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时间:2019-05-15 00:0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功者永远在路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第一篇: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篇一: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

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业,信心来自企业》一文中就谈到,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做老板的事例,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当时讲的几个老板他们多数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

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

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愿。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只要身躯尚存、灵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灭,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后挺住了,人们还会当你是英雄!中国人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就是对“成功永远在路上”观点的最好诠释。篇二:成功永远在路上

成功就是永远行走在路上

李君山

在沉淀着厚重历史、升腾着时代气息的泗水古国泗阳,泗阳致远中学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古运河畔。如今的致远中学恰如航行在运河之上的方舟,载着百万泗阳人民的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行。这艘航船的舵手张恕生先生带着更大的梦想依然奔驰在他梦想的路上,他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

从此青灯相伴,开始了他的人生追求,最贫穷的时候,他连一学期几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但是他又不甘就此辍学,因为他深深懂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学好知识。没有知识,他只会像父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将重蹈父亲走着的贫穷之路。

他正在为学费大伤脑筋,偶然路过几位正在聊天的学校老师身边,听他们议论学校商店承包的事儿,他灵机一动,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带着这个想法,直奔校长办公室,在校长室门口徘徊了许久,才怯怯地敲开了校长室的门。

面对校长,他的心扑扑地跳个不停,校长一再追问之后,他才吞吞吐吐地说出进来找校长的原因:他想承包学校的商店,勤工俭学交学费。

校长听了他的话,拍了拍张恕生的肩膀笑了。

张恕生承包商店的愿望落空了,村子里有人贩卖粮食给了他启示,他先从自家拿点粮食去贩卖,家中收的粮食有限,他又从别人家收购粮食,然后拖到集市上去贩卖,赚点差价,就这样艰难地完成了中学学业,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沭阳师范,完成了他人最初的梦想。

毕业后他在沭阳县当小学教师。他端起了一个铁饭碗,从此再也不用像他父辈那样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一年将就食能果腹,但是教了几年书的张恕生发现如果一个人年轻时不出去闯荡一番,那梦想之花便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凋零,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梦想与现实在他心灵的天平上左升右降,终于梦想占了上风:与其平庸一生,不如选择继续出发,去沿着心中的梦想寻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这个决定让家人瞠目结舌,老父亲浑浊的目光黯淡了,人一下子仿佛老了许多。对于儿子的决定,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他的担心与牵挂常常用一种自责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能给孩子更多施展抱负的帮助,他也不愿用自己的担忧系住孩子放飞理想的翅膀。

张恕生看着父亲的目光,心中只有一个梦想,他辞职不是为了让生活更糟糕,而是要让家庭的生活更美好。他只身南下,到了浙江,开始了他的商业之旅。

在浙江他掘得了第一桶金。然而张恕生先生依然难以割舍自己的教育情怀,并没有忘记那些受办学条件限制、对优质教育资源望洋兴叹的农民子弟。新世纪之初,教育改革的春潮在宿迁大地上涌动,激励着张恕生立志办学的雄心。这时他听闻刚刚创办的泗阳致远中学陷入举步为艰的境地,需要注入资金。

2001年,他加入了由泗阳中学30多位骨干教师联合创办的致远中学,开始了做大做强致远中学的艰辛历程。

调。

张恕生平时沉默寡言,若论起办学,他侃侃而谈。他在创办致远中学的实践中,不断整理、升华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凝成了富有哲理的办学理念,并把这些理念物化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认为,“没有愿景的学校不能做大,没有信念的学校不能做强,没有战略的学校不能做优,没有文化的学校不能做久”。他实行“依托当地名师办民校,低门槛收费,吸引优质生源”发展战略,让众多百姓子女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创造了欠发达地区民办学校与当地公立名校比翼齐飞的教育佳话。

“管理者不是站在上面,而是走在前面。”一切为师生服务,一切为学校发展服务。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先士卒,当表率,做标杆。

