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 《春》教案1
《春》教案1 创意说明:《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又因该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初步奠定初一学生的鉴赏基础,通过对《春》示范性的阅读教学带动其他篇的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由朱自清的配乐散文《匆匆》引入,让学生简单概括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由此引入另一篇具有此种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春》。
2.亦可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音乐CD、图片、flash欣赏等。
如:可播放班德瑞的CD《寂静山林》,音乐声响起,伴着溪水淙淙、小鸟啁啾。微风拂过树林哗哗作响,画外音:春来了。引入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尝试欣赏本文,此处可分小组进行。
1.轻声读课文,熟读后,放声朗读。
借助工具书读准全文,散(sàn)在草丛里,跟轻风流水应和(hè)着,在空气里酝(yùn)酿(niàng)。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全文,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
(1)指导朗读开头部分,学生轻声吟诵,然后说出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朗读时,要表达出“盼”的感情。“盼望着”“盼望着”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来了”“近了”用重音强调。
(2)指导学生结合朗读,边读边鉴赏春草、春风、春雨、春人等画面,不拘泥诵读,读中赏,赏中读,以读代赏,读赏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领会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细描部分。
例如:①“钻”“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②“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句话?③写孩子们草地上嬉戏与写春草有什么关系?朗读时应当强调哪些词语?④写风与写草有什么关系?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两句?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放声朗读。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头脑中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其余几幅画面的朗读,鉴赏的过程也大体按如上安排。亦可让学生自己有创意地朗读。
(3)结尾部分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讨论下列问题:
①结尾三段各赞美了春天怎样的特点?②这些特点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③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三段话?④朗读时,哪些词语应当用重音强调?在讨论解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反复放声朗读。
三、熟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整体风格——柔性之美,而“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臂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的刚性结尾,与全文的整体风格颇不谐调。因此,出示探究练习:你能用另外一种表达方法为文章写一个结尾吗?
此练习可分小组进行,每小组选出最佳的两三个结尾在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第二篇:初一语文《春》教案
《春》
一、教学目标
1.赏析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技巧,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赏析其对称排比的短句短语和叠词的运用;
2.品味语言,感受其轻巧,活泼,清新,童趣的语言特色;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春,热爱春的情感; 4.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景物图;
5.学习本文写景的方式,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触嗅听觉结合的手法 6.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赏析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技巧,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赏析其对称排比的短句短语和叠词的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式,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触嗅听觉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其轻巧,活泼,清新,童趣的语言特色;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请同学们赏析
师:同学们,在欢快的儿童歌曲中,我们走进春天。每个人对春天都有不同的印象,在老师眼里呀,春天就是烦人的牛毛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好久不见阳光,天气的糟糕甚至影响心情的舒畅。你们说说,在你们印象当中,春天是怎样的呢?
生:······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作者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请同学们带着开头咱们欣赏的歌曲那种欢快的童心一起大声地朗读文本。
(二)整体感知,明确情感基调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欢快么?开心么?高兴么?是不是像春游一样让人激动呢?没错,这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你们看看(出示朱自清的头像),这么一个大孩子,竟在心里藏着如此可爱的童心呢!
朱自清,咱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谁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他,大家来说一说。
生:······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名)
浙江绍兴人(地)
1898-1948(时)
作家、诗人、学者、教授、民主战士(评)
参加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事)
《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作)
师:是的没错,这就是大文豪朱自清。本文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朱自清写于1932年,这个时候的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非常愉悦,所以,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轻快活泼的气息以及作者内心乐观向上的情绪。2.听读课文,感知情感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想象着小学时候大家春游的场景,认真地聆听课文录音。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学校组织一场春游,同学们可开心了。闹的闹,笑的笑,不等老师宣布组织队伍,就聒聒躁躁地嚷起来,想着带什么零食去,带什么手游去。春天可真让人激动呀!
