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志愿者博物院解说词
河南是中国第一文物大省: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0多万件;国保单位97处,省保666处,市县保2300多处;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河南占17项。河南,只有河南的文物,才能构成一个完整序列,见证华夏文明八千年绵亘不断的历史华章。
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 外形,内部分为三层。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 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予”就是人。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 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迎接天下宾客的寓意。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大家再看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说它特殊,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相似,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 的天下的含义。
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 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 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 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 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 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 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 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 68cm,石磨棒长 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1978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锅,这个鼎通高 22cm,口径 23cm,是手工制作的,首先搓泥成条,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 “骨笛”,这件文物 1978 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 23.1cm,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大孔旁边还有小孔,以调节音阶。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阶。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 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通高 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 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和天文崇拜。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 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这是 1987 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 的仿制品,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 1.84 米,在其左右 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左侧为龙图案,身长 1.78 米,高 0.67 米,昂首、弓 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右侧为虎图案,身长 1.39 米,高 0.63 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 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 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 1.3 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证明在四千 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这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每节长 35—45 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 水。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 类将有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 仅意味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 周有长廊相接,形似我们现代的四合院。在二里头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其中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也体现了青铜工艺的逐渐成熟。
商朝历经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四 百余年,由于受到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频繁迁都,多在河南境内,郑州也是当时的重要建都之地,现在还可以在商城遗址上看到当时的土城墙,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郑州 的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和青铜器,因为商朝饮酒成风,这些文物也多为酒器。
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象征,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花纹繁缛,形制美观,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以及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施有青釉的瓷器,为我们找寻瓷器之渊源提供了线索。这件文物叫做原始瓷尊,1955 年出土于郑州商代墓葬中,它是用高岭土烧制,烧结温度高达摄氏一千度以上,表面施青色薄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商周时期,河南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不仅有了瓷器的发端,青铜器 作为这一时期文明物质象征,在祭祀、战争、宴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也得到了大量使用,不仅有威严凝重的庙堂祭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冶铸技术、造型工艺 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国之重器——鼎。相传夏铸九鼎,三代奉为传国之宝,作为国家政权象 征的青铜礼器在中原的最早出现,证明中原地区率先跨入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商代和西周时 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代表这一制度的成套青铜礼器也走向鼎盛,它以瑰异庄严的形象 和繁多的品类,显示了商周贵族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对自身权势,财富的肯定和炫耀。这个方鼎——乳钉兽面纹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族重器,提供了 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画出兽面纹,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商朝后来建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区,在安阳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商王朝宫殿遗址,同时在安阳的小屯村也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无穷变 化,就迷信于占卜,首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把要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上面,然后放在火上烧,根据骨表面烧裂的裂纹走向以断定事情的吉凶,最后把推测的结果也记录下来,这就是 甲骨文中记录的内容的形式。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中保存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资料。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反映了我国古文字的造字规则——“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还有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几件青铜器就是出土这 里。妇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并且参与国事,受到武丁得荣宠,在其死后,予以厚葬,其墓穴中出土的青铜文物就有 468 件之多,可 见她的地位之显赫。这里还有一件和妇好有关的文物,它的造型非常的别致,名叫“妇好枭尊”,妇好枭尊 是当时的盛酒器具,此尊的外形取一只昂首 “” 目的鸮鸟,双爪与下垂的尾翼形成三足支撑,器身各种繁缛勾连的纹饰达八种之多,鸮被商人视为神禽,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多有此类形象出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展品的名字叫“玉柄铁剑”,在出土的已经断为两截。玉柄铁剑 1990 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中,长 20 厘米,径长 13 厘米,剑柄是玉质,剑刃是铁质,剑柄和剑刃的连接处是绿松石,从这件文物上可以考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因为它的年代之早,所以它又被叫做“中华第一铁剑”。在铁剑旁边的是和“中华第一铁剑” 一起出土的是“金腰带饰”,它是纯金质地,含金纯度大百分之九十八,其自身价值及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缀玉覆面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是西周文物,它是用玉片串缀起来覆盖于死者的脸上,以企图达到防腐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金缕玉衣的前身。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约公元前 550 年)文物,1923 年出土与新郑市李家楼村,同样的有 两个。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其中一个藏于故宫博物院,通高 125.7 厘米,口径横长 31.8 厘米,纵长 26 厘米;另一个藏于河南博物院,通高 126.5 厘米,口径横长 31 厘米,容酒器。为扁方体,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圆足,有盖,盖沿铸镂空莲瓣纹两层,盖中心有一块与——吻合的钢板,上铸一只亭亭玉立的仙鹤,双翼展开,引颈欲鸣,盖边饰 窃曲纹,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插——壶腹边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塌腰卷尾,身雕鳞纹,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脚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圆足下两只做吐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器身上龙与鹤采用分铸法铸造。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象众多,杂 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最具特色的是壶盖上之莲鹤:莲花肥硕盛开,仙鹤站立花蕊,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巧妙。青铜艺匠对鹤对鹤的雕塑尤为成功,它型神俱 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振翅欲飞。
