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3: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第一篇: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摘 要] 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尽管目前税收信息化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受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社会认识不足,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影响,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是当前转变税务管理方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征管方式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157-02

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经济活动不断从国内向国外拓展,经济的外向性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纳税人数量与日俱增、征管效率较低、大量寻租行为的存在、征纳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税源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等因素使税源管理的形势错综复杂。因此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行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我国税源征管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显然信息化建设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与信息化

1.税源专业化管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分工理论的应用。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由过去“一人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权力不受制约的传统专业管理员制度过渡到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按税源特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的税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传统税源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防范和降低执法风险。

2.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税收工作,实现“信息管税”。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加强税源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内部“人机结合”以及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以此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强化管理手段是大势所趋,税源管理同样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实现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绝不是完全依靠网络,而是“科技加管理”的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工作,提高信息利用水平。由此可见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密不可分。

3.税源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平台,是基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上层建筑,是应用;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从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看,信息化为专业化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为中心。如图1显示信息化是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和保障。目前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成为制约税源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1.应用系统过多,各个系统独立运行,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运用的系统有CTAIS1.1系统、出口退税预警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系统、税收监控分析系统、TRAS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增值税稽核系统、企业所得税预警监控系统、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系统、税收执法考核系统等十多个操作系统。各系统间数据格式不一致,所形成的中间数据、最终数据无法兼容,造成了信息“孤岛”。

2.与相关业务单位数据交换有限

目前由于国税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很大,导致与国库、银行、工商、地税、海关以及公安等相关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共享,管理资源大量浪费。这些相关部门可以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大量有用可靠的数据。目前这种数据的直接交换有限,降低了税源管理的效率。

3.信息不对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税源信息的多样化、易变化增加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掌握信息的难度,给税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信息来源的不对称,即信息的提供方和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对称,主要是指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纳税人直接掌握自己的全部涉税信息,包括资产、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动、利润构成等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处于信息占有的主动方,而税务部门作为征收方,却难以详尽掌握涉税信息,且对掌握的少量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做到完全判别,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

4.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现有系统中纳税人数据的采集录入靠纳税人本人提供,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单纯依靠计算机本身无法识别。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的个人能力往往决定信息管税质量。在数据的收集上,局限于个人或本局管户,全系统数据大集中下仍然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机制。有些管理员存在过分依赖机上信息或完全抛开机内数据的现象,没有做到人机的充分结合。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1.优化组合应用

对各应用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加强系统间的衔接,完全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分工和要求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流程再造,提高数据利用的质量。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是系统的、完整的处理系统,把现有分散的、孤立的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与手段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综合平台能够将国库、银行、工商、地税、海关以及公安部门的信息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信息平台,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第二篇:关于对税源专业化与信息化管理的思索

关于对税源专业化与信息化管理的思索

作者:李育松发布时间:2011-03-2

5税源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税收征管的质量,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关系到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在经历征、管、查三分离后,随着以专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推进,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等税源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成为当前税务系统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税务机关应该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抓手,积极探索税源分级管理新思路,为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新架构。

一、当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同时,当前国税队伍面临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干部队伍老龄化,很多同志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税收改革的步伐。

二是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合理,人均管户量太多,管理区域太大造成的。在农村基层分局,有的区域划片太大,有些地方一个税收管理员负责整个乡镇的农村税收,涉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战线太长,管理人员的不少工作时间都花在路上,有效工作时间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上只能顾及到目标明显、规模较大的纳税人,从而造成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近年来,各级国税部门不断加大对办税服务厅的投入,完善了电脑等硬件设施,配备了精干人员。同时,征管网络互联等现代化征收手段的应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推行,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服务的优化,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

四是农村分局机构收缩,纳税人需要的涉税服务得不到保障。农村分局税源分散、税额小,税收成本高,各地均在收缩农村税务机构。机构收缩后,农村零散税收管理有放松的趋势,纳税人需要开具发票、咨询税收政策,但实行巡回征收的税务机关因机构所在地等原因,无法给予及时的服务。

