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球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及点评
上课:温州 董晓群 点评:鄞州 宣嫣红
一、看图猜古诗,聊聊谜
师:刚才这些问题我想暂时不回答大家,让它暂时成为一个——谜。好,刚才我发现大家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古诗背得特别好,积累了很多。现在就来考考你们,咱们就来个看图猜古诗,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好,请看图,一起说出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很有感觉,第二幅图,知道吗?那个孩子,你来 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师:哦,他想到这首古诗,可以。还有吗?你来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师:是的,可以,再说一次。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下面这幅图,有点难哦,一片大海,哦出来了,我们一起读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下面这幅图,我们刚才看到的是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哎呀,读得特有感觉,一起来,看,小时—— 生: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举头——
生: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明月——
生: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海上
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描写月亮的。
【点评:这样的课前谈话才是属于语文课堂的!多么典雅,多么美妙!】 师:是呀,你们发现了,是吧,月亮那么神秘,古人看到月亮,就想起那美丽的白玉盘,而且还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同时还想邀请月亮喝一杯,想问问月亮。诗人对月亮真是浮想联翩。那么你们从小到大,望着月亮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想,月亮有多大呢?
师:是呀,他对月亮有很多疑问,古人看到它想到了白玉盘,想象力很丰富,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的想法是,月亮能不能吃呢?
师:哦约,和我女儿一样,我女儿小时候也说想尝尝月亮的味道。生:我想月亮上有什么东西呢? 师:是的。你来
生:我想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呢?
师:你又想到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和玉兔是吗?想象力可真丰富!生:月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师:你们和古人这样对一个事物产生很多很多很遥远的想法,这就叫做——遐想。很美好的感觉,齐读。
【孩子们的脑海中其实原本就有很多的奇思妙想,老师给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你听,多有创见呀!】
师:让咱们把这美好的遐想读出来吧。【ppt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齐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是呀,夜幕降临,多么幽静呀!美好的遐想,让咱们一起把这种美好的遐想读出来。【配乐】
师: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谜【手指黑板上事先写好的“谜”】。这节课,咱们来学《月球之谜》。【把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遐想”一词的教学,没有一点说教的痕迹,而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却是深刻的,因为这一词中,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积极地参与,有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在促进。】
二、初读,感知“谜”
师:我知道你们都读过课文了,那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都会读了没有,先自个儿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待会儿请同学们开火车。【屏幕上出现词语】 奥秘
努力
古往今来
细菌
水藻
任何
估计
一项研究
一片荒漠
夜幕降临
令人费解
(生自由读——同桌检查读——开火车带读)
师:“夜幕降临”这个“临”是前鼻音,我们再来一次。生:夜幕降临
师:真好,第二次读得真好!师:“令人费解”,这个词你明白吗? 生:“令人费解”就是很难以人解释 师:“解”在这里什么意思? 生:是很让人费劲、很难理解。
师:听他的话,听明白了没有?“费”是费劲;“解”是理解。对,你看,咱们班孩子学词语的方法特别好,他抓住每个字的意思就明白了,就是很难让人—— 生:理解
师: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最让人感到费解? 生:奥秘
师:“奥秘”令人费解,我也觉得。谁能解答? 生:古往今来 师:古就是 生:古代的时候 师:到
生:现在还没有解开
师:古往今来就是从古代到现在。刚才他说“奥秘”,可以给它找个近义词。生:秘密
师:对了,她刚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知道了。是一般的秘密吗,奥秘? 生:奥妙
师:很奥妙的,对。生:神秘
师:很神秘的,对吧?那“奥”我们可以说是很深奥的,很神秘的。这就叫做“奥秘”。那我们来看“奥”字,它里面藏着一个秘密。我们来看老师,真好,(板书“奥”)。注意刚才第三笔是什么? 生:横折钩
师:注意是横折没有钩,里面是一个 生:米 师:底下是个“大”,这一横要长。这里还有一个词,它的意思并不令人费解,但是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写的,我们来看—— 生:夜幕降临
师:这个“临”字在古代是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低着头,眼睛往下看。【教师边说边逐个部件书写】你看,就像我这样,看到什么呢?下面这个东西里面是一竖。这个词语中“临”是不是往下看的意思呢? 生:不是。
师: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字典中它有三种解释,【屏幕出示】(1)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2)到、来;(3)挨着,靠近。
师:应该是哪一种解释?用手表示出来。(2)到来,那“夜幕降临”的意思就是
生:夜幕来到了。
师:你看,咱们抓住一个字就把词语理解了,再一起读 生:(齐读词语)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让听课老师们饱尝了词语教学的特色餐。董老师对词语教学一定很有研究,而且,最令人感动的是,董老师把各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这些方法,才是学生能获益终生的东西。】
师:是呀,月球有很多费解的谜呢!马上默读课文,去看看有哪些谜,用横线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画一画,读一读)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请这位同学把你找到的谜读给大家听。生: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 师:他画出来了,你们也画出来?
