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材解读
苏密沟中心小学 常丽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常丽,来自苏密沟中心小学,今天我受进修教研员委托再次座到这里,把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单元进行解读,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和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不当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同仁指正。也希望大家能通过此次的学习交流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一、课标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世界》这一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感官对简单的生物从外形和内部构造上进行观察,尝试用图画或文字描述观察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与生命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生命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爱护自然花草树林和小动物的情感,从分类的角度扩大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
二、整体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它们分别是“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每个单元有7节课。《新的生命》是四年级的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动物》单元(主要是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和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对动植物生长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延伸的学习内容,也是在为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和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作知识的铺垫。因此,这一单元内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相对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所以本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单元知识结构:
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风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1、油菜花开子;
2、各种各样的花;
3、花、果实和种子;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种子的萌发)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第1课《油菜花开了》:观察研究活动从观察油菜花开始。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本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让学生初步了解花的基本构造。
第2课《各种各样的花》: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认识花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相同性(一般的花都有花蕊——雄蕊和雌蕊),建立起花的构造和果实与种子的联系,知道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第3课《花、果实和种子》:细致观察雄蕊和雌蕊,了解它们在形成果实与种子中的作用,知道给花传粉的意义。
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通过观察油菜果荚和多种植物的果实,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式,植物种子的某些特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种子。
第5课《种子的萌发》:观察发芽的蚕豆,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及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新生命的诞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对于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繁殖”,学生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研究生物的繁殖过程或繁殖方法,学生们会感到比较陌生和困难。因此,教科书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植物的花开始,研究开花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进而接下来再研究动物是怎样繁殖的。
第6—7课是本单元的第二部分(6、动物的卵;
7、动物的繁殖活动),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是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四、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用图画和表格等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按一定顺序对雌蕊和雄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并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青蛀卵的孵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使学生养成认真研究科学的态度,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五、单元重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了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如下:
1、认识花的内部构造特征和花的变化过程。
2、认识花的分类方法。
3、认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认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5、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特征。
6、认识动物卵的构造特征和卵孵化的过程。
7、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六、单元编写意图和教学策略:
《新的生命》单元教材总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线,以结构为连接,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双螺旋结构,从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个维度出发展开学习活动。科学探究要依附于科学概念的构建,科学概念也必须依靠科学探究这一平台,这样概念才能有活力,否则一味地识记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就双螺旋式同步向前发展。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策略:整个单元按照先分后总的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主要以开展活动为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研究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知识、掌握技能、体验乐趣。具体策略如下:
1、先进行植物繁殖方式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用解剖的方法仔细观察花的各部分,并引导学生发现: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的直接关系。进行异花传粉和同珠传粉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的繁殖方式,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时,我提前完成3天将种子浸泡好。并捞出一部分种子让其发芽,然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指导学生用观察日记、表格、图文结合等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帮助学生认识种子萌发的过程。
2、再由研究植物的繁殖方式迁移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用眼睛或放大镜仔细观察鸡蛋的外部的形状特点。再把鸡蛋煮熟后切开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探究。最后引导学生将鸡卵与植物种子相比较,认识到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最后安排单元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先引导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待续都至关重要。再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相关成果(见单元资料库),以此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保范围。在教学中还要多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七、我的教学建议: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以及我在教学中的所遇到实际情况因素我对本单元提出了如下的教学建议:
1、提供足够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在教学油菜花开了,因当地没有或很少见,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较常见的萝卜花或白菜花。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提供足够的种子,让学生去观察种子外形的异同点,浸泡后再去进行探究种子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植物,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参与进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2、多渠道收集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生在语文课上都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所以在讲解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时,尽量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并转化为证据,使学生明白探究不是科学中的唯一方式。
3、合作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在“花的观察”报告会上,让学生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相关问题?提醒学生一定基于前面的观察结果来进行分析,这节课完完全全交给小组内的学生去讲解,最后进行大组汇报。