五是税源管理信息技术不完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为支撑的税收征管信息技术体系虽发展较快,但也仅停留在浅层次,尚未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顺畅流动。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不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流转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全过程监控。从CTAIS信息采集范围和数量看,企业财务信息没有完整录入,虽然能将专用发票开具情况准确采集,但是普通发票的涉税信息仍游离于CTAIS之外,企业历史资料和同行业纳税信息是案件审计的重要参考,目前CTAIS也不能满足需要。加之金税工程信息尚未与CTAIS兼容,协税信息(第三方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稽查案和税源调查的质量。

二、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探索

要按照纳税人特点,遵循“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以规范化、集约化为基准科学划分税源,实施科学的层级管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合理设置人员、岗位。按照企业性质、规模,成立市级、县级、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管理机构。

(一)强化大企业管理。

在市局可设置大企业管理局(直属分局),将全市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汇总纳税企业集中到大企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有机整合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与税款征收、税务审计与强制执行等纳税服务与执法功能;拓展渠

道采集数据,以重点企业上报数据为依托,管理员下户为抓手,有效采集所需数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对分析;依托建模动态监控,对重点行业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出行业相关指标、参数和模型,结合评估方法,实行动态监控。

(二)县区局重点优化中小税源企业管理。

县局机关应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进一步清理、简化考评考核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不断提高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管理的职能比重。具体职能包括:直接承担税源管理;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纳税人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的税收分析工作;直接承担部分复杂事项的组织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行业管理;按照企业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管理工作;直接组织实施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分析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省市局上收管理的协助配合工作等。

中小税源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各个县市区局以扁平化管理为抓手,分类建立税源户管理手册,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实地调研新办企业,在税务登记、发票审批、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环节从严把关,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围绕物耗、能耗、产销率等主要涉税经济指标,测定行业基准税负和指标体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通过对纳税人同期申报数据的比较,结合历年来稽查、评估案例的分析,形成税收管理指南,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预警的准确性;对有异常情况的企业,实行集体纳税评估和实地核查制度,运用税收情况分析,实行重点监控。

(三)逐步规范基层分局对零散税源的管理。

基层乡村分局税收管理员要以划定的纳税人为管辖对象,承担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包括开展日常税收巡查、调查,催报催缴、提示提醒等。要按照地段、规模、行业对零散税源进行分类管理,对税负明显偏低的纳税户,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核定其营业额;对未达起征点的纳税户采取上门查看的方式,可要求其对全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一次性申报;对经营正常但未办营业执照的临时户,按经营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正常户核定其营业额,责令其申报纳税。

三、税源管理主体上实行专业化管理

税源分类管理要在资源上有效整合,完善人力配备、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制度保障。一是完善人力配备。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级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大企业管理局,负责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加大业务培训,税收管理员平台、“六员”能手业务骨干等培训班,组织开展岗位达标竞赛;通过税收管理业务检测考试,选拔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到县区局税源管理层。把一些岁数偏大,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但是零散税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员充实到基层乡村分局一线,使大家人尽其能,发挥最大的潜能,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以能定级、按能配岗、岗能匹配的工作局面,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科学合理界定市、县(区)、分局的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间重新进行职能整合、资源配置与人员建设。市局层面,继续发挥协调联动办公室的职能,实现市局、县局、分局三级联动。市局主要业务科室充分发挥职能,政策、法规、征管、发票、计划统计、纳税服务、退税、稽查等业务部门,以协调联动办为平台,以征管部门负责对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模板制定和监督评价等环节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财务税收信息、投入产出信息的综合分析,掌握企业特点和影响税收的关键指标,建立重点行业评估参数和评估模型。县局层面,主要承担风险应对、重要调查和跟踪质疑,通过整合原有的责任区及管理员直接纳税评估、直接实施税务检查的相关职责,强化业务科室的实

体化职能,积极组织参与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纳税评估、所得税汇缴等工作。农村基层分局层面,主要从事基础性的工作调查、户籍巡查、催报催缴、简单违章处罚、个体税收管理、税法宣传咨询及相关报表填报等;承担主要行业的税负分析,监控各税种关联性指标、税款申报与发票领购使用等异常情况。