生: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师:你们都找到了没有? 生:找到了!师:【老师把这些句子点出来并引读】我们来看,月球是从—— 生:哪儿来的? 师:上面有些—— 生:什么东西? 师:它跟地球—— 生:一样吗?
师:难道这些尘土有—— 生:杀菌的本领吗? 师:难道月球比地球的—— 生:年龄还大?
师: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 生:比地球还早?
师:有没有补充?有补充的举手,不多,就那么四五个孩子。
生:我的补充是水藻,还有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师:我们来看看,他找的这个谜很了不起,这个谜大部分同学没找出来,只有四五个同学找出来,为什么这么难找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这两句后面没有加问号,别的都是有问号的。师:你们发现了么? 生:发现了。
师:上面几个都是有问号,你看,它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怪不得那么难找。除了上面的谜,除了问号以外知道它是一个问句,还有哪些词让你也觉得它是一个问句? 生:难道 生:哪儿 生:有些什么东西 生:吗【老师点红这些词语】
师:是的,你看那些词我们就能看出它也是一个问句。生活中,你们都用哪些疑问词来问别人的呢? 生:为什么
师: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课前问我的一样:“你为什么要来给我们上课?” 生:怎么样
生:什么
【老师相机板书:为什么、怎么样、什么】 师:还有没有? 生:可是
师:可是表示什么呢?你能举个例子,用“可是”来问吗?可是,我们表示前面的意思和后面的意思不一样,用“可是”,就像刚才那句话一样 生:呢
师:这些疑问词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因为这个谜用了那么多疑问词,咱们就把它读出来。自己读一读,待会儿请小朋友来读。生自由练读这些“谜”的句子。师:上面三个谜,谁来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师:真的令人费解呀,咱们来看最后一个“谜”。他到底写什么,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看句子。【出示图片】玉米在地球和月球没有明显不同,水藻在地球和月球上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来看玉米,它种在地球土壤里,这是它种在月球土壤里,两个比一比,你就发现它们—— 生:差不多
师:课文当中一个词就是—— 生:没有明显不同
师:你看,信息捕捉得很好。让我们再来看看水藻,来比一比。它在地球土壤里和月球土壤里,它们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在月球尘土里长得—— 生:特别鲜嫩、青绿 师:现在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写这个谜的? 生:它是用一个连接词把两个问句连接起来。师:哪个连接词? 生:可是
师:对呀,她会发现,读懂了刚才你说的那个。“可是”前面是写—— 生:玉米 师:可是后面——
生:写水藻,水藻放进月球尘土显得特别鲜嫩 师:这两个—— 生:这两个完全不一样
师:这两个一比较,就完全不一样了,写得好,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作比较,跟老师读【板书:作比较】
师:除了玉米和水藻比较,还有什么在比较? 生:岩石
师:你就看水藻,一个在地球的 生:土壤 师:一个是在 生:月球的土壤
师:这么一比,你就比出来了,是吧?你看看,写谜的方法可不一样呢!那么咱么能不能把最后这个谜也变成前面问的方式,问出来呢?自己先试一试,可以用上我们刚才这些疑问词。(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生:为什么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 师:可是„„
生: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又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你发现,他用哪个疑问词来问? 生:为什么
师:很了不起,而且她把“为什么”这个词放在最前面,告诉你一个秘密,“为什么”还可以放在别的地方来问。
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的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这是为什么呢?
师:是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看来疑问词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但是,除了用“为什么”,还有其他的疑问词来问吗?
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的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呢?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呢?
师:他用了一个“呢”,但是还没有问出来,还没有用过疑问词,谁能给他加个疑问词?请你来,你仔细听。
生:怎么把玉米种在月球(生笑)尘土里和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怎么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他把哪个疑问词放进去了? 生:怎么
师:怎么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刚才那你听清楚他用“怎么”来问的,我现在给你加一个要求,你把怎么放在最后来问,会吧?前面不读就从这里开始,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掌声送给他!是呀,月球的谜呀有那么多,你看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么多谜呢? 生:不是,后面还有好多谜 师:是的,课文当中有谁知道的?
生:因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
师:真了不起,你看标点符号就让你们读出这么多。是呀,月球之谜可多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到底人类有哪些谜已经知道了,解决了,咱们就跟着宇航员去月球表面看一看,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你都知道了哪些谜。开始。
【点评:从读懂文中的问句,到运用疑问词对文中的不解之谜进行提问,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学习课文,探究“谜” 生:(自由读第二段)
生:“上面有哪些东西?它和地球一样吗?”这两个谜已经解开了。师:那你说这上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生:月球上面只有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它跟地球一点都不一样。师:是呀,你们看到的是不是跟地球一点都不一样? 生:是
师:现在拿出笔用波浪线划出你看到的月球表面的样子。画好了你就读一读,不能浪费时间等别人。(生自由读)请一个同学分享他的成果。
生: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月球表面却洒满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师:这就是我们在月球表面看到的,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这幅景象,哪个词? 生:荒漠
师:一片荒漠,是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奇异”。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奇异?【板书:奇异】
生:因为他说十分奇异的景色,下面这些全是围绕“奇异”这个词来写的。师:你太了不起了!我们把掌声都送给她。她刚才说下面都是围绕“奇异”来写的,那么你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哪些地方你觉得月球是特别特别奇异的? 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因为它说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却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师:好,你把这句话读好。(生读句子)
师:满是,谁也把这句话读好?请你来(生读句子——齐读)师:还有吗?你来
生:我认为是“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我觉得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怎么可能洒满阳光呢?
