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四川 谢 云
一个修禅者问无德禅师:“人人都有一颗心,为什么却有心量大小的区别?”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说:“请你闭上眼睛,在心中默想构建一座城池。”
修禅者依言闭目冥思,在心中构建了一座城池。
禅师接着又说:“请你再闭上眼睛,在心中默想构造一根毫毛。”
修禅者又在心中默造了一根毫毛。
禅师问:“你在构建城池时,是用你一个人的心,还是借用了别人的心来建造?”
修禅者答:“用我自己的心。”
禅师又问:“你在造毫毛时,是用了你全部的心,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
修禅者答:“用了全部的心。”
禅师说:“建造一座庞大的城池,只需要一颗心;构建一根小小的毫毛,仍是用同一颗心。由此可见,人心是能大能小的啊。”
在汉语里,“心”既有实指,也有虚指。实指的,当然是心脏,拳头大的物什,在人体里没多大份量,但它对人的重要程度,无须多说。它是肉体生命的“动力源”。一度时期,人的生死,都归结于它。心脏停止跳动,一般说来,也就宣告了一个生命的结束。当然,现在不这样说了。现在说:脑死亡。脑死亡才是真的死亡。
心的虚指,当然是心灵。心灵对人也重要,甚至更重要。它是精神灵魂的“启辉器”。“心死”一词,虽也指心脏的死寂,停止跳动,但更多是指心灵的枯槁和衰竭。庄子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只要你是有心人,一切都将生机勃勃。有心就有境,好心境便构成人生的好风景。
禅宗特别重视“心”──不是心脏,而是心灵。对内心的探寻、追问,是修禅者的重要内容。初心、本心,安心,定心,放心,平常心,明净心,乃至“禅心”。如此多的心,其实都指“自心”,所谓的修禅,就是对“自心”的觉悟和自醒。日本的荣西禅师,曾两度入宋习禅,也是传禅日本的第一人。在《兴禅护国论》里,他曾如此感叹:
“大哉,心也。天之高,不可极也,而心出于天上。地之厚,不可测也,而心出于地下。日月之光,不可逾也,而心出于日月光明之表。大千沙界,不可穷也,而心出于大千沙界之外。其大虚乎,其元气乎,心则包大虚,孕元气者也。天地待我而覆载,日月待我而运行,四时待我而变化,万物待我而发生。大哉,心也!”
就是说,人心,是广大无边的。天覆地载,春夏秋冬,森罗万象,都可容纳于心。大千世界之外我们去不了,但是心能去,骛八极,游万仞;前生、来世我们到不了,但是心能到,随心思,任心欲。所以,荣西禅师一再感叹“大哉,心也!”
在这则故事里,修禅者所问的“心量”,可以理解为心的容量──它既可容纳毫毛,也可建造城池,所以禅师的回答是“人心是能大能小的”。
曾有武士问白隐禅师:“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看看对方,笑着说:“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武士大怒,抽剑欲砍白隐:“看我宰了你!”白隐笑着说:“看,地狱之门打开了!”武士猛然一惊,若有所悟,连忙丢剑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的鲁莽。”白隐微微说道:“看,天堂之门打开了。”
这正是佛家所言的“境由心造”,天堂、地狱都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一念向善就是天堂,一念不善就是地狱。《楞严经》中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说的正是此理。正所谓: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育行为的最终完成,得仰赖心与心的交流、互动,教育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的内在心灵。因此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需要口传心授,心心相印。所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直觉得,以当今教师的学历状况,谁都可以愉快胜任中小学教育──所有知识都学过的,很多教材都用过的,以大学阶段的培养,和职后的培训,所谓的方法、技巧,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不过,教育是可深可浅的事,像这样浅尝辄止,大约可算是“匠”,倘要更深一层,则需用特别的用“心”。