三是规范制度保障。市局建立各部门全面参与、各负其责的管理保障制度。一是明确岗责体系制度,将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与CTAIS的功能模块相对接,明确各岗位之间的操作流程和信息传递关系,赋予各部门、各岗位的权限及应承担的工作责任,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二是建立月度联动会议制度,由专职人员按月提出情报管理、风险识别排序、跟踪质疑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交联动会议审议确定。三是实行随机派工制度,由专门部门随机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分配调查事项,同时实行部门间分离制,即案头分析由征管科负责,具体落实由税源管理部门承担,实现分权制衡;四是实行集体审议制度,由调查小组负责调查过程、管理成效等方面内容,其他成员集体讨论、审议。五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税源管理方式上实行立体式管理

市局、县局、农村基层分局之间进行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建立纵向贯通、良性互动的税源管理机制。

一是情报管理环节。市局层面在整理全局发票信息、申报信息、重点税源数据、稽查评估案例、日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多方采集第三方信息和情报,依托税源管理平台,建立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共享数据库和规范的情报交换制度,实现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共享。各县(区)局根据本地特点收集整理个性化的信息情报,提交市局加入情报管理数据库;农村基层分局负责收集整理税收基础数据信息,通过日常管理软件进行采集。

二是风险识别环节。市局是风险点识别工作的主体,承担建立税源风险特征库的工作,其中收入规划核算部门作为税源风险分析识别的起点,主要承担行业性、区域性、分税种的宏观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征管部门主要承担应用内外部情报开展微观综合性风险识别工作,其他各业务部门设置专业分析岗位,明确专职分管负责人和专职分析员,按照分析识别的统一规划要求,有序开展专业分析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局主要开展案头分析和确定处理措施并根据本地特点开展行业性风险识别,作为市局风险识别的补充;农村基层分局提出风险特征指标库建设的需求与建议。市局联动会议最终履行风险识别结果的扎口管理工作,形成综合分析与专业分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风险分析识别专业化工作机制。

三是风险应对环节。根据风险应对任务,市局直接应对重大的、跨单位的、典型性的任务,并制定应对模板,明确应对过程中的主要疑点,据此编写风险分析和应对指南。县(区)、农村基层分局组织合适人员实施应对,反馈应对成果,评价风险特征指标,主要应对中小企业行业风险;其余部分可以由属地的管理员实施应对。

四是监督评价环节。市局联动会议全面履行任务整合、扎口管理职责,从税法遵从度、征管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全年开展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行总结评估,促进管理持续改进;对县(区)局实施的税收管理效果进行严格督导,并列入全年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抽查结果和风险识别结果的比对、税务稽查、执法检查参与的制约机制,改变应对结果失于监督管理的现状。

五、强化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认识

笔者认为当前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尚不稳固,还存在以下深层问题亟待解决: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缺乏比较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各级管理层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还不够平衡;

专业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探索,特别是对税收数据情报、大企业及重点税源、不同行业以及特殊风险类型的纳税人等方面。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还需要在观念、内涵、框架与措施上不断深化,应坚持专业化管理为导向,以完善税收管理职能、加强征管能力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支撑和预警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一是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控管事项。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如提示提醒、催报催缴等可通过平台批量发送集中处理,各类调查、核查事项通过综合调查库进行整合归并集中实施。

二是注重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能力建设。推广使用数据交换平台,拓展外部数据信息来源。把典型案例、数据模型、专业分析技术和工具等应用到各种税收分析工作中,提高直接分析识别的能力。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行业、跨国交易等纳税人类别和特定事项分类,研究总结相应的税收应对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分类应对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作用。依托省局的“三大平台”,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分地区方案选择目录,纳税人分类管理目录,税源专业化管理机构设置目录以及专业人员、专业岗位配置目录,确保业务运行与技术支撑之间的相互匹配、无缝对接;加强CTAIS优化版中的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和管理平台功能的整合运用,及时发布征管状况和运行报告,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对税源的监控。

四是注重完善税收监控预警体系。对内严格监控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对外密切监控纳税人的纳税行为,通过稽核评税、纳税评估、调查研究等多种途径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控,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预警。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效能,建立起税收监控和预警计算机网络、数据和软件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只有税源管理更精细化,税源多元化管理实施,重点税源企业主体支撑作用才会进一步增强。纳税遵从度才会更高。只有税源管理更精细化,才会使税务机关依法治税能力更强。虽然机构看似增加了,实际为今后税源管理精细化建立了初步架构。新模式还会改变税收管理员一人统揽税源管理职能的情况,根据税源管理流程设置岗位,体现分工精细化、专业化。税源精细化管理还会使纳税服务更优质,企业不再需要多头找税收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作者单位:深州市国税局)

