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笔记及反思[定稿]
《中国新教育风暴》
------学习笔记摘录及反思
利用假期,我阅读了王宏甲先生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这不是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而是关于课程改革的报告文学,在阅读中,许多教育纪实,让我深思不已。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明白了目前教育的缺失是什么,理解了为什么教育改革总是那么难,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方法。下面摘一点我特别受启发的片断在这里,顺便把我的感受也写在后面:
‚成功的学生往往有其共同点: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因成绩处于班上的领先地位,被表扬被激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终于走向成功。‛
做家长的如何让孩子早期成绩领先?千万不要以为王宏甲先生在鼓吹补习班,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让孩子走进正螺旋,如何避免掉进负螺旋。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和保护自信心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且必须用心去做。
‚你先从一本课本的目录复习起,一门课就好比这一棵树,目录里的每一章都好比树的一个分枝。每一章里还有小节,这些小节就是分枝上更细的分枝,树叶都长在这些细枝上。每一棵树,树叶是最多的,要记住这么多树叶太难了,你复习时先把这些树叶通通丢掉,不去管它。这起码就把难度卸载了一半。‛ 知识是一棵树,它有自己的生命系统,可是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死记硬背就是只要叶子不要枝干的教学方式。还有,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有多少是可以不需要学生学的,可能很少有老师认真去思考、用心去甄别。以往我们的教学观念是:油多不坏菜,技多不压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们从来不相信僵死的知识会堵塞思考、探究之路,可王能智老师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并非如此。
‚别忘了,不是要考第一名,是考北京市中考上线的最后一名。‛
这是他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儿子说的话。让孩子的成绩只要排在‚孙山‛之前就行了,这是多么理智的定位,而合理的目标定位给孩子带来的是信心,是希望,也是动力,所以他的儿子最后考得很好。
我们呢?争第一是所有孩子的目标,于是除了一个孩子,其余的都是失败者。
‚就在美国教育致力于培养顶尖科学家时,美国的科研人员却越来越多投身产业,走向市场。最典型的人物即晶体管的主要发明人肖克利。‛
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先学知识后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者有了心得再去找理论支撑。
‚有人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任何人学习新知识都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教育所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新的理解,才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是说,学生们听的是同一个东西,得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产生这‘不同’,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起作用。‛
我们也天天谈建构主义,却总喜欢把原理弄得那么深奥,让人觉得简直无法操作。这位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人,却轻轻松松地理解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尊重学生的基础,促成个性化理解。后面他还谈到了王能智等老师们的教学本质,也是一语中的:探究,综合。因为他认识到,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常规教学里就有探究活动,要在全部教学中同时包含接受、体验、探究三个层面的学习。犯错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探究就是‚试误‛,在错误的判定、分析、纠正中获得真正的理解,没有体验错误,就只能得到错误,因此要善待错误。
‚老师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新世纪的教育,即使在中小学领域,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
谁都会承认,老师不可能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那么,学生的知识来源还有哪些?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这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问题。
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首先,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运用新课改的新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我们要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都要上一个台阶。
为了我们的孩子学习得更加愉悦,为了给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推进新课改,我们义不容辞。让我们共同进步,从基础教育做起,扎扎实实,将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第二篇:《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最近读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连载教育专著,让我深思不已,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以前对关于教育的书籍虽然读的比较少,但是听到的评论、建议却也不少。根据自己上学的经验,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急需要改革,而且其过程、道路将还会非常漫长、曲折。
本书十分全面、真实的表现出中外教育的明显差异。
最经典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觉得相对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的能力。
中国教师:要求学生上课“绝对的安静”,教师的从容干练,学生的踊跃回答,简直无懈可击,完美至极。而外国的教育学者:对这一做法现象很“不理解”。这只是老师的表演,不是课堂;老师的完美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无异于取消了学生学些能力的获得。
