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高班前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提高班前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安全生产高度重视的今天,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每天上岗前班前会,基层管理人员通过班前会,将当班的工作任务、质量标准、安全技能操作程序等作以详细安排,使职工明确目标、了解自身的任务,而最重要的是通过班前会把上级有关部门的安全指令,我们局矿制定的安全制度传授给每个职工,使大家在接受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一次岗前安全教育,保证安全生产。
为提高班前会的质量,在精细化管理中,要求利用班前会诵企业理念、进行安全宣誓、讲述安全小故事、进行安全知识现场答题等,这些形式既新颖活泼又喜闻乐见,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不过职工班前会作为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阵地,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我建议还必须要从程序、内容、形式、主持人素质等环节上入手,努力提高班前会安全教育质量。
规范班前会程序
实践证明,职工班前会不仅是企业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同样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因为,当班的安全情况、生产任务以及措施办法要通过班前会落实到当班责任人及职工头上。而在现场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班前会的作用,而在职工进入现场后再强调安全生产有关事宜,如进行生产分工、工作量化等,这往往给职工心理上造成一种错觉,即任务分解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工具、全心身进入工作状态。这就会出现个别职工急于生产,忘记了班前会领导的叮咛,忘记了自己的安全誓言,忘记了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首先要树立“安全为天”的思想观念。纵观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许多都是由于个别职工头脑里的糊涂观念,认为班前会只不过是一种布置工作任务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干好这一班,在不出事的前提下拿到当班工资。殊不知,一个不把班前会当回事,只顾挣钱不注重安全的粗心人能不出事吗?
所以,如何开好班前会,怎样提高班前会质量,是能否抓好安全生产第一道工序,是确保当班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职工坚持做到讲安全、讲形势、讲任务,增强抓好安全生产的信心和决心;抓培训,利用班前会开展好安全应知应会知识学习活动,值班干部结合实际对“每日一题”进行讲解,做到讲一题、会一题,逐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在此基础上,组织职工庄严宣誓,从亲情上感化职工,用先进的安全理念引领职工,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总之,只有规范班前会的秩序,让职工认识到班前会的重要性,才能使班前会真正发挥作用。
增强班前会的针对性。班前会的内容除了安排工作任务外,主要就是保证安全生产,要保证安全生产,当班负责人要坚持在班前会进行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发现职工情绪不稳定苗头,发现苗头后要认真分析原因,跟职工进行沟通,在解开思想疙瘩后再让职工参加生产,使大家可以成为安全生产中的“放心人”。同时当班负责人还要结合现场实际,超前安排各项工作,对现场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工作量大小,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提早想到,并一一向职工讲清说明,这样就可以增强班前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职工成为现场安全生产中的“糊涂兵”,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及早消灭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以职工为主体,上下互动。班前会的目的是为了职工的安全,所以必须体现职工在班前会上的主人翁身份。要坚持做到由干部引导点拨,职工来当主人,评判分析,实现上下互动,让职工在参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班前会开成与业务知识辩论会、安全隐患排查会,使职工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浅谈提高班前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撰写人:
通风区:高海振
第二篇:税收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征管质量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税收管理作为
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管理活动,要提高其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
管理”的问题,必然要实行精细化管理。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的目标。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环节。税收的精细化管理是指运用精细化的理念和方法,实现提
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管理。
前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
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
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从中,可以导引出税收精细化管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精细化管理是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突出特征是“精确、细致、深入”,目的是“不断
提高管理效能”,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税收管理始终是按照“目标→过程→达到目标
→新的目标”这样的循环方式前进的,其基本目标就是实现“两高两低”,即:提高管理质量