师:是呀,天空是黑沉沉的,表面怎么可能洒满阳光呢?你觉得—— 生:我觉得很奇怪。
师:是呀,就是那么奇怪呢!你来读(生读句子——齐读)师:月球是一片——荒漠。怎么样的地方叫荒漠? 生:没有生命的东西 师:没有树木
生: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植物 生:没有一个人
师:是呀,这就叫做——荒漠,月球是一片——荒漠,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月球的录像。】
师:月球是一片——荒漠。咱们就把这种奇异读出来。可是我也想读,但是我有一个要求,我就只读一句话,你觉得哪句话让我读?请你来 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师: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呢?
生:因为下面都是写月球十分奇异的景色。
师:是吗?除了“奇异”提示我们,这里还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告诉我们接下来是写奇异的。生:冒号
师:先概括来写,后面具体来写。那咱们合作,看谁和我合作得最好。师生合作读第二段。【点评:带领学生找到段落的结构特点,这也是一种语言的习得。】
四、小结课文,产生“谜”
师: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地球是那么皎洁、那么美丽,让我们产生这么美好的想象。可是现在的月球却是一片——荒漠,什么都没有,只有尘土。那么面对这奇异的景象,你心灵有什么想问一问的呢?咱们想一想,不回答,拿出课堂练习纸,咱们读一读,先把前面的四个生字写好,然后把你想问的,用上我们今天想到的这些疑问词写下来。开始!
【老师屏幕出示课堂练习纸】夜()降(),一轮明月()挂在高高的夜空。为了探索月球的()秘,人类登上月球。看到月球表面这奇异的景象后,我不禁想问:——————————————?(学生练习,校对答案。)
师:每个人第一个任务先看各自的生字,你自己校对下,写对了没有,写错的人在旁边自我订正一个。咱们要学会自我订正。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写的,先看他的字,“夜幕降临”,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悬”,对了吗? 生:对了。
师:“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很好,我要表扬他,他刚才那个“临”字中间一竖变成横了,现在他发现自己订正过来。这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这个“奥”字,大家看,这一笔是“横折”,你们都对了吗?而且他这一横也注意到写得比较长。这四个字,现在都对的举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问的:“为什么月球满是尘土呢?”他用什么来问? 生:为什么呢
师:现在谁再来问问?
生:为什么月球看上去很美,可实际却说是一片荒漠呢? 师:还有谁愿意来问? 生:为什么月球上没有人呢? 师:是呀,不可思议。生:月球怎么没有生命呢?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疑问词,那个疑问词? 生:怎么
师:是呀,有变化,你来 生:月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点评:这又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地方。学过的生字运用,学过的疑问词运用。不仅如此,董老师还展开了一个完整的评改的过程,目标指向非常明确。】
五、作业
师:月球之谜可真多呀!又那么地令人费解。那么多的谜呀需要我们人类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呢!那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再去搜集一下月球的资料,想想: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谜还没解开?你又有哪些新的谜呢?也可以搜集摘录描写月亮的诗句。也可以去找一篇文章叫《月球的自述》,去找找这两篇都是写月球的文章有哪些相同的秘密,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节课咱们上到这里。【点评:带着谜进入学习状态,又带着谜离开课堂。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课 ——我看《月球之谜》的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教学始终围绕“谜”字展开多维的言语实践。以发现课文写了哪些谜为重点,在获取信息、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发现作者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并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和运用,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和积极的思维中,体验到月球的神秘,萌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诗词,让科普文教学有根
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继承,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董老师用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敏锐地捕捉到了本篇文章中“月亮”这个极受文人寄情的意象,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安排学生“看图猜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学生或熟悉、或陌生,但读起来的顺口和画面给人的亲切感,一下子让课堂充满了温情和诗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延伸,董老师请学生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这样做,既使课堂结构严谨、完整、前后呼应,又给学生指明了本课学习的方向、语文学习的方向。再一次将古诗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引入课堂、导向课外。
如果,老师具有诗词拓展和运用的观念,哪怕是科普文的教学都有意识地渗透和熏陶,并加以引导和吟诵,让学生成了有根的人,他们的文化底蕴一定会越来越丰厚。这就是语文味。
二、字词,让科普文教学落地
字词,是构成句子、段落、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能否准确地运用字词,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尺之一。小学阶段,字词教学并不是一二年级老师的专利,每个年段都应重视字词教学。董老师对本课的字词教学设计颇具匠心。首先,体现在“遐想”一词的教学。董老师请学生看图猜古诗之后,问:“从小到大,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想法?”孩子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指出:像这样面对某种事物产生很多很远的联想,就叫做“遐想”。接着学生读这个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遐想”的意思,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具体化、清晰化,那么运用起来,与近义词混淆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体现在学词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词语特点,董老师采用情境理解、找近义词、查字典、据词定义等方法理解意思,避免枯燥,又扎实有效。