3甚至一多半的变化,包括被告人的翻供,包括同案被告口供的变化,包括一些证人证言的变化,如果有证人和鉴定人出庭,往往事实部分还会有重大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庭前写好辩护词,到了法庭辩论时,你再用开庭之前写好的辩护词,往往已经过时了。这时要大量地舍弃,要懂得把你可能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材料直接放弃。

比如像罪轻的案件,被告向我们提出,有自首、检举揭发、立功,公诉方一直不同意,到了开庭之前,公诉方拿到了侦查机关或者纪检部门交来的自首或者立功的相关材料,当庭人家宣读了,甚至在庭审中已经确认了被告有自首、立功的表现。我们当时为了证明他有自首、立功的表现,可能准备了很多材料,法庭调查时已经确认了,我们就应该直接放弃,不要再耽误时间大量地陈述,我们只需要同意公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

所以,整个法庭辩论中,律师是最灵活的,可进可退,可放可收,大胆地放弃准备了很久的材料,及时地抓起临时要用的材料。准备了5个观点,可能第1、第2个观点要舍弃,第3个观点要变,只能用第4、第5个观点,但同时必须加进第6、第7、第8。这种灵活性,我们律师非常充分。因为我们在法庭辩论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征得被告同意,其实也不需要征得家属同意。

但是公诉人不一样,公诉意见是在此之前甚至在检委会上都通过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进入法庭辩论了,公诉人往往是第一公诉人洋洋洒洒、字正腔圆地宣读公诉意见,而他宣读的内容和刚才庭审的时候的内容大量地都脱节,不需要说的都说了,该说的没说到。他改不了,这是打印好的稿子,这是经过上级领导审定的稿子,他不敢不念,他必须念死板的公诉意见。聪明的公诉人,宣读完公诉意见以后,说“我再补充几点”,马上把前面死板的公诉意见中没说到的几个漏洞他再补上,这是很优秀的公诉人。但是更多的公诉人特别是带“长”的头衔的公诉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慷慨激昂地把这个念完,念的字正腔圆,但是实际上跟法庭调查的事实不贴切。这种不贴切给我们就留下了一个空子,就是法庭辩论时我们要打的切入点。因为听众也好、法官也好听得很清楚,法庭调查是怎么回事,如果这边老能打在点上,那边老打偏,那肯定双方力量对比就看出来了。

所以,由于公诉人有这样的死板,我们的灵活性要充分体现出来,一定不要把辩护词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地念。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要念辩护词,要说,要讲,这是我们律师尤其是刑事辩护律师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我们离开了纸,我们就说不出话来,那你这一辈子不能做律师,或者你不要做诉讼律师,可以做非诉讼律师。不是装在纸上,而是装在脑子里,所以我们要抓住公诉人这种体制给他们带来的束缚。

(二)法庭辩论技巧

辩论的原则:刑事辩护不是拳击赛,而是田径赛;不是驳倒公诉人,而是说服法官。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关于法庭辩论应该注意的问题,我简单地归纳总结为“十要”、“十不要”。

1.“十要”

(1)要耐心听清公诉人的公诉意见中的法理立脚点。(2)要耐心听清共同犯罪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的意见。(3)要对控方的观点做一个简捷的归纳。(4)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5)要直接抓对方观点的矛盾点。(6)要学会浓缩自己的观点。(7)要理解立法本意。

(8)要懂得及时放弃临时决定的事情和早已准备的观点。(9)要着重讲解案件涉及的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10)要在法庭结束时三言两语以最快的速度归纳自己的观点。

2.“十不要”

(1)不要读辩护词。(2)不要大量地举例。

(3)不要把法庭变成宣讲自己政治观点的讲台。(4)不要抓住公诉人的口误、笔误不放。(5)不要讲被告人构成某罪名。(6)不要讲与本案无关的话。(7)不要带口头语。(8)不要讲脏话。