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与粗放式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在管理水平上有了大的飞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标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是专业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典型的流程导向的专业化管理。目前,税收管理的精细化要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由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明确职责分
工,优化业务流程”,在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精细化管理是强调重点的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
性地采取措施”。因而,精细化管理仍然强调重点管理,不是只抓细节,不抓重点,主次不
分,而是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重点工作微观层次的监管,确保重点工作的落实。
(四)精细化管理是系统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协调配合”,注重的是精细化管理的系统
性。只有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环节顺畅,整个管理系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管理效能。因此,税收精细化管理不是依靠个别数据对整个工作进行机械地、割裂式地控制,而是在科学量化的基础上,对税收工作实行灵活性与原则性兼顾的系统性管理。
(五)精细化管理是责任管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完善岗责体系”,强调的是单位和个人基
于责任对自己的“产出”负责。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过程控制中,辅之以系统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以便对管理目标进行考核。精细化管理不是对传统税收管理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税
收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绩效指标的量化,将常规管理引向深人。
综上所述,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为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借鉴精细管理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
段,运用科学的方法,再造管理流程,实现专业化分工,强化过程控制,对税收征管活动全
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税收征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税收征管与现代税收征管的分界,是税
收征管改革道路上的里程碑。实行精细化管理,意义深远。
(一)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大势所趋。从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之
间不仅原理相通,而且在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上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
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政府正积极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并在各级政府和公共管理领域得到积极应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已走到历史尽头。税务部门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提供的产品是政府公共产品的一部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整个政府的形象。税收管理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绝对不能脱离公共管理的一般性特征。精细化管理被引入税收管理领域,也就成了在此管理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臵手段的经济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必然要对投入产出的成果进行核算,借以比较分析投入产出的效果,并为新的投资决策服务。同样,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税务机关如何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税收管理目标,管理起着决定作用。与其它管理方式比较,精细化管理更能全面、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首先,精细化管理直接围绕目标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臵,缩短了目标与组织资源的距离,具备把目标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其次,精细化管理引入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保证管理质量有较高的信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资源浪费,极大地提高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税收管理涵盖税收工作的全部,税务机关选择精细化管理模式后,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都可以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行统一配臵,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是解决当前税收管理问题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粗放的税收管理方式,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征管改革不到位带来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业务流程不顺、岗位责任不明,征、管、查衔接不紧,信息集中度不高,横向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利用不足,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税源监控不够有力,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的转变,人的能力和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制度制定方面的原因,也有执行方面的原因;既有税制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流程设计方面的原因。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止“大而化之”,做到“精于细微”,既重视“面”,又重视“点”,“点”、“面”结合。
