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时间:2019-05-15 00:4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第一篇: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成绩

中华女子学院

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类)

论文题目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课程代码 1040033009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 学 号 130303042 姓 名 吴顺丽、徐书琼、刘佳、方飞雲 院 系 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考试时间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

摘要:小组采用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根据整理的这些资料完成本篇论文报告。养老服务是社会福利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保障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本文主要是关于北京的居家养老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居家养老,访谈法,社会政策

一、居家养老服务背景简介

(一)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属于社会政策中的社会福利范畴,现有的养老模式,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为三种,分别是:社会养老,即政府或社会买单;家庭养老既是子女等亲属负责;和自我养老,靠老年人自己的投资,收益等。按照养老场所的不同分为机构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主要针对一些完全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或者鳏寡无人照看的老人,居家养老是主要场所在老年人家中,社区养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它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基础的依托和辅助。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入户服务与户外服务。其服务形式主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照顾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1]中国已经建立其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重点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二)出台背景

1、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比全国早十年。预计2050年则会迎来高峰时期,预计老龄人口将高达650万,这意味着在每3个人中,就会有1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2、由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住房条件的逐年改善,北京市家庭规模却不断缩小,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化的趋势明显;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增幅较大,其中又以女性为多。

3、居家养老的优越性(满足老人在熟悉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的需求;收费低,覆盖面广;能代替家人的照顾)

4、民政部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中指出: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新修订并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指出: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

(三)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情况

下面是我们采访的机构人员对于现在北京朝阳区的居家养老的情况介绍。

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需求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上述回答非常清楚的介绍了现在朝阳区的老年人的需求大多数是选择居家养老。在农家女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之后,他们的设施如何我们也进行了追问。

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

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沐浴,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老年餐桌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关节等都会出现退化,因此自己无法独立的做饭,在居家养老中,就餐问题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对史家胡同的老年餐桌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餐厅不足十平米,基本伙食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用餐标准,有一些套餐可供选择,服务热情周到,根据老年人的建议也在逐渐补足饭菜和设施上的问题。

(二)老年餐桌出现的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供暖设施不足,冬天老年人怕冷,在餐厅吃饭饭菜易凉,且自身保暖系统已经下降;第二,基本需求过小,餐厅需要资金流入,但史家胡同一百多户人家,前来就餐的人只有五六个人,且并非每天来,于是餐厅对年轻人也开放,但由于地点过于偏僻,且饭菜并不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因此餐厅每天收入一般在一百以下,承办方只是一家饭店,以盈利为目的,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老年饭桌难以维持;第三,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在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中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老人不知道哪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且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三、解决建议

(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1、政府,市场与家庭共同为养老负责。毕竟只作为任何一方都是有其弊端的,政府如果全面承担如此庞大的养老开支,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形成依赖,支出过大。市场以利益为目的,过度追求在养老服务中的利益,会造成养老负担过大,养老机构高端化或者低端化。只有家庭成员负责赡养老年人,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现今年轻人多在外打拼,且多为独生子女,夫妻二人一个是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一个是赡养人太多,若是双方父母都建在,则需要两个青壮年养活四个老年人,给年轻人造成很大负担。

2、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作用共同发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其优缺点,以及不同的适用对象。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更适合,但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言,选择机构养老可能更为合适

3、对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年轻人,提供养老补贴,如果与父母一同居住,可以提供购房优惠政策,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成员给予鼓励。

(二)老人餐桌的建议

为了解决老人劵的使用问题,东城区人民政府在明年一月开始将老人券换成老年卡,以后每月将补助打进卡内,老人凭卡到装有POS机的服务商进行消费。我们跟随机构对朝阳街道的服务商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加入指定服务商,免费安装POS机。但是不少大多的发展商只是小店铺(杂货铺、理发店、面店),安装POS机没有必要。

因此可以考虑给老年人直接发放补贴,或者设置可找零形式。

参考文献

[1]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陈友华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二期《 居家养老服务_认识误区_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_丁建定

[3]《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_范玉波_刘莉

[4]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9第010版养老照料中心加速推进_补缺居家养老医疗软肋_黄斌

[5]《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_王静

附录一

問:。养老提供什么服务?