(9)不要对自己的观点抱残守缺。(10)不要轻易打断公诉人的发言。

3.眼神和声音

声音:无论有没有麦克风,你的声音一定要能够到达离你最远的人。

眼神:语言的交流建立在眼神的基础上,我们要让被告人、律师、法官当庭消化吸收我们的法律观点。讲不同的内容,眼睛要看不同的人:讲法理时,盯着法官;反驳对方观点的时候,盯着公诉人;当你的辩论是为了支持被告某些观点的时候,要看着被告,在某些不赞成被告观点的时候,也要盯一下被告;讲到人情的时候,扫视听众。

注意:被告人在给自己辩解的时候,尤其在辩解结束的时候,经常眼神会投向辩护律师,这时我们对被告人的心态的支持很重要。所以当被告人做辩解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一定要盯着被告,随时准备对上他的眼神,并可以微微点头,这是对他巨大的支持。

(三)整个法庭的布局

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一次辩论,所有的观点一股脑全端出去,然后再反击公诉人;第二种情况,端出一半,辩护意见在法庭第一轮是最重要的,不要全端出去。

两种情况,区别对待,是要根据案件不同的性质。如果只有一件事实,只有一个情节,就可以在法庭辩论第一轮的时候端出去。但是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我的经验是,第一轮不一定把所有牌打光。

第三篇:辩论材料(精选)

人性的定义;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也就是说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性恶论

相关书籍:《告子(上)》、荀子《性恶》、霍布斯,《人的本性》

相关论据及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心迷是真身,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105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将本恶的人性显示出来了,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残忍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孩子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摔死在石岸上,面对原始人这种残忍的天性,有些人难道还要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中,教化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相当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从来不否认,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本性进行修改,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但是,正是因为有本恶的人性存在,所以我们要知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5、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耻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尊严这种虚荣被不断剥去的过程。我看到在神学灵光笼罩之下,人们曾经是相当的夜郎自大,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抹去了人在宇宙中心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弗洛伊德则披露了理性的冰山尖之下,人巨大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今天,我们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性本恶这一基础,才能做到抑恶扬善。而世上的法律也证明人性是本恶的,因为需要这么多原则性、底线式的规条来约束人性的欲望及膨胀。

6、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本恶。荀子批评性善论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坚持性恶论。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7、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如 ①.有曲性的木,有待于扶植才能直; ②.有钝性的金,有待于打磨才能利。

③.“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例子:

1、人性本恶,即人性的不完善,人类社会之所以达到今天的高度发展,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是人性的不完善,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吧,船是怎么发明的,是因为人类的懒惰,很多人不想绕很长的路到达彼岸,所以人类发明了船,而桥也是如此。一个人从一开始,在各个方面就不完善,所以才需要教化,我们就经常说过,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做一名科学家,做一名教育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不完善的,所以他才需要努力学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倪补各方面的不足,才成能成为科学家、为人、教育家。如果人性不是本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失业,并且方仲永也不会如常人耳。再者,有的人即使通过良好的教育,仍然成为有社会有害的人,各个方面仍不完善,可见,人性有多恶啊。

2、这世界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而已。

3、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而《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告诉我们,当一个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胆掉进海里的时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对原始人这种凶残的天性,对方辩友,难道还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吗?

4、在汉字中,善是口字底,恶是心字底。这代表着善良是由人类在后天活动中用口说出来的,恶则是人类先天存在的本心。在英文中,LIVE译为“有生命的”,而它却隐藏着另一个单词EVIL,译为“罪恶”。也就是说,LIVE和EVIL代表着,罪恶是隐藏在生命中的。“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会有犯罪现象的发生呢?”或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但是,所谓“苍蝇不叮没逢的蛋”。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犯罪,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的种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本恶!

性善论

相关论据和观点:

1、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2、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3、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善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受后天的影响而会不同。欲望是万恶之源,当一个人经受不住欲望的侵蚀,自会邪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几乎每个人都有同情弱者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的行为,这是善。又几乎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对付阻碍自己实现利益的人,比如政客很多行为就是恶,这时你能说是对还是错。善与恶的距离是很近的,他们就相距一念之间,而有时是混淆的,分不清善恶了。

4、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向善之心,这种向善之心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一样。

辩论赛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双方辩手入场、入座,双方辩手进行自我介绍,主席介绍评委、辩题。

(一)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反方一辩发言(立论)(3 分钟)

