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八年级物理速度图像专题
图像专题训练
1、根据下列图像从左到右依次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
2、(双选)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在0-20s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 C.经过10s后,甲、乙两车相遇
D.在0~5s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 B.甲通过2.4m时,乙通过3.6m C.经过3s,甲、乙相距0.3m D.两车相距1.2m时,运动的时间是6s
4、甲、乙物体点同时、同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乙始终比甲运动得快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始终静止在10m的位置 D.甲乙某一时刻速度相等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3
八年级物理《速度》一节是认识物体运动一章的重要内容,无论对速度概念的建构,还是对运动快慢的描述,以及对速度及其变形公式的综合应用,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1、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三个问题引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再列列举比赛场地上的裁判和观众比较运动员快慢的实例让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了。让他们在以前个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来叙述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同是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控制好一节课上的容量。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以学生讨论为主。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这时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生活与物理相联系。
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对于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不行的速度等等,这样也为中考中的估计题作好准备。
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的去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目前的教学难题。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4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 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 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 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八年级物理速度教学反思5
1、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三个问题引入,后来又设计了奥运会百米飞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这时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
第三篇:速度图像题、相对运动题整理含答案
一、定义辨析
1、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第1 s运动了10 m的路程,第2 s、第3 s所通过的路程都是10 m,那么该物体在3 s内的运动()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曲线运动
D.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s/t可知物体的()
A.速度随路程的增大而增大 B.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C.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D.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3、(09山东临沂).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二、图像题
4、甲、乙两车的s-t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像可判断()A.甲车速度变大,乙车速度不变 B.甲车速度不变,乙车速度为零 C.甲车速度不变,乙车速度变大 D.甲车速度为零,乙车速度不变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8所示,图9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6、(2010·茂名)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7、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s—t图象或v—t图象,则在0—3s这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快 D.乙、丙速度相等,大于甲的速度
8、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9、在如图1所示的各图中,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图像是()
A.(1)(2)
B.(2)(4)
C.(1)(4)
D.(2)(3)
10、某汽车在平直的道路上做直线运动。若从绿灯亮起开始记时,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达到某一速度后匀速行驶,遇到下一个路口红灯亮起,开始刹车减速,直到停止。则在此运动过程中,下列图象可表示汽车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是:
11、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f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四个图象中,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是()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1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1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1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11-52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的前面0.6m处
(B)甲在乙的前面1.2m处
(C)乙在甲的前面0.6m处
(D)乙在甲的前面1.2m处
15、下列各图中,表示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的是
A.B.C.D.16、星期天晚上,小红从家里出去散步,图5描述了她散步过程的距离s(m)与散步所用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后,继续向前走了一段,然后回家了。
C.从家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min后才开始返回
17、(2010·连云港)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与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兔子醒来后继续向终点跑去,发现乌龟比它先到了终点。乌龟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约为2×10m/s,兔子正常跑动的速度可达20m/s以上。假设整个比赛路程为2000m,比赛过程中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1所示,则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乌龟的平均速度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兔子的平均速度,乌龟比赛用时约为
s。-
2三、平均速度
18、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0分钟。汽车在前10分钟内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后10分钟以30m/s的速度行驶。此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A、50m/s; B、24m/s; C、25m/s; D、28m/s;
19、一船往返于甲、乙两个码头之间,顺水航行时速度为v1,逆水航行时速度为v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A.v1+v2 B.v2-v1 C.(v1+v2)/2 D.2v1v2/(v1+v2)20、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从甲地开住乙地,先以速度V匀速通过2/3的路程,接着以2V匀速通过剩下的全部路程。则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6V/5; B、3V/2; C、5V/6; D、3V;
21、火车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全程的—半路程,再以 30米 /秒的速度行驶剩余的一半路程。则火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25米 /秒; B、24米 /秒; C、20米 /秒; D、30米 /秒。
22、汽车上山的速度是v1,下山返回的速度是v2,如果返回时汽车的运行时间是上山时间的一半,则汽车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
四、相对运动
24、在100m赛跑中,甲、乙两位记时员分别根据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录同一位运动员的成绩,则 _________记时员记录的成绩准确些,若乙记时员记录的成绩为11.54s,则甲记时员记录下的成绩是_________ s。
25、一列火车长为100m,火车在站台上静止时人从车头走到车尾用了100s,如果火车以3m/s的速度匀速出站,人在站台上从车头走到车尾的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 m,火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m。
26、一个人想估测两山之间的距离,他站在两山之间大声呼喊,2s钟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1s钟听到第二次回声,若声速为340m/s.两山之间的距离约为 ______ m。
27、运动员在离射击点100m处练习打活靶,靶的运动方向跟射击方向垂直.如果靶的运动速度是8m/s,子弹速度是800m/s,运动员应在靶到达射击点前 ______ m处开枪,才能刚好击中目标.