他提出“人人是人才”的用人策略。“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

张恕生就是凭着这些独特的理念,使得致远中学运营态势健康有序。2001年以来,学校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宿迁市德育先进学校”、“宿迁市高考先进单位”、“宿迁市教研工作先进集体”、“宿迁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每年接待浙江、山东、河南、辽宁、新疆等地教育考察团和省内外兄弟学校来访、参观200余次。

荣誉的光环,胜利的美酒,并没有使张恕生陶醉。相反,更让他教育理想之火愈烧愈旺。2003年,他采用致远模式,成功并购和盘活了宿迁青华中学,2004年,又并购宿迁广清外国语学校,使青华和广清两校发展迎来了春天。

张恕生常说,学校属于社会,并不属于他个人。他说,我是幸运的,我只是经受了严峻考验和常人想不到的磨难。致远人都清楚,在校园建设期间,他吃住在工地,一天仅吃两顿饭还不及时,导致了严重的胃病;他在医院挂水时,常常因为工作而拔掉针头重返校园;他四处奔波,忙到夜里回家时,常因疲倦,将车子停在路边打个盹儿,醒来时,东方的太阳已冉冉升起?? 在一些人眼里,一个拥有亿万资产董事长,张恕生一定是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办学投入非常大方,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教师培训,他舍得花钱;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3年培养50名教育硕士的计划,他舍得花钱;为每一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他舍得花钱;创建花园式校园,哪怕是一株名贵树木价值几万元,他舍得花钱......相反,他个人生活却异常俭朴,他抽的是7块钱一包的双喜烟,数百位老师都住进了教师公寓,而他一家却还是租住民房?? 有人不理解地问:拼死拼活,你图的是什么?对此,他说他是还愿:“要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处境。”

聚财不如立德,这是张恕生朴素的人生哲学。他始终没有忘记热心支持学校的泗阳父老乡亲,他满腔热情地投身公益事业,通过减免、补助等形式帮助贫困生,累计资助上千万元,并且热心公益事业。

在攀越民办教育事业高峰的道路上,张恕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因为他坚信,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么人只能一刻不停地行驶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篇三:战胜挑战,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战胜挑战,战胜挑战,成功者永远在路上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 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 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 是迈向 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者永远在路上。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成功 成功 成功的路上 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 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 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但是老板并非永远成 功,失利的老板会重新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 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 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 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 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 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 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 她 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 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 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 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 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 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 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

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 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过他是一个小伙子。姓 陈,现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陈,一开始就在锁厂打工,在工厂做到了车间副 主任。后来和另二个同事创业,三人投资三万元开锁厂,当他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陈的第一次创业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顺德另一家锁厂 当了生产经理。几年后,当他在该厂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辞职了,又和另外 三人开起了锁厂。这次他们撑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万又打了水漂。他又被 顺德锁厂的老板请回去做厂长,收入更高了。小陈虽然只是技校毕业,可是在制 锁行业,他们那一批人经过十年的磨练,都成了行家里手。碰巧有一个认识我的 顺德老板想开一家锁厂,苦于不懂技术,请我帮忙物色人选:并许诺“只出技术 不出钱,我给他 40%的股份”。其实他早已瞄准了我的外甥女婿,不过是想让我帮他作说客而已。结果可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 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 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 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 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 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 因为今天的成功 因为今天的成功,天的辉煌。天的辉煌。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 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 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 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 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 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 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 愿。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篇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求真务实,正风提能,增强工作实效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在2015年1月7日至8日,我在家观看了中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

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现将观看心得总结如下: 这部专题片共有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观众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专题片中还首次披露了30多个违反八项规定案件的细节,其中包括多名省部级官员奢

侈浪费的情况。片中还由事件相关责任人、亲历者讲述倪发科怎样因玉疯狂、因欲得祸;呈现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曾经多次出入的高档会所何等豪华;披露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喝酒致陪酒人员死亡的现场场景。观看之后,不禁回想起当年高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加强作风建设,是一件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的基本要求。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习近平同志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是对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