教室是学生求知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耕耘播种的场所。从春到夏,历秋复冬,年复年,月复月,日复日,从青春年少至两鬓霜染,我们可曾想过,自己朝夕厮守的这间教室,到底有多大?能够有多大?我们的教室究竟有多大?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这些问题一直跃然于心。实在说,我一向不相信所谓的教育奇迹──教育是缓慢的,沉稳的,甚至是日常的、平淡的,哪能动辄就发生变革,创造奇迹?但是看到雷夫和他的学生,我相信了奇迹存在的可能:那些来自移民家庭、大多贫困的孩子,似乎注定将平凡一生的孩子,因为他的爱心与智慧,取得了不凡成绩──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却能考到全美TOP5%;很多孩子由此进入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就读。
尤为重要的是,他教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人格和信念。他提出了学生发展的道德六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引领孩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发自内心地做事。他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策略,既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排练莎翁戏剧,又经常带孩子出游,在游历中增长识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即使在赫然成名后,他仍然坚守在那里。他对教育和学生,有着信徒般的虔诚、母亲般的慈爱,他有智慧,也有力量,他以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了奇迹,在一间教室那样小的空间里。
正如尹建莉在序中所说:“是什么决定了教室的尺度──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是的,决定教室容量的,不是刻意的好坏,设备的质量,而是谁置身教室里,谁站在讲台上!“一间教室能带给学生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什么。”尹建莉说,“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
我想,“教室桌椅之外的空间流动着”的,应该就是教师的态度、道德、智慧,以及由他而引发的学生们的态度、道德、与智慧的总和。如果空白处流动的,仅是知识,是机械的传授,冷漠的规矩,是惩罚和害怕,这间教室就是狭小的;如果空白处流动的,是智慧,是彼此的交流碰撞,是信任、尊重和赏识,是爱和激情,是浓浓的兴趣和不竭的动力,这间教室就是宽广无垠的。
江州刺史李渤曾问归宗智常禅师:“佛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这话我信;但是‘芥子纳须弥’,大概是一句妄语吧?”禅师反问李渤:“听说您读了万卷书籍,是真的吗?”李渤说:“当然是真的。”禅师说:“你从头顶到脚跟之间的那颗心,不过像椰子那么大小,请问你所读过的万卷书放到什么地方的呢?”李渤听了,只能低头叹服。
须弥山,至高至大,芥菜籽,至微至小。但是,正如椰子大小的心脏能够容纳万卷书籍,微小的芥菜籽亦能容纳高大的须弥山──奥妙只在于“心”。正如一滴水珠,虽然微小,却能反映整个世界,心也一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区内的一所学校,最近几年冒了出来,因为教学质量好,考试成绩好。前段时间便听说,他们的一年级,已提前一个多月结束新课。问:剩下的时间做什么?“复习嘛。”仿佛笑我白痴。一年级有什么可以复习的?反复做题,各种各样的试卷。
“低于班平均成绩的,打手板儿。”据说,这是老师的宣言。班平均成绩也不高,98分。其中一个孩子,对他妈妈说:“考试那天提醒我,我不去参加。”刚进学校的一年级孩子啊,已经如此厌学、怕学,在未来的十多年里,我们还能期望他能怎样地热爱?
在这样的教师那里,教室能有多大?学生的空间能有多大?我敢肯定,最多,就是一张试卷那么大,甚至,就一本书那样大!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发展?
