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汶川大地震周年特别报道:这一年
汶川大地震周年特别报道:这一年
------------------
2009年05月12日
07:09:02
杭州网
双胞胎女孩琦琦和佳佳近一年前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5月10日,用她们的骨灰塑造成的“生命之花”在中国陶都广东石湾的民窑出窑绽放,制作人舒勇表示:“生命之花”是献给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们的礼物。
琦琦和佳佳昔日美丽的容颜。他们的父母捐出女儿的骨灰做永久纪念物。(资料图)
“谢”字大娘、“敬礼娃娃”、“让路女孩”、“可乐男孩”、“范跑跑”„„这些随汶川地震而出现的特殊称谓的人物近日又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过得还好吗?
喜住新房 “谢”字大娘享亲情
“5·12”汶川地震后,许多灾区群众手捧感恩的文字,在路边向好心的救援者致谢。在遵道镇高安村,12个老人和小孩坐在路边,一人手中捧着一个字,组成了“一路平安谢谢一路平安谢谢”的横幅,记者停下车,拍摄了这个感人的场景,并选取了其中一位捧着“谢”字的老大娘,拍摄了她的特写照片。手捧“谢”字老大娘的照片被新华社播发后,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在一年时间里,反复使用;各种感恩晚会、影展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张照片。
照片中的老大娘刘惠珍当时80岁,两个儿子一个在绵竹,另外一个在土门镇生活,平常在外面打工,都不在她的身边。在地震中,她的房子被震坍,幸好人未受伤。
今年2月8日,记者再次来到遵道镇,找到了刘慧珍老人。震后,老人用国家发给的2000元临时住房补贴,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棚屋,一个人生活着。她的两个儿子,震后都回家了,正在修建新房,一时照顾不到老人。在老人的棚屋里,老人从破烂的柜子中取出一个烫着金色寿字的礼封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当地政府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寿金,她要把这个烫金的礼封,作为传家宝,留给儿女。
5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绵竹,找到了刘慧珍老人。老人今年3月3日就已经搬到了土门镇团结村,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老人对记者说,儿子媳妇对她都好得很,两个儿子都在新房为她留了一个房间,都给她买了新床。在大儿子家里,老人拉着记者去她的房间参观,对记者说,国家补贴她的2万元建房款,她给了两个儿子各1万元,自己就不修房子了,今后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换着住,一家住一个月。
记者看到,老人大儿子李永福的房子已基本修好,只是室内还没有抹上白灰。在客厅里,摆着一套沙发,一套花2000多元买来的电视机和音响。老人的小儿子李永华的新房距哥哥的房子只有100多米远,贴着瓷砖的正房已经修完,十分漂亮。李永华和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他家参观,记者看到,老人的房间刚刚抹完了灰,宽敞明亮,新床的床架放在屋子的正中央。
看着刘慧珍老人幸福的笑容,记者由衷为老人震后温馨的晚年生活而高兴。
走出阴影 “敬礼娃娃”更感恩
今年5月3日傍晚,记者在绵阳市高新区某小区,又见到了“敬礼娃娃”小郎铮和他的妈妈吴晓红。记者发现小郎铮比去年胖了不少,只有左胳膊上的一大片疤痕,还在告诉人们大地震曾经给这个孩子的身体带来过伤害。
吴晓红说,如今小郎铮已经慢慢地走出了地震的阴影,他目前已经恢复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可爱,脸上已难见灾难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前不久,去重庆某部队感谢救他的战士们,当看到部队播放去年救援的碟片时,郎铮对妈妈说:“不怕,我不怕!”
