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5 00:2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第一篇:《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 威宁县第一小学

马江

读完该书,我的头脑也如同经历了一次风暴,使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为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事实和透射出的智慧和远见所吸引,所震撼,同时又面对现实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反省。

为什么在我们领导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美国专家称:中国学生是世界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可以预测,20 年后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会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国专家称: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一定赶超这个超级大国,但20年过后,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测都错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落后了.试想一个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这个聪明又勤奋的民族,为什么却出不了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其实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起点上已经输给人家了,而且输得不知不觉,但后知后觉尚可亡羊补牢,迎头赶上,万万不可做不知不觉的愚者,错失历史发展机遇.一旦错失,将会付出沉重的的代价,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这一点.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的教育作出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靠的是知识,创造和核心技术,谁占领了新科技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最大的发展,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因为核心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是买不到,而科技的发展有懒于教育的发展.面对这场全新的教育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们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地提出减负,但实际却在不断的给学生增负.孩子从小失去该有的天真,烂漫,活力和创造.我经常想:孩子从小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这给他将来的发展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呢 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这种过重的负担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而已.,无多大益处,弄不好反而得消化不良症.理想和现实永远是矛盾的,如何化解,减少这种矛盾,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这场新教育革命的到来,正开辟出新的成才道路,改变着我们根深蒂固的陈旧的观念,改变我们的课程和评价体制,但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如何应战 ?又作了些什么准备?

课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新课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是新教师.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这发展应包涵四层的含义(1)这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2)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侧重于智力上的片面发展,更不能以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劣,还应该包括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都方面的发展.(3)这发展是一种个性的发展,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持这样一种观念: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之分,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展.(4)这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效果会在他今后很长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体现,不仅仅以分数的获得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终点.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回顾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化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实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的班级就是自己实践探索的基地,作为一个老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加以用心设计,并在课后不断。

第二篇:读《新教育风暴》心得

读《新教育风暴》心得

-----马敏健

2017年秋、我因读书拖拉,直至今日才将《新教育风暴》读完。其中关于读书兴趣培养一段与我共鸣。也是对我最近读书拖拉的一种鞭挞。

我一直是喜欢读书的人,小学、初中时,随大人们每天津津乐道的准时收听收音机中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有时会因错过了某一段落而遗憾不已。和伙伴、同学交换小人书看那是常有的事。后来,爸爸将成册的大厚书从村部里借回家看,还不时催促我:“快看,别人还要借。”于是我和爸爸一样钻进了书堆里,完味着那些评书中的经典段落。也许那时我看书只是能分辨好人、坏人;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的浅层次。但那时我对看书的渴求真是如饥似渴。到师范学校上学,我从不放弃任何一次阅览室阅览的机会,笔记记得一本一本的(至今还保留着),平时也常积攒零用钱买书看。假期前,学校都开放图书馆让学生借书,我每次放假,都要借回几本重重的背回家抓紧时间看,生怕看慢了开学后要归还而读不完,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那时看的。师范未毕业我又函授考取了师专的中文系,那时我又系统的对中外名著进行了赏析,把读书的内涵上升到了更深的层次。都说“读书刻苦”,我那时一点苦的感觉都没有,读什么学什么,其乐无穷。这些积淀为我以后走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底蕴。

在我儿子刚呀呀学语时,我就给他准备了好多的彩图书,教他看图,教他识字,看着他对图书的喜爱我心里真的很满足。可是,当他能独立读书时,却因为家里有很多图书却不忙于读书了。即使我常常坐下来陪他读,他也没有那种迫不及待想要读完的劲头。我意识到我为他准备好该读的书是我犯的一个错误。我自己少年时为获取读一本书的机会曾经用积攒好久的喜欢得不得了的香烟锡纸来交换,书中是有悬念、有巨大吸引力的,我看完一本,没了,就想听“下回分解”,于是就有很大的兴趣去“寻找”。再得到一本新的,那阅读真的是“如饥似渴”,这整个过程是去获取见识、了解未知的过程。可是,我把一切都给孩子准备好了,就消灭了他去获取的兴趣。看来“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着深刻的内涵。不知各位老师、家长们是否也有同感呢?

