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考 心理学教育学219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第二篇:贵州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题
贵州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______科学。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______。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______教育。
2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
24.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______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
25.学生既是教育的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
2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2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特殊形式是______。
2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与受教育者已有______的矛盾。
2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活动、______活动、个人活动。
30.“望梅止渴”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______的条件反射。
3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_____。
32.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广度______、______注意转移等。
33.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34.神经系统的活泼型与______,安静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
3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__。
3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最有利于激发______。
37.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______,动作进行的______,动作结构的______。
38.1948年(WHO)宣言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______和______等几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3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0.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4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4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
43.意志行动形成有哪些特点?
44.操作技能有哪几个阶段?
45.什么是联想?联想有哪些主要规律?
46.性格结构是由哪些特征组成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48.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A 4.A 5.D 6.C 7.D
8.C 9.D 10.B 11.B 12.A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19.C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规律 《大教学论》
22.生产劳动 雅典
23.壬寅 癸卯
24.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25.对象 主体
26.教书育人 主导
27.班级授课制 个别
28.德育要求 品德基础
29.群众性 小组
30.第一 第二信号系统
31.判断 推理
32.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
33.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34.多血质 粘液质
35.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能力
36.中等(或适中)学习动机
37.观念性 内隐性 简缩性 38.心理 社会适应
三、简答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1.5分)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1.5分)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1.5分)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1.5分)
40.答案要点: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1.5分)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1.5分)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5分)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1.5分)
41.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5分)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5分)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2.答案要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分)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分)
43.答案要点:
(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1分);(2)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1分);(3)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1分);(4)以随意运动为基础(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4.答案要点:
操作技能形成有:
(1)操作定向(1分);(2)操作模仿(1分);(3)操作整合(1分);(4)操作熟练(1分)等四个阶段。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5.答案要点: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2分)联想的主要规律有:(1)接近律(2)相似律(3)对比律(4)因果律(4分)。规律部分无说明扣2分。
46.答案要点:
性格结构的特征主要有:(1)性格的态度特征(1分);(2)性格的情绪特征(1分);(3)性格的意志特征(1分);(4)性格的理智特征(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四、论述题:本题2个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
47.答案要点: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
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4分)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3分)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3分)
(4)联系实际。(3分)
48.答案要点: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2)注意客观刺激的适当强度;
(3)注意刺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4)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
(5)直观目的明确呈现时机得当、距离得当,保持整体性;
(6)变式方法的采用。
(1)~(5)每个要点2分;(6)要点3分。无分析说明扣4~5
第三篇: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7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教育
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70、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个服务”变为“四个服务”(即升学变为适龄学生、学生素质、合格新生和合格劳动者)
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突破“一切围绕升学考试”。明确学校培养目标
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3+1”(前三年文化课,第四年职业技术课)
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和教材改革(教改的核心内容)。
趋势: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四结合”。
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建立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体系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务处:编班、排课、校历、作息时间、学籍)
(三)教研组工作的管理
1、教研组的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培养良好的教风,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组的设置3、教研组长的选用4、加强教研工作的指导,搞好教研组的建设
(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1、明确的指导思想2、完整的工作体系3、对形成教学总理的诸要素实行管理4、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实行管理5、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科学研究。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终身教育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它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生都可以受用的学习技能,在终身教育制度下,成人教育的地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需要会得到更多地满足,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考试失败与成功的概念将失去意义。教育对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意义,终身教育正好能够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要求,从童年期到老年期,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为了使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生活得有意义,当然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都接受相应的教育。再说,当前人类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终身教育、终身制学习无疑有助于我们接受这些挑战。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素质教育要有以下几点正确的认识:(1)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2)素质教育不是对考试的否定(3)素质教育不是对加强“双基”教学的否定(4)素质教育不是要淡漠对尖子人才的培养(5)素质教育不是要让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课业负担(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加强薄弱课程和薄弱学校(7)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日常概念的层面。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目标。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圈、中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应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亲子沟通。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域性资源。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的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变迁,带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在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材的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
2、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扎实调研,制定措施,做好政策准备。
三是全面部署,加强监督,确保落到实处。
联系当前实际,我感到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育人为本”。二要坚持“德育首位”。三要坚持“全员育人”。
【提出了“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个提高”(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公寓乃至网络虚拟群体都应该提出各自的具体要求;从责任人来说,对校长、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直到学校的广大教职工,都要明确各自的责任,给予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总之,我认为应该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新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尤其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掌握知识、弄清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因此,实践中必须以知识教学为主,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丐主导作用。:承认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换位思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犹如幼苗长成大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挫折教育,协作教育。自制教育,自律能力,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的培养,.“参与和认同“的权利,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抑制自卑情绪的发生。为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养成乐观的态度】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a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b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a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b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a符合学生年龄特征,b考虑学生个性差异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1)教养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2)爱严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既要关心爱护子女,又要严格要求子女(3)言传身教结合是指做父母之邦的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教育子女的协调一致,一是指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给孩子的生活待遇和教育要求要完全统一,不可各搞一套,二是指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不可朝令夕改,更不能自食其言,凭自己的喜怒好恶随时改变对孩子的要求。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1)弄清所写教育科研论文的种类(2)抓住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特征(3)按照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其一般步骤有:一前期准备阶段:明确目标,选择课题;确定主题,拟好标题;谋篇构思,编写提纲。二撰写初稿:搞清写的是哪类论文,选择的是什么课题;立意要新,标题要直接、简洁;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论文的层次结构,提纲是对论文层次结构的具体化。三是修改定稿;修改论文主要考虑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17、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在当代,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大胆探索和实践,将课改精神与历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要对教育进行反思,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和教育手段,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
