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
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事——侍奉宦——使„„为官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
第二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仇雠chóu苑囿yòu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5.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翻译全文。(略)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4.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翻译全文。(略)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练习二(知、复、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1.检查作业
答案:知(1知道;2感到、觉得;3主持;4通“智”)复(1繁复;2再;3恢复。)既(1不久;2已经;3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翻译全文。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无不餔也。(餔,通“哺”。)无不歠也。(歠,通“啜”。)2.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翻译全文。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亿有三千(有,通“又”。)2.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1.练习二之“既”、“劝”、“遂”、“当”。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
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
二、疏通第六段。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
四、知识总结。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2.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今:下达的命令。)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今:对医生的称呼。)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今:连词。)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今:前往。)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练习三(略)
第三篇:第一册勾践灭吴-教学教案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三败吴国(8段)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资
①物资,钱财(《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②费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③供给,资助(《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④凭借(《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积蓄以备贩卖(“贾人夏则资皮„„”)成
①完成,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成功(《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③成为,形成(《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④已成的,老的,旧的。(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⑤讲和(“遂使之行成于吴。”)游
①在水中浮行(《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②流动,流浪。(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③虚浮不实(游嘴滑舌)④游玩,游览(《醉翁亭记》:“滁人游也。”)⑤游历,游学(《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⑥交游(《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蕃
①茂盛。
②多(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③繁殖(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④通“藩”。屏障。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六)文言句式
①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③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勾践灭吴》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第四篇:《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 ——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
丈夫。
5、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2、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他).
勾践之地(助词“的”).
何后之有(助词,提宾的标志).
若水之归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代词,他的).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代词,自己的).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远指代词,那).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同“岂”,难道).
5、于
赵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介词,在)
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向)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南至于句无(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使动用法。)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受到羞侮。)
5、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而摩厉之于义
(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三、问题讨论
1、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为什么这么
安排?
明确:不是。本文重点写了战争准备,一笔带过战争场面及结果。详写略写取决于文章表现的主旨。越王勾践深沉而有城府,他有胆有识,胸怀大志,他处事不惊,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关心百姓。只有详细地表现与其性格相关的事件,他能抓住读者。也使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2、越国使用了哪些计策,打败吴国?
明确:A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危。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八个美女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是在此时送给了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
B、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夫差放松警惕。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夫差生病时,曾亲口尝过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C、暗度陈仓——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3、越国能最终灭掉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评:越王本身的智谋、胆识、毅力、德威使之能够对外隐忍,创造日后复兴的条件,对内成功建立影响力和物质基础,这些构成了越国胜利的重要因素。另外,吴王的不忍也是越王保存自己,并最终取胜的外在因素。
四、思维发散
本文塑造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勾 践 灭 吴
准备: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第五篇:《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1、正音
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乃:于是、就。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知:管理。资:积蓄,储备。以:目的连词,用来。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今:走狗、党羽。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其:指代文种。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遂:终于。行成:求和。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 明确: “臣闻之„„无乃后乎?”
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
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
其:指代说话人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以:连词,表因果,以致 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②:请你做某事。(治国策略)【省略句】
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卑事:卑下地侍奉。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
至:到达。乃:于是,就。誓:告诫。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归:归附。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与:提供。释:减免。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餔出(哺)
8、无不歠之(啜)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五、结课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 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节:克制。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 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
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衣:名词作动词,穿。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三、讲析第五段。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
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下课 知: 复: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又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反复
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 既: 劝:
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1、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遂: 当:
1、自杀未遂。成功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于是、就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值、正当
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将
勾 践 之 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既 赦 越,越 王 勾 践 反 国。乃 苦 身 焦 思,置 胆 于 坐。坐 卧 即 仰 胆,饮 食 亦 尝 胆 也。曰:“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夫 人 自 织,食 不 加 肉,衣 不 重 采,折 节 下 贤 人,厚遇 宾 客,振 贫 吊 死,与 百 姓 同 其 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