那么,现在孩子们生活在充裕的生活环境中,不会因为读一本书而费力的去获取。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就显得困难很多。下面就我多年抓读书工作的方法积累与各位教师交流,以便我们互帮互学。

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是必要的,但只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那还需我们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

1、设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比如说我虽然已经从教十七年了,但是一听单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就着迷。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设“借书”情境,“困难的解决”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读书的快乐。“寻找”是一个过程,“寻找”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最好办法,“捐一本,读百本”不能让孩子们随便的就把书拿到,教师要诱导他们对这一本书产生兴趣。然后创设困难借书情境,限时读完。让学生倍感珍惜读这本书的机会,从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3、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午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我们是教者,引导学生读书自己要先读书。对读书的懈怠,任何原因理由都苍白无力。《新教育风暴》使我重拾读书兴趣,身教重于言传,行动大于心动,我要马上投入读书实践的考验中去。

第三篇:《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最近读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连载教育专著,让我深思不已,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以前对关于教育的书籍虽然读的比较少,但是听到的评论、建议却也不少。根据自己上学的经验,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急需要改革,而且其过程、道路将还会非常漫长、曲折。

本书十分全面、真实的表现出中外教育的明显差异。

最经典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觉得相对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的能力。

中国教师:要求学生上课“绝对的安静”,教师的从容干练,学生的踊跃回答,简直无懈可击,完美至极。而外国的教育学者:对这一做法现象很“不理解”。这只是老师的表演,不是课堂;老师的完美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无异于取消了学生学些能力的获得。

不只是教师,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父母:“儿子,要听话,上课认真听,不要说话,不要做小动作。”外国的父母:“要说话,要动手,说做并用。” 就这两种现象的对比,就足够表明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大家觉得孰对孰错呢?或许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但我们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应该有的是独立思考、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应该去引导、启发,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者。

其次,是阳光的心理。

信心远比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中国的教育,看似严厉、督促上进的批评指正,实际上一次又一次在心理上给学生严重的打击,收获的只有挫败感,毁掉的是自信心。这样一来,就为作者书中的“豆芽菜——个子高了,戴着眼镜,自信心不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中的最有力的保障,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客服困难,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愿望的最强烈的精神支撑。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都重要!饱受批评的孩子内心大多比较伤心、自卑,很可能导致厌学。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竟有如此大的有不同。因为新西兰的“阳光式教学”给了学生高度认可和激励,使秋安意识到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逊色。自此,秋安就信心大增,喜欢学习,一考就能考好,一好就受表扬,就有成功感。一次次强化成功感,一次次成功又强化了自信心,这样,这个学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正螺旋状态”,这就是上升的状态,就步入了成功的轨道。反之,一个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被理解,总是遭到嘲笑和批评,那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挫折,对自信心、对学习兴趣都是打击。例如,秋康。一次次打击,就必然造成厌学,必然没有自信,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这就是下降的状态,就会产生失败的学生。

自信心可以使人藐视困难,战胜邪恶,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我们一直以来所尊崇、实施,全力经营的经典教育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个答案似乎不尽如人意。

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不管怎么说,清华、北大很棒。”

“但没有新西兰达尼丁市的奥塔哥大学棒。”

“何以见得?”

“那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搞生物工程的学生还没毕业,英国、美国的企业就到那儿争着预订毕业生去了。”

美国、英国的那些学生,别看他们少年时学得不深,在中国一道小学二年级的问题,他们五年级的学生为自己可以回答出来兴奋不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20岁以后的他们,一个个信心十足,就像猛虎出山,扑向世界。

而我们却个个像“豆芽菜”似的!