4、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教授各种各样的花这节课时,要真正的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校园观察美丽的花朵。让他们近距离的去看看花,营造轻松愉快的室外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物卵一课时,因当地很容易找到青蛙的卵,如果课上允许可以带学生去附近农田里找一找,为了安全,我都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找到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养起来观察。
本单元是承上启下的单元。因此在教学这个单元教学时建议是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在教学中不应季节,例如,花少或青蛙还没到产卵的时候,我们还可适当调整到最后一个单元进度)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
下面我就本单元内容,选择一课进行详细的解读:(1、油菜花开了)
油菜花开了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学生们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试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物种并不以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结束,它们可以通过繁殖产生新的生命,使物种得以延续。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株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观察一株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再通过对一朵油菜花的解剖观察,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特征;最后通过观察一株油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发现一朵油菜花成长为油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为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对凤仙花的研究,已经对植物体各部分有所了解,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花有花瓣、花心,但大多数学生却不知道花心其实是雄蕊和雌蕊,花还有萼片,而且叫法各异,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课时中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帮 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难点:推测花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株完整的油菜
学具:小卡片、镊子、放大镜、一朵完整的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六、具体解读内容如下:
本课一开始是以一段话做为导入:春天,油菜花开了,一场孕育着新的油菜花的生命的活动也开始了,油菜开花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材以提出问题导入本课一下就把学生思维带到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激发学生们对油菜花的探究兴趣,自然就会激发学生想看看油菜花的欲望,为更好的研究油菜花的过程打下伏笔)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春天到了,万物苏醒,大地生机盎然。一眼望去,田野里已是一片黄色的花海。当微风吹过的时候,随风荡漾,一片美丽的景色。(随着播放音乐)是啊,又到了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出示三幅图片--油菜花开)大家知道油菜花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丽的油菜花,一起来观察研究油菜花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本课从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油菜在开花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开始,内容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一株油菜。教科书的插图是一株完整的油菜,很明显,这里隐含着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与曾经观察过的凤仙花进行比较和联系是有意义的。教科书以学生们认识过的凤仙花的构造来帮助学生认识油菜的各部分。凤仙花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油菜也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样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正是这六部分满足了植物生存的需要。(教材这样设计既是一个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承接,又让学生经历了对一棵油菜整体观察,从而对整棵油菜建立起初步的形象概念。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观察油菜花的活动就开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观察油菜花的引子。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问:我们曾经认识过凤仙花的构造,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能够说出凤仙花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2、这时老师紧跟着问:油菜呢?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呢?(课件出示一株油菜图片)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能够独立指出一株油菜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3、小结:在大自然中,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
第二部分: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了油菜的完整植株后,同学们自然会对油菜花的观察产生兴趣。观察一朵油菜花的主要活动是解剖油菜花,了解油菜花的构造。怎么观察了解油菜花的构造呢?教材给了一幅油菜花的图片,并让学生通过解剖进行分类粘贴,并把观察结果做记录于表格内。解剖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油菜花虽小但它也是有生命的,如何解剖呢?编者就是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学习方法。但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却是油菜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解剖它,是为了学习的需要,但同时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美丽也不复存在了。可以想象,这样学生们会因此更加小心翼翼地去解剖一朵油菜花了。把它们排列在纸上,并做好观察结果的记录。也能很清楚地看到油菜花的四部分构造: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出示油菜花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朵油菜花,看清楚油菜花是由几部分组成?
2、小组活动,填写报告单(油菜花结构图自己画,自己标出名称)
3、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纠正孩子对结构名称的不正确认识。
4、问:你们想更近距离的观察油菜花吗?
在观察活动前,请大家先思考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a、你打算怎样研究油菜花?b、你想借助于什么工具?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观察了油菜的完整植株后,自然会对油菜花的观察产生兴趣。因为我们这找不到油菜花,我只能萝卜花代替。在教学时为了我利用展台和大屏幕采用直接观察演示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5、老师示范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解剖,同时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并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把观察的结果如数量、颜色、气味等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报交流:你们小组在观察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最后得出结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4片花瓣,4个萼片,6根雄蕊,1根雌蕊 将各部分数字板书在结构图名称旁(这时在此要特意强调任何的植物都有生命,不容我们去破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的演示很重要。教师左手拿油菜花,右手拿一个大镊子,由外而内就是先解剖萼片,再解剖花瓣,雄蕊,最后解剖雌蕊。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解剖油菜花,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
第三部分: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
观察一株油菜花就是让学生了解花发育为果实的过程,将花与果实之间那间联系。教材出示了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数数一株油菜上开了几朵花,这株油菜花上还有几个花蕾。再去推测花蕾将发生的系列变化,并根据它们的变化排序眼再把它画一画。教材这样设计遵循了“判断――证据――新发现――新证据”的思维模式,首先学生根据对正在凋谢的油菜花的观察,作出花开以后生长变化过程的描述性判断,接着通过整株油菜的观察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判断,然后发现花蕾,对于花蕾也就是花开的整个生长变化过程作出判断。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问:这是什么呀?学生会发现留下的绿杆和花的雌蕊很相似,这还是油菜的花吗,显然不是的,它就是油菜开花以后形成的果实了,让学生明确花和果实的区别。画一个花蕾不难,那么,推想花蕾将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呢?推想的依据是什么时候。这时要求学生尝试画出花蕾未来的变化持续图。教材中两个孩子各有自己的办法。因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花蕾—盛开的花---快要凋谢的花—已经谢了”的花等来描述油菜花的变化过程。也可用“油菜花花蕾—盛开的油菜花—油菜花谢了长出小果荚”等描述油菜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请同学带着问题观察一棵油菜花。出示图片: a: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没开放的是什么? b:数一数这棵油菜花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是什么?