比如“令人费解”这个词,理解了“费”和“解”之后再来理解整个词语,理解了整个词语之后老师又巧妙地利用这个词语问:“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到费解?”如果课堂中能多一些类似的活学活用,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第三,体现在生字书写的指导。本堂课,董老师重点选择了“奥”和“临”进行书写指导。“奥”的第三笔“横折”,学生往往容易写成“横折钩”,示范书写的时候,董老师的一问“第三笔是什么”,非常及时,给了学生以警醒。“临”是一个会意字,董老师边指导边做动作解释“临”字的意义:这个字,是说古代有一个人,站在那里,眼睛往下看。突然老师问:“下面几竖?”学生纷纷说“两竖”,几次追问后仍有孩子说“两竖”,经过再一次的观察,终于统一:一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由不明到明的过程,一笔一画都是那么讲究,都得注意书写。在课堂练习中,董老师还设计了一段话,请学生填写几个生字,其中就包括“奥”和“临”这两个字。在进行了难点突破以后,学生书写的正确率非常高。
抓住字词展开教学,无论何种文体,都得一丝不苟地进行。字词教学,让课堂学习接了“语文”这片沃土的地气,落地方能生根,这也是语文味。
三、问句,让科普文教学有魂 问句,对孩子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已经会问问题了。但对于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从“语言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提炼,并加以系统地指导,规范孩子的语言。但董老师想到了!董老师抓住题眼“谜”,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谜,划出来,交流。学生找到了带问号的“谜”,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到不带问号的“谜”。同样表达“谜”,但表达方式却不同——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一层。
进行比较后,学生发现有的“谜”容易找,是因为有问号,有的“谜”不易找到,是因为不带问号。董老师先请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疑问的词,经过回忆梳理,学生对疑问词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同样表达疑问,却有那么多不同的问法——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二层。
接下来,董老师请学生把不带问号的“谜”也用带问号的形式来表达。真是高明的招数——又一次课堂现场的活学活用!因为句子比较长、比较复杂,学生在用疑问形式表达时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董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把“为什么”分别放在句子前、句子中、句子后来提问;使用了“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又引导学生用“怎么”来提问,当把“怎么”放在句子后面的时候,得适当增加几个字,变成“怎么回事”。同一个疑问词,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上——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三层。
当孩子们领略了分别从地球上看月球和在月球上看月球的不同,董老师以此对比激发孩子的提问欲望,拨动孩子好问的弦,请他们选用合适的疑问词把想问的内容写下来。产生疑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发问,并且要选用合适的疑问词,让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清楚——这是学生体会到的第四层。
结课时候,董老师又是一连串的疑问,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
经过一层一层有序的指导,“谜”被充分挖掘,形成了本堂课的灵魂之所在,围绕着“谜”,学生对“问句的表达”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使用”到“有意识使用”,再走向“无意识使用”的过程,当然,最后的“无意识使用”高于第一个,它是一种“无法”胜“有法”的境界。而这些知识,都是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文味是也!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诗词、字词、问句,还是课堂上展示的对总分结构段落的处理,都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它在向我们传达着一条信息: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信号很强!
第二篇:月球之谜课堂实录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
一、课前导入
1.看图猜古诗,聊聊谜
师:同学们,刚才课前的时候,咱班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说大家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古诗背得特别好,积累了很多。现在就来考考大家,我们就来个看图猜古诗,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好,请看图,一起说出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很有感觉,第二幅图,知道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再说一次。师:这幅图,有点难哦,一片大海,一轮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齐读。师:这幅画面,你想到了那句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得特有感觉 师:一起来,看,举头—— 生: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小时——
生: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海上
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明月——
生: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是描写月亮的。2.了解学生感知到的月亮
师:发现了呀,月亮那么神秘,古人看到月亮,就想起那美丽的白玉盘,而且还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同时还想邀请月亮喝一杯,想问问月亮。诗人对月亮真是浮想联翩啊。那么你们从小到大,望着月亮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生:我想,月亮有多大呢?月亮上有什么东西呢?月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月亮能不能吃呢?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呢?
师评价:他对月亮有很多疑问呢。我小时候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呢。看到它想到了白玉盘,想象力很丰富。想到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和玉兔是吗?想象力可真丰富!