不只是教师,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父母:“儿子,要听话,上课认真听,不要说话,不要做小动作。”外国的父母:“要说话,要动手,说做并用。” 就这两种现象的对比,就足够表明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大家觉得孰对孰错呢?或许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但我们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应该有的是独立思考、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应该去引导、启发,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者。
其次,是阳光的心理。
信心远比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中国的教育,看似严厉、督促上进的批评指正,实际上一次又一次在心理上给学生严重的打击,收获的只有挫败感,毁掉的是自信心。这样一来,就为作者书中的“豆芽菜——个子高了,戴着眼镜,自信心不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中的最有力的保障,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客服困难,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愿望的最强烈的精神支撑。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都重要!饱受批评的孩子内心大多比较伤心、自卑,很可能导致厌学。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竟有如此大的有不同。因为新西兰的“阳光式教学”给了学生高度认可和激励,使秋安意识到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逊色。自此,秋安就信心大增,喜欢学习,一考就能考好,一好就受表扬,就有成功感。一次次强化成功感,一次次成功又强化了自信心,这样,这个学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正螺旋状态”,这就是上升的状态,就步入了成功的轨道。反之,一个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被理解,总是遭到嘲笑和批评,那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挫折,对自信心、对学习兴趣都是打击。例如,秋康。一次次打击,就必然造成厌学,必然没有自信,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这就是下降的状态,就会产生失败的学生。
自信心可以使人藐视困难,战胜邪恶,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我们一直以来所尊崇、实施,全力经营的经典教育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个答案似乎不尽如人意。
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不管怎么说,清华、北大很棒。”
“但没有新西兰达尼丁市的奥塔哥大学棒。”
“何以见得?”
“那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搞生物工程的学生还没毕业,英国、美国的企业就到那儿争着预订毕业生去了。”
美国、英国的那些学生,别看他们少年时学得不深,在中国一道小学二年级的问题,他们五年级的学生为自己可以回答出来兴奋不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20岁以后的他们,一个个信心十足,就像猛虎出山,扑向世界。
而我们却个个像“豆芽菜”似的!
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项竞赛,屡屡获得最多金牌,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以此为傲。这与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学得深,欧美学生学得浅有关系,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确很棒。可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包括那些最拔
尖儿的孩子在内,在他们成年后,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呢?
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人唤人千声不语,货唤人点手就来。”事实也的确如此,你说你的教育好,讲了一千遍,人家可能没反应,可是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都抢手,不用你吆喝,人家就奔你来了。这也应该是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吧!而且,在中国很吃香的人里面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海归”。
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一定教育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已经足以说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致命的缺憾。
看完这本书,我对我们中国的学生不自觉地心生同情,新中国是早就成立了,可我们的学生还要继续顶着三座大山: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社会压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高瞻远瞩地看到了高考。接着就是让孩子拼命地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位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计划,竟“如此周详”。
周六上午,送孩子去一个加强班学数学和英语,时间是8点30分到12点。而自己一直在外面等。
孩子12点下课,他一出来,就带他到附近饭店吃点儿东西,接着就赶到下午2点的另一个班去。
下午还上数学和英,直到2点到5点。”
这一天的课就该结束了吧,可是还有。
还是在附近的饭店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带着儿子到钢琴城学钢琴。星期日上午让儿子写作业;下午上“家教”,还学数学。
接着又开始了周一到周五的“学校的战争”。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会比我们这些已经完全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并且在不断拼的大学生还要“忙”呢?
他才读小学五年级啊!
现在,像家长下岗,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都可能会给一个初中生带来压力。这是不是有些夸张,甚至到了上课有压力,吃饭有压力,下课聊天还有压力,做睡觉都会不自觉地醒来的地步,压力简直无处不在。
你肯定会很不解,怎么聊天吃饭都会有压力!可事实上,这是真的。
某同学的对话:“我其实并不喜欢流行音乐,但我买了很多流行音乐杂志,而且每期都很认真看。”
“不喜欢,干吗还认真看?”
“为了聊天时和同学有话说。如果别人说起来我什么都不懂,就没人愿意和我聊天了。”
在家里,吃饭都很不自在,父母一句“不要说些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话”就让孩子感到十分压抑。很多孩子都不想回家,尤其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一回到家,父母就问:“考得怎么样?”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鼓励。
一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怎么会?