我所知道的,还有一位老师。她让学生用“希望”造句时,孩子们造的大多是:“我希望天天看到X老师。”“我希望不要放假,天天上课。”“我希望天天都上语文课。”那个老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不过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玩耍的时间,自由阅读的时间,甚至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他们读绘本,看电影。
“少上一两节语文课,关系不大,但是能给他们展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看到更丰富的美好,影响很非常深远。”那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在今天,有着许多困难和困惑。比如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纠结、理论上重视与实际上轻视的差距,如此等等,都让有良知的教师忧心、揪心乃至痛心。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愿意遵循教育的规律,但我们不得不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关注学校的排名,关注出勤情况、教学数据。我们不得不按部就班,执行那些不得不执行的指示和命令。因为,要求就是如此,现实就是如此。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教育不能不关注现实,教育也不能只关注现实。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应该有超乎于现实的理想成份在;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今天时,更应考虑他们未来的发展,应该考虑,我们究竟能给他们什么样的值得一生珍藏的东西。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教师,除用心外,还需要有信心,有雄心,甚至有野心,有广大、开放的雄阔之心──心是能大能小的,可以只用心于构造一根纤细的毫毛,也可以用心于创造一座庞大的城池。教师的心,也是如此:教师的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教师的心有多大,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造空间,就有多大。
是的,我们也许不能奢望教育解决一切,但至少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世界更大些,更宽广些,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些,更鲜亮些──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创造出“奇迹”。而好的教师,就是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第二篇: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心又多大, 教室就有多大
--------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
河南省 濮阳市油田十中
徐迪
利用五一休息的时间,我认真拜读了“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编写的《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从中感悟着完美的内涵,品味着完美的感动。我在思考,教室是什么?对老师来说,教室就是我们的阵地,是引导我们实现理想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教师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通过学习,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作为老师的我们,责任重大啊!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书中说:“教室是一幅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 既然我们做出了当老师的选择,一生就将于孩子们相依为命。所以,我们老师的阵地就是教室,我们要爱学生,要守住这间教室,让生命在这间教室里面开花。
自从方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这两年,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校园的文化墙陶冶着师生;论语墙熏陶着师生;楼道的走廊里,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整个校园学习氛围浓厚。
“三思”教学的改革,使我们改变了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学效率大大的提高。诚信活动的开展,遍布全校,每个同学,每位老师都在讲诚信。校园里,看不见一片废纸;同学间,听不到一句脏话。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学们在诚信活动中,积极参加义工活动,争当优秀义工,积极参与星
级标兵的评选。整个校园是那样地和谐。
国学经典的学习,诚信教育的开展,“三思”教学活动的深入,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了。我们没有了职业倦怠,在这间不大的教室里,我们的理想正在逐渐实现。
通过读这本书,再联系到我们近段时间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我明白了教室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地,还应该是一个经典世界的熏陶场、磁性场,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家,是师生共同生活栖居的家园。
只有真正地去热爱教育事业,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无尽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有所作为。
其次,要对我们的学生充满爱心.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首先要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要关注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要关注已经被家长放弃的孩子,守住每个孩子的心灵。真正爱孩子,才会真正的爱教育。爱教育,才会在教育生活里找到幸福,才会在教室里找到幸福。
有爱心的教室会把你的教室越变越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份教育的爱的情怀,用爱心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我们班现在有70个孩子,每每看着那一个个灿烂的笑容,我都会生出一个念想:多可爱的孩子呀!只要是种子,他就会发芽,就会开花结果。我绝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像我班XX同学,是二年级下学期转来的一个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上课,随意性特别强。上课说话、捣乱同桌、家庭作业不完成;课下