被:好的,那我把我知道的确认的信息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是从去年年底的时候跟街道建立联系的。因为政府现在又在转变职能,就把那些可以通过购买的形式让民众来参与的服务让一些社会组织来承担。养老是政府主要想让民间组织来承担的服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和民间组织就跟街道和政府建立了这种联系。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我们最开始做的是老年人的激进的调研,因为我们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几种模式当中他们最倾向的是那种养老方式,他们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他们的一些希望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大约三千多分的调研。朝阳区有九个社区,所以我们基本在这九个社区做的调研。接下来做的是一个开放空间论坛,因为除了跟老人做问卷之外我们希望跟老人有一个互动。听听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呢这两份资料合起来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有86%以上的老人首选的是居家养老。因为这个跟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有关,可能大家觉得到机构,集体养老不太自由。或是儿女不孝顺等各种观念致使他们觉得在自己家养老是最舒服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居家养老。还有一些人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人是觉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自理了或是失去了自我决定的意识了就不得不去机构养老。因为到那时儿女不可能24小时照顾他,他们说如果我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有一天我决定不了的时候再去机构养老或集体养老。所以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我们这个社区养老是离他们居住区很近的,这种养老模式比较受欢迎。所以我们东城区设计了十一个这样的养老照料中心。通过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就探索一时做居家养老,二是做社区养老。社区养老选择了离这儿比较近的十号楼。基本上都在他们的居住区域,范围很近。第二是居家养老就在这四层楼,我们有日间照料中心还有各个板块的功能。所以以这两个板块进行做,十号楼有六十个床位,他接受的是不自己或半自理的老人,还有就是回族的服务区,因为在东城区有很多的回民。现在没有一个养老院是为回民服务的,我们就开辟了一个回民服务区。希望能满足这些回族老人的需求。

我们在设计上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也请了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指导,[(贺童)一个机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来给我们指导,在建设阶段他们也会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设计。我们这个38号楼是一个居家的服务区,居家服务区接受的是自理的老人,比如说老人是独居空巢的,或有的没有儿女,有的儿女不在身边,他的年龄大了,他有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他希望住在自己家,但他又不愿意做饭,又不愿意请阿姨。这样的话就适合像幼儿园一样早晨送过来,晚上接走。我们这儿有日间照料室,他也可以过来住。居家养老还会结合一些老年人的需求,比如说老年人最关注的就是用餐,所以我们这儿有一个服务餐厅,这个餐厅专门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这个餐厅有专门的老人的菜谱,有老人的营养餐,和适合老人的搭配。还有流食加工屋,因为可能有一些老人只能吃流食了,我们就设立了一个流食加工部,这是专门为老人设置的。把老人的食物打成像豆浆一样可以自己喝的。老人一日三餐要准时,而且要适合老人的习惯,因为老人的生理都发生变化了,做的菜不能软,不能辣之类的。所以我们的餐厅就承担了这个功能。除了用餐之外我们还给老人送餐,有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把饭送到他家门口。所以又有了送餐的工作。所以给老人送餐和流食加工部都是满足老人的需求。还有就是我们就是修补,洗衣,熨烫,沐浴。因为我们这边是平房区,所以一些老人沐浴是一个困难,他们要去大澡堂才能洗澡。所以我们就就请专门的人给老人进行(。浴,听不清。后边用“沐浴”代替,你自己听听。)老人年纪大了自己在家沐浴有危险,所以我们就有看人的沐浴室。老人有大的被子衣服,自己洗不动了,我们有专门的洗衣间。老人的鞋坏了,衣服坏了,我们有综合维修部。只要是看人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比如说有老人想上网,我们有电脑室,老人想唱歌跳舞,我们有多功能厅。还有老人的心里咨询,法律咨询,还有老人的康复室,心里发泄等都有。

問:问题听不清。太吵了。。

被:我们这有志愿者联盟,把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志愿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完之后给老人进行一些服务。