比如父母说,“考不好没关系,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而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她进去学习。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公布分数的初衷也是一番好意,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嘛!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羞辱。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谁无自尊?在西方国家,分数是被当作个人隐私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打过分数的试卷或作业时,总是扣着放,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本人手上。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说:“这和国内太不一样了!这让你觉得你被人尊重,而且考砸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下次考试的时候,你还可以和别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公布分数,会让你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甚至永无出头之日,真是太可怕了„„”
学生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学就意味着倒退?如果连高中、大学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根本用不着谁来专门告诉他们学习有多么重要。
“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孩子。
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很具体地规定了课本里哪些要“识记”,哪些要“理解”,哪些要“运用”。中考、高考,就连考研都是按大纲出题,教学就要以此为依据,复习以此来备考,老师不敢有疏漏,学生更不敢放松。虽然,近几年强调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学大纲》里需要“识记”的内容却仍然很多。
应该承认,如今考试的方方面面也在改进,比较灵活的考题也在增多,老师
们为对付灵活题,不得不加进新的应对内容。如此,减的不多,加的却不少。一次次的演习性考试,俗称“做片子”,就像防空警报频频拉响,让你紧张得要命!大量试题来不及细看就要迅速做出判断,只要有几道题卡壳,你就心惊胆战,眨眼间分数就下去了。中考、高考一卷判前途,考不上你就完了!
大量的知识压得孩子抬不起头来,题海要把他们淹没了,没有人会对许多答错的试题兴高采烈。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大量厌学的孩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难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
很多学生经常逃课去网吧或者把自己所在房间里上网。我不认为他们是真的那么喜欢上网,离不开网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寻求、尝试和父母沟通希望能被理解失败甚至失望后,如果在老师那里还是不能解决学习、心理上的困难的话,网上的陌生人就自然地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网上的朋友虽然无话不说,但那是虚拟的,真有事也不敢找对方帮忙。现实中的朋友,则怕受他的伤害,又不敢畅所欲言。
现在很多学生都因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现象。
应聘上了某学校的一名心理教师讲,他们全校各科教师都是多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校领导不但给她配备了单人办公室,还配上沙发和电脑。她得到的是独一无二的环境。
“学校给我这个环境是为学生考虑。”
学生心里积压着许多隐秘的话,跟家长、跟班主任都不便说,更不能在大办公室里说。这就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环境。只有在这里,可以一对一地跟心理学老师说,配上沙发,有助于进一步让学生放松。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学生学习,不仅起了反作用——厌学,还让学生心理上承受本该没有的压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放弃国内的大好前途,宁愿在国外过着十分平淡甚至拮据的生活,也要让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
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型势在必行,而且要从根本上变革。
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
和经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埋伏着双重困境。
在这双重困境中,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重点强调并颁布了“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然而,“减负”只是从最基础的教育开始纠正拔苗助长的弊端。我们今天还面对着第二个更重大的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探索并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教育模式。这就不仅要解决“减负”问题,还要解决在新时代怎样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家长们该做什么?您已看到,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却自动给孩子“加压”。学校停止了双休日的“补课班”,社会上便涌现出各种“加强班”。当前媒体较多报道的“成功的孩子”,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中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孩子。很多家长们就用此激励自己孩子,更加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加强班”,其实是在花钱加强一种过时的学习方式。新教育正为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日益展开更为科学、更有效的成才通道,需要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会吗?社会上以此养家糊口、以此为业的培训师们会“退隐”吗?一切新旧更替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机遇期,若能对世界教育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结合中国实际,顺应时势,机遇就会离自己更近。
希望早日实现我们“推行已久”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虽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困难重重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意识中时,那就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奋发图强,希望就一定会实现。
第三篇: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至今,我读了好多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王宏甲先生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部大书。这是2004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读完《中国新教育风暴》,我的头脑也如同经历了一次风暴,使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同时面对现实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反省。为什么在我国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 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们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地提出减负,但实际却在不断的给学生增负。孩子从小失去该有的天真,烂漫,活力和创造。课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新课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只有在不断学习,总结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够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怎样去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学习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一样的研究、探索、创造的过程,感受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充满信心,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我们的老师也是人,一个很平凡的人,不是神,面对五六十个活蹦乱跳的学生,既要质量又要素质,确实难为老师。但再难,也要克服,没有任何借口地朝着学生的正螺旋状态而努力。我们正在改变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法,学会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同步成长。因此,现在从我做起,学会欣赏学生在其中的表现,哪怕用一句话,一个微笑,就能筑起学生的自信,搭起学生获得成功的阶梯,步入正螺旋状态。让我们为今后培养的学生个个有自信,人人都成功而努力吧!