2、花蕾发生了什么变化,才成为果实呢? 出花蕾变化推测图。(指名说自己的推测,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3、小结:有的花谢了就会留下果实,里面的种子会慢慢成熟,使其物种得以延续,这说明,开花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总结延伸: 在观察油菜花活动后,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有序的观察,相信大家对油菜这种植物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关于植物的花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 神秘的大自然蕴藏着无穷的秘密,老师相信,通过大家不断地观察研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通过有序的观察来探究花的奥秘,使学生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亲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能够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课内引到课外,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油菜花组成 萼片:4片
花瓣:4瓣 雄蕊:6根 雌蕊:1根
教学反思
春天,油菜花开了,一场孕育着新的油菜花的生命活动也开始了,《油菜花开了》是四年级《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激发对整个单元乃至生命的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是摆在眼前的一个切实的问题。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朵油菜花进而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观察,又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难点。本课教材中选用的研究材料是油菜花,而春天这个季节油菜花在吉林是较少见的,为了不改变教材结构上课的时候我是以萝卜花为例。萝卜花同油菜花同属一类,因此在教学中我改用了萝卜花,一方面它和油菜花同属十字花科,构造简单,易于学生研究;另一方面萝卜花又是学生身边最熟悉而又非常陌生的植物,最熟悉是因为萝卜是学生常吃的一种蔬菜,非常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身边事物很少关注,对开了花、结了果的萝卜更是几乎不认识,因而在课堂中出示萝卜花的时候,学生都认为是油菜花。因此,本课改用萝卜花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科学课堂的许多东西是不可预设的,具有动态生成性,而作为科学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进而促进科学概念的建。观察一朵油菜花是本课的重点,它是由解剖油菜花、记录观察结果以及围绕以上问题的合作讨论展开的。让学生主动探究并提出只有用解剖的方法才能更仔细地观察和了解花的各个部分的构造是本课的关键。并为下一课《各种各样的花》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当然在教学中也遇到概念不准确现象,例如学生在汇报中这花托、花心。这时我让学生指出,从中我“顺手牵羊”归纳给出有关花构造的科学概念:萝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四部分组成的,在雄蕊头上还有花粉。
以上是我对《新的生命》单元进行的解读,有不当之处,还肯请同仁们指正。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
册
教
材
简
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单元整合不仅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本册继续在每组课文后安排“词语盘点”,就本组课文所学生词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自查自测、复习巩固之用。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作文、日积月累、宽带网(安排在第一、四单元)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等,围绕专题内容,各项活动一以贯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编排方式是:导语点出活动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课文后具体提出活动方式的建议;“语文园地”中凭借“口语交际”、“习作”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展示成果。随着学生主体活动能力的增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较之三年级,本册减去了“综合性学习提示”,在活动过程中,不再对学生作进一步提醒和促进。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该怎么做;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泡泡的内容大致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引导想象的;体会文章结构特点的;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我的发现”是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在本册共安排8次。在内容安排上继续体现中年级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初步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别是:认识排比句、养成留心观察和勤动笔的习惯、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感情色彩、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认识拟人句、了解双引号的作用、学习怎样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册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三道题:第一题,引导朗读、背诵,重视语言的积累;第二题,侧重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三题,加强词句训练。有的课文后设计了选做题。为了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本册仍以学习伙伴的语言方式,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提问题、谈感受、讨论交流,以便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化作经常的行动和习惯。本册在理解内容深度上、阅读方法的要求上,较前几册均有所提高。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本册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拓展知识面。“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作为综合活动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活动成果。“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三、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识、写;阅读理解;听说思考;倾听表达;综合活动)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
对于认识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选读课文中的生字一律不注音,为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自查字典读准确,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的写字练习重在求质。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说“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本册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研读词句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比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这一编排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教学中要加强检查、交流,将训练落到实处。
(3)精读内容、领悟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这项内容在语文园地八“交流平台”中,它以对话形式,渗透阅读中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交流平台中提示的方法,加以扩展练习,运用到阅读学习中去。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可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5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课文中泡泡的内容,提示学生思考,比如,《万年牢》中“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是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题目,可以作为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基本与单元对应,供学生自学完成。这类课文属选择性学习,教学上不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阅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集中安排阅读,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完成。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并酌情检查,通过引导和交流促进阅读。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多、更广泛地课外阅读。
三、“语文园地”教学
本册安排8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走,我们去春游”“以诚待人的事情”“大自然的启示”“小小新闻发布会”“热爱生命的故事”“乡村生活”“我敬佩的一个人”“向你推荐一本书”。其中,“大自然的启示”“乡村生活”作为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其他6次是结合专题内容,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话题,比如,策划春游,真诚地对待人和事,对生命的了解和热爱等,都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彼此交际。这些话题中,有的以独白语训练为主,如,小小新闻发布会,也有的以交际训练为主,如“走,我们去春游”,更多的是两者相结合的训练。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要根据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可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时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
