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必要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从古代的孔子、墨子、孟子,一直到近代以来的洪秀全、康有为等,对社会和谐都有过不少描述。在西方,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也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并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提出并积极探
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融、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个阶层人民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力量。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包括三个层面:
1、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2、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
3、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
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2、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应当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要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一方面,应当继续鼓励人们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应当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三、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共生共荣。一方面,在自然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
当今世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它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发展模式,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
生产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
我们只有把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回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才能和谐共荣。我们要抛弃那种统治自然、主宰自然的错误价值观,确立面向未来、面向子孙后代、回归大自然的理念。遵循大自然规律、促进大自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的根本做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协调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具体细分为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①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其它方面“和谐”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促进人的个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执政者最重要的工作和责任。尊重每一个人、给所有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办法,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做到人情人理、耐心诚恳、潜移默化,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第二、人与人的和谐还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所以我们还要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②社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社会内部环境的和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和谐与发展。我国现在的“和谐”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和谐,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执政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每一个公民自觉地参与并做出积极努力。
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包括各国家之间、各宗教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要主张通
过各种外交途径努力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宗教之间真正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相对和谐关系,更要全面、深入地融人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与世界经济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这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四、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创建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时,大学生因其年轻,阅历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定,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深刻地认识、了解和掌握,少数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给社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危及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正确引导到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顺利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基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素质的均衡性发展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施展空间和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的提高,除了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中国共产党只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就一定能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鄢本凤.《大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黄唏建,郑黎芳.《和谐社会与大学生》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浅谈大学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大学生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就大学生如何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值观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构建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下面我就大学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任务。
从国家层面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即国富民强。民主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然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表现与核心价值。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
从社会层面来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平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 保障人权。公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法治不仅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且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理念和生活方式,即法治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精神和行为。
从公民层面来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敬业是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正确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规范。友善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基础,更是推动祖国统一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个倡导”是关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的完整整体。它告诉我们国家要推行什么,社会要奉行什么,公民要遵循什么。没有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不会有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样,人人都有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构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关系,国家也才能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
二、加强教育引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抓手
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动态的、不稳定的状况,有不少的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矛盾和困惑,迷惘和彷徨,迫切需要给予正确的导向和帮助。如果放弃或放松教育工作和导向作用,很可能使大学生受到错误的价值导向,从而选择错误的价值取向。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在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客观理性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把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融入课堂学习中,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所以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教育依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围绕三农问题、教育体制、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等主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刻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营造舆论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社会舆论是一种控制社会生活的外在价值力量,它能够造成一种道德氛围,无形地控制和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言行,因而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情感旨趣等发挥巨大影响作用。高校要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内有线电视、标语、板报传媒,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舆论强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蕴涵的魅力,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校园网要通过建立专门的网页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通过QQ、短信、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微博、微信等途径,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范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传播接受。
五、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形势报告等,如有的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是对学生品德行为素质方面的综合考核。加强了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教育的内省与行为的自律,活动效果显而易见;有的以高校读书报告会为载体,打造学习型团学组织,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营造了书香氛围,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和美感;有的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话剧、小品、红歌会、书画展等专场)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展现了人文魅力;还有请英雄人物和改革带头人到学校做报告,开展人文素质系列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都可以让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六、制度建设是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政策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普适性,规定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是“实”的手段。没有制度的支撑,任何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成为空话。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是要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使其成为大学学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党员民主评议和学生干部考核使用的重要标准,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交往实践的价值标尺和评判标准,让其真正能够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合理生活方式、健康交往实践中发挥价值引导。将制度的“刚”与核心价值观的“柔”相结合,做到“刚柔相济”,用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畅通作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出版社 2014 [2]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3] 刘月珍.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黑河学刊,2013(09)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理解
对于现在的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当今我国的政治局面,多了解一些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容
在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当代中国的正确发展道路,更加紧密地团结13亿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共同奋斗,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它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不仅仅是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直接翻版,更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重演和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它将从理论上指导当代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2 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面旗帜,既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又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理论指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总结了过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将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到它的范畴之中,合理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体概括的难题。
2.3 时代意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机遇与挑战、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根据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意识,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为我们指清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从根本上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解答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当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为人类寻求社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从而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独特价值和世界价值的有机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深化显现,它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面貌,改善了十几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推进了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科学发展;它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积极谋划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更迭;它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大事,在抗击自然灾害、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举办国际重大赛事、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和效率。“这一切已经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初步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要性,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誉,预示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未来。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关键所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关键的核心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把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把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把让13亿人民实现小康、缩小贫富差距、过上幸福快乐生活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景,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所在,把加强党的先进性、信赖性建设和制度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第二篇:毛概论文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任务出发,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全党面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一方面,应当继续鼓励人们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应当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我国社会正在飞速发展,肯定了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但是,同样也面领着各种不同利益阶层的整合与分化,因此,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利益诉求,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重中之重。