转变教学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与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相统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导向性的作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确立与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着眼点必须落在学生上,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3.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第三,确立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评价。
19、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学工作计划:管理学校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组织制订教务处、各教研组、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从而组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体系,对教学工作实行计划管理。(二)教学工作的组织。(三)教研组工作的管理:明确教研任务,组建教研组,选好教研组长,加强指导。(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1)正确性(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2)可*性,是指测验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又称信度。(3)鉴别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4)实用性:指一个测验适合于实际的程度。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
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简述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16、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9·简述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
·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4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2)开展心理咨询工作(3)诊断生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
三、填空、选择题
1、《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
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4、《感觉》
一般地,微弱刺激物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反映头部运动频率和方向的感觉叫做平衡觉,对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叫做动觉。
5、《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秒,表象和词语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6、《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代替功能。思维的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有分析无综合。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科学家计算出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四十万公里,这一活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7、《情感》
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情感的功能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三方面。按情绪状态分类。情感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四种,情感的产生常以需要为中介。“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8、《意志》
意志行动对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大的阶段。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意志行动的几个特征中,最能体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克服困难。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特征之一,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
9、《个性》
个性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动机意向、意图信念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式。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直接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叫动机。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说明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的,在评述个性的本质时,主要标志是社会。自我意识在个性中的作用是调控。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10、《个性心理》
气质类型首先是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抽出,后被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能力。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智力测验也称一般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广泛使用的量表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的特征。“大器晚成”与“早慧”是能力发展时间差异的表现。直率、易冲动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胆汁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粘液质,强-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学生马虎粗心或细致认真,反映的是其性格的对待现实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勇敢、勤劳、朴素的特征主要属于性格。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是创造能力的特征。
11、《学习心理》
人类的学习是自觉能动地以语言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发展认识能力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学习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联结学说、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准备律师、练习律、效果律。奥苏贝尔依据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学习动机变量对学习的作用犹如“催化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习需要。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特久的行为变化。
12、《学习心理2》以是否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概念作标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可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华莱士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概念形成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概念同化具有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概括为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定势属于顺向迁移。官能心理学是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共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学生的创造性有三次下降,6岁入学的时候,9岁左右,14岁左右。
13、《品德心理》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改变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品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唯智派认为,人的确品德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主张进行伦理谈话和系统讲授道德知识。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他们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
14、《心理健康》
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学习的情绪障碍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异常情绪状态,主要有厌学、考试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心理咨询以其方式划分,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尊重信任的原则、预防性原则、长善救失和保密原则。心理咨询是帮助情绪自我提高、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替来访者作决定。
三.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脑机能的认识(3)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进一步揭露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有:(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5)在观察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6)在观察过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2)适当的超额学习(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6·根据中小学生记忆特点,如何提高记忆效果:(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4)把概念讲深讲透(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感(3)培养和增强责任心,强化坚持性和自制性(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5)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6)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7)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8)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9·联系实际分析学生兴趣的个别差异表现:(1)兴趣的倾向性(2)广阔性(3)稳定性(4)效能性
·10·举例分析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差异;能力类型方面的差异;能力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11·联系实际谈谈能力的培养: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内部动力;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
·12·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机(5)合理地组织竞赛(6)正确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7)加强归因指导。
·13·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范例丰富表象(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5)模糊概念教学
·14·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1)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2)形成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意识(3)注重发现和识别问题(4)尽可能利用外在形成表征问题(5)克服影响问题解决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15·如何培养创造性?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鼓励幻想;鼓励和创造性的人接触;鼓励个人的首创;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
·16·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和法则的迁移(3)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4)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5)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17·结合实际分析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变过程:(1)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2)提高道德认识,讲究教育方法(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18·联系实际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学习负担过重(2)家庭关系紧张(3)自我评价不客观(4)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平衡。
第四篇:2017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
2017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教育 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70、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
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整个教育工作起着全程性的指导作用。这种重要地位就决定了,教育目的无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下面我们谈谈,在教育目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对“教育为谁服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理论。目前有关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有七种,即宗教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能力本位论、知识本位论和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通过对近些年各省份的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真题的分析,会发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是考试的高频考点。下面将重点谈谈如何巧妙记住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我们主要从两种角度考察:一是正确理解这两种本位论的核心观点,二是考察每种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这里先介绍一下,关于这两种本位论的观点和代表人物: 1.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那么,我们如何牢固、巧妙记住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呢?
