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

时间:2019-05-14 23: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试题

四、简答题

1.《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义务是什么?

答:公务员的义务,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我国公务员应当遵守下列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2.《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十八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五、论述题

1、请论述我国公务员的回避制度 答:

一、公务员任职回避

任职回避,又称职务回避,是指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1)任职回避中的亲属关系 在任职回避中,对亲属关系作了一定的范围界定,对于足以产生实际影响的亲属关系的,必须执行职务回避。

职务回避中的亲属包括四类: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

2)任职回避中应回避职务的范围

任职回避中应回避职务的范围包括三种:第一、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第二、在同一机关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第三、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3)任职回避的变通规定

现实中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到可以变通执行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较少,考虑到法律规定的严肃性,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才可以对任职回避作变通规定。

二、公务员的地域回避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地域回避的行政机关为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

2)适用地域回避的人员是担任上述机关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包括乡、县级党政正职、纪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党委组织部长、人事局长、监察局长、公安局长等。有的认为,主要领导职务还应该包括副职。

3)适用地域回避的情形包括在原籍任职或在一地担任领导职务较长时间。地域回避主要规范对象为原籍任职。

三、公务员公务回避

公务回避,是指公务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 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的公正性,依法终止职务行为而由其他公务员来行使相应的职权。主要包括:

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

2)涉及法定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亲属是特指的,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亲属。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题

离差智商公式

100+15*Z=100+15*(80-70)/5=130

一、德育原则

1、导向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明确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严有度,严有方,严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教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6、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够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有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正直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性质

二、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以充分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知识观

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命题会有同样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不取决与事物本身,他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3、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教学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去体验的。但要使人类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有爱、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师如何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向结合。不迁就,不放纵或溺爱学生。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

4、要关系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力,使他们能够在准确的指引下创造性的学习,自由的学习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不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五、移情: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用于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各种人际沟通。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常常受到问题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经验越多,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思维的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为题解决主要通过学习迁移实现。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个物体通常的功能,就很难再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潜在的功能。当某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物体潜在的功能解决问题,功能固着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知识记忆的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教师要注重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2、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七、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八、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九、论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时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急智上。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十、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说服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成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是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爱好,社会背景的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的榜样是受人尊敬的,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使学生产生共鸣,也容易成为学校追求向往的对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榜样的示范方式有多种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十一、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十二、简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学校教育情境中)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就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就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自我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满足。这种内驱力属于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者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在,为了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称赞表扬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表现的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有所减弱,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

十二、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A、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辨别学习材料知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即有助于正迁移,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负迁移。B、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和一定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次学习活动中,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

A、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被学习者主动的加以利用,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B、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C、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十三、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时长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十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桑代克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实验法和测量的方法。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五、典型的学习策略

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

1、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方式多样化。

6、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从而增加新学习材料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有:

1、利用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利用位置记忆法,关键词,缩减和编歌决,视觉联想,谐音记忆)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就是训练学生对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现,例如图形,图像,表格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监视及控制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相关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监控是核心成分。)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打到的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主义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和管理资源,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常用的管理策略有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力,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及自我奖励);

4、学业求助策略(善于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

十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法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三)认知疗法

(四)其他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3、提高质量,提升待遇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

十七、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请对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八、什么是教育机智,及运用教育机智的原则

教育急智是指,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利导。教师要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加以有效的引导。

2、随机应变。教育情境错综复杂,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迅速的判明情况,果断的采取促使,避免事态愈加严重。

3、掌握分寸。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够说话适度,行为得体,方法得当。

4、审时度势。针对实际教育情况,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5、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能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十八、教学评价的功能、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得到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也称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样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因不能同时避免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也称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也称多重趋避冲突。这是一种最复杂的冲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冲突。

二十、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概念: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意志品质:

独立性(自觉性)个体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坚韧性,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挫折能顽强乐观的面对和克服 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标。

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4、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十一、表扬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所以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心理学知识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表扬是一种正强化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批评属于惩罚手段,惩罚是指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退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表扬不能有惩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表扬和惩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但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在一起,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十二、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

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2、运用启发式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十三、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品质。记忆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记忆提取和运用的品质。

二十四、操作技能的特点,心智技能的特点

操作技能:

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

1、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2、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3、动作结构具有简索性

二十五、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用惩罚,奖励等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外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强调了学习行为的外部因素,忽略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后三种定义为成长需要。在学院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基本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由阿特金森发展。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分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应当安排竞争较少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该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批评或指责。成败归因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六个因素,组成归因论。

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身心状况: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二十七、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像,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要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活动律等(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被人感知)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与感觉的差异)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十八、个体能力差异的表现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的差异

二十九、常考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充分发展(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差生)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十、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十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把品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认为5岁以前儿童还是“无律期”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指根据行动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动的动机

3、可逆阶段(8—10岁)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但这个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

4、公正阶段(10—12)

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期道德

十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结果判定行为的好坏)——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我需要)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娃娃阶段”——遵守法律法规,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十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法,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6、品德评价法,肯定或否定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十四、弗洛伊德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者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十五、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调节是: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阶段有: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十六、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通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教师易控制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中应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积极开展,自觉的领悟知识;

5、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条理清楚,音量,语速要适中等。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3、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较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手段,还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的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5、练习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细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6、实验法;

7、参观教学法;

8、发现法;

9、情感陶冶(体验)为主教学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

十七、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十八、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十九、教师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

含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育性,师范性,创造性,社会性,无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本质),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

2、教师的文化形象

含义: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系,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新时代要求下,教师文化形象的变革: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的严峻的挑战。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不断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其次,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传统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这就要去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空间和机会,教师称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改变教师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高到理论层次,称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含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的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的构建。

十、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十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表现在:其一,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其二,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三,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力不受专业外的因素控制。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

十二、课堂对话的特点有:民主性,生成性,多变性,开发性

十三、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是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智力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运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中智力一生都在增长。四

十四、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学?