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项竞赛,屡屡获得最多金牌,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以此为傲。这与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学得深,欧美学生学得浅有关系,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确很棒。可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包括那些最拔

尖儿的孩子在内,在他们成年后,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呢?

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人唤人千声不语,货唤人点手就来。”事实也的确如此,你说你的教育好,讲了一千遍,人家可能没反应,可是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都抢手,不用你吆喝,人家就奔你来了。这也应该是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吧!而且,在中国很吃香的人里面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海归”。

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一定教育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已经足以说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致命的缺憾。

看完这本书,我对我们中国的学生不自觉地心生同情,新中国是早就成立了,可我们的学生还要继续顶着三座大山: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社会压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高瞻远瞩地看到了高考。接着就是让孩子拼命地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位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计划,竟“如此周详”。

周六上午,送孩子去一个加强班学数学和英语,时间是8点30分到12点。而自己一直在外面等。

孩子12点下课,他一出来,就带他到附近饭店吃点儿东西,接着就赶到下午2点的另一个班去。

下午还上数学和英,直到2点到5点。”

这一天的课就该结束了吧,可是还有。

还是在附近的饭店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带着儿子到钢琴城学钢琴。星期日上午让儿子写作业;下午上“家教”,还学数学。

接着又开始了周一到周五的“学校的战争”。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会比我们这些已经完全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并且在不断拼的大学生还要“忙”呢?

他才读小学五年级啊!

现在,像家长下岗,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都可能会给一个初中生带来压力。这是不是有些夸张,甚至到了上课有压力,吃饭有压力,下课聊天还有压力,做睡觉都会不自觉地醒来的地步,压力简直无处不在。

你肯定会很不解,怎么聊天吃饭都会有压力!可事实上,这是真的。

某同学的对话:“我其实并不喜欢流行音乐,但我买了很多流行音乐杂志,而且每期都很认真看。”

“不喜欢,干吗还认真看?”

“为了聊天时和同学有话说。如果别人说起来我什么都不懂,就没人愿意和我聊天了。”

在家里,吃饭都很不自在,父母一句“不要说些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话”就让孩子感到十分压抑。很多孩子都不想回家,尤其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一回到家,父母就问:“考得怎么样?”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鼓励。

一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怎么会?

比如父母说,“考不好没关系,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而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她进去学习。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公布分数的初衷也是一番好意,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嘛!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羞辱。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谁无自尊?在西方国家,分数是被当作个人隐私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打过分数的试卷或作业时,总是扣着放,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本人手上。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说:“这和国内太不一样了!这让你觉得你被人尊重,而且考砸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下次考试的时候,你还可以和别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公布分数,会让你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甚至永无出头之日,真是太可怕了„„”

学生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学就意味着倒退?如果连高中、大学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根本用不着谁来专门告诉他们学习有多么重要。

“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孩子。

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很具体地规定了课本里哪些要“识记”,哪些要“理解”,哪些要“运用”。中考、高考,就连考研都是按大纲出题,教学就要以此为依据,复习以此来备考,老师不敢有疏漏,学生更不敢放松。虽然,近几年强调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学大纲》里需要“识记”的内容却仍然很多。

应该承认,如今考试的方方面面也在改进,比较灵活的考题也在增多,老师

们为对付灵活题,不得不加进新的应对内容。如此,减的不多,加的却不少。一次次的演习性考试,俗称“做片子”,就像防空警报频频拉响,让你紧张得要命!大量试题来不及细看就要迅速做出判断,只要有几道题卡壳,你就心惊胆战,眨眼间分数就下去了。中考、高考一卷判前途,考不上你就完了!