(四)是做好新时期税收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全面落实,“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实施,世界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这些都对税收工作特别是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在税收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强化税源监控,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将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落到实处;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全面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实现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税收精细化管理要以目标为指导,以制度为基础,以执行为重点,以考核为手段,抓住重点环节,抓好重点工作,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水平。
(一)目标明确。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突出特征就是目标十分明确。税收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两高两低”。一是提高管理质量。通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综合执法水平,确保各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结合技术变革,不断改进征管手段,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二是提高管理效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通过各方面管理和服务工作,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三是降
低管理风险。严格执法程序,注重工作细节,严密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制约,最大程度降低管理的各种风险。四是降低管理成本。既要降低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又要降低纳税人纳税成本。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围绕上述基本目标,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更为具体、可以量化、能够比较的长期、中期、近期执行目标,使从事各项税收管理工作的每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不断以目标来进行自我衡量,自我纠正偏差,达到个人目标,从而实现整体目标。
(二)组织保障。一要规范机构设臵。本着依法、求实、精简、效能的原则,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有利于优化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要求,简化和规范内外部机构设臵,规范机构职能,减少管理中间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增强税务机关的应变能力,横向上有利于规范业务流程和保持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纵向上便于上下级国税机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和工作联系,使税务机关对外反应时间最短,对纳税人的反应效果最大,从组织机构、征管体制上保证精细化管理的深入推进。二要健全岗责体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合理界定征、管、查职能,做到职能不交叉、不重复;按照单位、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制定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职责清晰、责权分明、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岗责体系。三要优化工作流程。根据税收业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按照办税申请“一站式”、信息采集“一次式”、办税服务“一窗式”、税务管理“一级式”、档案管理“一户式”、业务运行“一网式”的总体思路,科学设计流程,把纵向的层级审批控制转变为横向的流程控制,使流程简捷、顺畅、高效,并以流程为导向,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简化优化,寻求最短路径、最少环节、最简程序、最优方案,形成环环相扣的流水线式作业,做到事前能预警、事中能控制、事后能监督。四要合理调配人员。设立合理的业务技术划分标准,将税务人员分为政工类、征收类、管理类、稽查类、法制类、信息类、后勤类、计统类、财务类、文秘类等,以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需求,做到人员安排妥当,组织保障有力。
(三)制度细化。税收管理主要涵盖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是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应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细化的制度和办法,全方位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使所有税种的征收管理和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外要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个体税收管理、纳税评估、纳税服务等基础工作入手,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规范有效的日常监控机制;对内要在税额核定、资格认定、税收减免、税务稽查等重点工作中建立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的分权制约机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实体与程序结合。既要贯彻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项管理的实体性法律、法规,又要贯彻税收征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程序性法律,规范征纳行为,完善执法手段,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既要注重实体也要注重程序,避免实体、程序违法或实体与程序脱节。