吴晓红说,去年11月伤情痊愈后,绵阳的一所部队幼儿园免费接收郎铮上了中班,并很快融入了新幼儿园的生活。曾经有人送郎铮一套小迷彩服,因为对军队有感情,他特别喜欢,天天都穿着。在爸爸妈妈眼里,小郎铮过去很淘气很调皮,而现在懂事了很多,懂得了感恩。
叫声“妈妈” “让路女孩”找到家
“祝你生日快乐„„” 4月25日,是汶川大地震孤儿宋馨懿4岁的生日,也是她失去父母后的第一个生日。记者特地从北京赶往她成都的新家,和志愿者们一起陪她过生日。
小馨懿的新家很宽敞,3室1厅,里面摆满了新家具。这是助养人——全国人大代表赵步长几天前为她购置的。伴随着生日歌,赵步长的儿媳张玉洁把系着红绳的新房钥匙挂在了宝宝脖子上,亲了亲她的小脸蛋。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叫了一声“妈妈”——这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以后,孩子叫的第一声妈妈。看到这一幕,在场所有人的眼里都噙满泪水„„
去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川老县城外察看灾情时,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急促地呼喊:“让开、让开”,几名战士抬着当时仅3岁的宋馨懿从县城方向飞奔过来,总理和随行人员赶紧让到一边。媒体报道后,宋馨懿被人们称作“总理让路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了右腿。去年10月的一天,记者、志愿者和小馨懿的叔叔奶奶一起陪她在天安门玩了一个下午。小馨懿是个早早就懂事的孩子,她不愿让大人抱着,就一条腿蹦着走,头上的两条小辫也随之有节奏地跳跃起伏。
到了新校 “可乐男孩”改称呼
“可乐男孩”薛枭这些天有点小小的烦恼。灾后一周年期间,电视、电台、报纸、网络„„各类媒体都在做相关专题,薛枭从上个月开始,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各类媒体的采访邀请,“从地震至今采访过我的记者大概要超过1000人„„现在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功课停了大半年,要努力跟上,根本不可能抽出那么多时间接受采访。”薛枭和父亲已经商量好,在“5·12”之前,他会尽力配合采访;而过了这个时间,他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暂时向媒体说声抱歉了。
在北京参与媒体节目的薛枭11日才回到家中。记者问:“同学们都称呼你什么样的外号? ”“以前在东汽中学,他们都叫我‘枭哥’,现在到了新学校,人人都叫我‘可乐’。”薛枭说。
“牛排长回来了!” 没宴席有婚礼
“牛排长回来了!”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的乡亲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
抗震救灾中,驻滇某炮兵旅排长牛玉新在旧县村排查险情时突发余震,为了拯救残疾村民先宇顺和他9岁的侄子先康,牛玉新被弹起的一根断棍击穿下颌。至今,他的下颌里还安有钛合金材料。
听说牛排长要和新婚妻子张雅斐到村里来,乡亲们悄悄准备了一个没有宴席却格外隆重的婚礼。
刚进村口,一对新人就被乡亲们拥到了用山花和松枝扎成的礼台上。“一拜天地,拜旧县村地震重建后的这片新天地,拜一拜这块曾经浸透了牛玉新和他2000多名战友血汗的山山水水!二拜高堂,拜旧县村1800位父老乡亲,拜一拜你受伤后一直关心照顾你,将你视为亲生儿子,为你请功的旧县村‘父母们’!夫妻对拜,愿好人一生幸福,祝佳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欢呼声中,子弟兵和群众的心融在一起。
4月26日,喜庆的爆竹响彻羌寨。北川20对重组家庭的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面对媒体的镜头,34岁的羌族汉子魏光武和31岁的妻子张雪梅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魏光武是北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职工,张雪梅是北川茅坝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地震时,张雪梅的丈夫和六岁半的孩子不幸遇难。
魏光武说;“应该说在年前,我就觉得我们应该走到这一步了,但是她觉得我们北川老百姓当中有个风俗习惯,就是说人走了以后,最好等满一周年再考虑这个问题。我挺尊重她的意见。”
十五勇士跳伞 一人遇上姻缘
历史将这一刻永远定格: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解放军某部15名空降兵中的7人率先从地震灾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跳下,他们脚下是重灾区之一的茂县,当时通信中断、道路阻绝,成为孤域困城。
在汶川大地震周年前夕,记者特地从成都赶赴空降兵驻地,探访十五勇士现状。
记者采访期间在聊天时得到了一个消息:25岁的李亚军要结婚了。这段姻缘颇有些传奇色彩:2008年汶川地震时,李亚军的未婚妻还在上海师范学院读大四,她作为志愿者在灾区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从媒体上得知15勇士的故事后,她只身前往李亚军的安徽老家,看望李亚军的父母,并获取了李亚军的联系方式。2008年8月,两个年轻人见面了,感情发展迅速,今年春节见了双方父母,并计划于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完婚,但由于李亚军任务在身,婚礼不得不推后到今年7月。
如今,十五勇士之一的王君伟转业到四川乐山,郭龙帅退伍返回老家山东菏泽,赵海东退伍返回老家陕西定边。十五勇士中12位勇士依然在空降兵服役,他们仍挂念着灾区。
两个肢残女孩 结成“健全”对子
在北川中学长虹临时校区蓝白相间的板房校园内,不难发现一对肢残的花季女孩,她们如影随形,形同整体。当一名女孩不能使用双手,另一名双手健全的女孩一定会来帮忙,而当双手健全的女孩无法独立行走时,另一名女孩便会帮扶。我的手就是你的手,你的脚助我同行。
杨珊,北川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5·12大地震时,她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之后右腿被高位截肢。苟景秀,杨珊的同班同学,她的左手在地震中受了重伤,无法完成最简单的抓握动作。地震让两位身心受到创伤的女孩,彼此走得更近了。
5月4日,记者来到了北川中学,这所因惨烈而让人记住她名字的学校,此时已不在北川。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临时校区,记者见到了杨珊、苟景秀。
此时正值午休,能够容纳50多名学生的教室只有杨珊和苟景秀两人在说笑。杨珊因为装有假肢,中午通常不离开教室,为了照顾她,苟景秀也留在了教室里。坐在课桌前,两人看上去均与常人无异,若不是放置在墙边的拐棍,和苟景秀无意中抬起的左手提醒,你很难发现她们在地震中受了重伤。
苟景秀说,地震前我和她同一个班,一个寝室,是上下铺的好友。地震时,我和她同时被埋在废墟下,虽然都受了伤,但都坚持活着出来了。地震后,我们都留了级,而且分在了同一个班。而杨珊说,“其实,在生活中,主要都是她帮助我”,回寝室,去教室,上厕所都靠苟景秀帮扶,洗脸、刷牙也是她去打水,我能做的,不过是帮她叠叠被子,剪剪指甲之类。
对于彼此的帮助,苟景秀说:“我们之间没有感激,也无须感激。”