第三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跨世纪发展,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国方略,规范执法行为,为促进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的并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确保国家税收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觉尊重纳税人的权益,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文明服务质量;三是税源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加强税源监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现有征管资源,实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四是我国已进入的WTO将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要求税收征管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征管制度和程序更加规范、透明;五是社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和跨国经营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税收网络和征管机制。

对照来看,我国税收征管经过“两分离”、“三分离”尤其是“五结合”的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比如:税收收入虽然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各种偷税骗税、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税收征管格局虽然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又成了当前税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依法治税和文明服务虽然强调了多年,但由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缺乏制约,税收工作中的随意性仍然十分严重,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虽然很快,但应用软件的开发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既往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统筹考虑,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市场经济讲求成本、效率,而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整个社会来说,就在于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税收工作上来,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优化配置现有征管资源,突出优势,激发效率;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更及时地发现和纠正现行应用软件的不足,促进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形成专精人才,提升整体素质;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促进结构完善和组织创新。总之,实行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优化税务队伍和内部管理的现实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税收征管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税收征管组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全能型分支机构。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系的弊端很多:(1)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以及按地域划分的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相互分离,无法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作出快捷的反应和调整,应变能力差。(2)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因此,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传递时容易被过滤和扭曲,导致决策失误;层层请示汇报和级级开会传达也是造成决策迟缓、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3)由于管理层次多,层次间和部门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殊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一级多能和一员多职”,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容易导致以税谋私,滋生腐败。(4)随着管理层次及管理人员的增多,管理环节和费用相应增多,势必推动管理成本的上升。

旧的岗责体系是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相一致的,因而不能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其不足之处主要是:(1)体系的模糊性。囿于传统税收征管观念的束缚,近年来,尽管也出台了一些税收征管法规和制度规定,但总的来说,符合税收征管实际及发展方向的、具体细致的操作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不完善,或不细致,或不具操作性,或缺乏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造成税收征管工作运行不畅,整体运行质量不高。(2)岗位的落后性。传统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岗责体系,其岗位设置既不能适应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CTAIS对业务工作流程的需要。(3)执行的软弱性。岗责体系发挥作用的关健是严格执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执法尺度、执行标准、社会关系、个人感情、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常常使岗位责任追究很少落实到位,削弱了岗责体系的严肃性和监管效力。(4)考核的不确定性。运用合理的指标,科学评价各岗位工作是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方面。旧岗责体系的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评价和对表面现象的判断,缺乏系统的、细致的、规范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影响考核效果,而且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一)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税收专业化管理方法。一是尽快实现税收管理专业化由“管户制”向“管事制”全面转化,理清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二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征管事项管理的全过程,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税收管理风险,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应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界定税收管理风险,为税收管理人员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

(三)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利用。税务机关实现应收尽收,要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为保障。加强税源管理、夯实税基,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在税务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大量信息游离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其中既有纳税人有意隐瞒的因素,也有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因素,还有应用水平的问题。要有效提高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应依靠人机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与第三方的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分层培训。对操作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才型”培训,主要针对基础知识、操作技术和业务管理技能开展培训,对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进行“管理型”培训,着重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分级激励。对同一类别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对从事高风险级别的管理人员给予较高的薪酬或奖励,使管理人员更倾向于提升自己综合管理水平。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

来源: 日期:2011-12-

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人统管”转变为“征、管、查分离”,2005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分片”加“分类”管理,随着管理深入,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2009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以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在此前提下,我局作为杭州市国家税务局的专业化试点城区之一,以《指导意见》为依托,结合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从管理员权力分离、职责法定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与下城区域税源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于2010年年初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

一、理念

从行政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职能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高税务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专业化管理目标,对现有机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管理需求分设岗位,从税源管理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多少、管理范围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管理与服务结合,岗位与流程协调。

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依靠行政组织权威,做好动员,从上到下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力求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开始就纳入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

