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时间:2019-05-15 00:1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第一篇: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整体,尊重个别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而新课标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指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等 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认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在本学科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想方设法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学生的观察、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感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猜想、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会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比如:采用合作式学习的课堂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 以前后座位的两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也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列出了许多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都有案列和点评。这不仅让我们认识了重点,还让我们学会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学得了很多,感慨很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转变观念、转变教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轻松的体验生活,掌握知识。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1、教学应关注人。

2、教学应重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A、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B、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性”因素往往是判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C、多元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五、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六、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有关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内容还有很多,用自己的话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课程生活化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以渗透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等等,使基础教育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前景可观。

第三篇: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开题报告

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10数学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 晶

田凤威

陈 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组别:蟾宫折桂 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

马晶

田凤威

陈洁

一、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劳动者的要素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育”这一传统内涵,“文盲”这一次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同时还包括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所以人也把知识经济为“学习经济”,同时在这一时期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竞争的主要方面则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这种竞争也主要体现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并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优点与缺点,形成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理论体系。加强本土性理论研究,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真正做到为每位学生的发展而思考: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放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三)意义

1980年以来,国内研究者分别从比较教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三个较为集中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经过文献梳理和研究,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丰富但问题明显,本土性理论研究亟须加强;教师教育宏观体系和原则性思路层面的研究多,微观政策和具体性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今天我们有机会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意义深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率先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引领世界各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其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引人注目 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起:

1、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2、从学习方式上看,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3、从师生关系上看,以人为本的民主平等关系的定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4、从课程实施上看,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一)国内

1童莉、宋乃庆2006年9月12日发布的《幼儿园学龄前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一致性》,充分表现出对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的关注。

2,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3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4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李鹏在《一种新的学徒学习模式——对认知学徒学习的评价》提出的“认知学徒学习”,从内容、方法、序列化因素和社会学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认为情境化学习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脚手架可以支持更为深入的学习,反思的重要作用是总结和改进已有的学习表现。

6陆真、周志华、戴蒙特(德)在《“SINUS”——新世纪联邦德国数学与科学(理科)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提出 “形成牢固的基础知识——在不同水平上的有意义学习”“累积性学习——使学生体验到能力提高”“发展合作学习任务”等11个子课题研究。

7赵小云在《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我国教师意图在启发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起引导解题思路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8蔡晓领、顾海根、Carla Stevens、叶仁敏等采用问卷调查法,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9张景莉在《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说明了不同的师生观被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会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要创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郭思乐在《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一文中认为儿童有了主动追求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教师的帮助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由此,教师的职能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 11孙磊在《论<师说>的“师道观”——兼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文中认为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观忽视了学生,走向了片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突破传统的僵化、机械的束缚,在生成和发展中寻找新型师生关系的立足点。12姜伯驹提交的提案,他认为“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13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一文中认为由于人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克服教学过程形式化。14邬向明在《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观念与认识问题、目标与条件问题、考试与升学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等问题。15王策三针对这些问题写了《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一文,提出课程改革方向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要进行理论思考,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梳理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基本脉络,注意其一贯性、阶段性和曲折性,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调整一些提法、做法,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16刘德宏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中指出有些数学课“为了情境而情境”、“把调动积极性当作了最终教学目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等。

17曹一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及其争鸣问题》中认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学会”。

18李箭在《西方活动教育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提出要充分重视活动的目的和教育价值、合理把握活动的“度”、明确活动中的学生和教师两个立场。18孙钰柱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简单拼凑;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用好教材,而不是“孤立”文本;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非过时;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

(二)国外

1法国修改的课本中明确指出,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的核心的基本知识”,并加强了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

2日本学校课程审议会向文部省报告中提出修订算数科的基本方针时强调“要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订的算数学习指导要领中,简化教学目标,突出使学生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表的练习。

3苏联在修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时,也特别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重视给儿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建立足够的巩固的基础,并且规定了各年级的基本教学要求。