接下来我们将要认识一个古城遗址,它叫“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市城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都城,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长达五百三十年之久。城内发现 多处贵族墓地及铸铜、铸铁和刻骨作坊遗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展品就是出土于此,这是一组鼎和簋的组合,一共是九鼎八簋,大家知道,“九鼎八簋”这个规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而在这里,经专家考证,出土该组鼎 簋的遗址是一个诸侯的墓葬,这是对天子的一种不敬,可见此时“礼崩国乱”,是战国时期 天下大乱的一种表现。与此组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龙耳双壶”,也是分外显眼。这些 都是诸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看了这些青铜器中的大物件,我们再看一下这件造型别致的生 活用具——跽坐人铜灯。跽坐人铜灯为战国时期文物,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是青铜质地,它的下部分是一个奴仆跪俑,看上去非常的温顺,把对主人的那种恭敬的表情显示了出来;中间是支撑部分,最上端是托盘,这三部分可以拆分开,以便于清洗。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器物有了组合的形式,在使用、挪动或清洗时都方便了许多。
青铜兵器在青铜文 化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这里首先为我们展出的是“国之利器”,其兵器的种类有铜 戈、铜钺、铜剑和铜镟等。
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铸造的过程中,在青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掺入了锡、铅、锌等金属,总结出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不同的器物,同时,失蜡、模印、嵌错、刻划等工艺也相继出现,使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 型壁画 “四神云气图”,1987 年出土于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墓主人是梁 王长子刘曼,为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 25 年)文物,长 550 厘米,宽 350 厘米,画中 有青龙、白虎、朱雀以及蛇形怪兽,其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其错落有致,布局得当,看上去气势磅礴,色形鲜艳,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壁画。
古人以为,玉能防腐,于是就把玉片用金丝穿连起来,做成“盔甲”状,穿在死去的人的身 上,但愿能够起到防腐的作用,此外还有用银丝或者铜丝穿连的,我们统称之为 “金缕玉衣”,只是用的材料不一样,表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不同。这件文物的原件出土于商丘永城 芒砀山柿院汉墓,出土的时候只有部分玉片散落在地,金丝已经被盗墓的人抽去,这件是仿 制品,用了 2008 块儿玉片,铜丝穿制而成,长 180 厘米。
这是洛阳太学门前的一方石碑的碑拓。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 国家最高学府,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洛阳太学 始建于东汉光武五年(公元 29 年),后来几经修建,至顺帝永建六年(公元 131 年),有 240 房,1850 室,太学学生 3 万余人,洛阳太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约 300 余年,规模之 大,学生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块石碑就是晋朝龙舆皇帝之太子三次到太学巡视而立,上面详细记录了当时太学的规模、学生人数,以及把儒学推崇至高的 意义。从这块碑上我们还发现两个现代的名词: “博士”和“助教”,可见在中国古代就 有了这样的称呼,只是我们现代的人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误以为是从西方传入的。这里还有 一个词语——“辟雍”,这个词就是古人对太学的称呼,其意义和我们现代拔最高学府称为 “大学”相似。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处在剧烈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儒学的德与礼,道学的天人观,以及初入国土之佛学的轮回转生等,多元杂糅,构成了一个自由竞放的世界,思想在冲突中升华,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品题材丰富,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别致,许多珍品达到了实 用与观赏、写实与夸张、造型与装饰的和谐统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袁安碑为东汉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文物,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残高 139 厘米,宽 73 厘米,厚 21 厘米。碑中有穿,文为小篆体,计十行三十九字,碑文中所记 司徒公其人其事,与《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我们要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庄园文化。庄园经济是两汉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 征,庄园之中亭台楼阁林立,人们相互拜谒,畅饮美酒,载歌载舞,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这些内容我们可从出土的大量画像砖以及墓葬砖上看到。在这个展厅里展出的大多都是随葬品,也有一部分生活用品,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七层陶楼,这就是一件随葬品,古时候的人视死如生,以为人死了会升天,居住的离天越近,就越容易升天,所以就算是死了也要居住在高处。这座陶楼飞檐翘角,显示出了当时生活中的建筑风格,后面的这一展柜中,是一部分生 活用具,不过是给死去的人在阴间使用的,如陶灶、陶灯、陶井等。这里还有一件当时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叫做“投壶”,就是把这个细颈、鼓腹的瓶状物放置于远处,用羽箭向里面投,看谁投进去得多,已决定胜负,这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另外,还有“六博”,这里展出的是“六博陶俑”,两人按一定的规则对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棋类。
中国古代农业至两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河南出土的陶仓、陶风车、陶米碓的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文物,证明中原地区汉代农业从生产、加工到贮藏都已相当先进。在这里我们展出了一部分汉代贮粮用的工具,都是一些出土的模型。汉代贮粮,根据不同的 品种修建相应的粮仓,有仓、廪(lin)、囷(qun)之分,圆形仓称囷,存放谷物的方形建 筑为仓,存放米类的方形建筑为廪,廪的顶部一般开有高窗,一共通风散热。这几件陶仓上标明的粮食作物有:粟、大麦、梁米、小豆等,证明两汉时期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类已经 齐全。下
面我们要看到的将是当时独领风骚的冶铁技术 我国古代的的钢铁冶铸、加工技术,在汉代时已经成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大泉五十石钱范、斧范和冶炼时用的铁钳,特别是这一组石钱范,和我们现在工厂利用的模具极其相似,这样的生产工具节 省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批量生产的速度。
两汉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达到了全新的境界,艺术家们一改三代艺术的神秘风格,以人 文的精神观察世界,讴歌生活。文化艺术繁荣,舞乐和百戏蓬勃兴起,它是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生动的表现了这一时期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河南各地 出土的艺术品以自由洒脱的风格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追求。百戏是汉代对多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它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大多源于民间,其特点是体现人的健美、技巧、活泼、勇敢,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