“范跑跑”的眼镜 也进了博物馆
汶川地震博物馆经过近一年紧张施工,目前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正式建成。记者从其“母馆”建川博物馆获悉,原定于5月12日14时28分的开馆时间已提前到11日。
该博物馆共征集地震实物5万多件。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警部队第一艘冲到灾区映秀镇的冲锋舟,馆内还有空降部队使用的降落伞,抗震救灾部队、医疗队所用过的救灾工具、荣誉锦旗等大批捐赠物品。而为抢救受灾群众而失事的邱光华直升机组坠毁的飞机残骸,也静静地躺在展厅一隅。在数万件实物中,温家宝总理指挥救灾时用过的扩音话筒以及他在直升机上使用过的军用地图等格外引人注目。
另外,颇有争议的都江堰光亚中学老师“范跑跑”的眼镜也在其中。
“‘范跑跑’的眼镜花了234元。”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向范美忠征集地震文物时,博物馆方面希望收藏他在地震中佩戴的这副极具“范跑跑”形象标志的黑框眼镜。范美忠开始有些犹豫,通过做工作,范美忠去选购了新眼镜,其所报销的发票金额为234元。那张发票,还有当时范美忠上红楼梦课的教材,都被陈列在橱窗里。
第二篇: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剖析
注重正面宣传 充满人文关怀
——四川卫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剖析
廖德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骤然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强度和范围都超过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别重大灾难震惊了全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就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四川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并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一线救灾人员。
一场全国紧急救援迅即展开: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向地震核心地带四川汶川县挺进;民政、医护人员、新闻记者等从祖国四面八方迅速集结;各地志愿者陆续向灾区进发,拯救生命成为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在与时间赛跑,生命的奇迹一个个被创造出来。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汶川“头七”之日、大地震发生的同一时间,国旗半垂,汽笛长鸣,全国人民向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平民实行全国性哀悼。这一刻,人道主义光芒熠熠生辉,我们以国家仪式来直面和承担民族的苦难。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民族劫难,它让民族精神更加凝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义务献血、救灾物资迅速向灾区集结,无垠大爱撒向人间。
媒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如何从容应对?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信息,报道了灾情和救援行动。各个媒体的反应速度、报道容量自然成了公众衡量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准。处于地震灾区最前沿的四川卫视快速反应,组织记者队伍深入抗灾前线,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从抗灾、救灾、赈灾等各方面,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直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深度挖掘了许许多多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
一,及时和充分报道汶川大地震的真实信息
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卫视停止了正常的节目播出计划,在第一时间向国内电视观众传递汶川发生7.8级地震(5月18日修订为里氏8.0级)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随后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直播报道。和汶川大地震相关的所有报道都成了当时最受关注的新闻。面对灾难性突发新闻,媒体只要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及时性,就能受到尊重。作为地方媒体,四川卫视既没有保持缄默,也没有借机寻求卖点,而是迅速主动、积极稳妥、正面引导、稳定人心。
地震发生之初,全国各地群众一方面急于了解地震及灾情真相,了解对自身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灾区遭遇不幸的人寄于同情。由于观众急切想得知一切和汶川地震相关的信息,哪怕只是一星半点的零碎信息,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再加上由于地震造成交通中断、通讯受阻,余震不断,灾情尚不明确,媒体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向公众提供即时灾情。四川卫视全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既发布了党和政府的重要信息,又及时传播了社会公众所 需要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灾区群众安全与生活的真实情状,这样不仅没有造成社会恐慌,而且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在震感过后很快恢复了常态,并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
真相应该用理智的方法报道,让受众理智的对待,这是对于灾难报道的最根本的原则。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媒体有权利有义务向社会告知灾难事件的真相,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但怎么告知却很有学问。随着地震灾区的消息源源不断地汇聚,对灾区的具体情况,观众除了能听(看)到简单的文字说明外,还能看到灾难现场满目疮痍的画面,让广大观众对受灾情况有感性的认识,感受到灾难的严重性和灾区群众的命运,完全激发起了观众的同情心和爱国热情。
