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乡村医生事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 18-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优秀乡村医生事迹-优秀乡村医生事
迹 2018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xx年,她为了与在乡
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xx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
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
翻译。2016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
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第二篇: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医德高尚乐于助人
“为学习知识而去,为服务社会而来”的欧阳福佳,男,30岁,2009年7月毕业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2012年加入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后以高尚医德要求规范自己,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端正思想,服务态度明确,同时有一颗善良的心,作风严谨,为人谦虚诚实,不说空话,办实事,不骄不躁,有问题不回避,不泄露病人隐私,廉价行医,不谋私利。一个合格的医生,既要具备良好的医风医德,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临床的经验要靠反反复复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日积月累,逐步得以充实。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离黔西县58公里,由于道路崎岖,很多地方180度转弯,甚至有的地方冬天容易结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每到冬天,大雪封路,很多严重病人无法到县城住院治疗。2012年冬天的一个夜班,黔西县重新镇头堰村杨月桥,男,60岁,患风湿性心脏病病史20多年,症状加重,经积极治疗好转后,详细给病人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加重诱因,世界上治疗最新的进展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后,病人虽然无法重塑心脏改变,但至今加重次数减少,家属多次感谢被婉言拒绝。
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从医6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并深信“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以身相传”。为了更好的提高为广大群众提供治疗健康服务,为了给患者解除痛苦,为了很好地给基层患者解释疾病和理解疾病。我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现正在就读贵阳市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看书,网上查资料,虚心向老同志学习。
农村医疗工作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我只是千千万万基层医生的一个缩影,过去的成绩是我的开始,今后我要在医疗卫生事业上为人民的健康奉献我的一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业绩,我相信只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出彩的人生!
黔西县重新镇卫生院 欧阳福佳 2015年5月20日
第三篇:乡村医生事迹
28载扎根乡土医惠四方乡亲
——记宁乡县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卫生室村医生胡俊超
“您只用3个月时间就把困扰我几年的顽症治好了,这篮鸡蛋请您一定要收下……”今年7月,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谭桂香老人头顶烈日、颠簸十余里山路来到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对村卫生室的胡俊超医生有说不尽的感激,道不尽的谢意。老人腮部严重变形已达4年之久,曾辗转各地花去3万余元医药费却一直未治愈。通过胡医生仅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痛痊愈了。胡俊超行医28年来,累计为村民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10多万人次,他每年对五保户、幼保户等弱势群体减免各项医疗费用3000余元,累计减免金额达8万元之多。
其实,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及周边乡镇乃至益阳、桃江等地,付家冲村的胡俊超医生看病收费低廉、技精德高早已是名声在外。
孜孜不倦学医术
他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技术,他经营的村卫生室成为宁乡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1979年,胡俊超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煤炭坝镇原贺石桥乡卫生院学医,经过培训、考试,从此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白天上门为村民治疗,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晚上潜心研读业务书籍,书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逐渐掌握了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民间传统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了许多患者的多发病及疑难病。为了做到“一专多能”和更好的学习业务知识,他不放过每次机会,积极参加县、镇里举办的业务培训。1985年,经县卫生局统一考试,他获得了乡村医生证;1986年至1988年,他自费前往桃江县中医院“充电”。1992年他又获得省里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此外,他每年还订阅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乡村医生业务丛书》等专业刊物,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医疗技术。
为了让每一个患病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胡俊超几乎全天候看病,每天诊治、护理病人达20人以上;为了提高医术,减轻村民医疗费用,他刻苦研读,钻研民间验方、偏方,学习“一根针一把草”,先在自己身上作实验;为了让村民摆脱不良的卫生习惯,达到防疫目的,他自制医学科普知识材料,挨家挨户分发;为了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1989年,他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并在煤炭坝镇率先实行了诊断室、药房、留观室、治疗室“四室分开”,同时他还按正规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2004年,胡俊超经营管理的村卫生室成为了全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鞠躬尽瘁干工作
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应对;对“新农合”惠民工程他总是积极推进。
作为村卫生室的“舵手”,胡俊超掌握着付家冲村4000余人的身体健康。当乡村医生是一份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诊上。步履匆匆,风雨无阻,责任如山,从不懈怠。这是胡俊超从医以来的真实写照。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
在胡俊超心目中,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及,时刻为患者着想。199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雪,刮着刺骨的北风,他刚躺下不久,忽然接到一个急诊电话。原来是当地的吴阿婆患急性心肌梗塞昏迷不醒。胡俊超蹬上自行车匆忙往病人家赶,由于冰冻路滑、夜黑风高,他不幸在途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左腿骨折和身体多处撞伤。当时,胡俊超忍着剧痛,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赶去吴阿婆家治病来不及了,请你们赶快帮忙为她联系乡卫生院的医师……”在场的人均被胡医师这种危难关头心系病人的情怀所感动。直到现在,胡俊超的身上还有撞伤后留下的疤痕。