过渡:我们和古人这样对一个事物产生很多很多很遥远的想法,就叫做——遐想。很美好的感觉,齐读。师:我们把这美好的遐想读出来吧。
【ppt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齐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月亮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还带来了许多的——谜【手指黑板上事先写好的“谜”】。这节课,我们来学《月球之谜》。【把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待会儿请同学读。【屏幕上出现词语】 奥秘
努力
古往今来
细菌
水藻
任何
估计
一项研究
一片荒漠
夜幕降临
令人费解
(生自由读——同桌检查读——指名读一行)师:“令人费解”,这个词你明白吗?(很难以理解)“解”在这里什么意思?(是很让人费劲、很难理解。)
师:听他的话,听明白了没有?“费”是费劲;“解”是理解。对,你看,咱们班孩子学词语的方法特别好,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师: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让人感到费解? 古往今来:古往今来就是从古代到现在。奥秘:深奥的,很神秘的秘密。
指导书写,我们来看“奥”字,它里面藏着一个秘密。我们来看老师,真好,(板书“奥”)。要注意第三笔是横折,没有钩。里面是一个(米)底下是个“大”,这一横要长,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左右保持平衡。这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写的,我们来看——这个“临”字在古代是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低着头,眼睛往下看。【教师边说边逐个部件书写】你看,就像我这样,看到什么呢?下面这个部件里面是一竖。这个词语中“临”是不是往下看的意思呢? 师:我们来看看,字典中它有三种解释,【屏幕出示】(1)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2)到、来;(3)挨着,靠近。师:应该是哪一种解释?用手表示出来。(2)到来,那“夜幕降临”的意思就是 生:夜幕来到了。
师:你看,咱们抓住一个字就把词语理解了,再一起读(齐读词语)
(二)、再读文,体会月球之谜
1.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关于月球的那些谜吧!比比谁的动作最快?(默读课文,画一画,读一读)
2.我们来交流一下,请这位同学把你找到的谜读给大家听。
①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他画出来了,你们也画出来?)
②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你们都找到了吗?)
3.【老师把这些句子点出来并引读】我们来看,师:月球是从——生:哪儿来的? 师:上面有些——生:什么东西? 师:它跟地球——生:一样吗?
师:难道这些尘土有——生:杀菌的本领吗? 师:难道月球比地球的——生:年龄还大? 师: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生:比地球还早?
师:有没有补充?有补充的举手,不多,就那么四五个孩子。
生:我的补充是水藻,还有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师:这个谜只有四五个同学找出来,为什么这么难找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这两句后面没有加问号,别的都是有问号的。
师:上面几个都是有问号,你看,它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怪不得那么难找。文中写了月亮那么多的谜,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深度文本,语言实践
(一)读文激情,初步感受探索精神
师:这么多的谜,难怪作者要觉得月球那么神秘,所以,他这样写道,读。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师:不知道其他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继续”这个词,既然是“继续”,说明在这之前人们已经有过探索。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写人们以前探索月球奥秘的句子吗? 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哪个词最能说明这种探索早就已开始的?(古往今来。)
师:说说通过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人类对于探索月球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人类对于探索月球之谜的历史源远流长。
师:“源远流长”,说得多好啊!而且这种探索还将继续,读!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师:你们愿意继续吗? 生:愿意
(二)深研语言,品味谜之已解
师:就等你们这句话。我们继续研读这些谜团。请联系课文,想想:哪几个谜是已解之谜?(板书:已解之谜)请在课文中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师:你划出了哪句话?读出来。
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师:知道环形山吗?请看投影与资料袋。环形山其实就是一些圆形坑洞,这些洞里或洞外除了土就是石,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所以,作者做了结论。他说—— 生:月球是一片荒漠。
师:“荒漠”就是这样的。读:
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师:有些词不用查字典,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读懂它的意思,我们来试试。“奇异”,你觉得哪句话写出了奇异的具体现象?请读出来。生: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分句拆开来看,你还会有奇异之感吗?(没有,都是很普通的现象。)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
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这样的现象,如何?
生:感觉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同时出现,不可思议。
师:“对比”的写法让这种不可思议油然而生。请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惊讶读出来。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大家读出了月球景象的奇异与你们的惊讶。
(三)深研语言,品味谜之未解
师:由于科学的发展,古人的遐想已经不再是悠远的想象,因为这些谜已解开。但有些谜却依然未解。课文中这样写道: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谁来读出人们的费解? 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师:感觉还不够,继续深入。一连串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不止一个,第一个实验是哪一段,谁读出来?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特别令你感到费解的? 生:一下子
师:如果我们把”一下子”去掉,请你来读一读。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感觉怎样?