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不仅是展示灾难,而是通过报道去影响人们为灾区群众的抗震救灾做出努力,让观众从报道中受到启发,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炼出理性的思考,这就是报道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正面宣传、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四川卫视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先入为主”的原则,对地震灾情不渲染、不炒作,而是突出宣传报道党、政、军的关怀与重视,解放军、武警官兵、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抗震救灾等各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报道的时候对“悲情”色彩进行了考虑,实现了灾难报道的正面切入。
一是突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灾区群众的关怀与关爱。从地震当天开始,四川卫视就采用了央视一套的有关四川抗震救灾的新闻,积极报道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四川抗 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对灾区人民的亲切慰问,报道了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有关部门积极组织救援的紧张情景,报道了四川各级部门在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等省领导的带领下,深入救灾前线,指导救灾工作,增强群众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力量。
二是奏响了一场“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动人凯歌。为迅速救援灾区,全国各地和国际社会纷纷向四川伸出援手,传递爱心。四川卫视及时、全面地报道了这些消息,开设了小栏目《救灾物资保障》、《交通通讯保障》、《医疗救助卫生防疫》《志愿者行动》等,还通过口播、飞字、整屏字幕等电视手段让观众及时了解抗震救灾进展和急需的救灾物资,社会各界募集的善款和物资随时输送到了四川灾区。
三是注重对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的挖掘与推介。抗震救灾特别报道节目除了常态化的新闻外,还特别注重报道救灾中涌现的先进群体和典型人物,推出了《真情人生》、《真心英雄》、《英雄谱》、《群星灿烂》等栏目。如《真情人生》特别节目的《生死60秒》报道了正在上课的吴忠红老师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牺牲换回了如花的生命,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英雄谱》报道了“昏倒在救灾现场的纪委书记赵忠兴”、“九岁小英雄林浩”、社区主心骨曹代成、取消婚礼赴前线的士官谭光燕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群星灿烂》中有武警黄金部队、救灾部队、救援医疗队、志愿者的群体形象,也有勇救被困同学的少年王亮、生命线上的守护者巫文化等一批可亲可敬的个人形象。弘扬灾难中的人间真情,用温暖的笔调和镜头记录着每一个让我们感动的人。在地震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作为地震最前沿的新闻媒体,四川卫视从这场灾难中发掘出了新闻事件所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记者在现场勇敢地直面人生,以犀利的目光注视处于极度状态下的人类,让人们体会到了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三,关注人的命运,充满人文关怀
在报道中重视人文关怀,关注地震灾难中人物的命运,让人们不只是直面灾难与悲情,而是感受到灾难面前的人性之美。四川卫视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弘扬灾难中的人间真情,通过电视报道救援行动,“拯救生命成为救灾的重中之重”,救援创造出20多个生命的奇迹。如,5月19日晚报道的北川六旬老妇在废墟中被困164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进行长时间的营救,终于奇迹生还。这些报道真正秉承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张扬了电视媒体的本色,表现出在特殊情景下人们之间无私的救助和支援,让广大受众感受到其中高尚、昂扬的一面。
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新闻媒体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四川卫视做到了这点。地震发生后的7天内,各新闻媒体发的新闻往往偏重两类稿件,一类是即时反映灾情的,一类是救援废墟中被压埋的有生命迹象的人。这两类稿子,注重了新闻事件发展的进程和党与政府对地震灾区的危机管 理,是一种理性引导。但是,在灾情延续期,光有理性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受众特别是灾区的群众更需要感性的抚慰,更需要人文关怀。
这时,四川卫视的特别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在直面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的同时,开始着眼于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5月17日的新闻特写《为了71个孩子》,报道了绵阳汉龙英才学校9个老师没时间顾及家人,在失去亲人时,带71个小孩爬山6个小时走出大山。当天还播出了“震后第五天,达州学校复课”;“绵阳市商铺恢复营业”;“都江堰居民灾后生活稳定”等一些这方面的消息。此后,这类报道分量更大,有助于呼唤同情、促进救灾、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尽管这场灾难是灰暗的,但这样富有人性化的报道确实给人一抹亮色,不仅对死难者是一种告慰,而且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四,停播所有广告和娱乐节目
面对汶川地震的罕见灾难,所有人的心情都不会好,四川卫视当即停播了所有广告和娱乐节目(以抗震救灾为题材的音乐电视和宣传片除外),这是一个非常明智和及时的决策。受众对灾难事件报道的接受心理是比较低沉、压抑的,如果媒体不顾受众的感受,仍像平常一样以娱乐化的手法对待灾难报道,必然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心理。四川卫视守住了公共传媒的底线,没有唯利是图,而是与党和政府一起为这场灾难悲天悯人,与观众一起为灾难中的人们揪心悲恸。