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胡俊超坚持每天对学校、各家各户消毒,给村民讲解预防知识并将预防药送到各户。为了及时排查发热病人,村民前脚回乡,他后脚就来登记体检,并劝他们自觉隔离。有些村民不愿隔离,他便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所有返乡人员全部自觉在家隔离14天。2006年宁乡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胡俊超深知这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在启动之初,面对村民的疑虑,他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上门,深入农户家摸底登记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再去。今天做不通,明天再来。2006年付家冲村参合率达96%以上,今年该村的参合率高达98%以上,该村连续两年都是煤炭坝镇参合率最高的村之一。
尚德精术济苍生
他常说:“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村民们说:“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乡村大夫必须是“杂家”。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胡俊超把自己锻炼成了“中西医结合、经方与偏方并用”的多能大夫:在使用中医药的过程中,他常想,中草药虽然能治本,但不具备西药的起效快、使用便捷等特点,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风湿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经验,先后治愈了数百名骨伤科、风湿病人。
1985年,东山村杨家湾组村民潘梦交患慢性下肢溃疡导致不能行走,找胡医生治疗时,整个小腿已全部溃烂,并散发出恶臭。胡俊超对照病症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书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及通过在用药过程中不断摸索,半个月后,潘梦交下肢痊愈且行走自如,他特意为胡医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感谢胡俊超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
看到村民大多家庭经济困难,胡俊超在行医中总是在思考,如果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又能节约费用,该有多好!于是他拜师学习针灸技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用针灸治疗多种慢性病和部分疑难病的方法,既为病人解除了病痛,又为他们节约了开支。“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这是在付家冲村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俊超看病,总是精打细算,想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有一本村伍某家的孩子感冒了,要求胡医生输液治疗。他耐心解释:“普通感冒不需要输液,吃点药,多喝开水多休息就行了。”伍某感慨:“你能这样替我着想,我信你的”。
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胡俊超还承担着宣传防病知识和计划免疫工作。做这些工作没有一分一毫的报酬。在1万多个日日夜夜,他走村串户,风雨无阻,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落实防疫保健工作。前几年,村里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想办法切断传染源,自筹资金购买鼠药,调配好免费送到各家各户,并自办黑板报、张贴标语宣传灭鼠的重要性和好处。几年下来,如今村里没有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了。在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中,不管是上门接种或定点接种,他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村上“五苗”接种率达到了100%,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并多次被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和“先进个人”称号。
万倾深情献乡亲 他常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民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累计为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减免8万余元医药费。
胡俊超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用一腔真情关爱乡亲,对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就医的,一律减免医药费。在周围村庄,他的药价最低是出了名的,医德好,服务热情,虽然医疗条件比不了市县级大医院,但他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村民们患病不管他能不能治,首先要找他商量一下,或就地治疗,或向上级转诊。
今年7月13日正午,村民陈秀英老人病重,当时胡俊超正准备吃饭,他二话不说就往其家里赶。经检查,陈秀英患急性心肌梗塞,胡医生一边采取急救措施稳定病情,一边联系车辆将其送往县中医院救治,并一直陪同到晚上九点多其远在长沙的儿子赶来才回家。而当天胡医生连中餐、晚餐都没来得及吃。
家住付家冲村宋家湾组的杨一阿公夫妇系五保户,两老均患严重的气喘病,需常年服药。从1989年起,胡俊超坚持10余年义务为两老送药,且每隔几天,就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查身体,陪老人拉家常,逢年过节,他就给老人送些礼品和零花钱。几年前,两老相继去逝,在弥留之际杨一阿公拉着胡俊超的手说:“我这辈子还不了你的账了,只有下辈子才能报答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胡俊超声名鹊起。近年来,县城有几家医院相继邀请他去坐诊,还有老板邀他合伙到县城开私人医院,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可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能救一条命,这里的乡亲需要我。”这就是胡俊超,一位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28年如一日,把守护农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工作。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或许,这是对胡俊超事业的最好诠释。滴水映出七彩光,平凡孕育高风尚!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胡俊超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真情赢得了一方尊重!
第四篇:优秀乡村医生事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 18-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优秀乡村医生事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 2018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6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xx年,她为了与在乡
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xx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
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优秀乡村医生事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
翻译。2016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
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第五篇: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