二是综合征管与专业征管结合。长期以来,由于综合征管与专业征管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协调不够,造成一些制度、办法互相矛盾,影响了执行效果。必须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征管相对于分税种的专业管理而言,是对税收征管工作进行全面、总体和综合的管理。专业管理就是抓税种管理,必须符合税收征管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要求,遵循统一的征管程序和征管制度,各项管理措施必须与统一的征管制度相协调、相融合。综合征管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都应从全局出发,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是业务应用与技术支持结合。细化的制度和办法涉及大量的技术应用问题,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手段要为业务运行提供切实保障,业务应用和技术保障既要分工,又要
合作。应建立需求提交机制和系统维护机制,切实抓好需求维护和数据维护工作。业务部门制定制度需要技术支持的,应事前告知技术保障部门,在取得技术支持后方可发布实施。对应用系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业务部门应向技术保障部门提交业务需求,由技术保障部门统一进行维护。
(四)执行到位。决策之后不执行等于零,布臵之后不执行等于零。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税收管理精细化要围绕征收、管理、稽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1.规范征收。一要完善窗口功能。将办税服务厅窗口整合为“申报纳税”、“发票管理”、“综合服务”三类。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项,统一归并到办税服务厅受理,由办税服务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根据税务管理“一级式”要求,规范行政许可,避免纳税人多级多头办税。依托信息技术,推进“一窗式”管理和涉税服务的优化,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在办税服务中的窗口作用。二要严格申报审核。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加强金税工程报税、认证数据与纳税人报送的增值税申报表进、销项税额的比对,“四小票”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比对,纳税人使用发票金额与申报金额或核定定额的比对。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和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完善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出口退税审核。通过对申报资料完整性、数据逻辑性的审核,严密监控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三要严格欠税管理。依法做好减免税和延期申报、缓缴税款审批管理工作,加大催报催缴的力度,提高税款的征期入库率。加强与银行、国库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及时掌握纳税人欠税情况,通过定期公告、严格加收滞纳金等措施,加大清缴欠税力度,控制新欠,减少陈欠。四要加强税收分析。认真研究税收收入与GDP、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各个税种与其相对应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加强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主要税种、行业和不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及对重点税源企业的微观分析,预测税源变化趋势,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严格管理。以构建新型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契机,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标准、时限、责任和行为规范,将管事和管户有机结合,突出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实现税收业务的“一网式”运行,并按照“一户式”要求收集和整理纳税资料,充分掌握纳税人与税收相关的动态信息,管理税源,监控税基。一是加强户籍管理。实行全面登记制度,强化税务登记管理,准确掌握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加强对停歇业户、非正常户、注销户的管理,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做到纳税户籍明了,税源分布清楚,源头控管有力。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定期交换信息,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摸清税源底数,解决漏征漏管问题。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在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的基础上,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对重点税源企业,要以掌握其基本情况,分析其物流、资金流等为主要内容,及时预测其税源变化趋势,综合评价其纳税情况,实施重点监控;对小规模纳税人要依法规范征管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对个体纳税户要按照“管住户籍、电脑定税、申报纳税、盯住大户”的要求实施管理。三是规范信息采集。按照有效管理的原则,统一采集内容、采集方式和采集标准。对法定必须实地调查的涉税申请、预计将要发生的涉税申请和各部门在同一时段找同一纳税人采集信息的,应适当合并,设计综合信息采集调查表,集中下户,进行“一次式”采集,避免多头下户,重复采集;对法定需要纳税人定期报送的信息,采用电子化处理,实行“一盘式”报送。