这是一块儿“伏羲女娲画像砖”,上面绘制的是伏羲和女娲,为东汉(公元 25——220 年)文物,出土于河南南阳市,高 100 厘米,宽 33 厘米。伏羲和 女娲传说为人类始祖,相传伏羲发明了捕鱼、狩猎,始创八卦。女娲炼石补天,捏土成人。汉代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连体交尾,手持日月。如此反映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和文明奠基的观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则是自西方传入我国,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佛教。佛 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重要区域,佛教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发展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洛阳白马寺 是因为“白马托经而来”的传说而命名;少林寺则是因为寺院居于少室山的下面一片树林中而命名。这两处都是河南的佛教圣地,从此一斑,就反映出了中原腹地佛教盛行之风。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儿石碑名叫“刘根造像碑”,是北魏正光五年(公元 524 年)文物,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洛阳,碑长 144 厘米,高 37.5 厘米,厚 14 厘米,此碑中部线刻释 迦说法图,左右分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中有传。
最后这一展柜中为我们展出的是白瓷,这里展出的这件白釉瓷尊是 1973 年出土于安阳北齐范粹墓,胎白细而坚,釉薄而透明。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其中的三系白釉瓷罐和长 颈瓶在乳白色透明釉上施数道绿釉,这一道工艺开创唐三彩之先河。还有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的名字叫“黄釉舞乐扁壶”,黄釉舞乐扁壶是北 齐武平六年制造,1971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高 20 厘米,宽 18.5 厘米,口径 5 厘米,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形状如同蒙古族盛水用的皮囊,壶身两面有相同的图案,名为“胡腾舞”,似为同模印出,中间一人举手,抬头,耸肩,提胯,翩翩起舞,左边而人各持琵琶和铙钹,正在演奏,右边一人挥动手臂,好像在是指挥,另一人吹奏横笛,一共五 人,从其着装看,他们均为胡人,然而这是一件汉人用品,从此也可以看到当时汉文化和胡文化的结合。
隋唐时期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洛阳城的模型,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先后在东都洛阳建都,故而又有 “十三朝古都”之称,东都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唐代依然沿用,由外郭城、嘉仓城、元壁城、濯仪城、黄橙、宫城、东城和上阳宫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 理,影响远及日本、朝鲜。洛阳城北靠黄河,南峙伊阙,东扼虎牢,西控函谷,位于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有道是“民意是为天”,下 面我们就看看洛阳城中的粮仓,这里洛阳城中“含嘉仓”模型,不过里面填充的谷子却是原件,该窖在被发现时,口径 16 米,深 12 米,底、壁均经修整,火烘,铺设有草、木板和席 等防潮材料,在修造,防潮和密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盛唐时代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乐舞艺术博采众长,婀娜多姿,人们修饰仪表,追求时尚。河南各地出土的隋唐陶俑,有的跽坐奏乐,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勇武威猛,有的风姿绰约,神韵飘逸,充分展示了时代的风采,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 “绘彩坐部伎乐俑”,坐部伎乐俑是隋唐时期两大乐舞类别之一,因为演 奏者坐于堂上,故而命名。此一组是出土安阳隋朝张盛墓,既说明了坐部伎在隋朝的流行,也表明了一时盛世的歌舞升平。隋唐时期,白瓷的胎,釉均为白色,其烧制过程比较困难,关键是要把粘土中铁的含量控制 在百分之一以下,我国的白瓷生产始于北齐,隋唐时期趋于成熟,为后世五彩缤纷的彩瓷生产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河南出土的大量的墓葬品和精美的白瓷说明河南是白瓷生产和流行的 重要区域。在这里我们展出了一件极具特殊意义的文物,那就是隋朝(公元 581—618 年)的白瓷围棋 盘,它边长 10 厘米,高 4 厘米,195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县张胜(也做“盛”)墓,除了它 本身的白瓷质地具有研究价值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它是纵横均为十九路,有三百六十一个交 叉点的围棋盘,并且标出了天元和角星,除大小外,和现代围棋盘一模一样,这是目前发现 时代最早的围棋盘。
武则天除罪金简:中国帝王登山封禅都是去封泰山,唯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封嵩山而不封泰山。武则天在位四十余年,曾多次到嵩山游览,垂拱四年(公元 688 年)武则天改嵩山为 “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公元 695 年,武则天在峻极峰筑造“登封坛”。第二年,武则天为了证明其为“天授” “真龙 天子”,同时为了表现大周国的繁荣昌盛,其打着为了实现高宗封禅嵩山的愿望的幌子,在 嵩山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嵩山封禅大典。此后武则天大赦天下,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大典,特将当年的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将山下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沿用至今。过了四年之后,年逾七旬的武则天再次来到登封,并且在石淙河大宴群臣,饮酒赋诗(就是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的情景),然而年逾古稀之年的武则天此时却又大病一场,梦见了自己以 前“政变”时的一些往事,以为是妖魅作祟,大臣们祭祀嵩山为她祈福,一月后,武则天大病痊愈,就命太监胡超把一枚金简投入山中。金简长 36.3 厘米,宽 8.2 厘米,厚 0.1 厘米,重 247 克,上面用上钩楷书镌刻 63 个字: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甲申七甲小使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武则天在金简铭文中祷告上天神灵为自己除罪,值得考证的是在这枚金简祷文中有一个字是 武则天自创的,即“曌”字,当时武则天一共自创 23 个字,其实是已有文字的别种写法。一千多年过去了,1982 年 5 月 21 日此金简被登封县唐庄乡的农民屈西怀无意间在峻极峰 于 的石缝中捡到,上交给了国家,现在有河南博物院收藏,是我国关于武则天为数不多的文物 之一,可谓是镇馆之宝。
后面的这组展品为我们展示的是“唐朝发式”,附带着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妇女的身形,都 是以胖为美,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胖就是时尚,胖就是时髦。这样的发式直到现在,日本、韩国还仍有沿用。从此也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大唐社会对世界的影响。以胖为美,着装华丽,发式复杂,别人看得见,自己怎么欣赏呢?用镜子啊,不过是“青铜 镜”。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的生活用具,唐代铜镜含锡量高,洁白光亮,富丽堂皇,镜背纹饰丰富多样,是唐人尚美之物证,所以我们展出的都是铜镜的背面。
后面展出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三彩了,唐三彩是隋唐时期物质文化的 美学风格追求喧闹与华丽的反映,这 些器物显示着隋唐时期陶瓷生产技术的辉煌成就,折射出隋唐盛世的荣华。唐三彩是唐代创烧的低温铅釉陶器,用高岭土或粘土作胎,上施釉彩,呈黑、白、绿、蓝、褐等色,制品以人物、马、骆驼等居多,一般器皿则常有贴花装饰,河南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最多,釉彩斑斓,风格雄浑。反映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在这里我 们可以
看到 1962 年洛阳南郊出土的唐代三彩骆驼和牵驼俑,俑高 82 厘米,驼高 84 厘米,长 68 厘米。因为洛阳出土唐三彩文物居多,所很多人误以为唐三彩的发源地洛阳应该占一部分,其实,在河南境内,巩义唐三彩烧制比洛阳的早的,窑址位于巩义市老城南五公里的贾鲁河两岸,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两大生产唐三彩的地区之一。这里烧制的唐三彩,胎质细腻洁白,釉彩乳质感强,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唐代是佛教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佛教艺术汉化的完成时期。河南是佛教传播的主要区域。这里寺院遍布,佛塔林立,精美绝伦的石刻造像,成为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非常熟知的有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处,我们这里展出的是在郑州荥阳大海寺出土的一些佛 头,还有一尊六臂十一面观音像,传说这是观音的一个化身,共有六只胳臂和十一张面庞,此尊塑像出土时膝盖以下残缺了。到这里第六个展厅就参观完了,下面我们继续到第七个展厅——北宋、金、元时期。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开封城的沙盘模型,东京开封素有 “七朝古都” 之称,东京开封城有皇城、里城和外城组成,共有三层城墙,外城周长五十余例,城里行道纵横交错,布局整齐,店肆酒楼林立,衙署寺观遍布,人口超过百万。这一组沙盘的原址在今天开封城下面八米处,是今天考古工作人员根据考古发掘及史料记载复原的。开封城和洛阳城的区别就在于“城”和“市”有没有分开,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洛阳城的居民区和市场是分开的,而开封城是没有的,适合在一起的,后面的这个展柜中为我们展出的就是开封城郊区的一处繁荣景象,在沙盘的右下角我们还可 以找到这个地方。这一组展品是依照宋朝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为蓝本,设计制造的,我们就了解一下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 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年轻时游学京师,擅长绘画,曾任翰林图画院侍诏,他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生活景物几乎无所不包,真实地描绘了北宋东 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在这幅长 525 厘米地,宽 25.5 厘米的画卷上,有各种人物 684 个,牲畜 96 头,房屋 122 座,舟船 25 艘,车轿 20 多辆。既有巨商富贾,也有街头小贩,既有 城楼虹桥,也有行舟路人,就连算卦先生也能看得到。专家们甚至还发现了店铺中的算盘。算盘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讲算器究竟何时发明,目前我们还无法考证,但是《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算盘却是在目前发现的古代图文资料中第一次出现的算盘。《清明上河图》是我们 研究宋代经济、文化、建筑、科学等珍贵历史资料,这里展出的是复印件,原作现存国家博物馆。从实物模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汴河两岸,虹桥 上下,那种繁荣的景象,如此繁华的京师之地,张择端一幅画卷涵盖其中,可见其画技之高 超,不禁令人叹为观止。