出的新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要求,以必成的信心、严抓的耐性、常抓的韧劲,围绕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通过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以来,我党、干部群体积极响应,通过“照照镜子,正正衣冠,治治病”及时寻找自身不足,积极转变工作、生活作风,团结群众,把解决群众主要问题重新放在首要位置上,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把好作风回归作为新起点,永葆党群同心同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劲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要越抓越紧,要求严字当头,作风建设,首先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我们要认识到,根治任何沉疴痼疾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进作风任重道远,歇歇脚就可能回潮,松松劲就可能反弹,必须严字当头、连续发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的作风建设,如不付出整顿作风的实际行动,传导从严压力,鞭策务实作风它就只能是一个口号,一阵风。党和国家担起作风整顿的重任,要求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的把身边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实处,要“严”字当头。以实际行动确保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确保作风建设的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实现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转作风,根子在思想上。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

模糊认识厘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和目标、在作风上有改进和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和坚持。在带着三个问题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思考,地税事业应该如何发展?地税事业发展究竟为了谁?地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坚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地税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党的作风建设,需完善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作风转变。加强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启发自觉,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规范。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拓展作风建设新境界,是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依托和保障。要让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过于原则,要量化标准,细化规定,尽快丰富和完善规矩,具体到让人看得见,摸得到,照着镜子就能做,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

作中,使评价作风有依据,检验作风有尺度。建立真正可以贯彻落实的改进作风的建设制度。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

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

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转变作风,核心在情感上。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优秀共产党员,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人民群众怀有炽热的感情,他们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十年甚至是几十年都无法达到或超越的,这源于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意和真心付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定要以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为榜样,学习他们对群众、对工作的那份真挚感情,把这种热情完全投入教育事业中。转作风,关键在行动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是手段和方式,走进纳税人、为了纳税人的满意是重点和关键。活动有时限,但教育活动践行群众路线,为民、惠民永无“休止符”。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更多的执行来赢得社会、学生、家长满意度。

作风建设活动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还有一部份人在打小算盘,时不时出来折腾下。这样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搞作风建设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没有快捷式,更没有完成时。只有把活动不断推向深入,才能将优良作风植入每个干部心中。作为一个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依法执教,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作为一名党员,要率先垂范,积极工作,努力创新,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篇五:孟凡波他永远在路上

他永远在路上

这个孩子叫孟凡波,见到他的时候,他对着我们笑了,一点不像是身患重症的患者,那微笑,倒是比普通的孩子还要灿烂。但是要知道,为了这个微笑,他周围的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小凡波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小村子里,和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一样,这个叫汜水村的小村相对封闭,尤其是医疗观念,十分落后,正是落后的医疗条件为小凡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小凡波是一名早产儿,在娘胎里刚满7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人世上,早产造成了他的大脑有大量的脑积水,形成一片空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仅智力会有影响,甚至会导致他成年后的生活不能自理。在小凡波刚生下来后,周边的朋友和亲人都在劝说家里人放弃这个孩子,再生一个,但是小凡波的爸爸和爷爷坚持认为这个孩子虽然有可能一辈子都有残疾,但这也是孟家的骨血,爷爷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抚养这个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样,我们都不能给社会增加负担。”

由于医疗知识的贫乏,小凡波在出生后没有做过任何体检筛查,仅仅在暖箱里度过3个月后就被抱回了家,自从小凡波出院后,家里人的重心就全部放在这个孩子上面,但是让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能走路的时候,小凡波刚能学会翻身,当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欢乐地奔跑的时候,小凡波只能像婴儿一样爬行。小凡波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没有文化,但是他认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让小凡波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行走,不给社会增加负担。正是这个朴实的想法支撑着他和他的家庭,在小凡波3岁的时候走遍全国各大医院四处求医,但是结果都不尽乐观,有一家医院告知小凡波的父亲,要想让小凡波学会走路,至少需要7万元,这个数字对于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早已超乎他们的想象。无奈的母亲只能手扶着孩子的脚教小凡波走路。终于,在小凡波5岁的一天,他依靠自己的力量艰难地走出了他生命的第一步。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步,在全家人看来,无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全家上阵,小凡波终于逐渐学会了走路,尽管歪歪斜斜,但是还是在走下去。