这里,分享针对两种本位论编的依据顺口溜,帮大家记住。对于“社会本位论”我们知道其核心观点是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重点培养的是公民。我们可以记这样一句话:“有一位公民拨(柏)打(孔)吓(赫)电话图(涂)谋舍本(社本)。”其中“舍本”=社本,即社会本位论;“拨打”的“拨”谐音为柏拉图的“柏”;“恐吓”谐音为“孔德”的“孔”和“赫尔巴特”的“赫”;“图谋”的图谐音为“涂尔干”的“涂”。这样我们就记住了社会本位论,培养的是公民,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
对于“个人本位论”其核心观点是为个体发展需要服务,培养的是自然人。也可以记一句话,帮助大家来掌握,即“有一个人啰(罗杰斯)嗦(卢梭)了一路(福禄贝尔),到最后也没人陪(裴斯泰洛齐)他到大自然去玩。”其中“个人”我们认为是个人本位论的名称;“自然”我们认为是“自然人”;“啰嗦”分别对应“罗杰斯和卢梭”;“一路”谐音是“福禄贝尔”;“陪”=“裴斯泰洛齐”。这样我们就记住了个人本位论培养的是自然人,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你认为好玩的来记,剩下的一个在考试中采用排除法即可。
附:考试试题练习
【单选题】
1.根据《水浒传》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出武松打虎的情景的过程,就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参考答案】B。解析: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再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假定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某生测验得60分,则该生的智商为()。
A.80 B.60 C.85 D.90
【参考答案】C。解析:该生测验得60分,他的智商,代入上述公式,智商是85。
3.在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发展中,要求他用新近学到的知识技能对原来的知识技能加以补充、改组,或者矫正,最后,使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这是()。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参考答案】C。解析:发展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个体产生的新的期待和要求他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属于()。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新行为主义
【参考答案】C。解析: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参考答案】C。解析:强化是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
6.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A.霍尔
B.高尔顿
C.洛克
D.华生
【参考答案】B。解析:高尔顿的典型论调为“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过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7.被教育学者公认为是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的《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参考答案】D。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教育学者公认为是标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8.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参考答案】A。解析: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弃仁绝义”和“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化性起伪”是由荀况提出的
9.国家对在中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A.中学教育目的
B.中学教育目标
C.中学教育原则
D.中学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即中学教育目的就是国家规定将中学生培养成人才的总要求。
10.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参考答案】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A.杜威
B.巴甫洛夫
C.华生 D.斯金纳
【参考答案】B,解析: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通过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得出经典性条件反射。
12.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保罗·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参考答案】A,解析:“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13.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A.问答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雄辩术
【参考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14.“教学相长”的思想来源于以下哪本著作?()
A.《论语》
B.《苟子》
C.《孟子》
D.《学记》
【参考答案】D。解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的《学记》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其中,“教学相长”蕴含着早期教育心理学的萌芽。
15.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学生
B.人和动物
C.动物
D.儿童
【参考答案】B。解析:根据学习心理学对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可见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动物。
16.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参考答案】D。解析:根据普里马克原理,当我们运用强化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排除A;D选项是用儿童喜欢的“看电视”来刺激他原本不喜欢的“完成家庭作业”,符合普里马克原理。
17.“美德即知识”是()的著名论点。
A.孔子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知识就不会明知故犯。所以,知识即等于美德。
18.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参考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最主要的贡献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9.性恶论是()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D。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20.()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班杜拉
【参考答案】C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 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简述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16、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19·简述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
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4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2)开展心理咨询工作(3)诊断生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
第五篇: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十四大)。
3.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教育制度)。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7.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
10.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
11.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
12.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3.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14.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1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1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学记》)
17.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18.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1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20.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23.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4.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25.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6.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27.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教育学)
28.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2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主体性、示范性)
30.“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3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3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3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示范法)
34.“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
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35.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36.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37.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各科教学活动)
38.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3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40.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清末)
4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42.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43.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44.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45.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4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创造性)
47.教材包括(教科书、CAI软件、教学参考书)
48.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
49.“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5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2.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5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5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5.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56.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57.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1922年)
58.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59.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3.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6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5.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