应该说,四川卫视在汶川大地震的特别报道中的出色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节目的本身,特别是停播所有广告和娱乐节目确实是开了一 个好头,人们将会记住这次报道。但其所做的节目仍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1,直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只有演播室内主持人、主持人与嘉宾访谈、连线报道、SNG现场(卫星传输)的部分是直播,而不是抗震救灾事件本身的直播,极大多数播出的新闻已经滞后,只不过是录播而已。尽管主持人不时地说:“四川卫视记者正分布在各大救灾的现场,随时为我们发回现场报道。”但真正的现场报道不多,视频连线报道更少,不间断滚动播出时增加的新鲜新闻也很少。甚至在播出央视一套的新闻时,屏幕右下角出现“新闻联播”或“朝闻天下”等字样,还在屏幕的右上角打出“直播”,很明显这不是真的。
2,缺少阅历丰富、反应敏捷、沉稳大气的主持人。全天候的直播报道,给了主持人一个尽情展示自己水平和能力的绝佳机会,纵观整个直播报道,从现代传媒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要求来看,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尚有明显不足,表现稍好一点的宁远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显缺乏地震、军事、卫生、农村等方面的知识,出的差错不少。第二,不能胜任现场调度的工作。主持人必须掌控整个现场,何时开始、何时请嘉宾发言、何时进行连线报道,何时插播宣传片等等。遗憾的是,四川卫视没有做到,因而也就频频出错。演播室内主持人与嘉宾缺少交流,嘉宾低头照本宣科,主持人说话未摆脱播音员的腔调。主持人话还没说完,就被切掉,接着放宣传片。5月21日中午,报道了凤凰山机场的最新信息,主持人通过卫星连线凤凰山机场的记者宁远,但未连上,接着便播出《绵 阳至西安伤员专列发车》的消息。消息播完后,主持人说,“华西附二医院收治了患上挤压综合症的小艾林,一起去看看。”接下来却没播这条新闻,主持人也没说任何衔接的话,屏幕画面直接进入了凤凰山机场。这可以看出节目主持人缺乏必要的灵泛,显得节目很随意。
3,前方记者作战能力有待加强。有些新闻时效性不强,甚至显得比较肤浅;手持话筒出现在新闻现场,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传递新闻信息的记者不多。看着空军在极端情况下的空降,听着四川卫视一次又一次地说汶川情况不明,观众的心被揪到了空中。汶川地震暴露出了电视采制技术的缺陷和弱点,也暴露出了媒体之间各自为战的弊端。
4,节目整体包装略显粗糙。特别报道缺乏动态包装,创新不足,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包装色调的运用显得很零乱,人物标板色彩、标题字幕板、小栏目挂角都常常前后不一致。飞字的信息量偏少,最新信息的加入较慢。
俗话说“常规栏目看规模,特别节目看实力”,这次四川卫视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展示了省级卫视在特大灾难新闻中的应战能力。非常尊敬参与这次抗震救灾直播的四川卫视的同行们,也非常理解他们,他们的直播报道备受关注,每个观众都有褒贬的标准,上述分析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08年5月28日
(作者系株洲电视台法制频道监评部主任)
【发表于《西部电视》杂志2008第四期,P.23—25,特大灾难报道中的实力展现——四川卫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剖析》】
【发表于《新闻天地》杂志2008第5期 论文版总第57期P.6-8,《注重正面宣传 充满人文关怀——四川卫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剖析》】
【发表于《当代电视》杂志2008年7月号,总第《四川电视人在抗震救灾中》】
243期,P.8—10,
第三篇:汶川大地震思考
地震的思考
写在前面的话:
当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眼前的数字是32477…… 原本鲜活的生命就在地动山摇之后,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遭受了惨痛的灾难,无论是1月份的雪灾,还是刚刚发生的地震,吞噬了许多无辜的生命,更加刺痛了每一颗中华儿女的赤诚的心。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张成巨大的网,让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限悲伤。
总有种感情值得期待,总有种诚实永不褪色,总有种珍惜细水流长。从雨里眺望南方,隔山越海无处不在的是悲伤的目光泪流满面的脸庞。这种感觉叫做遍体鳞伤。
当许多年后我们用手指划过记忆的水面,指尖的涟漪都会在诉说刻骨铭心的痛。但是面对伤痛,我们会用尽力气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的年轻人,我们有同一个家,面对抉择我们选择坚强,面对向左还是向右的困惑,我们决定向前。
五月的天,书写着残忍,但我们身边尽是铿锵动人的温暖……
感动中国
在这次赈灾救援中,有太多太多的事迹一次次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纪念,为了不忘,我愿意整理并为大家呈现出来。
掩埋不了的爱
母爱篇——
(一).母亲已死,3个月的孩子压在她身下,手机留下了: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008.05.16 19:13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那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身体,被压得变了形的身躯下,一个赢弱的婴儿正在天然安睡,毫发无伤。而裹婴儿的小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泪落满襟……
(二)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的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人奋力挖掘,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出现在眼前:
一名年轻的母亲双手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里,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的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两位遇难母亲的故事,它让数人落泪。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它给了我们前行动力量。
爱情篇——
(一)“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人。”
“宝贝,我很想你,我们结婚吧!”在北京的女孩5月12日收到了男友的最后一条短信,发送时间15:07。是时,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39分钟,男友就在汶川。
此后,男友杳无音信。
她发了疯一样打回去,忙音,无人接听,对方不在服务区内。很快,她知道了,那里地震了,是大震。
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一步不离在屏幕前方关注着四川传来的每个信息。1.2万,1.9万,5万……这些恐怖的黑数字里面有他的影子吗?