(播放课文录音)
(1)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欢快、活泼、轻盈、清新、童趣 感受到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文本,感受语言
(1)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等会大家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欢快、活泼和童趣 明确关键词:
① 盼望着(引导学生们联想小时候对春游的渴望,春游前一晚睡不着的激动)
② 脚步,睡醒(运用拟人,从孩子的视角写春天)③ 欣欣然(心情愉悦,充满期待地张开双眼)(拓展美剧西部世界主人公醒来的瞬间,满脸对世界满是期待享受的表情“有些人选择看到世界的丑恶,我选择看到美”)
④ 朗润,涨,红(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三个简洁的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景色特点,紧凑的排比句更表达内心向上昂扬的心情)
(2)自由读三、四、五、六自然段,说说哪些语言最使你感到春的愉悦,应该要怎么读,更能表达出愉悦的情感? 指名学生自由回答,注意如下朗读指导 明确:
① 排比短语的节奏要读的紧凑,增加情绪的活跃感和欢快感
② 排比短语的语音语调要逐步加重,表现情绪的向上昂扬,欢快激动 ③ 拟人字词要读出生动活泼,稍微重音,带有感情,读出字词的含义(如:钻、抚摸)
(3)哪些关键词让你觉得写的特别好?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小草儿也清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4)大家觉得这段写景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思考一下 明确: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
运用大量的叠词,欢快,活泼,灵动
运用大量对称或排比的短句、短语,节奏欢快、活泼
(5)大家有没有发现文中哪个虚词用的特别多?删去好不好?加入中心语好不好? 明确:的
嫩嫩的、绿绿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和强调意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删去,体会表达效果不同,明确节奏的停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加入中心语,“花”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明确排比中的字短语省去中心语,强调突出的重心在花色,简洁轻快的节奏)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加入中心语,“花”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明确简洁轻快的节奏)
(6)用上老师指导的朗读技巧,再次朗读课文,表达出春天的轻快、活泼,感受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师指名学生朗读,点评,再读,评出优秀朗读之星。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带着春游的心情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来一场美好的邂逅,我们感受到春天里的欢快,春天里的愉悦,春天在哪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句话说的特别好,当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美好的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一切都是美好的。就像在朱自清笔下的雨,他叫你别恼,叫你用孩子般的好奇心去体会,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下节课呢,老师与想与大家一起,带着这般童心,架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看待世界。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品味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朱自清清新、活泼、轻盈、童趣的笔调下描绘的春景。那么老师说了,这节课,想和大家继续带着这般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谁能猜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 比喻拟人句
(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
(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5)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7)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三)即学即练
改写下面“老掉牙”的比喻句,使它有创意。1.那些树像一排士兵。
(那些树孤独地守候在村口,如一位慈祥而又温和的长者,怀着旧,默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归来。)
(那些树犹如奇妙导弹爆炸后的一朵朵绿色的蘑菇云。)
(那些树像一群小学生,站得端端正正的,原来它们被“老师”叫罚站啦!)2.太阳像个大火球。
(太阳是天空的伤口,过于灼热,而久久无法愈合。)
(太阳是蓝天送给我热情的吻,被它亲了一下,我害羞得整个脸都红了。)(太阳像不停转动的轮子,每天都在为下一个明天不知疲倦地奔波着。)3.花儿在向我招手。
(花儿伸展着四肢,从花苞中害羞地探出头来。我来到花旁,花儿发现了我,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笑。)
(花儿被风吹得无可奈何,有气无力地对着我苦笑。)(花儿仰目朝天,在向天空许愿。)
(四)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概括总结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五)教师板书总结
春草图
春花图比喻
点面 春
(二)绘春春风图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拟人
虚实
反复
触嗅听觉 春雨图
排比
动静 迎春图
(三)赞春——新、美、力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一)盼春——东风报春
第三篇:人教版初一语文《春》详细教案
《春》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教学重点: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导入: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春天给人以温暖,春天给人以力量,春天更给人以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通过预习,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朱自清呢?好,希望同学们能记住。
接下来呢,请同学们把你在预习环节当中向同学们提示的字词准备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下,看我们这节课要积累哪些字词。又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多音字、形近字、难理解的词语注释等等)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提示?(酝酿 散多音 混一种读音 嘹亮-獠牙-撩拨-潦草-缭乱 蓑衣-衰 静默 呼朋引伴)
那么大家在家里面读了几遍课文?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条:
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这一部分写得是作者对春天的?那你能不能概括这一自然段描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图景呢?(概括、起名字)
大家看题目,本文以“春”为线索,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盼望、描绘、和赞美。
在读的时候,大家也可以感觉到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那么除了刚刚这些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图面?
