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张朝霞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卷以《新课标》为依据,把握教材的的重点,覆盖了所学内容。试卷分为选择填空、构建思维导图填空、实验探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测。试卷包括了各单元的知识点及其运用,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
二.基本情况
本次测试,共有50人参加,及格率为90%。
三.试卷分析
第一题.对号入座,是一个填空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相关名词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题.构建思维导图,也是一个填空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一二单元重点知识系统的掌握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题.实验探究,共分4个小题,题型多样,有读图题和画图题,在横线上填空,简要回答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书本上所涉及的知识加以正确的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语言表述能力;
2.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
第一题,填空题。本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出现偏差较多的是第11、14小题,说明此类概念性的问题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而造成失分。
第二题,构建思维导图。本题学生失分较多。
第三题,第1题中(1)小题,读出甲乙丙图弹簧秤上摩擦力的读数,要求会使用弹簧秤,此题失分较多,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明力的单位,不会查数小格子,失分较多。(2)小题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错。(3)小题问题大多数出现在表格的设计上,不少同学不会涉及表格。第2小题补充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实验数据表格,并补充画完整坐标图,此题失分较多,部分学生对坐标系不够理解。本小题学生失分情况严重。第3小题也是一个实验题,研究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学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所问的问题不理解题意,二是知识掌握不牢,三是表达能力欠缺,因而造成不应有的失误。第4小题,最后一空出题人失误,卷面没有此题。第5小题学生总体较好,没有大量丢分,最后一个空,找出错误数据并改正,学生普遍不会,老师也有异议,不怪学生,出题人设计有误。
四、改进措施
针对在分析试卷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钻研教材
课前要认真备课,认真地阅读教材,仔细地阅读教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每一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概念,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2、做好每一次的实验
科学教学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别就是本学科有实验活动,实验是综合性的,它能让学生从认识器材、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等一个系统的活动,如果学生能从中学到方法,并能独立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他的科学素养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也会比较轻松与清晰。
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脑,积累生活经验,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下册试卷分析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中试卷分析
良河西学校 刘永华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共有四个大题,题目难易程度适中,都是课本基础知识,适合大多数学生做。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共18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判断题,共10分,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理解性的问题;画图题,共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成绩分析:
我班学生49人,平均分46.2分,合格率居中心第一名,平均分居第三名。
三、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填空题分值较大,这道题做全对的不多,多少都有点失误,最多的学生减16分,看学生做题情况,失分的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背不熟,尤其是对雄蕊和雌蕊的组成存在混淆。
第二大题判断题是得分率最高的,但是第6、8小题出错较多,“在户外遇到雷雨时,应该躲在树下避雨” 学生往往习惯这么做,因此感觉是对的,与科学是不相符的。
第三、四大题失分较少,学生大都会选择。
第五大题连接电路,全班有一半的学生丢分,失分最多的是10分(全错),原因是对串联、并联电路不熟悉,没有进行实际操作。
四、个人反思:
1、四年级的科学课教学是我第一次担当的,我是科学课“新人”,对科学 课的认识尚在建立中,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也需要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内 容,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我的授课基本属于边学习边上课的状态,出现 错误应该是正常的反应。
2.因为经验不足,授课教师忽略了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些要点,在复习时,学生积累不够。
3.学生平时眼高手低,会背但是有错别字。
五、今后应对措施:
1.我在重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2.加强复习,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提高理解力。
3.我会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运用的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
4.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学生只有亲身做过了实验才能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光凭教师的讲解演示是不够的。
5.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拓展课堂知识,丰富课堂教学。
6.除了理解记忆,还要练习写字。
第三篇:四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试卷分析
一、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班共有学生59人。从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稍差。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变能力差,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差。
二、试卷评析:
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比较难,出题内容全面,题量非常大,一共有8页,题型有四类,分别是汉语拼音、字词和句子、搜集与积累、阅读题和作文。从整体题型看,这次试题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检测,以培养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学习力为主,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基本理念。
三、考题分析
现将本次测试情况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汉字和2选择正确的读音,3是改错字,4是组词,5把词语补充完整,这些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同学对生字掌握不够好,写错字的太多了,丢了分,但这些题难度不是很大。6是选择正确释义,7是用得不当的词,8朗读时的语气选择,9判定对错,10,按要求改写句子。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作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第二大题是搜集与积累。
第二、阅读。
在阅读题的考查中,反映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运用等综合能力都比较差。第一阅读短文,是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学生答的不是很顺手,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见学生读书不细心,课堂听讲不认真。第二阅读短文是课外阅读,答 的也不如意,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整个阅读部分普遍存在所学过的知识还不能灵活地迁移运用的现象。第三、作文。本次习作内容是自由命题作文,是写童话故事。要求语句通顺,语言流畅,300字以上。学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但在整个卷面上,一部分学生书写有待提高。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次考试已告于段落,这只是这半个学期来对自己进行检查的一个小测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继续扎扎实实地抓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习作方面也要多下苦功,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试卷的优缺点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既注重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命题上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试卷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分别穿插在这些题型当中,检测的内容比较全面,到位。但对个别小题题偏难。
三、学生答卷总体情况
本次检测学生的总体发挥不是很好,没能够将本学期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综合运用能力不是很强。说明学生在科学概念、科学兴趣以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方面还需努力。
四、改进措施
1.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要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搞活。
2.优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强方法指导。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策略。
3.寻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以后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