和同学打架、还多次拿别人的东西。由于他的捣乱,其他副科老师经常找我告状。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想法:要是他没有转来该有多好哇…… 可是,方校长在给我们开会时说,孩子都是一样的,班上本没有学困生,只是由于老师的不关注,上课时没有做好督促者和帮助者,造成了学困生。所以学困生都是老师造成的。
我细想想认为校长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他有这么多不好的习惯,虽然是在别的学校造成的,但是,现在来到了你的班里,你就有责任改变他。于是,我改变以往的做法,用欣赏的眼光来时时注意他,用爱心来感化他,随时发现他的优点:我发现他虽然上课好说话,但是,偶然间的听课状态还是很好的,只要他认真听课了,就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所以,上课时,我只要看到他举手,就会点他发言,把信任的眼光送给他,同时表扬激励他。我也跟课认老师说,上课要多关注他一点,又借助学校开展的诚信活动来教育、感化他。
通过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他的变化:首先是不和同学打架了,并且积极参加义工活动,主动帮助同学打扫清洁区。课堂纪律也好多了,再也没有拿过同学的东西,甚至,捡到5元钱还亲自上交德育处呢。
还有学生XX,她妈妈说她5岁才会说话,让老师别给她要求那么高。由于家长溺爱,导致孩子极懒。该背诵的不背诵,该写的,不完成,成绩极差,孩子也没有了自信。我有时想,她妈妈还不多管呢,我何必要去管呢,真想放弃她。可是,老师的责任、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于是,我主动接近她,给她耐心地讲解她学不会的知识,又另外给她布置特别作业。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我让同桌帮助她等等,就这样,她觉得我没有看不起她,每次见到我,都要主动和我打招呼,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看着她的改变,她的妈妈特别感谢我。
朱永新教授说:“最好的风景在教室。” 我始终坚信,是种子,就会发芽开花。只有心中有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去培养、呵护,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教室的“独特风景”加以引领,必将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所以心有多大,有爱心的教室就有多大。
第三,要加强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只为了应付和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很难有成就感。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我们的工作,将会产生疲倦和厌倦感,造成职业倦怠,这样的生活很难有充实感,更难有幸福感。只有我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才能感到职业的幸福感。
学校要求我们做“双发展老师”,所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紧跟学校的步伐,积极参加学习。学校周四学习日,我从来没有请过假,在学习时,我认真做笔记,学后写心得。近段时间“微观八条”的学习和讨论,我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撰写心得。通过学习讨论,他人好的建议和方法,再在课堂中一一对照来实践。看是否做到了微观到位,如果觉得这节课的哪一条没有到位,下一节课我定会在这方面注意,整改,时时定格“三思”课堂。
我还常趁着闲暇时间,多看书,像李镇西的《班主任工作》,魏
书生的《班级工作论坛》,还有业务方面的一些书籍,《小学语文教学》《辅导员杂志》等,时时在给自己充电。因为,我知道不论你的人生航向驶向何方,如果多于书接触,多于书亲近,就可以扩展你的视野,使你的人生厚度增高,使你的心胸更为宽阔,那么你的教室的空间就会相应增大。
书中说:“教室虽小,心的世界却很大,教室很矮,梦想的天空却很高。”在这间增大的教室里,我们学生的心也增大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诚信童话剧,诚信考试小品,诚信三句半来表演;又在这间增大的教室里,他们商讨如何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利用星期天,参加“恩来爱心社”义卖报纸活动,在社区开展讲诚信故事比赛,到公园里开展义工活动,捡拾垃圾,保护环境,到田野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摘取丰收的喜悦。这正印证了"心又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缔造一个完美教室,意味着师生共同穿越一门门课程;缔造一个完美教室,意味着师生共同携手尽情展示。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在这间教室里成长吧!让这一间间教室不断成长,让教室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吧。谢谢!
第三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演讲稿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们是一群来自西安航院的理工科学生,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想要排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演讲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既没有文学院的才情,也没有史学院的稳重,更没有法学院的口才。有的只是一群只会编计算机程序、会做受力分析和画电路图的晃头小子。
但是这些对演讲并没有帮助,于是我们就尝试改行,或自愿或被逼着改变自己。
最终编程序的同学变成了编演讲稿的、受力分析的同学变成了动作指导,画电路图的同学变成了化妆师。
但我们也有我们固有的优势,电子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多女生少,演讲起来可以随意粗线条,没有那么麻烦。
开个玩笑,其实我想说的是,一群理科生去演讲,要比专业团体甚至是文科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尽如人意,但我们并不在乎,我觉得大学生演讲最重要的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
我们不怕失败,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有失败的资本,除了生命,没有什么是我们输不起的,即使真那么不幸我们输了,我们还有那句话: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们不看重成功,因为我们是一群追梦的孩子,无论最后我们成功的景象有多么辉煌,在人生的旅程中也只会一瞬而已。可是过程带给你的回忆却可能深深的埋入你的心灵深处并伴随着你的一生。
在我们的班里,有已经演讲过的同学,也有演讲过的同学,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每天这班上的工作,有的人为升本东奔西跑,有的人身兼多职每天累到吐血,有的人练完演讲还要做功课画图睡眠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当有人累了,有人委屈了,有人想放弃了的时候,我们都会用这样一句话相互鼓励:你可以的,你不是一般人!