教师可以在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上、内容丰富上和思维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指导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指导还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地提出表达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就共同的问题及时讲解,随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可有针对性地点拨纠正。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说完后,另一个再说,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面向全体,训练到位。
教学要面向每一个人,不能留有教学的死角。要想办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以根据话题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可以采取同桌互说,指名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教师要特别关注双向互说,了解每一个人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机进行指导。
4.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5.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逐步提高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四、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在“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了8次,作为完整的习作训练;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3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8次分别是写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写乡村生活的感受,写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其中,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我敬佩的一个人,这四项内容是说、写合一安排;其他四项是说、写分开安排。这8次习作训练有以下特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
拓宽习作的范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充分体现在本册习作编写中。在八个选题中,每一个都提供了多项内容的选择,增加学生写的自由度。比如,“语文园地一”的校园写景,写物,也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小伙伴说、对邻居说,也可以对其他人说。“语文园地六”,既可以写乡村景物,也可以写乡村生活;对于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还可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乡村生活及乡村的人和事。“语文园地八”的自由表达,选择的余地更大,可以尽情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写故事、童话、寓言,写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还可以写自己关注的人和事等。这八个专题中,包括有写人、写事、写景物、写生活、写感想、写体会等。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2.写实、想象等多种作文类型
为了体现课标提出的“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本册除了内容上拓宽习作的范围,在形式上,也提供了多种习作类型。有写实的,就是自己观察和看到的人、景、事、物;也有写想象的,有看图想象、写童话故事等。写实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写出自己的所想、所见、所感、所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写想象,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有提供材料写作文,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作文,比如,“语文园地五”提供有关热爱生命、救助生命的人和事例,以及自然世界中植物顽强生长的资料,供学生选择使用,丰富了作文的写作形式。
3.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和评改
评改和交流,是学写作文、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本册从这一基点出发,在习作安排中,大都提出了交流和评改的要求,比如,“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人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本册侧重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以及其他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充满兴趣
课程标准中年级提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本册仍然从培养写作兴趣、降低写的难度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
写的时候,不要有写法上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不受形式的束缚,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及时的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就是倾吐,是件快意的事情。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写真实、写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敬佩的一个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习作时,要让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正确的文风。
本册的“看图想象”和“编童话故事”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想乱造,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3次小练笔,分别是“想象人物的表现”“读课文后的感受”“想象周围人的议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制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比如,《中彩那天》车开走后的情景想象,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可能出发,想象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
4.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第页
第三篇: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四年级上
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三、教材特点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爬山虎的脚
2课时 蟋蟀的住宅
2课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个专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教材还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筑起围墙,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同时花园里也不再鸟语花香,最后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终于知道自己的花园为什么没有春天,于是拆除了围墙,从此花园里又生机勃勃,通过这个童话让孩子们知道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幸福是什么》通过讲三个牧童挖井,智慧的女儿称赞他们,祝他们幸福,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什么是幸福。让学生懂得幸福是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年的树》通过写鸟和树是好朋友,鸟儿飞回南方,答应了树的要求,第二年春天小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学生去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小木偶的故事》课文讲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复杂。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文不感兴趣,而对于童话并不陌生,并且深受喜爱,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因此学习本单元的专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的利用学生自己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初步认识。
三、教学设想:
1、以“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童话,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及资料;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四、学习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3、鼓励学生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
五、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体会童话的特点。
六、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以动听优美的声音讲给同学听,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和一个“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这组课文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初步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配合本组专题,语文园地也作了相应的安排。
二、教材分析
在作家的眼里,在作家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教材特点
1、本册教材按专题编组,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这一专题单元同样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三部分内容都围绕专题编选,做到环环相扣,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本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进行比较阅读。
四
课时安排
白鹅
两课时 白公鹅
一课时 猫
两课时 母鸡
一课时 语文园地四
三课时