百姓们安居乐业,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宋、元两代是我国戏曲艺术形 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演出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多为寻常熟事,且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河南 发现许多戏曲文物,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戏曲艺术的繁荣。杂剧是宋代重要的戏曲演出形式,角色由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及装孤组成,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从我们这里展出的雕像砖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当时演出的角色。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河南是这一时期我国的瓷业中心。全国五大名窑中钧、汝、官三窑都在河南,除此之外,大量的民窑也烧制出品质各异的民用瓷器。河南瓷业呈现出百花竞放,争鲜斗艳的局面。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于 1927 年,窑址面积 20 多万平方米,1987 年发掘出大量瓷器、瓷片,其中 20 余件瓷器制作讲究,工艺精湛,为宫廷所用,从而 揭开了汝官窑的神秘面纱。现在我们看到这件就是一件上好的汝瓷珍品,即是出土于此,它 的烧制过程中加入了玛瑙粉,看上去非常的细腻,这是全国仅有的 64 件汝瓷珍品之一。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我国五大名瓷中的另外一种,那就是“钧瓷”。钧瓷以产于钧州而得名,窑址在今天的禹州市,由于窑变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色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多种色彩,我们看到的这尊瓷盘就极其珍贵,因为它出现了极为少见的玫瑰紫色的窑变色。民谚中说道“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就充分说明了钧瓷的窑变色的函件极其珍贵性。
宋代河南瓷业不仅以高雅的御用名瓷取胜,更有大量的民用瓷器,这些民用瓷器种类繁多,工艺多变,韵味质朴,实用大方。临汝窑在今天汝州市境内,以烧制民用瓷器为主。产品主 要为青花瓷,以青中闪绿色瓷器为佳,器物上常有印花,刻花等装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瓷瓶就是当时的民间瓷窑烧制的,因为是民间瓷窑,所以它的工艺技术 和官家御用瓷制品相比有些欠缺,到有一点别致之处就在于它把我国的民间书法与瓷器有了 结合,大家看,在这个瓶子的一周写有四个字——风花雪月——这四个字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民间的书法,如此的手法,把瓷器和书法,这两个不相干的事物相结合起来,展示给大家,故而此瓶名叫“风花雪月瓶”。
在我们展厅的中间,还有两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就是出土于南阳邓州福胜寺塔下的“金 棺、银椁”。首先我们看金棺,它的质地是百分之九十八的纯黄金,是一件佛家葬具,在出土的时候里面装有佛骨和佛牙,也就是佛家所谓的“舍利子”,在金棺的两侧有线刻的佛祖涅的画像,在棺盖上,有“双凤戏牡丹”的线刻图,双凤戏牡丹本是民间俗家的吉祥画,这也是佛家俗化的体现。此后我们再看银椁,出土的时候,金棺放于银椁里面,因为在出土是 氧化的结果,银椁外面已经没有了银色,呈现灰色,在银椁的右侧还有死者的姓名及死时的日期等信息,在银椁前面的上侧还有一个小孔,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这种现象在其他的 葬具上都很常见的。
我们到三楼首先参观玉器厅,中华民族有浓厚的尚玉传统,中国琢玉工艺历经八千年的发展,绵延持续,日久而弥新。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的物质表征;洁身自好,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中原一带出土的玉器多 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器,这是自然精华与人文灵蕴的完美结合。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礼玉,佩饰玉,葬玉和玩赏玉,下面我们依次介绍,首先是礼玉,玉制礼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媾聘、征伐、宴享等重大活动中的礼仪用品,在各个时代的文化 领域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组就是古代用以礼拜“天地四方”的成套的 礼玉,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外还有玉 钺、玉斧和玉矛等,都各有用途,充分表现了当时玉器使用规则的严谨。此后我们看到的是佩饰玉,玉,是石中美者也,古人以玉之灵性来比附人生美德,以佩戴玉饰来表示自我为高洁仁德之君子,并在人际交往中大量使用,这是我们“东方玉国”一种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有在女性身上佩戴的玉饰品和男性使用的玉带钩,都 是非常的精致、华丽。随后我们再看葬玉,葬玉是古代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殓葬玉器,又名“保存玉”,其主 要形制有玉含(白)、玉塞、玉握、玉瞑(白)目、玉衣等。所谓“金玉在九窍,而死人为 之不朽”,这种对玉的迷信,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一种感情寄托。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玩赏玉,有玉碗、玉杯、玉如意等,且不说这些东西的别致与珍贵,单单 这一把玉如意就很有意思,“如意” 象征着富贵,然而如意的前身却是不起眼的 “痒痒挠儿”,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痒痒挠儿”挠痒时的舒服,就知道我们的先人为什么给它起名叫 “如意”了,也是因为制作它原料的特殊才赋予它“富贵”的意义。八千年连绵不断的琢玉历史,成就了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将自己非凡的艺术才能和琢玉技巧,托至于玉的天然美质,创造出一个玲珑剔透的大千世界!
看过了玉器,下面我们参观楚国青铜艺术馆,在这里展出的都是楚国的青铜器,都是非常具 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件酒器,名叫“云纹铜禁”,1978 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淅川县,为楚国青铜器,用失蜡法制作而成,高 28.8cm,宽 67.6cm,长 103cm。它其实是一个放置酒坛或酒爵的案子,类似于我们今天家具中的茶几。这件文物通身云纹造型,内外两层,四个边 沿上伏有十二条龙形怪兽,形状怪异,却不失逼真。商朝因酒误国,后来国家君主为了节制酗酒之风,就把这种放置酒的案子称之为“禁”,起到警示的作用;云纹 禁在出土的时候,已经粉碎,这是出土后,文物专家用两年多的时间还原出来的,是我院不可外出展览文物之一。随后是“王子午列鼎”,所谓“列鼎”,就是一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鼎,这一组是七个(此处我们只展出了两个)“午”是楚庄王的儿子,所以叫做王子午。这个鼎与我们以往见过的方鼎或圆鼎有所不同的就是它有一个束腰,就是说它的要不是内凹 的(其他的圆鼎是外凸的),这与当时楚国的审美有一定的联系,楚庄王认为“瘦”是一种 美,特别是这种束腰的美,以至于王公大臣、后宫嫔妃都趋于“束腰减肥”,有一句话说的 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说的这个意思。这个鼎要不内收,有一半圆形的铜箍 绕其一周,在鼎的口沿处还有六只龙形怪兽,它们昂首翘尾,腰部与鼎内收的腰部紧贴,看上去结构严谨端庄,蹄形足又多出几分稳重,是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件展品名叫“鉴”,就是古代的镜子,然而这件文物看起来和我们今天的镜子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在里面盛水,就成了最古老的镜子了,古时有句话叫“鉴中盛水,以照容 颜。”可见,“鉴”本身是一种盛水的容器,作为镜子,正是它的第一个作用,它作为镜子使用时可是比使用铜镜的时期又早了许多年。另外大家看,它的底部有四个“鼻孔”,可以用来穿挂绳索,以固定里面的冰块或是其他的物品,起到冷冻,降温的作用,恐怕这就是最古 老的冰箱了。它的第三个作用是用作洗浴,就好像是我们今天的浴缸。
后面的这件名叫“龙耳方壶”,通高 74 厘米,1978 年南阳晰川下寺楚墓出土,两耳为龙形,攀附两边,下面是两个神兽,呈走动状,颇具动感,其栩栩如生之意不宣自现。
最后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中的一个大家族——编钟,这一组编钟出土于南阳淅川县下寺楚墓,叫做“王孙诰”甬钟,“诰”是楚庄王的孙子,也就是王子“午”的儿子,因为是王孙诰所造,故而叫做“王孙诰”甬钟。这组编钟共计 26 枚,最大的一枚重 152.8 公斤,通高 120.4 厘米,最小的一枚仅有 2.8 公斤,通高 23.35 厘米,舞修 52.3 厘米,铣间 59.8 厘米。下面八 枚作和声,上面的十八枚坐高低声用,演奏的时候,有一人敲击和声部,两人从背面演奏高 中音部,每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音,分别在钟的正面和侧面。大家再看,钟口是椭圆形的,与我们在寺庙里见到的钟不一样,寺庙里的都是正圆形,因为它们要做到“声传数里”,而 编钟不需要,它只需要敲出一个音符,如果拖音很长,就影响了下一个的发音,这也是决定 编钟外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除了 “王孙诰” 甬钟还有 “华子受” 镈钟和 “华子受”钮钟。
明清工艺品展厅主要为我们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工艺品,大多是民间征集的,有瓷器、织绣、漆器、金银器和珐琅器以及象牙雕刻的工艺品。象牙雕刻,众所周知是用象牙作原材料雕刻而成,非常的珍贵,这里展出的是两件做工非常精细的象牙雕作品,象牙雕萝卜和象牙雕白菜。这两件都属清代文物,其长度均为 27 厘米,有意思的是在萝卜上还趴着一只蝈蝈,栩栩如生,足以乱真,连其腿上的绒毛都能看见,可 见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已经失传的染色法——刻镂染色法,就是当 时在象牙上染色的一种方法,可惜已近失传了。在明朝时期的象牙作品大多是人物雕刻。
瓷器有青花瓷葫芦瓶、祥云红蝠盘等;织绣 多为宫廷用品;金银器大多为饰品,有金镯、金簪等;珐琅器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漆器即为“漆雕”,以金属(多选铜)作胎,外刷漆,每层晾干,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雕刻花鸟草虫与其上,其工艺相当复杂。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2007年年底,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甄选活动尘埃落定。各方专家和学者经过科学论证,从河南博物院馆藏13万件藏品中的576件国家一级文物中,精心挑选出 9件最能代表河南历史文化的国宝,作为镇院之宝。
这九大镇院之宝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武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如今,这九大镇院之宝静静地躺在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展柜里,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尘封的历史„„