28、甲、乙两船长度均为10米,沿同一方向匀速划行。甲船在前,速度为8米 /秒,在乙船追上并超过甲船的过程中,如果从乙船头追上甲船尾到乙船尾超过甲船头共经历的时间是 80秒,则乙船的速度是 ______米 /秒。
29、某山坡上的自动扶梯 2分钟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人从山下送上山项。某人 40秒钟可以沿静止的扶梯从山顶跑到山下。如果此 人沿正在向下运动的扶梯跑下山需要的时间是 _______ 秒;此人沿正在向上运动的扶梯跑下山需要的时间是 秒;如果人跑步的速度是 3米 /秒,则 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是 米/秒。
30、甲、乙、丙三人参加100米赛跑,假定它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到达终点时乙距终点10米,乙到终点时丙距终点10米.则:甲到终点时丙距终点还有 米.
31、有一条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5米/秒.这条船在水流速度为3米/秒的江水中逆流行驶,通过某座桥下时,船上有一木箱落入水中。10分钟后开始掉头顺流行驶追赶木箱,船从开始掉头航行到木箱落水处的时间是 秒;到追上木箱时,船总共顺流航行了 秒.
3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速度是72km/h,若火车从甲站晚开车6min,则司机必须把车速提高到90km/h,方能使火车正点到达乙站。则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 km,火车从甲站到乙站正常运行的时间为 min
33、车长都为L的甲、乙两列火车,在相邻的互相平行的轨道上,甲车以速度v1向南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v2向北匀速行驶,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时间为。
3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相向行驶,甲车的速度是36 km/h,乙车的速度是54 km/h,若开始时两车相距20 km,则两车同时开出40 min钟后两车的距离为
35、甲、乙两列火车在平行轨道上匀速行驶。如果它们同向行驶时错车时间比反向行驶时错车时间多60秒,已知甲车长 150米。行驶速度为54千米/时,乙车速度为72千米/时。求乙车的长度。
36、匀速前进的队伍长为a,一名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跑到队首再回到队尾。通讯员往返的过程中,如果队伍走过的路程为2员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vv2v1v233v122v2323、一辆汽车在运动中,在时间t1内通过的路程S1,接着又以V2的速度通过路程S2,则此汽车在它运动的全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通讯
答案:
1、D
2、C
3、C
4、B
5、D
6、C
7、D
8、ABC
9、B
10、C
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大于
100000
18、C
19、D 20、A
21、B
22、D
23、(s1+s2)v2/(v2t1+s2)24、14.94s 25、200 300 26、17 27、1 28、8.25 29、30 60 1 30、81 31、150 600 32、36 30 33、2L/(V1+V2)34、40km 35、200m 36、4a
第四篇:初二物理速度练习题
速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2.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瞬时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速率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相同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D.瞬时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3.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驶,时快时慢,20min行驶了 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
]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h是瞬时速度
4.物体通过两个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10m/s,v2=15m/s,则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
A.12.5m/s
B.12m/s
C.12.75m/s
D.11.75m/s
5.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
A.7m/s
B.5m/s
C.6m/s
D.5.5m/s
6.质点作单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
A.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
B.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等
C.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D.瞬时速度的大小改变,但方向不变
7.下列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图1)中,表示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
8.一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 50m处的瞬时速度为 6m/s,16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7.5m/s,则它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6m/s
B.6.25m/s
C.6.75m/s
D.7.0m/s
二、填空题
9.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20m,第4s内通过 5m.则此汽车在最初 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中间 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10.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中的______可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______越大,质点运动的速度也越大.11.如图2(a)中的图象A表示质点作______运动,图象B表示质点作______,图象C表示质点______;在图(b)中的图象A表示质点作_______,图象 B表示质点作_______,图象C表示质点作_______.三、计算题
12.某运动员在百米跑道上以8m/s的速度跑了80m,然后又以2m/s的速度走了20m,这个运动员通过这段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3.图3是甲、乙两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图象.试根据图象说明从A→B→C→D的各段时间内,甲物体在5s内的位移是多少?你能求出乙物体在5s内的位移吗?