由于早产导致脑积水,小凡波智力受到一定的影响,直到9岁,小凡波才和其它小朋友一样,背起心爱的书包上学了。可是,由于小凡波下肢畸形,几乎没有小朋友和他说话,更不用说一起玩了,小凡波忍受着孤独和寂寞。可是还有一些好事的孩子,给他起了个“小拐子”的外号,好强的小凡波每次听到这个名字,都会流出眼泪。有一次,当小朋友再次用这个称呼时候,小凡波忍不住了,和小朋友打起来,摔倒的时候小凡波的头重重的磕在学校的课桌上,脑门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口。伤口两边的肉向外翻着。爷爷带着小凡波去医院处理伤口,由于伤口在头部,医生没有给小凡波打麻药,直接用针进行缝合,一针、两针、三针,医生足足在小凡波的头上缝了10针。在一旁的爷爷忍不住,几度留下眼泪,可是,小凡波,从缝合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出过一

声,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开始医生还以为这个小孩是哑巴呢。医生告诉爷爷,就算是成人,这样的痛苦也很难忍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强的小凡波一步步蹒跚地走到10岁。

好运总是眷顾善良的人,2010年的一天,小凡波的姑姑在报纸上看到了早产儿联盟救助早产家庭的报导和早产儿联盟热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凡波的父亲拨打了早产儿热线***,早产儿联盟创始人马佳年大姐接到电话立刻帮助小凡波联系了第二炮兵总医院的专家,在联盟绿色通道的帮助下,早产儿联盟志愿者带着小凡波来到二炮总医院,医生告诉小凡波的父亲,通过手术可以对小凡波的腿部进行改造,使之能够正常地站立,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但是手术费要在2万元左右,一家人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浇灭了。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小凡波一家人沮丧万分的时候,早产儿联盟发起了为小凡波捐款的活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为小凡波募集到近万元的善款。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2010年8月8日,早产儿救助基金启动仪式在京召开,小凡波和父亲出席了仪式,见到了无数帮助过他们的大哥哥和大姐姐,更收获了一个好消息:早产儿救助基金拨出8000元为小凡波的专项手术费用。得知这一消息,小凡波的父亲沧桑的脸上划过泪水,他并不认识为自己孩子捐款的人,但是他知道,正是有了这些人,小凡波才有希望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

10月11日,小凡波再次来到第二炮兵总医院接受检查,为手术做最后的准备。期间小凡波的主治医师告诉小凡波的父亲,如果在孩子出生后半年内进行神经运动筛查,就可以提前发现孩子的脑瘫倾向,适当的予以治疗,80%以上的孩子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孩子就会终生残疾。当得知是自己的医疗知识贫乏让孩子受到这么长时间的痛苦,小凡波的父亲懊悔不已。10月23日是小凡波手术的那天,小凡波静静地躺在床上,推进手术室,手术室外是一颗颗焦急等待的心和一份份关注着这个弱小生命的爱。

2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手术成功!

医生告诉笔者,这是第一期手术,目的是解除小腿后的痉挛,使小凡波可以直立行走。在术后要恢复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第二期手术会恢复脚背的力量,经过这两次手术,基本可以实现小凡波正常行走的心愿。近年来由于早产导致的脑瘫患者越来越多,小凡波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社会的关爱,但他又是不幸的,由于出生后没有及时进行体检筛查,导致了他无法正常行走,虽然通过手术会有所改善,但是智力已经无法恢复到正常孩子的水平了。

中国福基会理事长张仲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国早产比例日渐增高,而早产是新生儿发病、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脑瘫和智力低下发病率更是高达10%(2.91%脑瘫,7.8%智力