問,问题听不清。好像有什么困难没之类的。。

被:因为我们这个刚开始,从去年年底到三月份都属于调研阶段。之后是建设阶段,比如说我们最近的三四个月都在进行装修改造,完善设备。现在属于建设阶段刚完成。下个月我们才会正式的进行一些服务。我们现在有一个电话服务,96156。大家有什么需求可以打电话来,我们会有一些上门的服务。很多服务还要等到十二月份才开始。問:餐厅如何宣传

被:我们的餐厅在10月10号建成的时候有一个开放日。包括10号楼,38号楼我们对外开放,让居民来参观。了解我们这个项目可以正式运作了。有服务可以进行登记了。所以是从十月十号开始的。相当于那一天我们对外像大家宣布我们这边有餐饮的服务了。所以都是刚刚开始的。問:政府对老人有没有补贴。

被:政府有一个老人助残卷,残疾人也发。老人可以用这种卷来我们这儿购买服务。我们的设置,硬件方面政府给了一定的补贴,所以要求我们对所有老人的收费都是低于市场价的。基本上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给老人进行服务。相当于政府买单,让老人受益。

問:关于志愿者的问题如何解决?。

被:关于志愿者的话,我们社区里本来就有一起退休的比较活跃的人,他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志愿者力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退休了,要发挥一些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愿意参加志愿者的队伍。而且我们计划用时间(两个字,听不明白)的方式,可能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我们会记录,将来他需要志愿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有新一批的志愿者给他进行服务。所以也会有一些奖励他们的办法。我们会想一些反馈的机制,鼓励志愿者能够参与志愿服务。因为我们是不会给他们费用的,但是他会有一些精神上的收获,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认可,还可以结交一些朋友。同时物质上的话,等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给他提供帮助。或者说为他的家属提供帮助。問:你们会收学生志愿者吗?

被:我们很需要学生志愿者,包括你们师姐在这儿,无论是通过实习的方式还是以我们去学校招募的方式,我们都需要一些学生志愿者。因为学生志愿者有的是学法律的,有的是学心里的,有的是学社会工作的,有的是学老年这个专业的。我都希望他们加入进来。因为这种实践还是很重要的。問:现在有多少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被:因为我们这边是刚刚开始,所以我们只是跟女院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比较熟。再就是劳动关系学院,北理工我们也建立了一些联系。在7月份的时候有女院的学生跟我一起做过调研。問:调研的话是怎么样?

被:我们接下来要跟你们师姐一起做一些调研的工作。因为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除了鼓励我们这样的组织来承担一些这样的服务以外,其他还有很多的是通过服务商,政府会签约很多服务商,比如说送餐的,家政的,还有一些维修的等服务商。通过服务商的培训和培育,让服务商为老人服务。所以我们未来也要通过规范服务商的服务这种方式来提高老人的服务质量。所以特别适合我们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调研。写一些调研报告。比如学法律的可以跟老人做一些法律咨询,心里的可以陪老人聊聊天。問:调研周期是多久?

被:我们是想十一月到十二月之前做200份的调研。我们会跑几个街道,比如说朝阳,还有就是龙潭,最多再跑一个东直门。

問:你们一般什么时候组织调研?周末还是工作日?

被:工作日会多一点,要是周末的话可能只能占用一天,因为要流出一天进行休息。如果你们有愿意做我们可以像今天这样开一个短期的培训会,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分成几个小组。跟每个地区做完对接之后可以明确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居家养老这个话题是特别值得研究的,因为政府特别关注,而且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居家养老的模式。因为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是比较节省,不舍的花钱。所以调研出来他会有很多需求,但是你提供这些需求他不一定购买。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是以老人卷的方式进行,还有一些是政府购买服务,让一些民间组织给老人提供。那种方式更可行,更有持续性也很值得探讨。問:有没有建娱乐场地活动设施之类的?

被:我们十号楼和38号楼都有。比如说多功能厅,老人棋牌室,老人学习,交流的地方啊。

問:居民对这个服务的反应怎么样?