1、贾湖骨笛:
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作为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至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那么,它究竟凭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
故事还得从1979年说起。那年秋天的一天,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时,惊奇地发现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等。贾建国猜想这些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于是将它们送交到县博物馆。贾建国当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却引出了“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在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里,人们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骨及60多件随葬品。考古专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师或部落酋长。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侧,就摆放着这支骨笛。
最终经测试显示:这支骨笛已经在地下沉睡了八九千年,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经过测音,骨笛不仅已经具备音阶结构,而且还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是一种古代乐器。经动物学家鉴定,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制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两端骨关节就是一个理想的发音管,很适宜做笛子。
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这也是中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这支贾湖骨笛呈黄棕色,制作精美,全长23.1厘米,笛身上钻有七个圆形音孔,孔径0.35厘米,分布均匀,经测音可发出完备的六声音阶和不完备的七声音阶。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是保存完整的一支,堪称“中华第一笛”。
2、杜岭方鼎:
最完美的青铜重器
1974年9月的一天,天下着小雨,河南省郑州杜岭街和张寨南街的人们正在进行地下施工。挖着挖着,一个人抡起的镐头突然碰到了一块坚硬的东西,更令他吃惊的是,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砖头瓦块,而是一种坚硬的金属器物。人们用铁锹清去金属器物周围的泥土,两只锈迹斑斑的“大铜鼎”很快就显露出原形。
这两件青铜方鼎几乎一模一样,大的通高100厘米,重达86.4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通高87厘米,重64.25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二号”。两个人都很难抱起它们,是两件少见的巨型青铜器。
为了支援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一号”鼎来到北京,进入了当时收藏保管条件最好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杜岭二号”鼎则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杜岭方鼎体形硕大,霸气冲天。经专家考定,鼎的准确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因此,它是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的青铜重器。
杜岭方鼎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它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一派王者风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表现出中国商代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是一件难得的国之瑰宝。
3、妇好鸮尊:
第一位女将军的“代言人”
妇好鸮尊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本身也特别精美。
专家们认为,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猫头鹰为原形的?"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细细观察它身上的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整件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的神韵。
不仅如此,妇好鸮尊能被推选为“九大镇院之宝”,还因为这件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有的专家甚至认为,青铜尊就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着中国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妇好,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是商王武丁众多后妃中的一位,深得宠爱。身世传奇的妇好,在世时不仅仅是一位后妃,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在商代,人们将迅猛敏捷的猫头鹰作为战争的图腾,鸮形象更在商代被人们称为“战神”。一对鸮尊、成双成对,既有对女将军一生的概括和嘉奖,也包含着武丁王对爱妃的思念。
4、玉柄铁剑:
中华第一剑
1990年,三门峡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起盗墓案,为了查明被盗墓葬的情况,追回被盗的文物,公安人员配合考古人员,对盗墓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可是,从现场勘查的结果来看,盗洞零乱,盗墓者似乎并没有找到墓葬的位置。
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在距离一个盗洞仅30厘米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巨大的墓葬完好地被封存在地下。墓葬的出现令所有在场的人深感震惊。
从墓葬中清理出一套共八件编钟,还有数十件青铜铸造的兵器和礼器。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格判断,应该是一座国君墓。在墓主人的棺椁内发现有一条金腰带,在椁室的东南角,还发现一把宝剑,它前端是玉柄,剑端部分已经锈蚀。这些贵重的陪葬器物,显然在暗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在随后的器物清理中,考古人员在礼乐器上的铭文中辨认出“虢季”的字样,终于揭开了这个惊天大墓的真正身份。
据史书记载,虢国地处中原,是周文王亲自分封的诸侯国。虢国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多次参与周天子的重大政治、军事行动,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个名叫“虢季”的人,就是当年强盛一时的一位虢国国君。
这柄剑的剑柄由和田青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光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发现,这柄剑竟然是一块炼渗碳钢。炼渗碳钢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有专家学者还赋予这把剑“中华第一剑”的美名。
以往的考古研究认为,中国的人工冶铁技术,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而渗炼碳钢技术铸造的玉柄铁剑,被证实是公元前九到公元前八世纪的人工冶铁制品,这样就把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至少两个世纪。
5、莲鹤方壶:
命运曲折的灵动之作
1923年夏天,河南新郑市李家楼的乡绅李锐家的菜园干旱十分严重,原本绿油油的蔬菜日见枯萎。李锐决定打井浇灌,以解燃眉之急。挖了一天也没挖出水,锄头却碰上了坚硬的东西,一些青铜器隐隐约约现出了轮廓。
李锐挑选了几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打算将它们卖掉。当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正在新郑寻访,听说了这一消息后,立刻前往李锐家,收缴并追回了部分被卖出的器物,交给当时的河南古物保管所收藏。
当时的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和初步的研究,发现这些青铜器都是春秋时代的文物,十分珍贵,人们将这批青铜器称之为“新郑彝器”。河南博物馆建成后,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青铜器便在博物馆安家落户了。
抗战爆发后,这对莲鹤方壶连同其他文物又被转移到了重庆。1950年,河南省代表与国家文化部代表来到重庆,接收了国民党没来得及运走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文化部的代表挑选了一批青铜器运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中,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只则被运回了老家——河南。
这对姐妹的辗转经历为它们蒙上了传奇色彩。据专家考证,这对方壶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莲鹤方壶造型气派宏伟,装饰典雅华美。壶身为扁方体,结构严密精巧,制作工艺繁缛,集中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壶盖铸造成莲瓣形,肥硕的花瓣盛开着,双层莲瓣呈怒放式排列,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在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在昂首振翅,似乎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十分生动。所有的纹饰既生动又精美,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6、云纹铜禁:
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
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中小水库几乎同时溃坝。事故发生后,河南省政府为了减少损失,在随后的两年里,对丹江口水库开始连续地泄洪、蓄洪、再泄洪。可没想到,一个埋葬千年的楚墓群却惊现于世。而就在这个楚墓群当中,一件国宝重器——云纹铜禁也破土而出,重见光明。
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这件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后世的茶几和案子,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好像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还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铜禁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非常壮观。铜禁下部是12条虎形怪兽,张口吐舌地撑托着器身,像是不堪重负,气喘吁吁。