低下)。虽然脑瘫可怕,但是只要在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筛查,如果发现及时,80%以上有脑瘫倾向的孩子都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结婚、工作,从而减轻社会的负担,如果错过这一时期,不但日后的康复和医疗费用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孩子终生将受到脑瘫的折磨,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看似很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医疗知识的缺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在早产儿出生后并没有进行脑瘫筛查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福基会早产儿救助基金开展针对脑瘫这项早产儿高发疾病进行筛查,并对有脑瘫倾向的早产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第二篇: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

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业,信心来自企业》一文中就谈到,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做老板的事例,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当时讲的几个老板他们多数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

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过他是一个小伙子。姓陈,现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陈,一开始就在锁厂打工,在工厂做到了车间副主任。后来和另二个同事创业,三人投资三万元开锁厂,当他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陈的第一次创业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顺德另一家锁厂当了生产经理。几年后,当他在该厂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辞职了,又和另外三人开起了锁厂。这次他们撑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万又打了水漂。他又被顺德锁厂的老板请回去做厂长,收入更高了。小陈虽然只是技校毕业,可是在制锁行业,他们那一批人经过十年的磨练,都成了行家里手。碰巧有一个认识我的顺德老板想开一家锁厂,苦于不懂技术,请我帮忙物色人选:并许诺“只出技术不出钱,我给他40%的股份”。其实他早已瞄准了我的外甥女婿,不过是想让我帮他作说客而已。结果可

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

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愿。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只要身躯尚存、灵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灭,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后挺住了,人们还会当你是英雄!中国人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就是对“成功永远在路上”观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

——记平遥煤化集团董事长郭兴银

从最初的井下推箱矿工、办公室干事、副主任,一直到后来的企管办主任、经营副矿长、集团董事长。仅仅二十余年时间,郭兴银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小伙成长为拥有16家下属企业的集团公司老总,无论他的企业还是他的名字,在古城平遥早已家喻户晓。街头巷尾,“郭兴银”三个字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财富传说,而他的企业,在今天,也明明白白地为县财政贡献着近三分之一的税收份额。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在1994年初郭兴银正式接管平遥一矿(即煤化集团前身)之前,这家国营企业却是一个连年亏损、资源面临枯竭、职工精神懈怠的烂摊子。

“关键是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没有象样的会议室,那天的动员大会是在职工澡堂开的。基层出身的郭兴银讲话颇有感染力,无论普通矿工还是中层领导都公认他身上有一种领袖气质,正是这样一种气质和他平日里谦和的作风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当年,通过常抓不懈地思想动员,行之有效地技术改造,平遥一矿的经营终于有了起色。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干劲也回升了。到1995年8月,郭兴银又提出“将软肋变硬肋、化短板为长板”的生产经营理念,鼓励生产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技术。很快,井下机运效能不高的问题被指出,无级绳传输随即改为皮带传输,产能大大提高。年底,企业终于从亏损的逆境中走出,开始盈利了。

化劣势为优势,将弱项转变为强项。在企业内涵中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而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敢打硬仗,敢从薄弱处下手,需要具备强大的勇气与毅力。与众多得过且过、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家相比,郭兴银的经营策略显然更具远瞻性与社会责任心。1997年,经过多方奔走,平遥一矿成功重组了与之毗邻的温家沟煤矿,该矿煤田资源较为丰富,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困扰在一矿人心中的“煤田资源即将枯竭”的隐忧。当年,已正式更名为平遥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矿年煤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到2002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30万吨的高度,上缴利税300万元。