科学分类税源,根据税源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规模税源运用不同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性,加强税源分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工作任务多少和管理范围大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估计岗位工作量,确定岗位分工和人员配置、准确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职权范围,将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落实“信息管税”和税收风险控制理念,积极解决征纳双方矛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科学分类,特色管理

对税源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按有利于征管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采取内部微调的方案,变划片管理的单一模式为点面结合管理模式:重点税源、涉外企业专人管理,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划片管理,重点行业、楼宇企业特色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总局、省、市、区局监控的入库税款50万以上的企业656户,占收入的82.98%。

2、涉外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及生产型出口退税企业。

3、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除以上两种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街道划片管理。

4、重点行业:房地产业、餐饮业、银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4S店、服装制造业、金属材料批发业、大型商场、大型商业超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10大行业,占收入的53.68%。分科室牵头管理。

5、楼宇企业:103座规模以上楼宇、3600户国税管辖企业,占收入的46.64%。按楼宇所在街道划片管理。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

1、调整税源管理科职能,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专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二、三、四科负责企业税源管理、个体税源管理、文书审批、科室纳税评估。

2、税收管理员按职设岗,分设文书审批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文书审批分离,分散管理员的权力,从“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机制,考核跟进

1、规范管理制度。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税源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服务措施、风险管理机制、目标考核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岗位间协作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3、调整考核办法,税源管理一科增加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考核指标,税源管理二、三、四科增加行业管理、楼宇管理等考核指标;岗位考核由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4、制定《税源管理岗位业务能手补充办法》,每季度评选一次业务能手,对行风效能和工作

业绩两部分进行考核,分别评选日常户籍管理岗位能手、综合事务管理岗能手和个体税源管理岗位能手。全年评定“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管理成效

(一)工作效率提高,征管质量改善

打破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变一人统管为人事分离,扭转了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专业化管理实施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不审批文书,大力开展日常管理、税源分析、税收宣传,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纳税遵从度上升;综合事务管理岗不分管企业,减少“人情文书”、“照顾文书”,文书审批提速,执法风险降低。

2011年1-8月,共受理流转文书2968件(除个体文书),月均审批文书46件/人,政策把握度得到了统一,政策适用错误明显减少,提高流转速度,从受理到终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3;提高审批质量,文书(复审)整改率从原来的40%下降到10%,结合“涉税否定事项风险防范督察管理系统”,作废文书、否定文书减少到208件和28件,同比下降63%,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回访平均满意率达92%。

(二)分类税源细化管理,税收收入增长

不同规模税源分类管理,加强考核力度,使得税源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得到提高,分析预测和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2011年1-8月共组织税收收入316141万元,增幅16%,其中,企业税收收入311684万元,增幅16%,个体税收收入4457万元,增幅16.22%。

(三)强化纳税评估,推进行业建模

继续推进重点税源企业、建安、房地产行业评估、所得税评估、全税种评估,由纳税评估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人员主评,实现管理、评估相分互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案例进行整理,完善评估流程,对原有预警指标进行补充细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促管”作用,深化行业管理,有效降低征管风险。

2011年1-8月,实施评估129户次,其中正常企业43户次,异常企业86户次,直接补税2838万元,抵减应退税额127万元,调整以前亏损2586万元,加收滞纳金40万元,移送稽查2户。

(四)资源重组,发挥工作积极性

从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一个街道配备一个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工作各有侧重:重点税源送好服务,一般税源抓好管理,个体税源收好税款,重点行业建好模型,楼宇企业做好宣传。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的危机感,减少“干多干少一个样”负面情绪对干部的影响,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事务性任务增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税务登记户数增加,管理压力日益突出,分设岗位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人数减少,人均管户增长,截至2011年8月,全局开业税务登记户23844户(企业15884户,个体7960户),人均管辖企业588户、个体户1137户,均比2010年底增长32%以上。随着专项核查工作和纳税服务调查工作的频繁下发,日常户籍管理岗人均工作量呈现大幅增长,从电话通知到资料上交,工作量增加60%以上,时间多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用于深度管理、行业分析的时间减少,长期以往,难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预期要求,易造成税源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岗位职责交叉