1首要任务便是在分析与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所面灵的矛盾与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各方面不同群众的利益。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的公平与正义,保障人民财产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同时加强社会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积极实施就业政策,保障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劳务关系的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理念,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孩子上得了学,上的起学。
2.要深入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注入活力。
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指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人民,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做出积极的努力,散发自己的能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跳动积极性。
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便是营造社会主义经济的和谐,公平和公正。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了一个私有化的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开始两极分化,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这就成了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我党必须利用政府职能,在众多利益阶层的诉求中,寻找平衡点,整合利益资源与利益阶层,分化两极矛盾,分析并解决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要做到公平,无论私有企业,国有企业,亦或是外资企业,税收的公平化是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开始。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调整不合理的收入,改革一些列不平的的经济体制,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同们应该加大大家腐败群体和灰色收入的力度,解除广大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也可以普遍的,不断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4,建设和谐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基础,巩固和谐社会。
社会道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应,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依靠于全社会,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前提下,整合资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原有体制中的缺陷,建立人才队伍,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以此来推进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 到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的历史 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全党同志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构 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 我们党坚持 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必然 要求,是我们党 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 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第三篇:毛概论文《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9阿语1班谭超08161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将就这两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多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主要是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归纳出来的。
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界定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同时,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既然社会和谐是一种属性,它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其他类型和谐社会的区别,最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征上。胡锦涛同志
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点包括:一是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协调各方利益;四是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社会充满活力。五是改革择时有序,法制逐步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要正视,要清醒,更要采取积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
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能有今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中国更美好的未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稳定就没有和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四篇:毛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 概 论 文 《时代的呼唤》之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班级:12动画2班 姓名:肖
艳 学号: 12311505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姓名:肖艳
班级:12动画2班
学号:123115053
摘要:战争的年代李我们渐行渐远,每次回看抗日战争的纪录片,我的心里总有不小的震撼,战争的惨状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看着视频中老人们回忆的那个年代的悲惨生活而老泪众横的场景,我的心中一阵酸痛,我们一定不要历史重演,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们在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论述:1.和谐世界的相关内涵。2.世界上存在有关扰乱和谐的不稳定因素。3.中国为促进和谐世界做出的贡献。
翻译:The war years Li us further away, every time back to see a documentary of Anti Japanese War, my heart is not a small shock, the horrors of war is that we live in a peaceful era cannot feel miserable life, and tears all the crossscene at that time the old memories of watching video, my heart burst pain, we must not repeat, we w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The harmonious world is the proposed system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based on the view of global political ethics,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a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 this article, I will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the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2 of the world the existence of unstable factors disturbing theharmony.3 Chine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world.关键词:和谐(harmonious)、构建(build)、内涵(connotation)、贡献(contribution)
一、和谐世界的内涵(The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
1.和谐世界的提出
自从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会谈,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和平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的理念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中。
2. 和谐世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和谐世界的历史文化来源,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提根基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是指和谐、和睦、和平。“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人们只有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做到“天和”“地和”“人和”的统一才能创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3.和谐世界的政治内涵
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的理论,不仅仅解决了中国发展的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的角度,而非仅仅狭义的站在中国的角度。中国提倡的和谐世界理念才是真正为世界政治体系建设服务的有效理论,自会得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实现各国的和谐相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和谐相处,实现国际关系和谐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程。
二、世界上扰乱和谐的不稳定因素(Unstable factors disturbing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然而依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威胁着人类社会和谐地发展,其中不稳定的因素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人类自身的因素和自然因素。
1.人类自身的因素 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邓小平提出了“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战争的理论。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在冷战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所以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②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造成世界不稳定因素的重大原因之一。它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的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者社会,特别是无辜平民为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活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美国民航飞机,并利用这些飞机为武器,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造成3000多人死亡。我国反对恐怖主义,包括“东突”恐怖势力在内的各种组织形式的恐怖主义。2.自然因素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不刻发生的,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人类所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印度尼西亚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150多万人流离失所。2008年5月21日。中国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自然灾难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时不刻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为促进和谐世界参与和作出的贡献。(Chinese to promote harmonious world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1.面对自然灾难,中国的贡献
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国政府总是及时对受害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同时中国民间也发起一系列的募捐活动,在灾难的现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写着china字样的大本营,使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着。2.中国为世界的稳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为周边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为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在政治上树立中国守则,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疑虑,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在中东问题上,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通过政治谈判建立互信,解决中东问题。中方坚持劝和促谈,积极参与中东问题,通过援助、支持、谈判等方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认真履行和平责任,多次参与中东的维和行动。
在朝鲜六方会谈中,中国始终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反对武力解决朝鲜核问题,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非洲维和行动中,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迄今为止共派出1500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协助解决地区冲突和缓解地区紧张局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明确地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概括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四位一体”,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实事求是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积极性,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总结(Summary)构建和谐世界是每一位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永远的愿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奋斗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为和谐社会而奋斗的目标,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我相信和谐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六、参考文献(Reference)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 党建 2005年第3-4期
[3]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刘云山 人民网2006年10月24日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
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
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
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
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
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
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
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
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
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
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
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
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
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
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
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
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
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
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
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
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
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
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
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
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
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
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
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
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会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3.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有的群体性事件组织化倾向明显。此外,由于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引发了一些意外事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对党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