整个器物似是腾云驾雾般灵动活泼,造型设计得错落有致,铸造工艺精湛而奇巧,产生出神秘而鲜明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这件霸气十足的云纹铜禁是楚国王族的随葬品,那么,它又是谁的随葬品呢?说起它的主人其实大有来头,他就是春秋时期曾“饮马黄河”,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公元前552年,子庚去世之后,云纹铜禁作为随葬品,伴随他深埋于地下千年之久。
7、四神云气图
最早的墓葬壁画
1986年5月的一天,河南省永城市柿园村一个名叫赵德友的农民,在自家承包的采石塘放炮采石,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很快,闻讯而来的河南省商丘文物队对古墓进行了发掘。
考古人员沿着狭窄的墓道进入墓室,微弱的灯光照到墓顶处,突然,大家眼前出现了鲜艳的红色,一只长须飘摆的龙头映入眼帘。
只见墓顶上有一幅生动传神的壁画。壁画从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3米多。壁画中间的显要位置是一条龙,约占整个顶壁面积的一半以上。巨龙张口吐舌,舌尖卷着一头怪兽,前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踏兽;后两足一足接朱雀尾,一足长花朵。整个龙体弯曲逶迤,巨大粗犷,在周围云气纹图案的衬托下宛若“飞龙在天”。
除了青龙,壁画上还画了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这正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四个神兽形象。它们法力无边,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神兽与灵芝、云纹等共同组成一个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的画面。专家将其命名为《四神云气图》。
《四神云气图》气势恢宏,绘画手法细腻,线条飘逸,内容上更透射出王者的霸气和随意,说明这座墓室绝非一般,壁画的主人一定有显赫的地位和身份。
通过对墓中出土文物的研究,这座古墓原来是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梁共王刘买的陵墓。而刘买的父亲梁王刘武则是汉景帝的弟弟。
在中国古人眼里,尤其在西汉人的眼里,人死后是可以升天的,寓意死是生的继续。所以,在《四神云气图》里,表现了墓主刘买死后乘龙升天、依然享乐的理想和愿望。
1991年,刘买汉墓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四神云气图》年代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
8、武则天金简
一代女皇的忏悔
1982年5月21日,河南登封县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王河村的村民屈西怀和几个伙伴到嵩山峻极峰玩耍。忽然,屈西怀在一个石头缝里看见了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片,他很好奇,取出来仔细看了看,发现上面沾满了泥土,用手一擦,这个金属片就变得金光闪闪,刻在上面的文字也清晰地浮现出来。
屈西怀拒绝了各色人的劝说以及金钱的诱惑,将检到的金属片上交给国家。文物工作者立即着手对它进行了鉴定。它是由黄金制成,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厚0.1厘米,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铭文写道:“大周国主武(音:照)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意思是说,大周国皇帝武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递上这枚金简报到,请求诸位神仙除去武在人间的罪过。
看着上面的文字,专家感到万分惊讶,这上面自称武的人难道是中国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女皇武则天吗?
经过众多专家的鉴定后,这个金属片的真实身份终于被揭开了,它的确就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金简。金简被发现后,人们不禁都有疑问: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金简?这个金简有什么用?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用了不少残酷的手段。然而,在她的晚年,武则天终于为自己在通往权势的道路上所做的事情产生了负罪感,后来听道士胡超说,做一枚金简把自己的罪过刻在上面,投到嵩山,祈求天神原谅自己的罪过,便可除却在人世的罪孽。武则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在嵩山顶峰做法事,向上天参拜赎罪,之后派胡超将金简抛在了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上。
金光闪闪的长方形薄片记载着一代女皇不为人知的忏悔心声,也为后人研究武则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实物证据。
9、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全世界仅此一件
北宋徽宗年间的一个夜晚,河南省宝丰地区的一个御窑场刚刚停工不久,一个黑衣人影突然闪进了窑场,在一个角落里开始挖坑,随后将一个大包裹小心翼翼地放在坑里埋了起来。
黑衣人就是宝丰汝瓷御窑厂的一位老窑工,他所偷偷藏匿的,正是刚刚烧制出来的绝世汝瓷。其中有一件名叫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瓷器,是件难得的稀世珍宝,是奉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之命特意烧制的。
那时金兵刚刚入侵,为了避免战火毁掉瓷器,也为了日后汝瓷重新点火烧制时,能有一些标准器物作为参考,窑工偷偷选取了几件代表性汝瓷连夜埋了起来。可他没想到,这些温润可人的汝瓷,一埋就是近千年,更埋藏了一个汝官窑的千古谜团„„
1986年春天,河南宝丰村两位村民正在自己的田地里犁地。突然,翻出的泥土中,出现了一个青白色的东西。两人赶紧扒开泥土,竟是两个青白色的瓷笔洗„„
随后,考古工作者在宝丰清凉寺村附近进行考古发掘。在发现大量汝窑瓷片的同时,也发现了传说中的那只周身散发着天蓝色神采的刻花鹅颈瓶。
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优雅大方,亭亭玉立,瓶身上还阴刻着折枝莲花的纹样。据考证,目前天蓝釉的汝瓷,仅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有四件,而天蓝釉汝瓷有刻花纹样的,全世界仅此一件。
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发现揭开了汝官窑的千年谜团,其清新秀丽的风格,突出了北宋时期自然简约的审美取向。关于汝瓷,自古就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的说法,汝窑天蓝釉鹅颈瓶流传至今,它的成分测定,也为已经失传的汝窑工艺提供了极高的科学依据。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我国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壶盖之鹤,既是莲上之鹤,又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 礼器之总的风格 与趋向,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这对堪称青铜时代绝唱的莲鹤方壶 “姐妹”,现两件件藏于河南博物院。1: 并蒂莲花劳燕分飞 莲鹤方壶 1923 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此壶原为一对,其造型和 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现两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它的发掘与保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23 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 历了两千年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经过发掘,“郑公大墓”出 土了完整的青铜器近百件,另外还有玉器、陶器等数百件文物,是中国当时空前的特大发现。其中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认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 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1927 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周折辗转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 业之路。有人这样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国宝免遭劫掠、破坏,“新郑彝器”又几经辗转,费 尽周折得以保存。1949 年冬,国民党政府指示“速将河南存渝古物运存台湾,行政院分令 教育部、河南省政府遵照办理”。仓促之中,莲鹤方壶等河南古物被打箱运抵重庆机场,马 上就要登机飞往台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如神兵天降,救下了莲鹤方壶!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即便如此,还有部分“新郑彝器”被运到了台湾。1950 年 8 月,河南省代表会同文化部代 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存渝古物。文化部代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缺、高近126 厘米的莲鹤方 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两尊莲鹤方壶分置两处。2: 青铜时代的绝唱 专家认为,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 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 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走向实证、系统、区划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 野资料。古人在宗庙祭祀、飨宴宾客、婚事丧事中都要用酒,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新郑出土的两尊莲鹤方壶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一个高 125.7 厘 米,口径横 31.8 厘米、纵 26 厘米。另一个高 124 厘米。莲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院 13 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专家告诉记者: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青铜艺匠对鹤的铸造尤为成 功,它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就会振翅惊飞。专家介绍说,高大奇伟、纹饰新颖、结构复杂的莲鹤方壶,堪称春秋时代青铜工艺的佳作。它是用泥土作模型,经焙烧,翻制陶范,零件分别预铸,整体合铸而成的。莲鹤铸在一 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二十莲花瓣预铸,再与盖的主体范拼合浅铸,双耳及杯、腹四角飞龙,颈前后蟠龙以及二龙足,都是预先铸成,再与器的主体合铸。这种技术始于商代,春 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莲鹤方壶是中国铸造工艺史上的杰出成就。有人说,莲鹤方壶唱出了一曲青铜时代的绝唱,因此,在 2003 年邮票《东周青铜器》 中,莲鹤方壶赫然位列这一套七枚的“国家名片”的首位。3: 鹤舞莲池,引领时代新风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 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变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有别于殷 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 新的气息。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 “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可