与《浙江省国税局办理涉税事项工作规程(2011)》(以下简称“工作规程”)相比,仍存在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室职责交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程不畅,责任不明,办税效率不高,纳税人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税源管理科内部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综合事务管理岗,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损害纳税人合法利益,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推进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三)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以逃税为主要目的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税负正常、销售平稳、财务比率稳定,无法通过案头审核发现疑点。CTAIS、征管质量查询系统、税收征管辅助系统、金税工程、税收执法系统、四小票审核监控系统、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等系统各司其职,信息无法整合,疑点监控无法落到实处,一些企业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国、地税信息不共享,有意漏报收入、少交税款,征纳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影响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

五、专业化管理新思路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①]的基本框架也将在未来几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运用流程管理理念规划征管系统,直接使用工作流工具,增强征管系统的适应性,有效支持业务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由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基于金税三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十二五”时期杭州国税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各地专业化管理的优秀经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构建“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为主要指标,兼顾税种、税收风险,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重点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个体税源社会化、集约化管理。

重点税源突出全程化管理理念,由业务精通、分析能力强的干部负责,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一般税源管理突出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理念,强化系统运用,变结果监督为全面监督、过程监督,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针对行业纳税人推进集中管理;个体税源管理突出高效化管理理念,依托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委托代征和发票代开工作,发挥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减轻工作压力。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和个体税源分别由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二)分类设岗,明确职责

按“人事分离”和机构扁平化的发展方向,科室内部不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组建税收管理团队,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是设立纳税评估团队,集中科室管理,负责规范纳税评估,开展辅导式评估和重点评估,总结分析纳税评估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加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设立综合事务管理团队,负责各类文书审批、备案工作,规范文书审批,制定文书审批风险防范机制,简并文书审批流程,提高文书审批质效。三是设立日常户籍管理团队,梳理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规范各类事项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纳税服务。

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好税源监控分析和风险控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收入监控。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的情况,由职能科室牵头规范操作流程后再行下发,避免因政策把握偏差造成重复劳动,借助电子邮件、网上涉税公告、协税护税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

(三)深化特色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

对重点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和系统采集的申报数据,总结财务核算特点,开展典型户集体约谈和针对性评估,准确掌握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生产经营以及行业税负等信息,掌握行业管理资料,制定行业税源管理指南。

整合征管系统数据,规范流程,把握规律性问题,找准涉税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分行业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信息档案,注重税负分析,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对显示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及时采取纳税评估、限量供应发票、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等重点管理措施,加强监控,以“点”带“面”,促进一般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全功能大厅

进一步对照《工作规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即办事项和流转事项进行梳理,简化流程,淡化审批,明确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的职责;对涉税文书报送资料进行统一,对适用政策法规条款、审批用语等进行规范,强化税务审批过程监控;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和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和应用文书体系,强化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完善需求响应机制,丰

富办税内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办税大厅增设综合文书审批岗和政策咨询岗,降低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功能综合服务体,提高办税效率,积极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按照干部的知识水平结构进行人员调配,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配置到业务复杂、管理要求高的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提高干部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力。

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特殊业务的研究,开展交流,提高纳税评估、预警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类别齐全的管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完善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整体专业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管税

在金税三期未上线之前,继续深化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开展联合办税、信息交换,加强对共管户的协作管理、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时完善与财政、工商、质监、外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利用第三方数据,对财政补贴收入、股权变动和地址变更、重大事项、收付汇情况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分析,结合现有税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提高基础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夯实税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管精管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把握税收工作主动权。

(杭州市下城区国税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陈燕文

课题组成员:陈为明 顾晓红

郭颖陈茵岚

执笔:陈茵岚

下载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印发《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饶地税发〔2011〕13号 2011-02-16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 有效 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市局机关......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五、我......

    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

    税源管理专业化(5篇范文)

    (一)体现了税收管理效率观,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

    税源专业化管理调查报告

    关于苏州吴江、相城地税局 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调查报告2009年,针对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总局研究提出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想,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江苏作为全......

    加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范文

    加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来源:中经信息 2007-10-25纵观西方国家近十多年来的税收管理历程,其税收管理改革都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与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相呼应。......

    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 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目标是建立 “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 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 以核查申报纳税的真实性、......

    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市国税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提高税源管理质效,我局决定结合实际,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为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