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的背后,又隐藏着新的危机。多年来公司煤炭外运主要依靠县煤运公司,现在产量提高了,县煤运公司仅仅能够解决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煤炭积压在煤矿销不出去,煤炭外运难又成了当时制约公司发展的新的瓶颈。怎么办?面对这个新的软肋,总经理郭兴银又下出了联营兼并乡镇煤运公司这步好棋。当时全县只有两个公司具有煤炭铁路发运权,一个是县煤运公司,当时全县煤炭的99%由该公司发运,另一家是县乡镇局下属的乡镇煤运公司,每年只是零担发运,职工40多人,但是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年发运量仅仅3000吨。如果仅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兼并这样的企业是很不划算的,但郭兴银看准的是这个公司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在此期间他力排众议,果断决策,采取人员债务全接管,联营重组了这个被人看作是包袱的公司,形成了煤炭生产、发运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为公司的煤炭运销提供了可靠保障。

随后几年的事实再次证明了郭兴银最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乡镇煤运公司的年煤炭发运量就由过去的3000吨发展为30万吨,发运量提高了100倍。2005年他们又启动铁路专运线建设项目。至2007年,年发运量250万吨、南同蒲线上设计最科学的铁路专用线顺利竣工。此举大大地增强了平遥煤化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发展空间。

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企业是短命的,也是呆板的。在注重文化建设的今天,制度与创新固然可贵,但企业如果只知道生产、只知道单纯地营销,注定不会走太远。郭兴银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近些年,平遥煤化集团在企业文化构建上无疑是同行业中的翘楚。

办煤化报、办网站,当年的“煤黑子”们工余时间读报、上企业内部网已成惯例。随后,公司又在矿工当中发掘和挑选了百余名懂生产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提拔任用。除此之外,公司每月还要进行一次合理化建议总评,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对于有实际价值的建议实行重奖,最高的一次奖金额曾达到2万元。

从2005年始,平遥煤化集团着手实施他们的第五次人才战略大转型,那就是由原来的劳动型职工向学习型职工的跨越。提出了“用知识塑造人才”的口号,先后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海尔、南山等大型企业集团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选拔中青年骨干带薪到清华、北大、太原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每年投资近10万元与省内管理咨询单位联手对经理级干部进行培训;在一线中挑选文化高、年龄小、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送上大学研读;派遣对企业

作出重大贡献的20多名劳模子女赴专业学校定向培养。年初,平遥煤化公司又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平遥煤化集团煤化班和机电班。学院教师利用周末,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送教上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加强人才培育,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产业方向。近些年,煤碳采掘与深加工类企业几乎成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企业赚取再多的利润又有什么用?”这些年,郭兴银挂在嘴边的常常是这样一句话。他本人及他的父母都居住在离煤化集团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目睹了居住环境十余年间深遽的恶化,郭兴银深知自己责无旁贷。

2004年,煤化集团领导班子果断决策,确立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公司按照“绿色开采、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型矿井建设,开展了矿区万亩造林工程。在由煤炭采掘向焦化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他们确立了一步到位建设60万吨机焦项目的发展思路。随后又大力建设节能环保项目,新建了矿井水处理厂和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砖厂。其中,年产2.4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是利用矿渣和煤矸石作为主要原料,项目集节能、节地、利废、环保于一体,实现了烧砖不用煤,制砖不用土的突破,形成了煤-焦-电-煤矸石烧结砖的一条龙产业链。而公司的生化水处理、消烟除尘、脱硫系统、蒸铵系统等项目一年后也建成并投入运行。近三年间,公司又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在厂区内外进行大规模造林绿化。目前绿化面积占到厂区面积的30%以上。夏秋季节,步入厂区,绿

树掩映,花香飘溢,清风扑面,整个生产厂区被浓浓绿色包围,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工厂”。他们这种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观念,得到了应有的回报。2008年初,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环保整治专行动中,平遥煤化焦化厂成为本县唯一予以保留的焦化企业,超前的发展理念为企业赢得宽广的生存空间。

2008年5月,公司佛殿沟煤矿又被省环保局授予“山西省生态示范型矿井”,这是公司继获得晋中市“花园式单位”后的又一殊荣。然而,所有的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用郭兴银的话说——“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时至今日,平遥煤化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25亿元,年上缴利税2.5亿元,是古城平遥工商界名副其实的巨无霸。但做为集团董事长的郭兴银在大会小会上总在强调企业的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上进的动力。而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范。