第一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自然奇观这一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二、教材分析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在两篇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其作用是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例如:在《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都各有一个资料袋,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介绍,真可谓图文并茂。
第一组安排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与习作题目结合在一起的,要求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回顾·拓展,从读写方法方面的发现——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还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
三、教材特点
1、本册教材按专题编组,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这一专题单元同样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三部分内容都围绕专题编选,做到环环相扣,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本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进行比较阅读。四
课时安排
观潮
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
2课时 鸟的天堂
2课时
火烧云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
本册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
(三)“语文园地”教学
本册安排8次口语交际。分别是:“走,我们去春游”“以诚待人的事情”“大自然的启示”“小小新闻发布会”“热爱生命的故事”“乡村生活”“我敬佩的一个人”“向你推荐一本书”。其中,“大自然的启示”“乡村生活”作为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其他6次是结合专题内容,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话题,比如,策划春游,真诚地对待人和事,对生命的了解和热爱等,都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彼此交际。这些话题中,有的以独白语训练为主,如,小小新闻发布会,也有的以交际训练为主,如“走,我们去春游”,更多的是两者相结合的训练。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2.3分析与解释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2.5结论与拓展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2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3.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对于人体运动,学生每天都正在进行,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也能在生活和体育课上零散地知道一些运动保健的知识。然而,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能运动、究竟是什么在运动,为什么要注意运动时的保健,对于运动时出现的小问题更不知是怎么回事。本单元在此方面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明确了运动时的保健要求,对学生的茁壮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内容的设计上,从学生能感触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来发现运动的秘密,懂得运动保健的原理和做法。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因此,本单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认识运动的实体;第二个层面为了解运动的保障。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呈逐渐解析的结构,依次引导学生探究解析运动的机理。它包括骨骼、关节、肌肉三课。这三课的关系是:由于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除了具有支持、保护的功能外,在运动方面,它还作为运动的实体成为肌肉的附着物和关节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居于三课的首位,为接下来两课的展开奠定基础。关节是骨骼上的部位,具有特殊的构造,它除了具有减震的作用外,还与肌肉一道成为骨骼能够运动起来的必要条件,没有骨骼,它就不复存在;没有肌肉,它就没有运动的可能。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居于骨骼和肌肉两课中间的位置。肌肉附着在骨骼上以及关节的周围,它的收缩和舒张迫使骨运动及关节活动。它虽然不是运动实体,但没有它提供的力,可运动的骨骼以及关节将散失运动的可能。所以,教材把居于支持地位的它安排在运动实体的最后进行介绍。从分析中可见,这三课既密不可分,又应有教学的先后顺序。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1课,骨骼。从感觉骨头开始认识骨骼。学生将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第2课,关节。体会并了解关节。该课涉及到骨连接中的活动连接问题,学生将通过体验、分析和阅读,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第3课,肌肉。体会肌肉如何牵引骨运动。该课涉及骨骼肌的作用问题,学生将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建模,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肌肉。
第二层面的内容围绕以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为基础,并做延伸,从骨骼和肌肉容易在运动中受伤的角度出发,将其运动保护单列出来,成为第一层面的支持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前一个层面的学习对儿童来讲便没有现实意义。该层面独立成为本单元的第四课:骨骼、肌肉的保健。该课引导学生通过研讨和阅读,强调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可增进骨骼和肌肉的功能以及如何避免运动受伤,教会学生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 养 蚕
单元概要分析
去年春天,孩子们种植了一种植物,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种植与观察活动的辛苦与快乐。今年的养蚕活动一定会使他们更加兴奋,更加投入。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2.2收集证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L 2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1.5愿意合作与交流。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应该说,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蚕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1.6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1.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7 组成要素。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 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识别运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材从两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对比图片入手,在学生描述运动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其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在该课中,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呈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学习描述运动。它包括本单元的第二课“运动的快慢”和第三课“运动的方式”。
第二课“运动的快慢”。从讨论学生熟悉的几种运动的行驶快慢和110米栏比赛,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接下来的速度排序活动、测量走路速度的活动和阅读有关风的方向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运动速度是由时间、距离及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第三课“运动的方式”。按不同的维度对运动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教材是让学生在按照运动轨迹进行画图的基础上将其分成两类,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此处重点不在于分类,而在于能描述这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特点。当然,对于振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摆动是曲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可以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更多物体的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到在一种物体运动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的存在。
第三方面,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它包括本单元的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和第五课“摆”。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材以问题直接入手: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其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教材还提供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的方法及实验记录,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课“摆”。通过做摆,指导学生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再一次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控制变量。此外,教材在此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摆的长度,努力使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规定的次数相符,在不断尝试调整中巩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认识。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提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2.2收集证据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2.5结论和拓展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知识:
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敢于大胆想象。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 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
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固体间的静摩擦研究范围,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
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概要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的建构依据
本单元为技能训练单元。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或活动,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的要求来进行建构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 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二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调查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调查经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与事件,也可以针
对正在发生的连续性或者顺序性事件(比如追踪调查)。只要选择的科学探究问题适中,学生就有能力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公平条件,如何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如何测量、建立模型,如何合作与交流,以及体验到相应的情感,生成相关的价值等。
与调查不同,在时间向度上,预测是人们立足现在指向未来的探究形式,它表达着人们很想通过预测来把握将要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但是,重要的往往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要注重理性和实证。我们鼓励学生畅想、猜测未来,但是我们更鼓励学生表述他们畅想、猜测未来的根据,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探究的预测的准则。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预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本教材是将观察、实验、调查作为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逐个进行介绍的。如果说,运用感官或工具收集信息就是观察,先假设、再动手操作予以验证就是实验,那么,调查就常常要亲历现场。
本部分内容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材通过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调查的描述给调查下定义,也即陈述哪些问题需要调查。它们是: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时间变化,以及两个事件的相互关联。第二,学生能够展开调查的几种方法。它们是: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
第二部分,预测。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所谓科学,就是有证据和有经验。尽管预测仍然有可能发生错误,为什么科学探究中需要预测呢?因为,第一,预测带动着探究者的热情;第二,预测往往成为新的科学发现的先导;第三,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该部分内容的逻辑是:将推理与预测区分清楚,就是告诉学生,以现在为区分点,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回事;推测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另一回事。然后,挖掘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预测经验,再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积累和运用预测经验的,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
第五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王玉叶
一、课标
(一)识字写字
学会1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新词,抄写指定段落。(二)阅读
1、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背诵文中喜欢的段落。
2、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三)习作
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或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口语交际
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诗歌、讲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感情。(五)综合性学习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在汇报交流中提高总结及口语能力,在交流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材内容
1、编写特点:(1)单元导读、课例、口语交际、回顾拓展都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安排,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听、说、读、写各种活动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
(2)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优秀篇目《詹天佑》,还选取了感情真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的诗歌的《中华少年》。(3)加强导学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此外,“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回顾·拓展”中 “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内容结构
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祖国在我心中,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课例中两篇精读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著名人士的爱国情怀。两篇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则向我们介绍了边防战士和中华少年的爱国之情。
口语交际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表达爱国情怀。习作则学习演讲稿或读后感。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对本组课文的重点进行小结:即体会爱国情怀。日积月累积累一些爱国名言。
三、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横向整合
本组教材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专题精心设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彼此关联,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着、诠释着、实践着这个专题。
《詹天佑》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彩色的翅膀》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中华少年》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纵向整合“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训练项目的落脚点是六下的第三组“深深地怀念”。爱祖国不但要展望未来,了解新成就,还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英雄。本组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革命人生观打基础。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引发学习学习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也会油然而生,搜集爱国的资料,学生也能做到。在学习课文中,学生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困难,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运用查阅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难度较大的是学习写演讲稿,教师要出示例文,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写演讲稿。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重点感悟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情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在学习及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法,在读中体会詹天佑为国争气、为中国工程师争气的坚定信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评价学生的: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
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评价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
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尤其重视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批改中根据学生使用佳词佳句的数量采取等级加分制,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加二分,激励学生运用积累,推敲文字。要关注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认真批阅他们的习作,努力发现他们使用的佳词。一个学生在练笔中用了第13课的“恳求”一词,我马上给他加二分,并当众大加赞赏。这样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激励,逐渐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评价能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态度、表现,是全面、公正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肯定、激励作用。(三)课程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
2、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3、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