取消非法定的事前调查环节,强化事后监督和检查。四是开展纳税评估。采取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人机结合的方法,以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和信息的集约化管理为突破口,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规范统一的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和分税种、分行业、分纳税人注册类型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数学模型,选准评估对象,采取“个案评估”、“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方式开展纳税评估,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管理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管理基础工作。
3.强化稽查。一是明确稽查职责。稽查局主要负责查处偷逃骗抗税案件、虚开发票案件和牵
头实施税收专项检查。不涉及立案的日常检查、发票协查由管理部门负责,确有偷逃骗税或虚开发票等嫌疑的,移送稽查局查处。二是规范稽查程序。完善选案制,主要从举报案件、日常管理过程中移送的案件、上级交办和外单位转办的案件中确定稽查案源。建立立案制,稽查部门查处所有案件,原则上都要先立案、后检查,有问题的,要依法处理;查实没有违法问题的,才可按规定的程序销案。实行全审制,已经检查的案件,要全部经过审理部门审理才能结案,重大案件必须移交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改进复查制,实事求是确定复查面,按照随机抽查的原则,选择复查对象。同时,建立首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稽查人员的责任意识。三是明确打击重点。重点查处各类涉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和利用做假账、多套账或账外经营手段偷逃税款的案件,充分发挥稽查的打击职能。认真开展案例分析,发挥稽查对税款征收和税源管理的监督与促进作用。四是改进稽查方式。在确保金税工程协查系统和综合征管软件稽查模块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稽查业务相关软件。积极拓展金税工程协查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发票协查的信息联动优势,为稽查办案服务。提高检查手段的技术含量,拓宽稽查信息渠道,推广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加强稽查人员财务电算化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培训,实现检查手段由凭经验查账向依托信息化支撑的转变。推行调账检查,统一专项检查,实行各方参与、一次进户、票税统查。
(五)考核量化。一是量化考核指标。按照目标管理要求,制定考核指标,逐项加以量化。“执法规范”可量化为税务登记率、处罚率、滞纳金加收率、许可审批错误率、复议撤销或变更率、行政诉讼败诉率等指标。“征收率高”可量化为税收增长率、GDP税收贡献率、税收与GDP增长弹性系数、入库率(或欠税率)、税收优惠到位率、税收流失率等指标。“成本降低”可量化为征收成本率、纳税成本降低率、直接征管成本降低率等指标。“社会满意”可量化为纳税人满意率、行风政风评议排名、投诉率、纳税成本率、网上申报普及率等指标。二是改进考核方式。按照“简化、量化、细化、硬化”的要求,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征管过程的考评,并通过信息手段,对业务运行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和自动考核。各项指标凡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考核的,一律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考核结果,以利于分析和应用,确保考核口径的统一,排除考核数据等指标的人为因素。三是实行绩效挂钩。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能级评定、公务员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做到奖惩分明。在完善内部考核与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制定税务人员能级管理办法,推行能级管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税收管理精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职级待遇与能级待遇分开,规范收人分配。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
四、税收精细化管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精细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科学化是精细化的前提,精细化是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两者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科学化管理属于方法论层面,精细化管理则属于应用层面;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应当遵循的本质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方法集成的管理方式;科学化是实质,精细化是形式。科学化管理,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的税收管理办法要符合征管工作内在规律,并将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完善征管手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实效;精细化管理,要求制度制定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导、督办,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制度制定、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二)精细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精细化与以人为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精细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能促进精细化的不断深入。精细化与以人为本能否有机结合,事关人心向背。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主动参与,需要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始终体现人性化。要十分注重“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坚