王宏甲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从他的简历我只知道他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前他写的两部在全国特别有影响的书《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我没有看,真是憾事。我为这位对中国教育非常负责任的态度而感到自豪。笔者是一名在农村偏远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发达地区学校摸爬滚打十六七年的普通老师,不能说深知我国基础教育,也可说知之一二,特别是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在许多网站论坛上,我也多次思考过这些问题,对中国当前的改革也一直叫好,但这一切都无法与王宏甲先生相比。因为王先生是从1995年就开始对我国教育现状和世界教育大趋势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度思考,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读这本书,好多感人故事,让人激动地流泪,让人激动地不得不好好面对现代的教育,用新的观念改革当前之教育。
这本书,可以说博大精深。作家用每位老师都能够读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向我们介绍我国教育先行者走过的路。笔者在读师范时,就开始硬着头皮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硬着头皮读最后发展到爱上读这些书,但一直到现在读教育理论书最让我头痛的是那些难懂的词汇,让人费解的句子。这本书,没有一个字、一个词是这样。老师不必担心,这本书会把你带入真正的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殿堂。新课程改革四年了,一些老师仍是老样子,理解不透,读这本书,一定能够产生一种震撼,让我们的头脑清醒过来,在这个新起跑线上奔跑起来。比如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甚至百年,而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先行者王行智,但他并没有拉动整个中国教育全面重视探究性学习,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问题还是非常多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我国出版了这么多的教育书,而真正倡导,全面科学解读探究性学习的书,特别是解读中国几千来的探究情况的教育书很少很少,而好多老师又不怎么主动读书。再加上当前还比较落后难以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评价,自然导致好多老师还没有真正爱上探究性学习,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充当传统的角色。而王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全面的感受到探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中国近百年来并不是没有探究,感受探究性学习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缺失,感受到这次课程改革,其实是以风暴的方式要求老师必须接受探究性学习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是对中华民族整体素养负责的理念。
王先生在书中还用了相当多的笔墨述说着“综合”,述说着中国在艰难的走着“综合”路。但从这书中,我读到了希望,读到了综合是必须的,综合才是适合中国的。但现在的综合仍然是问题多多,这也许是我们的分科教学的惯性所至,也许是我们的老师的素质跟不上„„但我们坐在屋中所想到的原因都无法与王先生大量的调研结果相比,从王先生的书中,可以找到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许多人士,比如官员、老师、家长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综合”,“综合”一词出现后,好多人的论说其实就是一种没有实践过的乱谈。“实践后再说”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理念,但现在好像好多人习惯于实践前的反复论证,并用“教育是不能失败的”来阻止前进的脚步,事实上教育的失败是正常的,但绝对的失败是不存在的,即使灌输式教育也不能说全差。西部贫困地区,师资特别缺乏,但那些新上岗的老师不也照样在实践中育出了成功的孩子?虽然反复论证是有好处的,但时间是不等人的,孩子们是不能等待着所有成熟论述产生后在去学习。世界上任何一个教育理论的产生,几乎没有一个先反复论证、多年单一思考才去实施的,孔子、陶行知都是从实践开始的,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从实践开始,好多人士为什么要阻止老师实践呢?教育是一门非常强的实践性科学,没有大量的实践根本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没有大量的躬身实践,师生的整体素养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实践,师生永远也感受不到教育给人类带来的幸福。
《中国新教育风暴》在这个时候走进来,是当前从事新课程改革工作者的一件幸事。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的方向就不会错,我们就能够凭借新教材让生存于21世纪的孩子包括老师更能健康的发展。今天,我们大谈科学发展观,读这本书,其实能够校正我们昨天的错误,让今天与明天走得更好。
第四篇:《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威宁县第一小学
马江
读完该书,我的头脑也如同经历了一次风暴,使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为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事实和透射出的智慧和远见所吸引,所震撼,同时又面对现实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反省。
为什么在我们领导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美国专家称:中国学生是世界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可以预测,20 年后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会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国专家称: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一定赶超这个超级大国,但20年过后,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测都错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落后了.试想一个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这个聪明又勤奋的民族,为什么却出不了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其实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起点上已经输给人家了,而且输得不知不觉,但后知后觉尚可亡羊补牢,迎头赶上,万万不可做不知不觉的愚者,错失历史发展机遇.一旦错失,将会付出沉重的的代价,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这一点.