生:”一下子”能说明杀菌速度很快,我们的疑惑才会强烈。去掉就没了。(没有高强的杀菌本领。)
师:所以,科学家也深深疑惑—— 生: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既然是一连串,必然有第二个实验,读出来,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又是对比,这一段的对比比比皆是,你能说说都是什么跟什么做对比吗? 生:两个实验做对比。生:玉米与水藻作对比。
生:地球的尘土与月球的尘土做对比。
师:不管是哪种对比,留给人类的,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读: 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师:有了一连串的实验,才可能有对比,才那么令人费解。如果说这里作者是通过对比写出谜的,那么这段文字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谜的呢?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师:这句话,在写月球和地球上岩石的时候,写出了他们具体的年龄。我们知道数字要讲究精确,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一个“估计”这样的词,显得极不精确,请同学读想想这个词能不能不用?(不可以。)
师:不精确但真实。真实,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这种问题。让我们把这种科学精神读进句子里去。读: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师:正是这种求真的精神,推动着人类这样执着地探索那些未解之谜。(板书:未解之谜)让我们回过头来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你来读这句话。
师: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努力”到底有多大呢?人类历时千百年的努力,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全球为之欢呼。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这欢呼的背后,有多少人为这种探索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播放课件,描述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师:让我们带着对那些生命与智慧的敬畏之情,读读这句话。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正是人类的求真的执着,所以,作者这样写道: 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师:有人说,当我们了解了更多,我们便会不懂更多。所以文章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没有文字,只有一个—— 生: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月球的未解之谜,请你选择一个未解之谜,用上这样的句式,以小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月球。
(屏幕出示: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
?难道
?)
(生根据手中的资料,填写采访词)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金字塔,难道是古埃及人乘着飞船到过你那里?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有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嫦娥姐姐把你惹哭了?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五颜六色的光,难道你有很多珠宝和钻石吗?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一个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汶川的地震让嫦娥姐姐流泪了?
(全场鼓掌)
师:同学们,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为了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人类近代史上的探月之旅)
师:(屏幕出示: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在未来的探月之旅中,希望看到你的身影。(生齐读)这是刘老师,也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第三篇:22月球之谜课堂实录
《月球之谜》课堂实录
一、课前导入
师:发现了呀,月亮那么神秘,古人看到月亮,就想起那美丽的白玉盘,而且还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同时还想邀请月亮喝一杯,想问问月亮。诗人对月亮真是浮想联翩啊。那么你们从小到大,望着月亮有什么想法吗?
师评价:他对月亮有很多疑问呢。我小时候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呢。看到它想到了白玉盘,想象力很丰富。想到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和玉兔是吗?想象力可真丰富!
过渡:我们和古人这样对一个事物产生很多很多很遥远的想法,就叫做——遐想。很美好的感觉,齐读。师:我们把这美好的遐想读出来吧。
【ppt出示】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齐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月亮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还带来了许多的——谜。这节课,我们来学《月球之谜》。(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待会儿请同学读。【屏幕上出现词语】 奥秘
努力
古往今来
细菌
水藻
任何
估计
一项研究
一片荒漠
夜幕降临
令人费解
(生自由读——同桌检查读——指名读一行)
师:“令人费解”,这个词你明白吗?(很难以理解)“解”在这里什么意思?(是很让人费劲、很难理解。)
师:听他的话,听明白了没有?“费”是费劲;“解”是理解。对,你看,咱们班孩子学词语的方法特别好,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师: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让人感到费解? 古往今来:古往今来就是从古代到现在。奥秘:深奥的,很神秘的秘密。
指导书写,我们来看“奥”字,它里面藏着一个秘密。我们来看老师,真好,(板书“奥”)。要注意第三笔是横折,没有钩。里面是一个(米)底下是个“大”,这一横要长,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左右保持平衡。这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写的,我们来看——这个“临”字在古代是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低着头,眼睛往下看。【师:我们来看看,字典中它有三种解释,【屏幕出示】(1)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2)到、来;(3)挨着,靠近。
师:应该是哪一种解释?用手表示出来。(2)到来,那“夜幕降临”的意思就是 生:夜幕来到了。
师:你看,咱们抓住一个字就把词语理解了,再一起读(齐读词语)
(二)、再读文,体会月球之谜
1.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关于月球的那些谜吧!比比谁的动作最快?(默读课文,画一画,读一读)
2.我们来交流一下,请这位同学把你找到的谜读给大家听。
①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他画出来了,你们也画出来?)
②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你们都找到了吗?)3.【老师把这些句子点出来并引读】我们来看,师:月球是从——生:哪儿来的? 师:上面有些——生:什么东西? 师:它跟地球——生:一样吗?
师:难道这些尘土有——生:杀菌的本领吗? 师:难道月球比地球的——生:年龄还大? 师: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生:比地球还早?
师:有没有补充?有补充的举手,不多,就那么四五个孩子。
生:我的补充是水藻,还有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师:这个谜只有四五个同学找出来,为什么这么难找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这两句后面没有加问号,别的都是有问号的。
师:上面几个都是有问号,你看,它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怪不得那么难找。文中写了月亮那么多的谜,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深度文本,语言实践
(一)读文激情,初步感受探索精神
师:这么多的谜,难怪作者要觉得月球那么神秘,所以,他这样写道,读。
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师:不知道其他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继续”这个词,既然是“继续”,说明在这之前人们已经有过探索。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写人们以前探索月球奥秘的句子吗?