速度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CD 2.A 3.BC 4.B 5.C 6.CD 7.BC 8.B
二、填空题
9.12.5,20,12.5 10.斜率,斜率
11.匀速直线,方向相反匀速直线运动,处于静止状态,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方向相同的匀速直线运动.三、计算题
12.5m/s 13.-2m,16m
第五篇:物理速度教学反思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2
学生对完成这个实验基本没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在数据处理和图像的绘制上。
1、对位移单位没有换算;
2、平均速度计算基本没什么问题,表一能够顺利完成;
在计算瞬时速度时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为了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该点瞬时速度,求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单纯的计算,在练习中玩成的很好,但在添表二时又出现了问题:
3、纸带上的第一个点速度不为零(纸带从中间截取),根据极限思维求0点瞬时速度等于0—1的平均速度;
4、根据表二绘制v—t图像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5、结合整个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表一中平均速度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完成表二瞬时速度(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然后绘制v—t图像。
6、误差分析时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做实验室造成的误差。
学生做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后,做相应练习时就很顺手,基本完成了实验要求。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3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过公共汽车与无轨电车(或卡车与小汽车)启动,速度从零加速到5m/s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也可演示物体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大致相同,比较物体在不同倾角的斜面的速度变化的不同点是什么?从而提出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要强调两个问题。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变化,而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暂时回避几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与即时加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举些例子,会有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这样的例子:一辆汽车用10s的时间从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时说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匀加速,那么加速度就是3m/s2,这辆汽车遇到特殊情况时,从108km/s开始刹车,4s停下来,那么此时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这辆汽车在加速阶段,加速度是3m/s2,那么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刹车阶段,加速度是7.5m/s2,从30m/s开始刹车,刹车第一秒达到22.5m/s,第二秒末达到15m/s,第三秒末达到7.5m/s,第四秒末达到0,停下来。
例子要浅显易懂,然后可以多举几个,如果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互举例子,效果是最好的。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4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 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 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 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5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7
1、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三个问题引入,后来又设计了奥运会百米飞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这时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8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9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教材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变化率的概念,正确理解变化率的含义,对学习和正确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速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课本中除了从许多实践事例的比较中引入加速度的要脸概念外,还通过表格介绍了汽车、电车、飞机、跳伞者着陆等生活中熟悉的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际值,并在练习中渗透关于反映汽车加速性能的实验数据。本节课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师生互动,热 烈讨论,研究、深入本节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巧妙地设计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捕获、带动感染每一个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完成新课改目标,去完美的`体现新课改精神。下面我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谈谈:
一、教学模式—合作、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强化形成新的概念。
二、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已的认知分层创设问题①速度变化量的问题;如物体在平直的平面上运动速度从5M/S增加18M/S。②在坐标轴设置速度改变量的问题。
2、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理清:物体运动快慢、物体速度变化快慢、速度改变量(大小、方向)的关系。
3、组织强化形成新概论。
三、教学中应注重简浅出发,步步攀升的原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以调动学生枳极性。
关于加速度的方向,有采用在变速运动局限在直线运动范围内,利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未速度大于初速度,按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为正值,从而得出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这一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v-t图象放给学生从直线运动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对向心加速度的引入是从运动和力的关系着手讨论,一是由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情况来说明向心加速的方向;二是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向心加度度的表达式。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就这点我对教材做了适当调整:先讲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后讲向心加速度,这样就抓住了物理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较好的接收和理解。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为什么都指向圆心,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①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片。
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和细绳拉着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地球和小球的合力指向圆心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指向圆心在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
②利用第一节曲线运动的合力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探讨。
让学生把课本翻到24页看图5.6—3,如果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不指向圆心,可以将合力分解为半径方向的Fn和切线方向的Ft,Fn与速度垂直不改变速度大小,Ft与速度方向共线改变速度大小即物体不能做匀速圆周运动,得出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通过实例和理论推导能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加速度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定义。
物理速度教学反思11
龙宗焕 对于刚刚升学到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同学在心理上都还处于初中甚至假期的状态。而高一物理的第一章又是以基础概念为主。因此有许多同学在延续初中的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很难快速的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的理解新接触的概念。
首先让学生感到迷惑和模糊的概念便是在第一章第三节中速度的概念。高中的速度概念以位移为中心,考虑位移与时间的比值(v??x)。这样就会与他们在初中所学习的“速度”?t
概念相冲突。因此,从这里开始在物理概念上就出现了理解上的难度。而对于紧接下来要学习的“加速度”来说就更加难以理解。 加速度——用于衡量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用a??v来表示。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t
对速度以及速度的变化量有深刻的理解。因此,课程安排一定不能过快,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理解的缓冲。我们注意到教材中,在速度与加速度之间安排了一个“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实验”。这个实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同学们对速度的理解,也为速度的变化(?v)提前打下了感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定位的重点与难点应该在“什么是加速度”这个问题上。在讲课之前,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引入,从学生生活中可以感性认识到的角度出发,逐渐引入到某些问题,比如:在公路上同时起跑的一辆摩托车和一辆公交车,经历一定的时间后,它们都能达到40km/h,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我们知道在开始的`时候摩托车会走在公交车的前面,也就是说摩托车“起步”较快。这是很明显的不同的运动过程,但是根据我们以前所学到的内容,速度,时间,位移等等,都无法准确的描述出这个过程。因此,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于是我们引入“加速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