以看出,他这里所描述的,既 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所以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 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 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 象体现。4: 朝晋暮楚,体现文化交融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还向我们展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读过《春秋》经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形势十 分艰难。春秋中期以后,中原之晋,南方之楚,在文化上也各自形成中心,这也明显影响在青铜器上。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文化北传的第一驿站。楚地浪漫的风格,使许多受这种风格影响的器物具有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这种韵致 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反映在艺术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这件莲鹤方壶正是东周这一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
第二篇: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古朴凝重、气势恢宏。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万件,在站文物多达3000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隋唐及唐以后的陕西,以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没有文字,只有一座石狮和一副巨作: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后面向我们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最为壮观的部分——壶口瀑布,这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时期,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时期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接着发现的就是陕西地区的大荔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最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人类不断发展之中,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这时期的陶器——尖底瓶就是非常实用的汲水器。又因为在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比如说它的典型器物“人面鱼纹盆”,并且在大量的陶器表面发现具有规律性的刻划符号,而这些符号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到了后期,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奴隶社会。
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个阶段——周。周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是甲骨文,这里就展示了周的卜骨。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后来西周王朝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簋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当时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如果僭越就要受到严厉的刑罚。这件多友鼎就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它内部的铭文达到278个字,创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发现鼎内铭文数量最多的一次。里面记载着周厉王时期大将多友抗击猃狁获胜而受赏的“感恩”铸造。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圆地方”,所以秦半两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虽然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起义爆发。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的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这是一个枚晶莹剔透的玉玺是件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质地为田羊脂玉,上有螭虎形纽,四周装饰有云纹,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还有一件国宝级文物,鎏金银竹节铜薰炉,特别的九龙熏香炉,出土于茂陵,据推测可能是当年汉武帝赐给他姐姐阳信长公主和其丈夫卫青的皇家器物。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他于公元前138、119年分别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长安随之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经济交流中心。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是一枚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共26个面,其中有14个面上有印文。它的主人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他不仅自己身兼数职,他的女儿也十分有名。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炳三个皇帝级的人物,因此他有“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之称。
到了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坊。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这里展出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鹦鹉提梁银罐等等都是唐代金银器的代表,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于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国宝级文物,用一块世间罕有的缠丝玛瑙制成,此杯为模仿兽角形状,兽嘴作镶金处理,同时也是作为此杯的塞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这件是历博18件国宝级文物中唯一一件三彩器——三彩载乐驼俑。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上人们载歌载舞的生活情趣。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打马球图》。马球,也叫波罗球,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唐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陕西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的巨大惯性使得陕西的经济文化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因此,在宋明清这部分展厅,依然有不少精美的文物。宋明清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北方青瓷以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最为著名。这件青釉提梁倒灌壶就是耀州窑代表之作—,为国宝级文物。壶提梁是一只凤凰,壶嘴雕成一对正在哺乳的子母狮,壶的腹部满刻华丽的蔓草和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壶顶为双层柿蒂纹,象征壶盖,但不能开启,那么是怎样灌进水呢?我们将壶倒置过来就能看到,水需要从壶底的梅花孔中灌入,直至水从母狮口中外流时即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底虽有孔而滴水不漏,即采用“倒灌正流”的方式,这种精巧的设计实在耐人寻味。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第四篇: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原创)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坐落在大雁塔西北一公里处的小寨东路上,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63平方米,是我国目前第一座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它于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
历博为大型仿唐建筑群,整体建筑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博大精深,别具特色。采用“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又不失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历博采用空间布局,积形成势,以黑、灰、茶为主色,具有浓厚的水墨意韵。
馆藏文物37万5千件,其中陕西出土的有11.3万件,国家一级文物819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0平方米。以青铜器、历代陶俑、唐代金银器和唐墓壁画最具特色。馆内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六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学术报告厅。因此,历博享有“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 美誉。