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哪个词最能说明这种探索早就已开始的?(古往今来。)师:说说通过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人类对于探索月球有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人类对于探索月球之谜的历史源远流长。
师:“源远流长”,说得多好啊!而且这种探索还将继续,读!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师:你们愿意继续吗? 生:愿意
(二)深研语言,品味谜之已解
师:就等你们这句话。我们继续研读这些谜团。请联系课文,想想:哪几个谜是已解之谜?(板书:已解之谜)请在课文中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
师:你划出了哪句话?读出来。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师:知道环形山吗?请看投影与资料袋。环形山其实就是一些圆形坑洞,这些洞里或洞外除了土就是石,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所以,作者做了结论。他说—— 生:月球是一片荒漠。
师:“荒漠”就是这样的。读:
生: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师:有些词不用查字典,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读懂它的意思,我们来试试。“奇异”,你觉得哪句话写出了奇异的具体现象?请读出来。
生: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分句拆开来看,你还会有奇异之感吗?(没有,都是很普通的现象。)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原句。
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这样的现象,如何?
生:感觉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同时出现,不可思议。
师:“对比”的写法让这种不可思议油然而生。请把这种不可思议的惊讶读出来。
生:这里的天空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师:大家读出了月球景象的奇异与你们的惊讶。
(三)深研语言,品味谜之未解 师:由于科学的发展,古人的遐想已经不再是悠远的想象,因为这些谜已解开。但有些谜却依然未解。课文中这样写道: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谁来读出人们的费解? 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师:感觉还不够,继续深入。一连串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不止一个,第一个实验是哪一段,谁读出来?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特别令你感到费解的? 生:一下子
师:如果我们把”一下子”去掉,请你来读一读。
生: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感觉怎样?
生:”一下子”能说明杀菌速度很快,我们的疑惑才会强烈。去掉就没了。(没有高强的杀菌本领。)师:所以,科学家也深深疑惑—— 生: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师:既然是一连串,必然有第二个实验,读出来,生: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师:又是对比,这一段的对比比比皆是,你能说说都是什么跟什么做对比吗? 生:两个实验做对比。生:玉米与水藻作对比。
生:地球的尘土与月球的尘土做对比。
师:不管是哪种对比,留给人类的,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读: 生:这一连串的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师:有了一连串的实验,才可能有对比,才那么令人费解。如果说这里作者是通过对比写出谜的,那么这段文字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谜的呢?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师:这句话,在写月球和地球上岩石的时候,写出了他们具体的年龄。我们知道数字要讲究精确,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用了一个“估计”这样的词,显得极不精确,请同学读想想这个词能不能不用?(不可以。)
师:不精确但真实。真实,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要注意这种问题。让我们把这种科学精神读进句子里去。读:
生: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师:正是这种求真的精神,推动着人类这样执着地探索那些未解之谜。(板书:未解之谜)让我们回过头来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你来读这句话。
师: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努力”到底有多大呢?人类历时千百年的努力,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全球为之欢呼。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这欢呼的背后,有多少人为这种探索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播放课件,描述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师:让我们带着对那些生命与智慧的敬畏之情,读读这句话。生: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正是人类的求真的执着,所以,作者这样写道: 生: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师:有人说,当我们了解了更多,我们便会不懂更多。所以文章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没有文字,只有一个—— 生: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月球的未解之谜,请你选择一个未解之谜,用上这样的句式,以小记者的身份来采访月球。
(屏幕出示: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
?难道
?)
(生根据手中的资料,填写采访词)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金字塔,难道是古埃及人乘着飞船到过你那里?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有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嫦娥姐姐把你惹哭了?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五颜六色的光,难道你有很多珠宝和钻石吗?
生: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一个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汶川的地震让嫦娥姐姐流泪了?
(全场鼓掌)
师:同学们,关于月球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多少年来,为了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人类近代史上的探月之旅)
师:(屏幕出示: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在未来的探月之旅中,希望看到你的身影。(生齐读)这是刘老师,也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希望!
第四篇:《天火之谜》课堂实录
《天火之谜》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一段有段雷暴的视频材料。师: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雷暴太可怕了!
师:古时候,人们对雷电是怎么认识的呢?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生:自由朗读。
师:西方人认为是——(生接读)“上帝的怒火”,所以叫(生接读)“天火”。中国人称为——(生接读)“雷神”,是神灵。那“天火”到底是什么?又是谁解开的这个谜呢?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天火解谜”之旅吧。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按要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适时指导难句朗读。师: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生1:用课后练习4的方法——选用课文的关键语句概括。生2: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师:概括课文的方法有很多,俗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种方法,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概括课文的方法——质疑课题。谁来向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并尝试解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
师展示课件:(1)“天火”是什么?