被:现在实际上都是在宣传阶段,正式提供服务的只有这一个餐厅。老人都觉得现在还可以,我们不断根据老人的需求再调一些口味,价格。問:餐厅每天就餐的老人数量。

被:现在来就餐的一半是老人,一半是周围上班的。因为餐厅要保持自负盈亏,不能只针对老人。因为老人的餐价还低于市场价。我们要保持餐厅的平衡,所以还有一些商务餐。

附录二

社会政策录音

1、爷爷:征求老年人的意见,老年人有什么要求要反映。特别是商讨的,不能说是空巢老人,但是儿女不在身边,岁数大了,有的80多岁有的70多的,腿脚不太方便,不愿意做饭,买点,还挺方便的这样的也就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对这个还挺满意。但说是全都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都称大家的心,就过过吧。面食,粥都得调整,因为刚开始,暖气和空调都还不具备,现在社区和经验部的进行交流,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干的。这一块的房子不让住,目前是无价提前使用,给我们尽量提供方便,我感觉还是不错的,给老年人办一件好事,大家都挺满意的,也谢谢他们。

奶奶:希望你们下去给我们宣传宣传,每次都是这些粥,B:从普遍老人的口味出发,然后再对一些老人特殊的需求然后再做逐步的调整。因为都是刚起步,大家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大家有意见了,我们今后才能做的越来越好。

C:都是刚起步,全都是在互相摸索,都在建设之中,如果自己坚持的能改就坚持,坚持不了大家就竞争,别的家做的号就别家开,因为大家的目的都是让老年人生活的好。爷爷:再一个就是他们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都尽量自己带着餐具,打回去,回家吃。是在行动不方便的就在社区餐厅吃。没法出门的就打电话过来,餐厅的给送过去。

2、大妈:十佳社区这些年比较稳定,党委的社区工作跟以前相比越来越好,有年轻人参与,注入了新鲜血液,越来越有活力。今年的工作做得比去年好,青年人能够献爱心,这让我们心里感到很暖。

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都很好,服务员很热情,饭菜做的越来越好,咸淡越来越能把握,营养方面也做得很好,能做到营养搭配,营养餐桌做的很好,能使大家集中到一起,在方便老人的同时,能够使孤寂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让大家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愉快一些

3、奶奶:老年券现在越来越便宜,10块当8块用,就能买一些鸡蛋,牛奶,肉,而且用起来不方便,有的地方不给用。

附录三

老人饭桌周围居民知情度高

2014年11月25日,我们第一次参观来到史家胡同的老人饭桌。一开始机构的工作人员因为事务繁忙,无暇带我们到老人饭桌,只是告诉我们公交站名。我们原本以为可能会找不到老人饭桌,但是我们随便问了位老奶奶:“史家胡同在哪里?”老奶奶向我们指了史家胡同的位置后,问我们去哪里,我们表明我们去老人饭桌后,向我讲明了老人饭桌在史家胡同23号,在居委会那里。饭菜软烂适合老人家食用

我们参观那天,菜是鱼香肉丝、木须肉、南瓜、蛋花汤,还有米饭、小米粥、包子等主食。一位老爷爷表示老人家牙口不好,之前饭菜有些硬,向她们反映后有所改善,那天的饭菜软烂就给老人家食用。服务热情,设备周到

在刚刚进入老人饭桌的时候,我差点被门槛绊倒,但是每当有老人进食堂的时候,服务的阿姨都会热情的招待,扶他们进门。而且,因为食堂铺了瓷砖,怕平时洗刷或者下雨天地面湿滑,地面铺了防滑垫。此外,在门槛与内部食堂之间做了斜坡,防止老人家绊倒。

不足

食堂缺乏供暖设备,饭菜易凉

食堂只是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没有暖气,因为资金有限,空调也只是一个摆设,没有使用。同时,食堂的门因为营业不能关上,冷风呼呼的刮进来。虽然,饭菜有保温设备装着,保证不管老人家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端上热乎乎的可口饭菜。但是,老人家牙口不好,吃饭吃得慢,通常一位老人家都要吃二十分钟以上,往往老人家只吃到一半饭菜已经凉了。老人需求与实际消费存在反差

史家胡同一共一百多户人家,但是对老人饭桌存在需求的并不多,只有五六户老人家。但是这五六户老人家又不是每天都来,只不过是希望它存在那里,哪天没做饭,到那里吃。而又因为老人饭桌在胡同里边,不是沿街店面,年轻人对其的消费也不高。