她坚信他一定是最勇敢的那一个,“在最后一刻一直在想我,向我求婚…” “亲爱的,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一定还是你的女人。”
(二)“请你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亲爱的,没有我在身边,你一定很害怕吧。别担心,我会找到你的,你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做我美丽的新娘……”
他说,女友是汶川人,二人一起在重庆一家餐馆工作。4年前,他们成为恋人,准备在今年6月牵手走上红地毯。
“地震发生前,我女友正在汶川老家筹备我们的婚礼。我因为工作忙提前一天回了重庆,没想到刚离家就地震了……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还是联系不上女友。我该怎么办……”
他已经请假,准备回汶川去,走前在“许愿墙“上表明心迹。
地震后,彼此觉得都很重要,劫后余生,很多情侣手拉手走向婚姻登记处。快餐文化时代,“爱情“成为经典奢侈品,但今天我们发现,还有什么,能比生死之约更令人神往。有多少机会,能够体会海誓山盟的力量。这唯一一次决心,请让我在这个时候擦亮:她(他),就是我的新娘(郎)!
师生篇——
用身体当水泥板,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位孩子正在午睡……
“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孩子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的孩子得救。
军人篇——
战士十指刨土,含泪抬出父嫂遗体。
从5月12日到15日,3天,对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秋红来说,像是一个世纪。这个14年兵龄的铁铮铮汉子,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
虎目噙泪,十指掘土,战友帮助张秋红将父亲和嫂子从废墟中刨出时,他已经没有了眼泪,颤抖的身影依旧站在废墟的顶部,指挥救援……
时代楷模
国难当头,总理的表情就是人民的自信。
——5月14日东方早报社评
肩负抗震救灾总指挥的温家宝总理,从灾情突发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我们看到总理席不暇暖,倾力部署抗灾,言辞谆谆,叮嘱再三;我们读到总理忧心如焚的表情;我们体会总理悲痛而急切的心情;我们听到总理沙哑而坚定的声音:“人命关天,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每一个字都在感动中国。
一.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二.“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头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三.面对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
“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的活下去!” 四.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者的遗体,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他说
“我给遗体三鞠躬。”
温总理在四川灾区第一线指导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他穿行于泥水,水泥碎块和瓦砾堆之间。爬上破损的建筑,满含眼泪的安抚流泪的孩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人们难以忘怀。在灾区的日子里,温总理说了多少话,流了多少泪,我们不知道,我们只有深深的感动和揪心的牵挂。
看,总理的头发都白了!多难兴邦,就让这遒劲的四个大字永远铭刻在你我心底。我们最最可爱的总理!
零碎的哽咽
“为了和灾难搏斗,我们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南京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说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失去15位亲人坚持抗震 “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最可爱的人最感人 “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
——懂事小孩一句话让援救人员热泪盈眶 “她只是听战友叫我的名字,她就记住了,还不停地叫我于叔叔,我就是死也要把她救出来。”
——援救战士于明华 …… ……
祈福在中国
抗震救灾,我们众志成城; 暴雪肆虐,我们守望相助; 西藏事件,我们改变世界; 扰乱圣火,我们传递价值; 胶济撞车,我们彼此扶携; 阜阳疫情,我们冷静以对。
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捐款捐物,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很多人都在网上通过msn,QQ相互招呼,相互鼓励邀约捐款,大家见面就谈赈灾,救灾的事情,很关心灾区。股民中甚至出现了爱国就不要抛股票的说法。人类总是从苦难中成长,中国人更是不怕灾难。中华民族在一场场灾难面前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用智慧,信心和勇气,越发斗志昂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发文明,富强,民主。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为灾区同胞祈福,为深受灾难但一直昂首面对明天的祖国祝福!