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的教育作出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靠的是知识,创造和核心技术,谁占领了新科技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最大的发展,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因为核心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是买不到,而科技的发展有懒于教育的发展.面对这场全新的教育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们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地提出减负,但实际却在不断的给学生增负.孩子从小失去该有的天真,烂漫,活力和创造.我经常想:孩子从小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这给他将来的发展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呢 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这种过重的负担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而已.,无多大益处,弄不好反而得消化不良症.理想和现实永远是矛盾的,如何化解,减少这种矛盾,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这场新教育革命的到来,正开辟出新的成才道路,改变着我们根深蒂固的陈旧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课程和评价体制,但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如何应战 ?又作了些什么准备?
课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新课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新教师.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这发展应包涵四层的含义(1)这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2)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侧重于智力上的片面发展,更不能以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劣,还应该包括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都方面的发展.(3)这发展是一种个性的发展,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持这样一种观念: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之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4)这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效果会在他今后很长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体现,不仅仅以分数的获得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终点.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回顾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化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实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的班级就是自己实践探索的基地,作为一个老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加以用心设计,并在课后不断。
第五篇:新教育风暴读后感(精选)
解放学生思想,放飞学生心灵
——李国杨
步入金桥学校已两个多月,深深折服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建设,学校组织了共读一本书活动。《新教育风暴》与大家见面了。
王宏甲先生融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为一炉,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阅读世界。他对于我国教育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前沿。读来有种茅塞顿开之感。他分析了国际教育思想的变更,我国教育制度的变化,剖析了我国教育的现状、误区,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对教育理念的探究。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展示让我们这类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有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的感觉。
《新教育风暴》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理思想、理念,对我触动最大的便是其对探究活动推崇及给孩子减压,逆恶性循环为正螺旋的解说。这与魏书生老师的乐学思想不谋而合。也与我校还课堂于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理念颇有相似之处。我认为这三者都有的一个共性就是“解放学生思想,放飞学生心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提“解放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经济,科技的发展相比,我们教育界思想的解放却相对滞后。教师一直作为课堂主导,“满堂灌”现象一直在延续,教师的绝对话语权没有多大变化。王宏甲先生从美国的弯路,教育界的革命两个角度向我们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探究性活动的成效这一铁证向我们宣布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通过“正负螺旋”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乐学的重要性。新西兰教育的吸引作用无疑是对国内教育现状的莫大讽刺。“解放学生思想,放飞学生心灵”,势在必行。
“解放学生思想,放飞学生心灵”并不是减少知识的传授量,单纯降低知识的难度,而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我学会”。而所有一切的基础是学生对于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同、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去学、去探讨、去查阅、去请教。没有了强迫,也就丢掉了思想包袱,丢掉了无形的压力。一切以兴趣为主导,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这种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效果比被灌输效果自然要强很多。
认识了王宏甲,认识了《新教育风暴》,也就认识了我国的教育现状。这对我们提出一个艰巨的任务,为改变我国教育现状而努力,以还孩子以快乐童年为己任,将“解放学生思想,放飞学生心灵”作为奋斗目标。我知道这需要我们万千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但我愿做这教育溪流中的一滴。希望我们共同勉励,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