持分工产生效率的理念。专业化分工所激发的人的活力是精细化管理中内臵的“引擎”,只有将人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精细化管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要珍惜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广大税务人员从繁琐的、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精细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精细化是信息化的生命,信息化是精细化的平台,精细化通过信息化得以实现,信息化为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精细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要求税务机关依托信息技术,对纳税人的各类信息全面、适时、准确的掌握和使用。“全面”,就是对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登记认定信息、申报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等涉税信息都要掌握,并建立固定的共享载体和规范的共享机制;“适时”就是要加强对纳税人的日常监控,做好纳税人信息的日常维护、及时更新,保证税务机关掌握信息与纳税人实际信息的一致;“准确”要求加强信息审核、比对,确保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突出信息的综合利用,在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纳税服务、调研决策、质量考核、复议诉讼等工作中,要及时查询、调阅、利用信息资料,使之为税源监控服务,为强化征管服务,为税收决策服务,为精细化管理服务。
第三篇:焊接方法是提高金刚石工具质量的有效途径
焊接方法是提高金刚石工具质量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石材总产量、石材出口量和石材消耗量均达到世界首位:有石材加工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近500万,年产石料600万立方米,年产板材1.2亿平方米,年创产值超过800亿元,拥有先进生产线500多条,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石材生产大国。而金刚石与金刚石工具厂家已超过1000家,1999年年产金刚石已超过7.5亿克拉,成为金刚石生产大国。金刚石锯片已能满足国内需求。有近1/3产品出口,在DIY市场形成一定竞争实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进入WTO,如何使中国成为生产金刚石工具的强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提升的问题。
如何提高金刚石工具的质量?途径简要分析如下:
1.为金刚石工具制造提供高强度金刚石
金刚石的品级质量、粒度和浓度对金刚石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在金刚石合成方面,六面顶小吨位高强工艺已趋成熟,六面顶大吨位大腔体工艺不断完善,两面顶合成金刚石也初具规模,粉末触媒合成、碳素、叶腊石块原材料生产不断完善。因此针对我国金刚石工具制造,批量合成性能稳定、粗颗粒、热稳定性能好的高强金刚石是完全可能的。国外的金刚石公司,除推出SDA+、SDB、DSN、MBS、ISD系列外,De Beers针对中国市场推出BKI、BK30、BK60、BK70金刚石,韩国日进公司推出六面顶合成的SDS系列金刚石,都值得我国同行借鉴。
2.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提高金刚石把持力
提高金刚石锯片切割效率与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胎体对金刚石有好的把持力,金刚石就不会过早脱落,并具有最大的凸出高度,切割时锋利,效率高。
提高金刚石把持力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提高机械把持力。这是由于金属粉末在烧结时产生收缩,形成压缩应力把持住金刚石。压缩应力的产生是由于金刚石与胎体金属热膨胀系数不同,由于烧结时或晶体形成与长大引起体积变化所致。由于胎体屈服强度有限,故产生的压缩应力与机械把持力有限。
粉末中添加少量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W、Mo等,由于其对金刚石润湿性与亲和力较好,烧结时在金刚石与胎体金属界面上形成碳化物,实现对金刚石的次金结合,有利于把持力的加强与提高。
金刚石表面镀覆一层强碳化物形成金属元素如Cr、Ni、Ti、W等。这是近几年来采用较多的工艺措施。为此燕山大学专门研制生产了三种型号的真空微蒸发镀钛设备。
根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与使用表明,金刚石镀覆技术最为有效的使用条件与范围是:
适用于高品级金刚石,效果更为明显;
在纯钻胎体中对把持力的提高次序是:镀Cr>镀Ti>未镀覆金刚石。
MBS-960Cr2镀铬金刚石适用于Co基胎体、低铁低青铜胎体和WC胎体。
MBS-960Ti2镀钛金刚石适用于钻青铜基胎体,铁基胎体。
在切割沥青、养护混凝土(Green Concrete)和加强(钢筋)混凝土锯片中采用镀钨金刚石。
镀镍金刚石适用于树脂结合剂砂轮,其使用效果依次为:针刺形镀镍金刚石>镀镍金刚石>未镀镍金刚石。
镀银金刚石适用于磨削碳化钨硬质合金工具用精密树脂结合剂砂轮。因为银的价格不算十分昂贵,适于高精密磨削,其导热性能好,适用于油冷磨削硬质合金。同时银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可减小砂轮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发热量不大。
镀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Ni、W、Cr等提高金刚石把持力,主要是由于:
镀覆金属可防止金刚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与烧结时间条件下的氧化、石墨化以及铁元素的热蚀性。笔者对不同金属镀覆金刚石进行TG(热重)分析,发现金刚石在800℃左右即开始失重与石墨化。而镀Ti、W、TiN等金刚石分别在900℃、925℃与940℃时才开始失重与石墨化。说明金刚石镀覆金属后有利于防止氧化与石墨化,能承受热冲击与热分解。对高温烧结胎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镀覆强碳化物元素在烧结条件下可在金刚石与胎体界面形成碳化物合金,有利于金刚石与胎体金属的化学键合与冶金结合,大大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对镀钨金刚石进行X射线分析,发现在金刚石表面已形成WC相。
可提高金刚石的静压强度5%~20%。
金刚石镀覆金属后,可提高金刚石的摩擦力,而后者有助于增加把持力。
3.超细粉末与预合金化粉末