4朱文芳在《俄罗斯中小学几何课程改革的特征》一文中介绍了俄罗斯学生从5-6年级开始学习的《直观几何》课程,非常好地遵循了学生在几何学习中的认知发展规律,5韩琴、胡卫平、周宗奎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实质性提问机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 6罗文娟、谢利民对肯尼亚小学一项课堂教学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在肯尼亚小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占了统治地位,教学以反复操练和死记硬背为主,极少关注学生是否理解

7王昕雄在《从西方儿童观的演变看当代教育问题》指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多还是儿童观的问题,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推进到实践层面,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8薛国凤在《当代日本学校课程实践中的策略转变》一文中指出,二战后在美国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日本课堂教学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师生之间也是学习的伙伴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语),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商讨,在尊重民主教学原则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9吕林海基于全美教师协会颁布的四个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及达成策略,分析了美国“面向全体的数学”教育理念的追求,认为教师的信念——即学生的数学成就与学校和教师有关,还是与学生的能力和背景经验有关——决定他们是否有能力实践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的、革新的公平数学课程,而公平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让每个孩子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经历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学生能形成一种归属于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感觉时,他的参与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10黄伟、张民选在《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亟待加强》一文中指出,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课程指导乏力和教学混乱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泛化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茫然。

11马健生、苑志勇在《<从先学前班到8年级的课程焦点:追求连贯性>报告述评》一文中介绍了美国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深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排名下降,教师授课存在困难,为此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课程焦点》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改革回归基础的适当转向。

三、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大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不论是改革的力度还是是准备工作,在历次课程改革它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说它 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最伟大的一次革命。1.新课程改革的概念

现在大家讨论较多的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并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02年秋,实验范围扩大,省级实验区工作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2003年秋,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2004年秋,课程改革的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新课程。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方面“难、繁、偏、旧”,课程评价方面过于注重甄别、选拔,课程管理上过于集中等。

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全球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趋势,教育部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严重束缩着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改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需要一个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组织力量起草《纲要》,到2000年1月份,逐渐形成了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框架。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经了27稿,仅2000年就举行了上百次的研讨会。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

经过进一步修订,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将《纲要》以“试行”的形式正式颁布。2011年又重新修订确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成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也成为我们基础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课改实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对新课程进行实验。2003年,又将有1072个县区进入新课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次课改的主要任务: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六个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改革的优点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⑴ 文献法

对国内外关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文献展开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⑵ 国际比较法

研究结果将和国际同类研究作比较,以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作出相应的改进。

(3)调查问卷

针对学生对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的接受情况及意见反馈(4)访谈

采访对象:学院教师

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教学的实施者以及传统教学曾经的经历者,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对于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也提出了许多想法。(5)资料查询法

阅。

(6)实验研究法

我们将以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实验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实验研究。

(7)对比法

新课程改革之后与课程改革之前进行对比。比较他们的特点。

五、结题报告 对国内外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书籍、杂志、报刊等进行查通过本次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研究,知道了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多提倡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新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我国因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在实行课改进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国的教育更人性化,培养素质教育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

六、参考文献

1.李壮成.成良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学改革的挑战 [期刊论文]-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4)2.侯耀先 高师院校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3.李亚文 略论课堂教学组织 [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期刊论文 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2001, 3(2)5.期刊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高师教改的基础2008

七。课题组分工

组内成员:

文献采集: 总策划:刘桂云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 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  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动手操作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五、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六: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第五篇:学校体育课新课程基本理念

学校体育课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以 “健康第一”贯穿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其次,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时对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要体现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和差异,丰富并充实新课程体育教学。

第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点:

(一)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

(二)符合地区与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民间民族体育项目、传统项目校等);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是科学的教学设计。它分为两点:

1、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这是原先没有的。

2、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求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点讲的是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新课程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的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评价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着“既经济又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条件等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媒体的技术特点等因素来设计。

最后,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类型。教师与学生的既有直接交往也有间接交往;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对象既有全班也有小组和个体。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组织结构方式。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提高了对新课程体育课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的一次升华。

下载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实验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进而获得所学知识。目前,......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解读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只有不断加强对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学习,才会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小学英语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最终5篇)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

    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合集5篇)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

    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解读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