据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老人饭桌一般的营业额在一百以下,有时只卖出两三份。老人饭桌的运作是承包给饭店,他们每天做好饭菜运到老人饭桌,并且派一名服务阿姨到老人饭桌提供服务。对于承办方他们只是一家饭店,他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每天低迷的营业额,入不敷出,给机构和承办方带来压力,恐怕老人饭桌也难以维持。

老人券

北京市政府每月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的老人券,老人家可以凭着此券到居家养老服务商那里购买服务(主要是洗衣、餐饮、理发、维修等)。

我们与机构一同对朝阳街道的商店进行前期的调查。我们发现老人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作为老人,他们不知道那里可以使用老人券,店面门口没有明显的标示。后来我看到一本朝阳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手册,发现里边的服务商总量还行,但是朝阳街道下属社区多,服务商发布十分分散。

二、作为不是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不知道哪里可以兑换老人券,他们只能到指定服务商那里兑换老人券。但是兑换老人券并不是无偿的,会从十元中抽取一两元的提成。因此,店家就将这个收费转嫁到老人家身上,十元老人券只能购买九元的商品,甚至只有八元。

三、作为指定服务商的店家,他们在收老人券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市场上出现了假的老人券,这也使不少服务商产生顾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城区人民政府在明年一月开始将老人券换成老年卡,以后每月将补助打进卡内,老人凭卡到装有POS机的服务商进行消费。我们跟随机构对朝阳街道的服务商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有意加入指定服务商,免费安装POS机。但是不少大多的发展商只是小店铺(杂货铺、理发店、面店),他们觉得安装POS机没有必要。【具体的数据还要向农家女方面要】

第二篇:居家养老模式

万福年华居家养老模式

大部分子女工作忙,老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社区和邻里之间的照顾。万福年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探访聚集在那里的老人们的业余休闲生活。

在万福年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笔者看到这里的设施齐全,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休息室、娱乐活动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和法制宣传厅等,厨房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完善中。该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早晨5点就有老人到健身房锻炼身体,到了下午,老人们则在服务站各个活动室内打牌、下棋、阅读、聊天等。记者下午3点半赶到居家养老服务站时,几位老人正在活动室内边打牌、边闲话家常,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

黄士元老人是万福年华社区的老居民,每天下午他都会来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与几位老伙伴一起打牌、下棋、聊天,雷打不动,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大家一起聊天、下棋,比闷在家里舒服多了。”黄士元说,他还经常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宣传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不少老同事听说后也经常过来玩,都说比看电视、打麻将有意义多了,既能交到朋友,又能给自己充电。一旁的祝长源老人接过话茬说道,“我们一群人约好了天天来聚聚,哪天谁家里有事不能来,就要抽空请假!”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让老人们最为称道的要数“百姓讲堂”。每月10日,“百姓讲堂”开讲的日子,大家都早早来占位子,回去还给家人普及学到的知识。“‘百姓讲堂’讲的知识都是大家用得到的,比如老年人健康讲座、拒绝保健食品虚假宣传,让老人们学到了很多养生知识,开阔了眼界。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社区志愿者们还经常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帮忙打扫卫生,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今社区里的老人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上不愁吃穿,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则越来越高,尤其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精神赡养尤为重要。为此,社区工作人员除了关心老人的生活,还手把手教老人上网,让老人可以与子女视频、聊天。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精神赡养的作用,让老人在没有子女陪伴的情况下,享受到了充实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在高邮全市推广开来,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该市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截至目前,该市已有18个城区社区、152个行政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这些居家养老服务站集健身、休闲、学习于一身,还各自推出了许多特色服务,丰富了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真正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第三篇:居家养老服务的上海模式

上海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应对老龄化压力http://news.QQ.com2007年05月24日06:10人民日报评论0条 第 1 2 页

比全国提前2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上海居家养老模式调查

提前入夏的上海,天气有些热。

卢湾区淮海街道老人日托站里,70多岁的史发英阿婆,刚吃完下午茶点心,已近16时,与其他几位老人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道了别,步履轻快地回到她屋里。