在生产专用锯片时,宜采用超细金属粉末与预合金化粉末。金属粉末细化有利于降低烧结温度、提高硬度。采用预合金化粉末,可防止低熔点金属过早流失与偏析,有利于烧结制品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增加对金刚石的把持力,还可降低烧结温度与保温时间。韩国在生产高档锯片时,广泛使用BASF,UM,INCO,Fum-tungstene, Kennametal等公司的超细粉末与预合金粉末。
4.刀头生产推广制粒工艺
制粒工艺在我国的硬质合金、陶瓷生产中已广泛地被采用,近年来在金刚石刀头生产中也获得了广泛应用与发展。粉末制粒的优点是,金刚石的偏析减少,分布更为均匀,改善了刀头的切割性能,增加粉末的流动性,使容积式冷压工艺应用成为可能,普通冷压工艺性更好,减少了粉尘对工人的危害。其缺点是增加了投资与工艺程序,制粒时要添加粘结剂,后者对焊接、烧结和胎体性能可能有不利的影响。
各种制粒方法的比较:
喷雾法:优点:产量大,形状均一。缺点:需清洗,不含金刚石,仅一种金属,设备大。
滚动法:优点:易于操作,石蜡粘结性好,球形。缺点:制粒工艺不稳定,含金刚石,制粒困难,需过筛。
挤压筛分法:优点:速度快,粘结剂用量少,易于操作。缺点:不含金刚石,需筛分,形状不均一,合格率20%~40%。
手工筛分法:优点:简单,投资少,可含金刚石,生产量小。缺点:难以选择粘结剂,所需劳动繁重,形状不规则。
压力搓筛与滚动法:优点:工艺稳定,易于清洗,可自动化,可含金刚石,一次制粒量任选。缺点:难以选择粘结剂,需用较多熔剂。
低速搅拌高速斩切法:优点:可自动化,粒度大小可人为控制。缺点:不含金刚石,一次制粒量不能太少,合格率70%~80%。
德国飞羽公司推出GA180、GA240制粒机,其制粒工艺由于混→加粘结剂搅拌→刮板搓筛→滚动制粒构成。采用此法使刀头冷压速度提高3倍,模具寿命提高1倍,冷压成本降低2/3。
韩国迪爱克斯公司推出CA-10制粒机,其工艺由加粘结剂干混→外圆低速搅拌(25~28r/min)→中心高速斩切(2300~2800r/min)构成。
为了制粒,德国研制了GB300、400、500型粘结剂,韩国使用Olycox,我国南京思尚科贸中心研制成的WS-120造粒剂为白色团体球状粉末,密度为1.068g/cm3,热分解温度320~350℃,烧结后残留灰分<0.01%,已取代进口粘结剂,已在各金刚石工具厂得到广泛应用。
5.烧结工艺中推广真空保护气氛热压烧结工艺与设备
烧结是金刚石锯片生产中一道关键工艺,它的好坏将影响锯片的刀头密度、硬度与切割性能,烧结设备的技术性能也影响锯片生产成本、产品与质量。最近我们对金刚石锯片整体烧结炉进行了调研,用几种有代表性的炉型同时采用同一配方粉末进行对比烧结试验,其结果表明:
(1)氢气保护、无压烧结并式炉与钟罩炉适于生产低档小尺寸锯片,它单次产量大,但锯片寿命较低;
(2)CSF500热压烧结炉,炉温分布均匀,氮气保护加压烧结锯片硬度高,密度大。锯切时锋利、寿命长,可生产高档锯片,并能生产多规格多品种锯片;
(3)RYL系列中频气氛保护热压烧结炉设计性能优越,适于单一规格锯片的大批量生产,但对于多品种的适应性差,炉温分布有待进一步完善;
(4)SF500、ZBRY-2型烧结炉经过完善后,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烧结设备。
6.金刚石绳锯生产中采用热等静压与高温钎焊工艺
近十年来,金刚石绳锯在采石与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应用,使金刚石绳锯从采石场到石材加工厂,从大块切割到修整成形,从板材切割到异形制品的加工以及建筑工程中多种应用,在世界范围的石材切割中占有10%的份额,并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发展进程中有几个主要特点:
(1)串珠生产方法由电镀单层与双层金属金刚石串珠,到热压烧结及高温钎焊串珠,使绳锯应用范围由大理石扩大到花岗岩与混凝土。
(2)绳锯直径由10~12mm减小到6~8mm,提高了加割效率,降低了材料消耗。
(3)CNC控制的绳锯机的发展,使多绳锯成为可能,从而使绳锯机进入板材厂,可有效切割板材与异形制品,可取代框架锯与桥式板材锯机。
(4)将热等静压工艺用于串珠生产,提高串珠的密度、硬度、强度与使用寿命。
热等静压(HIP)是将烧结好的制品,置于热等静压机中,以惰性气体Ar(氩气)为传压介质,温度升至1320~1400℃,气体受热膨胀产生80~150MPa压力,将串珠置于玻璃包套中处理一定时间即可。
热等静压可降低制品中的孔隙度,提高密度、强度、冲击韧性及使用性能。我国北京钢铁研究院、中南工大粉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株洲硬质合金厂都有热等静压设备。
(5)采用单层高温钎焊金刚石串珠
该工艺是我国台北台湾砂轮制造公司(KNIK Inc.)推出的专利新技术,高温钎焊串珠中金刚石排列规则,分布合理,化学键合与冶金结合并存,金刚石把持力强、突出高。其金刚石使用量可节省一半,锯切速度为普通锯片的2~4倍,切割寿命相当,锯片成本下降。
7.积极发展高档激光焊接专用锯片
激光焊接锯片由于具有很多优点,在美国和欧洲不断获得发展,到目前已有15年的历史,全世界金刚石工具行业已有300条激光锯片生产线,在我国已超过20条。因此发挥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研制高档激光焊接专用锯片,占领国际市场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1)激光发生器不断完善与更新换代。国外已由横流式、快速轴流式发展到第三代板块式。功率达2~2.5kW,我国研制出气体横向流动、纵向约束放电激励、多折激光谐振腔、低吸收光学元件激光发生器。它们的特点是:功率大,耗气量少,运行成本低,维修工作量少,工作可靠,光束质量好,光斑小,焊接质量提高。
(2)锯片基体与刀头固定方式由手动改为全自动,精度高,工作可靠。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与我国都有不同固定方式,其中有手动夹具、磁力夹具、气动夹具、滚压夹具等。
(3)不用焊料,但必须采用合理过渡层配方,使其性能与工作层及基体相匹配,提高焊接强度、焊透性,减少气孔与裂纹。
(4)研制合理的工作层配方。一般Fe基、Co基、Ni基胎体易焊接,对含Cu、Sn、W、Wc、Pb过多的胎体难以焊接。
(5)为适应沥青、养护混凝土加工的需要,研制斜齿、高低齿、刀形齿、硬质合金加强齿。
(6)重视激光锯片刀头烧结工艺的研究,选择合理的烧结温度、压力与时间,控制好烧结气氛与温度,是保证激光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
(7)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控制好焊接功率、角度、速度、偏移量、深宽比,保证焊接质量与强度。
第四篇:校企合作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机电工程系
摘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校企联合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形成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规模越大、关系越密切,效益越突出,学校发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实,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校企合作是时代的召唤,是职教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瞄准本地区人才需求变化和人才标准要求,坚持依托行业办