说实话,大家都想成功,起码这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回报,但是,大家也都深深的明白一点,无论我们成功与失败,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地球依然会继续公转与自转,而我们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却永远的被这一段难忘经历牢牢牵住了。
喜欢写演讲稿的,并非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写出像《我有一个梦想》一样经典的演讲稿,被世人称赞。
喜欢演演讲,也并非梦想着有一天能站在演讲的舞台上和众多专业的老师一起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我们的梦也许很小很简单。
我们写演讲稿也许就是因为考试,我们演讲也许就是为了在老师面前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可那又怎样呢?谁没做过梦呢?当有一天我长大了,当有一天我老了,我可以骄傲的问我正在上大学的儿子甚至是孙子:我上大学时候连话都没勇气讲的女生都敢上台演讲,你敢么?
我想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群追梦的伙伴,有一群为我们提供梦想舞台的同学和老师,虽然这次演讲已经结束了《演讲与口才课》,但这正是个开端,我们要用我们的手,用我们努力,把更多更多没有机会站在这里的人的梦想搬上舞台,让更多更多的人能够像我们一样,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四篇:演讲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我是来自七年级七班的xxx,来竞选学生会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这句话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理解是:只要有梦想,不管梦想有多大,难,就有多大的可能会实现。
出于翱翔天空的梦想,莱特兄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历经坎坷,发明了现在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一—飞机;
出于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人类经历种种现象,克服困难,发明了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多年的梦想。,因为他们心中都明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广告语,叫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聋哑舞蹈演员邰丽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残疾人也有,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人们才有动力去实现”。
他,一个生下来就没有四肢的人;他,一个小时候被别人经常欺负的人;他,一个全身有百分之八十肺的人;但他,能用自己只有两个指头的“脚”学会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在行,还拥有“金融理财和地产”学士学位,成为了励志演讲家。他,不仅自己坚强的活了过来,还鼓励世界上对生活没有希望的人。他,就是世界有名的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没错,我们现在正处于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们要抱有好的心态,好的梦想,早些为祖国出一份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决定去奋斗。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心有多宽 舞台就有多大(范文)
心有多宽
舞台就有多大
——浅谈 “动态生成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
摘要: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堂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本文试图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为蓝本简要的探讨一下如何促成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 引领
预设
合作探究
平等
捕捉
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初中社会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这就是要求从个体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社会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动态生成”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产生的。
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动态生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叶澜教授就此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正好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如果放弃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以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创新火花不能被点燃,非预期性信息中活跃的生命力被扼杀,这样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生而不成”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的精心预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并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借助平等对话,巧解意外事件,鼓励自主探究及时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不断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让教学精彩起来。
那么对于生成性的社会课堂,教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发挥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实现课堂的建构呢?依笔者的尝试,依据一些教学理论和平时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充分预设 让学生走进“生活” 提供生成资源
课堂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高效的生成离不开用心的预设,用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先天存在,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预设性特征,这一特征暗示着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同时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与途径也有大致的规定,没有预设的社会课堂,必然缺乏教学的前瞻性,教学中难免产生较大的随意性,由此阻滞教学目标的达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的起点。然而,这种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预设方案。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心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生活体验等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课上得“大气”一点,“精”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弹性化”的方案,不是把每一步都预设,而是要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预留“弹性时空”。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在经过充分预设的课堂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的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为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提供源泉。比如《复杂多样的地形》,对几处比较难处理的地方进行了特别的预设:
1、地形和地势的转换:怎样把地形和地势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学生的形体语言达到复习旧知、转换新知,同时把地形与地势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方法。
2、课堂节奏:不同的班级预设的课堂节奏也不一样。如一(6)班,从平时的回答问题、作业反馈等信息中还是很少有学生摸到门道,自主学习习惯较差,故必要的时候得放慢节奏。
3、本课的总题目是山川秀美,怎样体现这一主题呢?如果不让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的问题充分讨论的话,就无法形成共识;但如果开展讨论的话,对目前状态下的学生来说就没有时间欣赏山川秀美的景色了。为了主题,只能牺牲形式。
二、给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欲望 创设生成的机会
很多教育专家都主张: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能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和判断,很少有“发问”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习惯,从而影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如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等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项交往变成双向或多向交往,课堂便会充满生成的活力。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更多的生成性的资源。
给学生合作探究的空间,把发言的机会给学生,把课堂的参与权、主动权给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为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如组织学生学习《复杂多样的地形》一课时,可以对整堂课作如下处理:学生分组结合有关资料讲述各种地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山区的印象来谈谈对山区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地势时则让学生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看出我国的地势。设计十分简单但却为课堂生成创设了条件。
三、平等对话 用心倾听 为生成保航
动态生成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早在2001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中就明确指出“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强制性,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灌输”转向多向的互动、对话和合作,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教师民主平等的召唤和对视中,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吐露真情。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融合,其融合的结果是师生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创造。
用心倾听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她是课堂精彩生成的“酝酿坛”。有时课堂发生意外的“声音”,似乎与这堂课的内容极不和谐,然而,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辩论……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并学会延时判断,允许学生的回答出现非原则性的错误,使他们的自信在对话中逐渐确立并得到升华。在学习《屈辱的岁月》一课时,谈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忽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老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会不会污染环境?‛我看见许多同学的眼神都有些疑虑。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我觉得会有影响。因为在海里销烟后,海水肯定会被污染的。要是在现在肯定不允许他这么做!‛ ‚不对,那时候的人素质不高,还没有环保观念,所以我们不能指责他。而且据说当年林则徐采用的方法还是很科学的销烟,而不是烧烟。‛‚我觉得销烟与环保都重要。但是,你得看当时的情况。销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国家都要被别人灭了,谈环保还有意义吗?‛‚对啊,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说的答案,是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表达。教师应善于在他们的答案中寻找到合理的成分,要做到包容。
四、即时捕捉 价值引领 从而“生而能成”
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教学的价值追求,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生活感悟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和生成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经意地会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这些亮点都是学生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而这些精彩的亮点往往会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连接,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认同并生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在上人教版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二课‚义务:在规则中履行‛时,让学生回答‚彼尔和他妈妈的账单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彼尔的妈妈是大人,应该做家务的,彼尔还是小孩,本来就不用做家务的。在我家里,所有家务都是我妈做的,有时候妈妈叫我帮她买酱油,我也是要妈妈付钱给我的,现在社会上做什么都讲钱,彼尔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怎么办?如果当即批评指正很可能会挫伤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讲真话的热情。那么以后的课堂就只有老师的空洞说教了。于是,我面对全班同学说道:‚刚才那位同学说‘妈妈是大人,彼尔还是小孩,而且,现在社会上做什么都是要讲钱的。’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不知大家是否另有高见?我们举行现场辩论赛,认为彼尔太不懂事的为正方,觉得彼尔没什么不对的为反方‛。正方获胜,认为‚父母主要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主要有护助父母的义务;作为子女,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主认识到不同的社会身份应履行的不同义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联系,才能生成鲜活的东西,知识才变得丰富深刻。
新课标下的历史与社会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材料,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我们在预设计时不妨“简单”一些、开放一些,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在实施教学时,应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千里良驹也有失蹄,再高明、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有时对应于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积淀智慧,用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创新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 崔 允 张 华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杏花 构建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辩证统一的教学有效课堂 科学教育,2008 [4]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5]张娟《应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