同在一栋楼、住在5001室的独居老人罗秀琳阿婆,这天一天没出门。因为双腿有慢性关节炎,楼内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此刻,街道助老员小朱正帮她收拾家务,唠着家常,给阿婆梳了头发,叮咛着“晚上最好窗户开小点”,然后,检查了一下煤气灶,小心地带上门。

同一时候,住在另一个区域——徐汇区康健街道小区里的周静阿婆、蔡彝老先生,也已经早早把几个菜碗、汤盆摆在了桌子上,正等着街道配膳服务中心的林师傅来送晚餐。

这是一个平常的下午。对这些老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从容闲适。不过,一提起两三年前,无论是罗阿婆,还是蔡老先生,都很激动:“放在几年前,肯定烦恼着呢。现在这种好日子,过去都不敢想。”前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就是从2000年开始探索、2004年出现重大突破、现在已经慢慢成熟、见效的上海居家养老模式。在养老与为老服务问题上,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与这座城市的“老龄化”速度成正比。

“9073”养老格局的政府责任:

养老问题靠什么保障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新统计表明:该市老龄化程度再次提速,并呈“高龄化”特征,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增速远超往年。纯老家庭人数大幅上升,全市已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老年人口的增多,给了城市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难题是:晚年生活怎么过?

罗阿婆就曾经闪过“真想一走了之”的念头。阿婆是位遗孀,无业居民。早年,只有290元的遗孀补助,孩子家境又不好,只是每周来一次买点菜放冰箱里。老邻居随着房屋搬迁走了,左邻右舍早就不认识了,家里没安电话,每天唯一的声音就是收音机。老人经常看着肿胀的两条腿,苦闷不已,才有了极端的念头。

更有一些老人,孤寂地独守家中,病了、发生意外了,都无法得到及时照料。老人们的困难触痛了很多人的心。

“最早也试图借鉴欧美国家模式,推行机构养老。”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坦言,一大批敬老院竞相建起,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或者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又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所以并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

一个名叫“9073”的养老格局渐渐浮出水面。按此,上海将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弱势群体。

当然,此刻的居家养老与传统不同,是以家庭为基点、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服务为支撑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上海把“居家养老服务”与同期启动的“万人就业项目”计划结合,帮助“4050”人员重新就业。

但是,最让上海老人感到有“保障”的,还是几桩标志性大事:上海“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把居家养老的服务量化,并列入了指标体系。2004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居家养老推进工作大会,并制定了两个文件;“居家养老”迄今已经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也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里——这在全国,其速度和力度尚无第二。

“非常有效。”3年后回望这几项举措,章淑萍笑了:到去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人员2.5万名,覆盖所有社区,10.5万名老年人受益;全市108

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还为3500名社区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务…… 一张“服务券”背后的制度设计:

谁该享受政府埋单

现实中,为保证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制度设计很重要。

制度的背后是理念,而上海的理念又是什么?

“政府要确保财政补贴,用于那些最需要政府帮助的老年人群身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说。

养老政策对此“因类而异”:对三无、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由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则实行优惠抵偿的市场化服务。

各个区县“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运而生,尤其必须提到的,是“居家养老服务券”。

看上去,这是一本普通的服务券记录。淡蓝色的字体,一年12个月,每月1张服务券。券上分有“轻度”、“中度”、“重度”几类等待打钩的服务评估等级。

为何不把补贴直接发给老人?章淑萍解释,“现金补贴下去的话,部分老人会舍不得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无法达到政府初衷。”而无法变现的服务券能“强迫”老人把补贴必须用于自己身上。

不同的服务等级,对应的分别是高限为200元/月、300元/月、400元/月的服务补贴。这也意味着,评估的规范、科学、公平,直接关系到老人们的福利问题,也可能是最能引发矛盾的一环。

为此,上海花了一年半时间,借鉴了国外、香港的评估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于200

5年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养老服务需要评估标准”。

养老服务项目有陪医,也有帮助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提供服务的,则是由政府招聘的经过培训的助老服务员。