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且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一、校企联合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依托职业院校来完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联合可以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
劳动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购买
方,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校企合作促进了培养“零适应性”人才
职业院校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以企业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外基地,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与实际顶岗训练,使学生在没有出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较强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并且融人了企业文化,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培养和岗位就业的“零距离”接轨。
二、校企联合办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
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四)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职业院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中试基地,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三、校企联合办学需建立“双赢”机制
(一)更新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从培养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出发,职业院校虽有与各级各类企业单位联合办学的愿望,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另外,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技能型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缺乏办学的主动性。职业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联合办学。
(二)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基础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一定困难,企业很难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因此,要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
障,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政府应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校企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应尽快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法制框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参考文献]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途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0).
[2]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5).
[3]梁丽华.高职教育持续发展需要把握的四个环节[J].教育与职业,2002,(11).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田.教育研究,2002,(6).
[5]霍汉平等.依靠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田.现代电子技术,2004,(17).
第五篇:提高对账率的有效途径
提高银企对账率的有效途径
随着内部控制机制的日趋完善,银企对账已成为银行防范和遏制经济案件、规避操作风险、保证会计账务核算质量的有效手段,对规范银行账户管理、保证银企资金安全、巩固银企合作关系、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行集中对账已经运行三个季度,各支行的对账率大相径庭。怎样才能“安全管理、及时对账、节省资源”,有效提高对账率,真正做到防范风险呢?
1、做好客户信息维护及补录工作。客户地址信息正确是邮局准确送达对账单的前提,在对账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将客户地址逐一核实。针对地址不详的客户及时到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查找;对不符合账户开立条件、账户年检不合规和一年以上未发生收付活动的账户及时清理;对已发生地址变更的客户,及时在综合业务系统进行维护。
2、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每位员工熟知对账流程。在客户办理业务时,鼓励员工“多说一句话”,告知客户在对账单回执联加盖单位预留印鉴,单位地址、电话等信息变更要及时到开户行办理变更手续等。
3、大力宣传对账工作,让客户了解对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账是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审计必须提供的凭证。宣传对账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大厅放置对账流程宣传牌;二是在开银企座谈会时,将集中对账流程向客户做宣传解释工作,培养客户对账习惯。
4、根据客户类型,选择差别化对账方式,提高银企对账工作质量,有效降低成本,促进银企对账工作健康发展。针对地址变更频繁或无贷款的企业,可建议其选择短信对账;针对财政、社保类及有贷款的客户,可定期给客户发送纸质对账单;针对网银结算频繁的客户,可建议客户选择网银对账。
5、指定专人做好客户电子印鉴的补录采集工作。将对公客户存款表和验印系统的预留印鉴逐一比对,做到所有开户单位均应留存单位公章和财务专用章,规范电子印鉴管理,提高对账回执验印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