这部分作者用了五幅图来描绘美丽的春景。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刚刚你们已经读出喜欢的段落,再讨论一下,你喜欢这些段落的理由,和同学也和老师一起交流交流。(把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其实风是最难写的。风有什么特点呢?没有特点。无形、无色、无味,那你看作者怎么把这一段写得这样的完美?他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的?直接写风,风有特点吗?所以你看作者在这里通过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来表现,借助其他的事物把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温暖而又和悦。大家看第一句,„„哪种感觉器官让我们感觉到的?母亲的手摸着你是什么感觉?温暖而又亲切是吧?这里也用了诗句。还有„„是从?的角度来写的。大家在春天的时候尤其去原野上有没有感受过这种体验,一种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除了这些,还写了鸟儿,这一部分作者是从„„角度来写的,这样子就先前的宁静一下子增添了一种热闹,通过春风中景象的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那么通过刚才老师这种示范性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再去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入手?
从不同的感觉器官,还可以从修辞方法,生动的词语的角度去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等等,那么这一类的写景的散文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如果我们每个段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表现,你们觉得好吗?你读起来是不是就觉得比较单一了?那刚才这一段老师帮你们分析了春风图当中作者最重要的是运用了各种感觉器官来把置身于春风中的景物描写得有声有色,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无声无色的春风也是那样的温暖、和煦、可人。
那么我们现在看看春草图好吗?你看看作者在写它的时候抓住它怎样的特点?
(钻)在哪里体现的? 多软 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既写出质地又写出颜色,那整个这一段你读起来是不是非常的轻快而活泼呀,因为他运用了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写出了小草生机勃发的特点。那么运用这些词语来描写写作的对象可以表现得更加生动,比如说写草生机勃勃,写人写出内心的喜悦和高兴。
接下来我们来看春花图,春花图中作者最突出的是从全方位来描写春花,可以说写得非常立体而有层次,大家看看这四个结合,„„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他是怎么表现这四个方面的特点的?首先来看看高低结合,„„从高到低,中间有没有写?介乎他俩之间有没有描写?显得比较有层次了。虚实结合,哪些是实写?„„这些是实写,睁开眼睛能看到的是吧?那闭了眼呢?作者的一种想象,在盼望着。由春花想到了秋实,是吧?在这里面融入了作者的想象,由眼前花的争春到想象中的果实的累累,这是虚实结合的描写。来看下一部分,色味结合,有事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颜色,大家一起说哪一句?味道呢?„„这就是花的味道。最后一个最难,明暗结合,这里的明指的是明写,暗指的是暗写,字面写出来的东西,除了字面之外还写出来字面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解释一下这里怎么体现了明暗的结合,首先看描写对象,是在写野花,明写的是野花,暗写的是什么就是说小草挡住了花,那怎么还像星星呢?亮在哪?通过这句的分析,虽然没有写风却暗含了风,有层次,立体。
刚才呢,我们通过对春风图的分析,提示写作文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感觉,抓住景物的特点
春雨这幅图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时间绵长,细密中的亮晶晶,一层薄烟,除了写雨,还写了雨中的人,„„人们珍惜大好的春光,即便下了雨,也不忍心误了农时依旧在劳作。正面与侧面的描写,景物的变化,在时间的推移下把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副连续的画面,写出了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给我们一种美好的感受。
最后一幅,迎春图。哪些体现人精神气儿的词?„„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当中的喜悦。那么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绘春”的描写,我们掌握了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在以后的作文当中呢大家可以运用:
1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描写景物,可以是景物描写更加细腻
2选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生动化、形象化。(点亮你的文章)3细心观察景物的特点,选用准确体现景物特点的动词、形容词。
文章的最后三节,连用了三个排比句,写出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最后在赞春部分作者写出春天的新、美、力。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就像是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写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景。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感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力量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篇:初一语文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令我们关注他们;伟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令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不起眼的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画说老王: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人……)
三、走近老王:
1、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
3、默读课文(迅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的拼音,思考:
1、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划上记号;
2、你认为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例。
1、老王是苦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生活上--条件艰苦)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精神上--内心凄苦)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善”和“苦”)
3、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人。(作者及家人)找出他们的善良之举。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c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d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四、品味老王: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哪处的情节写得最详细最精彩?(生: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投影)
分角色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部分
小组合作探究:
1、读一读。你最喜欢读文中哪处的段落或语句,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2、说一说。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得精彩,把你的理解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问一问。你对文中的内容产生了什么疑问,小组交流后提出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4、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作者,站在老王的遗像前,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想对老王说些什么呢?