陕西历史博物馆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陕西古代史陈列是历博的基本陈列,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分三个展厅,陈列了在陕西发现、出土的文物珍品3000余件,形象系统的展出了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介绍了陕西的重要考古发现及文物。由于中国历史上在陕西有十余个朝代历时1500多年,陕西古代史便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博物馆里参观。走进序言大厅,我们便可以看见三张巨幅照片和一尊石狮。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原,它们是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陕西历史文化的摇篮。大厅中央屹立着的巨狮,雕刻精美,造型宏伟,气魄弘大,堪称“东方第一狮”。它原本立于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顺陵前,被誉“顺陵石刻祖师”。狮子雕刻由阿富汗传入我国,此狮不仅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意义非凡。整个序言大厅无只言片语,故称“无言之序”。
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便是历博的核心内容,陕西古代史陈列,大家先随我进入第一展厅,这里展出了从史前到秦代的历史及文物。首先看到的是从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的史前时期。陕西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陕西呈南部山地腹地狭长居间的地形,在经历了沧海寒暑之后出现了最早的人类,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是目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距今约20至18万年前的大荔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陕西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饿姜寨、半坡、北首岭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半坡出土的陶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还有石球、人面鱼纹彩陶盆、尖底瓶都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智慧,还有重大文字艺术价值的半坡刻画符号是中国汉字最早的萌芽;还有最早的农耕用具,石斧。距今4900至4100年前的龙山文化已经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而距今4700年前的黄帝,是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杰出领袖,他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是周,涵盖东、西周王朝及周族和周方国的历史。周族姓姬,祖先后稷名弃,被称为“谷王”。周族时期被成为先周文化,有中国最早的高粱(碳化),占卜用的牛肩胛骨。公元前16世纪,周族被商朝承认,封于周原即扶风、岐山一带,后形成周方国,首都为周原,此地为最早的青铜器出处,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此地还出土了刻有小如粟米文字的卜骨,为我国最早的微刻实物。公元前11世纪,西周灭商,建都丰、镐,因为周人以农耕闻名,而商周时期又称“青铜文化”,西周就是以农立国青铜文化而著称。较为著名的有柞钟(西周),蛙纹钺(商)及周代圆鼎。鼎最早为炊煮具,后变为礼器用于显示主人的身份,当时有天子九鼎八簋之说。西周的刑罚也等级分明,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这件青铜制的它盘就比较特殊,它的支脚是被施了刖刑(即砍去双足)的奴隶形象。还有牛尊,体形作牛形,膘肥体壮,背上开口有盖,造形别致,富于美感,是盛酒器,它充分显示了西周青铜文化的水平。
继周后,秦朝出现了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06年,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属地在雍城即今凤翔一带,后立雍为都城。在雍城宫殿遗址中出土了迄今我国最早用于连结房屋木构架的金属建筑构件——金缸。公元前350年,周亡,秦迁都咸阳,兴建咸阳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始皇继位后,利用10年时间征战吞并六国,统一中国。他在位期间统一了文字、度量衡、法律、车轨、货币等,对促进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处展出了量具两诏铜椭量,秦代统一后的货币——秦半两,酒具鸟盖瓠壶都具有代表性。在咸阳宫三号殿遗址发现了我国已知最早的壁画实物。同时秦代也已经出现了铬盐氧化兵器的技术,比德国人发明此技术早2000年。
现在大家请和我一起到二楼的第二展厅继续我们的历史之旅。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的汉代呈现了天汉雄风,照耀东方的景象。这件是1968年在咸阳原距刘邦长陵一公里处发现的,它通体晶莹,螭虎纽,四侧刻云纹,印文“皇后之玺”,经考证这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的印玺,是珍贵的汉代皇后玉玺。这盏铜雁鱼灯,是我国最早的环保灯,它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外形优美。再往旁边还有鎏金鎏银竹节铜熏炉,已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是我国汉代金银器的代表。还有汉代货币——汉五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瓦当;在汉代已经开始盛行使用铜镜,推动制镜工业在汉代发展起来。此处展出的“马蹄金”是我国铸造最早的纪念币。
公元202年至公元589年是民族大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便为隋唐盛世打下了根基。这里展出的铁蒺藜(马刺),不管怎么扔都是三尖着地,一尖向上,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这枚多面体煤精组印的主人是一名叫独孤信的鲜卑族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朝代的皇帝,一个为鲜卑族,两个为汉族,如此尊贵的老丈人,历史上可谓是绝为仅有的。此印共26个面,有正方形、五角形,其中14个面上都有字,显示了主人身份的与众不同。还有这个时期的陶俑、武士俑及镇墓兽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然后我们到对面的第三展厅看一下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后,我们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隋唐盛世。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唐气象,兼收并蓄的风貌。公元581年,隋立国,第二年营建隋大都大兴城,此城由鲜卑人宇文恺设计并主持建造。后来唐代在其基础上兴建了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宫城、皇城、外廓城三大部分,气势宏伟,整齐划一。整个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人口达100多万,它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北京城的1.4倍,明长安城的9.3倍,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它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商业活动也频繁。唐代的流通货币“开元通宝”不仅具货币用途,它也有长度和重量的功能,十个排开为唐代的一尺,十个一起为唐代的一两,相传上面的字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唐代的手工业水平发达,此处展出的三彩驼载奏乐舞俑和三彩女立俑、三彩陶马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的色釉陶工艺品,它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色彩斑斓,极富艺术效果,由于其流行时间较短,故而非常珍贵。唐代金银器的制作精美也是唐王朝的标志。在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三百多件金银器便是最好证明。此处展出的舞马衔杯银壶,它是金、银合做的,马姿栩栩如生,银壶雕琢精美,已经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由于唐玄宗李隆基常在自己生日时送文五百官铜镜为礼,因此刺激了唐代制镜业的发展,此处展出的孔子问答镜、八卦镜等式样新颖,纹饰图案活泼多样,是唐代铜镜的珍品,有着“清腋王铜华以为镜,莹光如水照佳人”的称誉。
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在此处展出的由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客使图》、《打马球图》,可看出当时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外国使臣频繁来访,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辉煌。最后我们看一下这件兽首玛瑙杯,它是利用玛瑙的天然纹理加工而成,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头部为牛头羚羊角,嘴部镶有金帽,具有浓厚的中亚风格,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历博的镇馆之宝。
公元980年至公元1840年的宋元明清时期陕西已失去京都地位,但西安仍是封建王朝屏障中原的西北方军事重镇。虽然没有隋唐时期的文物多,也出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宋朝的铜质象棋子,数量和名称与现在象棋完全一样。象照片一样记录事实的宋代画像砖,还有铁板幻方,是我国数学上应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实物资料,以及明代丈量土地的记录,叫鱼鳞册。最有价值的应属北宋耀窑的青釉提梁倒灌壶了,它没有盖子,提梁雕凤,壶嘴绘刻狮子,底部中心有一五瓣莲花孔,灌水时需倒放,灌满后水自动从壶口流出。它巧妙利用了物理原理,是宋代瓷器中难得的珍品,已经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外还有明景德镇的紫金釉描金执壶,亦为国内绝品。
第五篇: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2019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2019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19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猪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我们今天参观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我们半个小时后在门口集合,前往下个景点,谢谢。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