大量的知识压得孩子抬不起头来,题海要把他们淹没了,没有人会对许多答错的试题兴高采烈。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大量厌学的孩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难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

很多学生经常逃课去网吧或者把自己所在房间里上网。我不认为他们是真的那么喜欢上网,离不开网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寻求、尝试和父母沟通希望能被理解失败甚至失望后,如果在老师那里还是不能解决学习、心理上的困难的话,网上的陌生人就自然地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网上的朋友虽然无话不说,但那是虚拟的,真有事也不敢找对方帮忙。现实中的朋友,则怕受他的伤害,又不敢畅所欲言。

现在很多学生都因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现象。

应聘上了某学校的一名心理教师讲,他们全校各科教师都是多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校领导不但给她配备了单人办公室,还配上沙发和电脑。她得到的是独一无二的环境。

“学校给我这个环境是为学生考虑。”

学生心里积压着许多隐秘的话,跟家长、跟班主任都不便说,更不能在大办公室里说。这就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环境。只有在这里,可以一对一地跟心理学老师说,配上沙发,有助于进一步让学生放松。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学生学习,不仅起了反作用——厌学,还让学生心理上承受本该没有的压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放弃国内的大好前途,宁愿在国外过着十分平淡甚至拮据的生活,也要让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

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型势在必行,而且要从根本上变革。

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

和经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埋伏着双重困境。

在这双重困境中,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重点强调并颁布了“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然而,“减负”只是从最基础的教育开始纠正拔苗助长的弊端。我们今天还面对着第二个更重大的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探索并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教育模式。这就不仅要解决“减负”问题,还要解决在新时代怎样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家长们该做什么?您已看到,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却自动给孩子“加压”。学校停止了双休日的“补课班”,社会上便涌现出各种“加强班”。当前媒体较多报道的“成功的孩子”,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中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孩子。很多家长们就用此激励自己孩子,更加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加强班”,其实是在花钱加强一种过时的学习方式。新教育正为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日益展开更为科学、更有效的成才通道,需要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会吗?社会上以此养家糊口、以此为业的培训师们会“退隐”吗?一切新旧更替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机遇期,若能对世界教育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结合中国实际,顺应时势,机遇就会离自己更近。

希望早日实现我们“推行已久”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虽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困难重重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意识中时,那就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奋发图强,希望就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至今,我读了好多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王宏甲先生著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部大书。这是2004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读完《中国新教育风暴》,我的头脑也如同经历了一次风暴,使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同时面对现实又感到困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引发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反省。为什么在我国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 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我们一方面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地提出减负,但实际却在不断的给学生增负。孩子从小失去该有的天真,烂漫,活力和创造。课改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对新课题,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何成功地走进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是不可动摇的。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只有在不断学习,总结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够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怎样去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学习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才能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经历象科学家一样的研究、探索、创造的过程,感受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充满信心,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我们的老师也是人,一个很平凡的人,不是神,面对五六十个活蹦乱跳的学生,既要质量又要素质,确实难为老师。但再难,也要克服,没有任何借口地朝着学生的正螺旋状态而努力。我们正在改变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法,学会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同步成长。因此,现在从我做起,学会欣赏学生在其中的表现,哪怕用一句话,一个微笑,就能筑起学生的自信,搭起学生获得成功的阶梯,步入正螺旋状态。让我们为今后培养的学生个个有自信,人人都成功而努力吧!

王宏甲先生是国家一级作家,从他的简历我只知道他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前他写的两部在全国特别有影响的书《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我没有看,真是憾事。我为这位对中国教育非常负责任的态度而感到自豪。笔者是一名在农村偏远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发达地区学校摸爬滚打十六七年的普通老师,不能说深知我国基础教育,也可说知之一二,特别是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在许多网站论坛上,我也多次思考过这些问题,对中国当前的改革也一直叫好,但这一切都无法与王宏甲先生相比。因为王先生是从1995年就开始对我国教育现状和世界教育大趋势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度思考,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读这本书,好多感人故事,让人激动地流泪,让人激动地不得不好好面对现代的教育,用新的观念改革当前之教育。