经过评估,罗秀琳阿婆享受的政府埋单的服务等级为“中”,每个月可获得相当于150元的政府助老服务。小朱就是由政府“派”来服务的助老员。她要负责40多位像罗阿婆这样的老人。每天上班,便是走家串户,根据不同需求,或是洗衣做饭,或是陪医助浴,或是代购东西。有时候,就是跟老人聊聊天。每个月末,由老人反馈其工作成绩,然后由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结算工资。

居委会专职社工也隔三差五探访。家里开始有了生气,老人笑容也多了。

“项目化、集约化”的养老服务新路:

钱并不是最大障碍

常有外地人对上海的做法又是羡慕又是感叹,上海模式学不了,理由是,“上海有着强大的经济财力。”

这话听上去不假。2006年,上海仅仅居家养老政府补贴一项,就支出9000万元,近6万老人拿到补贴。

“没有经济实力,妄谈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徐汇区民政局的周凤萍科长很感慨,“但也完全可以用不多的钱为老人提供很好的服务,走项目化、集约化的道路。”

康健小区的配膳服务中心就是佐证。这里原属上海第一福利院,后来街道与其联手,投资百万元,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口味及生活条件,推出中午4元、晚上3.8元、包括一荤一素一汤及米饭年套餐,并招聘3名助老服务员,购买送饭车,为老人上门送餐。

“社区资源其实非常丰富,比如学校、机关、饭店、医院,都是可以整合的资源。关键是政府如何发挥与整合好这些资源。”康健街道的配膳服务中心现在已承担每日送餐上门100余份、堂吃的老人十几位的规模,统一采购、烧制,大大降低成本,既让老人们享受到实惠,也使政府有限的投入最大化。

卢湾区民政局局长聂元华有个发现:如今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日渐多样,有“小型化”、“实用性”的趋势。比如一些老社区,展开邻里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方式;通过结对关爱形式,让志愿者提供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动员社区福利资源,向老人开放;出台相应政策,推出“以房养老”新模式……

“这些花钱不多,但效果很好。”华东师大人口研究所教授桂世勋坦言:今天上海面临的,将是20年后全国各地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而上海模式中的核心理念,值得各地借鉴。

第四篇:居家养老服务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医生、大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王以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所在家庭与医疗团队自愿签订协议,团队要为老人提供规范的服务。还可以运用智能医疗设备实现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像“一键式”智能呼叫器、跌倒报警系统、血压、血糖自动测量上传系统,这些新技术可以便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

第五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的7%。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预测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未来十多年中,老龄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做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了老人提供已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方式。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心理咨询、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

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在于: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就地取材,服务广、见效快。社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即解决了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以政府为依托旨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特别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②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金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承担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

以家庭为载体旨在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家庭是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场所,扶养老人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尽管政府、社区能够为老人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但是对老人来说,来自家人的关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旨在强调各类公益性和专业性机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具体提供者。除了以市场化形式向专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外,要积极调动社区内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大力挖掘社区内的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自愿性组织等要素,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使之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生性支持网络。

下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万福年华居家养老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关爱、真诚、沟通、服务”的理念,拥有专业化管理和照护团队,围绕构建“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义工援助”......

    居家养老服务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标准A、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明确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 B、自尊自爱,和蔼热情。 C、不得泄露雇主的私人秘密和有关家庭信息,积极遵守雇主的隐私,不得泄露雇主及其......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一、基本要求 1、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 2、应有个人的服务预案,其内容应包含计划、工作流程、技术操作规范等。 3、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包含内......

    工农区居家养老服务

    工农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 滕惠英 工农区位于鹤岗市中心区,是全市的经济、文化、金融、交通、通讯中心,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先后投......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国外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 2008-02-20 http://www.xiexiebang.com 05:06:45 字号 【大中小】【关闭窗口】 老年人住在自己的住宅内安度晚年,称为居家养老。据了解,世界各国(也包......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设计

    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设计 ——以J社区为例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期末方案 班 级: 097092 姓 名: 沈 燕 学 号: 09709211 授课老师: 孙唐水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居家养老需求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宗旨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模式,拓展养老事业的渠道。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和社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