2、讨论交流,巡回指导。
3、小组汇报。
A请第一小组推选同学来朗读喜欢的句子。对其中精彩的句子全班讨论读,齐读。如: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老王送香油、鸡蛋给我们,我拿钱给他时。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表达了老王无私、淳朴、善良、厚道。反复让学生朗读这一句,重音落在“不是”二字,语速稍快。
B请第二小组同学们把自己体会到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C听了第二小组同学精彩的讲解,我们有了很多的收获。也许你还有在小组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把它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预设:(1)全新的白布,为什么要写?(2)钱?为什么是侮辱?(3)就是您那儿的第二天,为什么用您,……
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老王的朴实、善良。)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补充追问: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
老师也有几个问题不太明白: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这样想?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一样对更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还没有尽到最大的力量去帮助老王,所以感到“愧怍”。
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句。
D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面对老王的遗像,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心里一定有话想对老王说。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象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五、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说话训练: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教师总结:读杨绛的《老王》,见于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让我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收束本文的学习。
第五篇:初一语文安全教育教案1
《少年正是读书时》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课题:生命可贵 奋斗一生 课型:综合性学习设计理念:
感悟生命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课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感悟生命,那就好象是要在冰箱里装大象一样,不可能实现。而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课内外的结合,注重学习学习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以及进行总结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进而懂得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观念.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观念.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的教学活动形式分为:
1、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课堂展示、课外反馈.教学活动的时间:
2010年3月2日--6日 确定课题,分组并进行课前辅导、确定小组任务.2010年3月8日--19日 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认识.2010年3月24日 课堂展示.2010年4月 学生课后反馈.教学活动对象:
初一年学生 教学活动准备:
课堂教学前老师的指导、分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自的任务是本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部分
1、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指定两个负责人.2、以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1)收集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2)调查周围的人对生命的理解,要求调查的人要有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并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在经过小组交流之后,整理出一些比较深刻而感人的认识.(3)到医院儿科观察母亲照料儿女的情形也可做适当的采访,并把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材料.(4)收集汶川大地震中或其它灾难中一些有关生命的感人事迹.注意:由于任务比较多,而小组的人数也比较多,小组内必须进行适当的分工,分工的任务由小组负责人负责。
3、教师的指导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收集资料主要要围绕“生命”这一主题进行.(2)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自身的思考.(3)在整理资料的时候,要反思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并及时把它记录下来.(4)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课堂展示部分
一、导入:
学生阐述学生中一些人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后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
1、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压力大,父母要求严格,没有自己的活动时间,觉的活着没意思.2、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时候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3、有些学生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生命安全.4、有些学生经常参与打架斗殴,危害别人的生命安全.二、让学生谈谈对这一类现象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
1、这是对生命的漠视,是2不尊重生命的表现.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谈谈周围一些人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可按以下类别进行:
第一:不同年龄段的认识.第二:不同职业人的认识.第三:学生的认识.注意点:在阐述别人的认识的时候,应该说说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四、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在观察与采访了母亲照料小孩的情形,以及这之后自己的感受认识,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以下共识 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五、加深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请学生谈谈收集到的灾难事件中有关生命的感人事迹,再结合开始的时候提到的一些我们周围存在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生命,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要热爱生命!
六、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珍惜、热爱生命呢?
1、学生朗读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2、说说自己的做法,并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树立理想,珍惜时间,并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爱惜生命,正确名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第三:遵守纪律,不做违法违纪之事。注意点:学生如果有自己的正确的看法应加以鼓励、肯定。总结: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保尔之口告诉我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为了让我们的生命进行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就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现在做起,改掉以前的缺点与错误,用自己的奋斗充实自己的人生。课后反馈
1、学生反思自己以前的行为,说说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一篇文章.2、举行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