此刻,郭兴银正在路上,平遥煤化集团正在路上,中华民族也正快步行走在伟大复兴的路途上。

第四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近日,单位组织全体党员(也包括我这个预备党员)观看了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系列剧集,看完后感触颇深,党风廉政,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帅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追逃》,第八集《标本兼治》。本部专题片以大量翔实的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行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会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永远在路上》列举了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苏荣、白恩培、吕锡文、周本顺、李春城等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剖析和忏悔,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他们的腐败是惊人的,这种不正之风我们应该严惩不贷。专题片教育我们党员应时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在未来生活中要引以为鉴,理想信念不能迷失方向,时刻谨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

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表明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的决心,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以来党风作风改进的重大成果。党的作风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一定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那后果是很严重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恩培所说的话“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子,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对于这种本性,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入党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人民维护公平的初心。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这些好党员、好干部学习,坚决抵制“四风”,认真学习《党章》、《党员条例》等规定,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牢记党员形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在作风上负责任,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祖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工作上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风建设修炼永远在路上。

李彩红

2016年12月10日

第五篇: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感

梅建伟

央视一套连续播放了警示片《永远在路上》,据专题片的预告片介绍: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正风反腐,力度有目共睹。党中央把管党治党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战略部署。近四年来,党中央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下面谈谈我观看《永远在路上》后的感受:

一是震撼 在看这部专题片时,我的心情不能平静。片中以大量的事实展现了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严重问题。兴建楼堂会所,公款吃喝,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比比皆是,如一些领导干部风光作秀,挂横幅、登台面、上镜头;不解决实际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歪风盛行;干部下基层调研中走马观花;更有一些地方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形式主义作祟结出的恶果只能由群众来“埋单”。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或心中无数或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置若罔闻。一些干部官气十足,唯我独尊,专横跋扈,听不得不同意见。一些干部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办事拖拉、敷衍塞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还有一些干部,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享乐主义的思想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他们认为“理想是空的,政治是假的,吃喝玩乐才是真”。他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追求吃得好、玩得痛快、住得舒服,享受所谓的“人间乐趣”。为了追求“舒适”目标,有的人不惜铤而走险,大肆索贿受贿,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奢靡之风盛行,在一些干部心中,艰苦奋斗已渐行渐远,群众观念日渐模糊,甚至完全淡忘。有的干部要求超规格接待,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干部在高档场所、名山秀水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还有的地方财政经费也敢拿来乱花,甚至扶贫款项也敢拿来挥霍,奢靡之风之盛、之甚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已经关乎我党的生死存亡。

二是鼓舞习总书记说:“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特别是那些不可一世的大老虎,也难逃法网。徐才厚、***、令计划之流曾经高高在上,挥霍着百姓的民脂民膏,其奢靡腐化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我们每天打开电脑,就会看到那些高官要员纷纷触电落马,“表哥”,“房姐”,“不雅视频”等让那些腐败分子浮出水面,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法律的严惩。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是反思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内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四是决心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今后工作中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打好党风廉政建设这场硬仗,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下载成功者永远在路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功者永远在路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介绍 专题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剑出鞘》,第五集《把纪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蝇惩贪》,第七集《天网......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

    永远在路上(定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纪录片有感 从2016年10月17日起,我按照公司党委的部署,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先后介绍的40......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作风,是领导干部政治操守、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综合反映,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经常面对的“考题”,必须答好的“考卷“,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小编整理提供的关于作风建设永远在......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从1921年7月成立之日起,我们党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路走来,经历过风雨,遇到过危机,忍受着屈辱和质疑,承受着屠戮和背叛,无论多么艰险,我们党始终承载着民族......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 教师:李有为 我在2016年10月23日观看了《永远在路上》的这一部警示意义的宣传片,该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通过观看《永远在路上》,让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受到了双重洗礼,让我更加明白了党员身份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