(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 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二)攻辩

1、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2、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注:提问、回答均简洁明确,回答方须正面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

3、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1 分 30 秒)

(注:要针对此前所有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 1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

(三)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每方限时 5 分钟,双方总计 10 分钟。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若某一方的选手已连续发言四次以上,其中一人未参与发言,将做扣分处理。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注: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

(四)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 分钟)

(注:应有针对性的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否则将被适当扣分。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秒时,计时员以黄纸牌提醒,时间用完时,以红纸牌终止)

(五)观众提问(共8分钟)正方观众向反方辩手提问; 反方观众向正方辩手提问;

总时间8分钟,不分开计时,依次进行,观众只提问,辩手只回答,双方不能互相辩论,直到时间结束

(六)观众点评(6分钟)

正方观众2名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观众2名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正方一名评委点评反方辩手的表现;反方一名评委点评正方辩手的表现;

第四篇:辩论稿及材料

观点阐述

挫折利于成长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学生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活跃在诗坛上的青年诗人顾成,仅仅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一颗绚目的流星就这样陨落了。让人痛,让人怜…..类似的由于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摔倒爬不起来的例子太多了。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中其它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在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我们常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别人说了自己什么,觉得自尊心受到损伤,就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即使是自己的过错,也没勇气承认,被别人指出过错,就会被否定的挫折感,得到表扬,就洋洋自得,受到批评,就沮丧,就萎靡不振。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再看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化解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辨论

刚才我方二辩已从现实的角度做了充分的发言,我方立场坚定: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下面我再从历史已证明的事实来重新阐述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

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孙膑军事奇才而遭庞涓之忌,受膑刑而削去双足,装疯而返回齐国,助齐王而大败魏军一部《孙子兵法》而为军事之鼻祖;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俄国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出生在北极圈内一个偏远穷困的小鱼村终年出海打鱼,又遭受继母虐待,但是在困境中不甘命运安排,他为追求知识而出走,发奋苦学,勤于观察,多于思索终于成与一个大科学家;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总结陈词

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比较性话题。成长是发展,发展就要靠动力。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他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经典作品。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我方的概念已经阐述的很明白。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达到超越逆境,寻求积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即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学习的顺境中学生的心理不会有太大变化,没有强刺激也就无法快而深刻的形成记忆。

回到我们教学中来谈。先谈教师。我们每位老师都清楚,公开课给你带来了什么?无论成功与否,给个人带来的都是进步和思考,需要比平时上课付出更多的劳动,还会在操作中遇到各种“逆境”,解决诸多问题的过程确实促进我们进步的动力。再谈学生。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给孩子提供了自我满足的沃土。我们身边不少见这样的孩子:他们只听的进表扬,对批评或置之不理或不能接受。逆境正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够让孩子们从困难中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匮乏,进而不断提高和完善。

各位,谁也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过于依赖“顺境”的作用,而缺失应有的勇气,信心,思考,奋进,而这一切,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逆境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口号,意图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我们都学会寻找自己的奶酪!

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第五篇:辩论稿

有害!、、对于小孩子,心里本来就脆弱,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也不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老师那么严厉,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产生一种畏惧,甚至会给孩子带来阴影。更何况,打或者纯粹的严厉对孩子教育起不了根本作用、可能孩子出于不想挨打挨骂,当时会听话、但没从根本上改掉缺点、教育孩子主要从心里诱导,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动不动就打孩子,孩子会认为听话就只为了不挨打,没人监督的话,只要不会被发现,那还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建议那个老师好好反省下自己!而且好强一点的孩子,别人这样对他,会从心理产生一种憎恨,说不点会和老师唱反调,变得叛逆,不听话!