优等生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十五、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要精细设计班级发展目标。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十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觉性原则(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4整体性原则。

十六、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原则(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十七、身心发展

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而是心理的发展。

十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不均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九、高原现象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身体或心理的疲惫而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现象。

十、师德建立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一、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由现在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建立的课程模式,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在其《课程与教育学基本原理》提出任何层面课程设计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1、确定课程目标(关键);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图式: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惩罚是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发生的概率。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

2、个性(高创造性的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忍受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3、环境;

4、知识(丰富的,组织良好的“活”的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事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处理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的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集体讨论。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表现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事件的选择倾向。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的特点。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动作性,连续性。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的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如实物,图像,图表,等的学习。另外符号新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对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概念学习。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一般有两种学习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利用原有的概念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命题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符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规则)

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回忆)。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自己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其内容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伴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业动机的区别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一种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主动,顽强和投入的状态。可通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水平的高低来推测学习动机。学业动机:学生在学习上力争取得好成绩的主观愿望。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模拟试题及答案之一简答题)

2008年06月17日 星期二 10:14

一、简答题

1、《公务员法》自什么时间施行?答: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答: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公务员制度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4、公务员管理坚持的原则是什么?答: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5、公务员任用坚持什么原则?答: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6、国家为什么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 答: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7、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职能有哪些?答: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

8、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适才适用”和“适才适遇”,即专才专用,同工同酬。

9、什么是公务员综合管理类职位?答:公务员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

10、什么是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答: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11、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哪几种?答: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12、确定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领导职务的依据是什么?答: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13、综合管理类的公务员非领导职务有哪些? 答: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14、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15、公务员的范围是怎样界定的?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16、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限是多少?答: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17、对公务员的考核分哪几个方面?答: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18、公务员考核有哪两种?答: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19、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分哪几个等次?答: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20、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具备哪些条件和资格?答: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

21、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程序是什么? 答:(1)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2)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3)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22、实施公务员奖励坚持的原则是什么?答:对公务员实施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3、公务员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4、公务员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5、公务员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6、公务员奖励有哪几种类型?答:公务员奖励的类型: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27、公务员奖励的撤销适用于哪些情形?答:(1)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

(2)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3)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28、公务员处分有哪几种类型?答: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9、《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及待遇是如何规定的?答: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30、公务员培训实行什么管理?答:公务员的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31、《公务员法》对公务员交流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答:公务员交流的范围: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32、《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挂职锻炼是怎样规定的?答: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33、《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职务回避是怎样规定的?答: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34、公务员的工资包括哪几个部分?答: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35、公务员享受的津贴有哪几种?答: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

36、公务员享受年终奖金的条件是什么?答: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37、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是什么?答: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38、公务员因公致残的,能否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答:享受。

39、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能否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答:享受。40、公务员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能否辞职?答: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不能辞职。

41、公务员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能否辞职?答: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不能辞职。

42、《公务员法》对被辞退的公务员有何物质补偿规定?答: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43、公务员退休后应享受什么待遇?答: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

44、公务员行使申诉控告权时应注意什么?答: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45、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须经哪一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答: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46、人事争议仲裁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1、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2、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3、公务员享有的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四)参加培训;

(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申请辞职;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4、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5、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6、公务员的录用机关有: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

7、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有: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8、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其程序:

(一)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二)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三)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四)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9、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三)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四)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五)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六)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七)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八)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九)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十)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10、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奖励:

(一)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

(二)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

(三)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11、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二)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三)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四)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五)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六)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七)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八)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九)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十一)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十二)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十三)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十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十六)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12、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13、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14、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15、公务员可申请复核或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16、违反本法规定情形的有:

(一)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的;

(二)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的;

(三)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的;

(四)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的;

(五)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露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

(六)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的;

(七)违反本法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三章职务与级别 第四章录用

第五章考核 第六章职务任免 第七章职务升降 第八章奖励 第九章惩戒 第十章培训

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 第十二章工资福利保险 第十三章辞职辞退 第十四章退休 第十五章申诉控告 第十六章职位聘任 第十七章法律责任 第十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适用本法。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第五条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六条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七条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第八条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第九条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第十条

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第二章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 第十一条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十八周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十三条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四)参加培训;

(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申请辞职;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章职务与级别

第十四条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第十五条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第十六条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12全文查看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考试简答及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市场学简答和论述题参考

    1、列出学习过的金融工具? 债券,股票,外汇凭证,期权,期货,远期合约 2、列出所学过的金融机构,并知道他们的业务及在金融市场上的活动方式?(仅供参考) 1.中央银行业务; 具有发行货币,并......

    园林艺术简答论述题范文大全

    2.风景的不同观赏视觉对风景感受的差异?①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动态观赏,游人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如看风景立体电影,一景一景不 断向后移去,成为一种动态连续构图。静态观赏,其......

    简答论述题重点

    简答论述题重点复习范围一、简答题 1、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题参考:(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

    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材料分析题: 某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甲老师说:‚我们班的张某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倒数 真是没办法了,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乙老师说:‚听说他爸爸是登板车的,也就是小学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 中发〔2006〕9号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目标 公务员法实施工作,坚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题库[范文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题库 单选:以下各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正确的。 1公务员的任用,坚持 的原则。 A.勤能并重 B 管理与监督并重 C.为才是用 D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答:D 2根据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 中发〔2006〕9号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目标 公务员法实施工作,坚持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1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