(2)这个谜是谁解开的?又是怎么解开的?(3)解开了谜以后结果怎样?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三个问题思考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师再问: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刚好就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生:练习
三、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师:古时候,人们不了解雷暴,只能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或者把它称为雷神,但是富兰克林通过观察,认为雷暴是一种放电现象,让我们走进他著名的风筝实验。
师出示阅读要求: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边划:这部分内容本别是从观察、推测、实验、结论四个方面来写的,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并用【】标记出来。
生:按要求自学。
师:课件出示一个词语辨析题
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由此他大胆地猜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生:“猜测”是直观的感觉,不准确,模糊,没有准确的依据。生:“推测”是经过认真的观察,有根有据的推理。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有关“观察”的语句。
师:引导抓住“早就”“很多”等词语体会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师:对于他的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的?
生:人们对他冷嘲热讽。因为他的推论亵渎了神灵······
师:是啊,这个推论放在当下是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就有可能给自己惹来巨大的麻烦。你知道“不足为奇”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觉得有什么奇特的。师: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
师:富兰克林甚至被一些自称有学问的人冷嘲热讽,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课件出示一段补充材料——富兰克林自小家境贫寒,没上过几年学。
生:不上学不代表没有学问,只要有学习的信念,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理想。
师:面对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什么?这能看出什么? 生:表现出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师: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自由朗读,思考:
课件:
1、实验为揭开天火之谜准备了哪些材料?
2、为什么要准备这些材料?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引用相关语句作为自己的依据。
这是一个(科学严谨、危险、成功 ······)的实验
师:面对这个结论,以前嘲讽过他的人会怎么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富兰克林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生1:人们会这样说:“对不起,原谅我们的无知 ”。生2: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品质。
师:请同学们按照“观察、推测、实验、结论”的过程来复述一下“天火之谜”是怎么揭开的。
生:练习、复述(时间紧,辐射面过小)
师: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那些曾经对自己冷嘲热讽的人们证明自己是对的吗?
生:不是!
师:那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生1:我认为,他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就应该为民造福。
生2:这个实验不仅揭开了真相,还给人们带来了实际的好处,那就是——避雷针的发明。
师:学到这儿,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也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第五篇:《月球之谜》说课稿
《月球之谜》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个专题第二课《月球之谜》,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和资源开发七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共八个专题,分别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而《月球之谜》一课就出自于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
“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单元,有导读、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主要介绍太阳的常识:离地球有多远,它有多大,多热,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同样体现电脑的神奇,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月球之谜》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再写“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三写“谜”。再看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作文、读读背背和宽带网均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这种安排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龄、神秘、探索”。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怎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说完教材,再看学情,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早在一年级学生对科技专题文章就有所接触,“一下‘我们身边的科学’、二上‘热爱科学’、二下‘走进科技的世界’”都单列一个单元,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浓,有主动阅读的欲望,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前提,再加上之前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水平,这是本次学习的一个保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本学年段中还有更高的阅读要求,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本次学习的关键。第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从电视上、网络上和书本中对月亮有浅显的理解。
所以针对本班学生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文本特点,我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侧重于引导,让孩子多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根据我校语文新授课的模式要求,本节课设计以“谜”为主线,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读文导入,猜“谜”(2分钟);自学展示(10分钟);;整体感知,找“谜”(15分钟);言语实践,问“谜”(10分钟);总结延伸,探 “谜”(3分钟)。其中、找“谜”和言语实践,找“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下面具体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读文导入,猜“谜”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二)自学展示生字词 的学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找“谜”
借助预习提纲,向学生提出宇航员登山月球,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之后,出示读文指导:
1、读准读通课文
2、找找课文中介绍了月球上哪些谜?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并完成表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月球之“谜”,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这样做是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通过抓题眼,从整体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深度对话,品“谜”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力求从学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师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展示来解决问题,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创设真实有效的高效课堂。
例如,品已解之谜:请学生划出描写谜底的句子,读一读说感受, 这个环节没有烦琐的内容分析,只有简单实在的语言实践,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抓住“荒漠”与“奇异”二词的教学,让其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教学的平台,也为学生下一环节小组合作中抓住关键词明白表情达意做好方法的指引。再看,品未解之谜中的小组合作,合作前就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再一次落实了我校教学模式之三真、三实、一评价。
(四)言语实践,问“谜”(5分钟);
在一篇文本中,一种语言现象反复出现,这就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文本语言特色。这一课,课题是“谜”,课文中也展示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疑问。其中,先写关于月球的现象,再写作者用“难道”“或者是”这些词语对谜底进行的推测,这种写法特别有意思。将文章内容用表格梳理,让学生感受这有趣的表达方式,并抓住第三格只写了现象,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推测这一空白,尝试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突出言语训练的重点,助杖提出问题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延伸,探 “谜”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3----7自然段进行仿写,写一写生活中的未解之谜。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主要运用!?„„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副板书则提炼写出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关注特列表达方式等,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方面能直观形象地使学生一看就能回忆起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体现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恳请给位专家评委予以批评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