张: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逆境中,学习环境是压制性的,可以认知事物,但是顺境中,提供的是鼓励性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认知的系统发展。逆境中可以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痛苦,甚至产生对他人的疏离感和不信任。而顺境当中,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友情的可贵,从而拥有宽容开放、健康的心态。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来看,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满足人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顺境中家庭的关爱让我们具有了自信心和自主意识,而在破碎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多疑。青少年的时候,顺境中良好的教育,可以使我们学业有成,谋生有道,而缺乏教育,则一时失去成长依托,迷失生活方向。当我们到了成年乃至老年的时候,顺境使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终生成长的动力,而逆境的冲击,容易使人意志消沉,自我否定。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因为人的成长,总是以其独立的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为标志的,逆境中的困顿,容易产生挫败感,使人打断终生成长的进程,而顺境中持续的社会发展,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谐的日常生活,为人的社会角色成熟提供了更良性的空间。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凭借顺境的好风,我们可以展开成长的双翼,在人生的天际飞得更高,更远。谢谢!

顺境改为不鞭打

我们辩论“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还是逆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时候,提醒对方辩友弄清什么是所谓的顺境和逆境。

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客观条件给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以发展自己。所谓逆境,则是人们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方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首先逆境对成才,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反还阻碍成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所有人都在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也就是顺境。无论是为人父还是为人母都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试问对方辩友如果是“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各位为什么不去创造更“逆“一点的环境来帮助你的儿女成龙成凤呢?你创造的好环境好条件,无疑是你在你儿女的成才路上加了拦路虎、绊脚石。对方辩友坚持的“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显然是谬论。

许多人感叹“生不逢时“。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社会环境显然可以称之为逆境,是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社会风气,使成才主体的智慧和才能没有施展、发挥的余地,他们怎样成才?然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有了适宜的环境,也就是顺境,许多人才生逢其时,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光,归根结底,他们是得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顺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境,他们成才成果的美丽梦想也只能是梦想,不会实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始终在努力变换自己的环境,让逆境变为顺境。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生活在逆境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甚至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也要为大家争来一个生活发展的顺境。就连毛泽东,他也不能不感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活,“假如今天我们为不能生逢乱世而遣憾,先烈泉下有知,真不知会作何感想。如果说“逆境有利于人才成长,那么这些伟人,他们在历史上的过错可真是无法计量的!可真是千古罪人!“

我方始终坚持认为“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我们所说的顺境并不是指溺爱的环境。孩子不能成材不是孩子的错误,而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这并不是孩子处在顺境中的原因,相反的,父母的溺爱反而为孩子设立了逆境,父母剥夺了孩子受锻炼的机会。而我们可以利用顺境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处于边远山区的孩子生活在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当中,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陷入了放羊---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放羊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乡村落后于城市,中国西部落后于东部的一个基本原因了。

对方辩友所说的逆境,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指不利的环境。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努力,就是由逆境进入顺境的过程,而在其中必定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处在顺境中的我们可以利用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成功的路程。人人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说明我们都需要顺境。所以我对你的祝福是:一路顺风,而不是一路逆风了,我重申我们的观点:逆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而只有顺境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谢谢!

逆境中的逆反性。逆境的存在,只对当事人具有意义。对个体成长发挥的作用,也由当事人的表现来决定。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下载辩论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论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稿

    正方观点: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

    辩论

    正方:愚公应该移山...愚公移山发扬了以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信念...所以我觉得愚公应该继续移山而不是搬家...搬家只是逃避问题......

    辩论

    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q6mwP17oMhY/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林华奇(反方) 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 【坚持宽松式管理不等于人性化管......

    辩论稿

    评委老师好,对方辩友好: 我是正方1辨,我们正方的观点是: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教练。 所谓名师出高徒,没有一个好的教练,怎么能有一只战无不胜的球队呢?一个队的成败贵在教练,教......

    辩论稿

    第 1 页 共 4 页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 are the objective part. 早上好,每个人都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 I am debater 1 ( ). 我讨论者1()。I am debater 2 () .我讨......

    辩论稿

    从我们现在社会的现实问题上来说,我国现在最缺少的就是高级技工,这就是专才吧,资料有很多一会会府上2002年的辩论内容,最主要的是你自己一定要从心里说服自己专才比通才强,因为现......

    辩论稿

    辩论稿 21世纪的到来让我们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更重要的是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各种病毒的侵入,汽车身后的尾气,工厂的废气......

    辩论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应该全面观点看问题。对方辩友声称,成败是评判英雄与否的标准。这很明显是犯了片面看问题的低级错误。 首先,英雄为什么成为英雄,对世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