外面的声音
“无怪乎他们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CNN报道引外国网友热议
没错,中国人民的团结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迎接奥运的中国,中国的同情心,慷慨和爱,因为地震,因为信息公开,在西方得到一次难得的,集中的展现,其实无需多余言语,因为中国人此次的表现和西方对我们的肯定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
英雄的中国人民,这次,我愿意心甘情愿地大声呐喊!
我的思考
似乎发生于昨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带给你我无尽的震痛与悲伤之余,或许还可以牵发我们理性深刻的人生思考。
生于80后的我们,社会经济,消费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扭曲所导致的个人精神信仰的迷失: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普遍寻找不到可以信任,有归属感的群体,物质上的充裕,精神上的缺失。
就是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援运动,激发了我们大学生爱国运动的狂潮。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它不能用爱国两个字简单替代,它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动员下去拥抱,去解析,去重新界定,去认真确认这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抗震救援重建是缓慢的,在此期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需要的是一份日后的反省,审视内心,静察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在哪里安放自我?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下,在精神生活的虚弱之中,我们青年人要去建设属于自己的集体信念。走出迷茫,追寻定位。
2008年5月
第四篇:汶川大地震诗歌
在那一瞬间,惊心动魄的一瞬间,地震---这把的恶毒的魔剑在巴蜀大地上的多少母子的情缘斩断!
我诅咒,我痛骂,“恶魔,快滚开,永远不要再降临到这美好的人间。
————题记
妈妈:
宝贝,宝贝呀!你在哪?在哪呀?求求你告诉妈妈!
儿子:
妈妈,妈妈,我在这,在这、、、、、、您别哭,别哭呀~~~
妈妈,你为何听不到我的回答?为何您的眼总是充满泪水?哦!妈妈,原来你我已经阴阳两隔,我已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下,您在也听不到儿子亲切的叫你:“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
妈妈:
宝贝,宝贝,别怕,别怕,不管你在哪!请你记住妈妈的话‘妈妈已为你点燃了一支红蜡烛,一支坚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烛光等你回家’。”
儿子:
谢谢妈妈,虽然已有无数同胞为我们点亮了天堂的烛光,但我知道那最明最亮的是妈妈,妈妈请你合一合那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双眼,把那几天几夜守在废墟前疲惫瘦弱的身体在床上靠一靠,哪怕就一会、、、一小会、、、、、、妈妈:
宝贝,别担心,妈妈不会倒下,妈妈会留下精力把你牵挂,让你不孤独,不害怕!
儿子:
妈妈您不必担心,不必牵挂,我不孤独,不害怕,我快乐的生活在天使的羽翼下,您看我身边友太多,太多的同学,朋友,他们都是我的姐妹,兄弟,有太多,太多的老师,叔叔,阿姨,他们都是我的爸爸妈妈,热了他们会轻轻地为我把扇儿摇动,冷了他们会悄悄地为我把被掖好,尤其是想妈妈的时候,他们会温柔地把我拥入怀抱,唱着您曾为我唱的歌谣~~~~~~~
妈妈:
宝贝,我的乖宝贝呀!妈妈会像你一样坚强,把痛苦的种子深深的埋下,让它发出爱的绿芽,开出爱的鲜花,把它送给那些失去爸爸妈妈的娃娃,无论在海之角,还是天之涯,你们都是宝贝,是我们永远的宝贝。
我没有华丽的词汇,不会精美的诗篇,但我有一颗真成的心,一颗遍天下母亲一样真爱孩子的心,我也是一为母亲,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失去孩子的那种疼痛,那是一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已写此文来抚慰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让那颗支离破碎的心得到一丝安慰,我尽量少描写那些凄惨的画面,少写生离死别的语言,就想让母亲们少一滴眼泪,多一丝安慰。
——————后记
徐文花
第五篇:汶川大地震有感
汶川大地震有感
5.12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突发的灾难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老年人年纪大了,不能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出力,但时时关心着灾区的救灾情况,唯能天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救灾的现场报导,看到被埋在废墟下受难的居民,我像亲人一样揪心地痛;看到救出了被埋的居民,救援者高兴地欢呼,我也激动得掉泪,我为有这样一支众志成城的群体而欢欣鼓舞。这次汶川大地震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1965年的河北邢台地震与1976、7、28的唐山大地震。1965年的河北邢台地震,济南也受牵连,那天我正好在家休息,地震时只见院内的影壁墙左右摇晃,大地颤动,我马上从屋内跑出站在院中空地处,几分钟后,大地恢复了平静。济南除个别的危房有损外,没有遭受什么损伤。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地震后的第一时间便赶到震区,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在周总理的出色指挥下,邢台的损失降到最低,灾区很快重建了家园,恢复了生产。
1976年的7、28发生在唐山凌晨3:40分的大地震,顷刻间,24万正在酣睡的唐山子民坠入了地狱,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被毁于一旦,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济南也有震感,感觉到了大地的晃动,房屋的摇摆,但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第二天上午得知是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正好是夏天,领导怕有余震波及,通知各家各户夜间都在院子中、或在街上露宿,不能进屋睡觉,以防余震时发生不测,这情况持续了一周。76年还是
四人帮掌权的时代,对唐山地震的灾情报导甚少,真实的情况国民知之不多;当时,我国对国际上实行封锁,拒绝外援,中央军委得知唐山地震,当即下达命令由十万解放军和部队医务人员组成的抢险队开进灾区进行营救,而唐山活着的居民自觉地开展了自救工作。在震后的第八天,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征得毛主席的同意,才来到唐山震区向灾民进行慰问。后来为了安置唐山抢救出来的几万名伤员的医治,做为一项政治任务,有外省市各医院单位派出
一、两位出身好的共产党员,到机场去接送伤员。我院也有接收任务,为了收容唐山来的伤员,院领导把开大会用的教室临时改为病房,收住了近二十位伤员,领导指定了医护人员在内工作,其他人不得进入此病房,我们与唐山来的伤员近在咫尺却不能前去慰问他们。因我院是个内科医院,没有外科手术和换药设施,那些伤员住了不长时间就转去其它医院治疗。直到这次发生汶川大地震,由济南台的“泉水人家“节目栏主持的“唐山1976”节目,首次详细披露了唐山地震的真实惨状,唐山地震的幸存者讲述了当时所身受的可怕经历,他(她)们的讲述感人肺腑;节目中还展示了唐山地震所拍摄下的珍贵资料,只见天边射出一道耀眼光芒,接着大地下出现了异样而可怕的、由远而近滚滚而来的吼叫声,唐山便瞬间成为一片漆黑,它已被强烈的地震夷为平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唐山已成一片废墟的景象,让人恐怖和震惊。直到32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真正地看到了当时唐山顷刻间被大自然毁灭的真实面貌;画面展示了不屈的唐山人的团结与自救精神;唐山地震后的唯一通道是机场,部队通过空投给灾区人民送去了大批的干粮和
26省市的救灾物资,几万名重伤员也由机场陆续地送往其他省市医院进行医治;解放军和军医疗队在灾区抗震救人的动人画面,依然催人泪下。08、5、12下午2: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与那两次地震相比,它的波及范围之广、破坏面积之大、余震时间之长、余震强度之强,在震后的二十天内仍不断有余震发生,堰塞湖、山体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都是前所未有的,山区地形之复杂,给救援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亲临指挥抢救被埋群众;数万名解放军的各军种指战员们也在第一时间赶赴震区抢救伤员;民间自发组成的救援团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参加救援工作;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第一时间向国民报导了震区的灾情,并随时随地报导,使国民随时了解到灾区的情形;全国各地组成的几百支医疗队很快奔赴第一线忙碌地救护伤员,为了挽救伤者的生命,他(她)们在简陋的帐篷里进行手术;国家领导人对汶川实况报导透明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赢得了国民的高度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誉。许多国家都在第一时间发来慰问电,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人力和资金援助,并派遣搜救队和医疗队来灾区帮助救援和医治伤员;还有许多外国志愿者也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主动参与各项救助工作,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在抢救第一线的人员,不畏艰险、忘我地抢救每一个有希望的幸存者,一次次地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每天都有
许多可歌可泣的事绩展现在民众的眼前,真是震撼人心。在这二十天里,温总理一直亲自指挥抢险,胡锦涛主席也多次来到灾区视察抢险情况及鼓励受灾民众有信心建立新的家园。
汶川大地震不但震惊了全国人民,也震惊了全世界的民众,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人人都时刻的关注着灾区的情景,全国民众与世界民众都自觉地拥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采血车前人们排起了长龙争先恐后地献血、在捐款箱前排着队有序地往箱内投款,儿童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残疾的乞丐、下岗的工人都尽其所能地捐出自己力所能及的钱。运送的救援物资车,源源不断地开往灾区,这些感人的报导使人感到灾区的人们受到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是不幸的,但同样又是幸运的,有国家的坚强后盾,有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全力援助,有中国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现在,全国各地对灾区实行了对口支援,并且是一包到底,各对口地区除了往灾区运送生活物质外,又源源不断地把建筑物资运往灾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一个比前更美更繁荣的新汶川很快就能在大地上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