这本书,可以说博大精深。作家用每位老师都能够读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向我们介绍我国教育先行者走过的路。笔者在读师范时,就开始硬着头皮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硬着头皮读最后发展到爱上读这些书,但一直到现在读教育理论书最让我头痛的是那些难懂的词汇,让人费解的句子。这本书,没有一个字、一个词是这样。老师不必担心,这本书会把你带入真正的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殿堂。新课程改革四年了,一些老师仍是老样子,理解不透,读这本书,一定能够产生一种震撼,让我们的头脑清醒过来,在这个新起跑线上奔跑起来。比如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实施了几十年,甚至百年,而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先行者王行智,但他并没有拉动整个中国教育全面重视探究性学习,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问题还是非常多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我国出版了这么多的教育书,而真正倡导,全面科学解读探究性学习的书,特别是解读中国几千来的探究情况的教育书很少很少,而好多老师又不怎么主动读书。再加上当前还比较落后难以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评价,自然导致好多老师还没有真正爱上探究性学习,还在那里指手画脚,充当传统的角色。而王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全面的感受到探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中国近百年来并不是没有探究,感受探究性学习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重大缺失,感受到这次课程改革,其实是以风暴的方式要求老师必须接受探究性学习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是对中华民族整体素养负责的理念。

王先生在书中还用了相当多的笔墨述说着“综合”,述说着中国在艰难的走着“综合”路。但从这书中,我读到了希望,读到了综合是必须的,综合才是适合中国的。但现在的综合仍然是问题多多,这也许是我们的分科教学的惯性所至,也许是我们的老师的素质跟不上„„但我们坐在屋中所想到的原因都无法与王先生大量的调研结果相比,从王先生的书中,可以找到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许多人士,比如官员、老师、家长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综合”,“综合”一词出现后,好多人的论说其实就是一种没有实践过的乱谈。“实践后再说”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理念,但现在好像好多人习惯于实践前的反复论证,并用“教育是不能失败的”来阻止前进的脚步,事实上教育的失败是正常的,但绝对的失败是不存在的,即使灌输式教育也不能说全差。西部贫困地区,师资特别缺乏,但那些新上岗的老师不也照样在实践中育出了成功的孩子?虽然反复论证是有好处的,但时间是不等人的,孩子们是不能等待着所有成熟论述产生后在去学习。世界上任何一个教育理论的产生,几乎没有一个先反复论证、多年单一思考才去实施的,孔子、陶行知都是从实践开始的,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从实践开始,好多人士为什么要阻止老师实践呢?教育是一门非常强的实践性科学,没有大量的实践根本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没有大量的躬身实践,师生的整体素养不可能提高,没有大量的实践,师生永远也感受不到教育给人类带来的幸福。

《中国新教育风暴》在这个时候走进来,是当前从事新课程改革工作者的一件幸事。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的方向就不会错,我们就能够凭借新教材让生存于21世纪的孩子包括老师更能健康的发展。今天,我们大谈科学发展观,读这本书,其实能够校正我们昨天的错误,让今天与明天走得更好。

第五篇: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一:《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新教育读书心得二:新教育读书心得>>(1204字)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新教育读书心得三:新教育读书心得>>(1354字)

我知道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身体力行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我行动的目标。

一、用心地去爱学生。

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一直认为教书太枯燥!现丰看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学习与生活接轨。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虽然做老师已经四年了,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在用自己的严厉慑服学生。如今,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我对学生也充满爱心,但因为我的严厉和“架子”使学生无法体会。怎样与学生对话,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田,是我现在苦苦追求的。我相信借鉴书中所说,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二、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在教坛埋首耕耘了许多年,目睹教育现状,我也产生了很多困惑,却无处寻觅到完美的答案。感谢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让我聆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朱老师的这席话拨动了我的心弦。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我,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那就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好教师,希望自己能教好每一名学生。一转眼,过去了四年。回忆自己过去的教育历程,仅用“平庸”一词即可概括,最大的收获也仅是一次获得先进的称号,充其量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教书匠而已。“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这么多年来对于这些,仅是教育中平庸一员的我从没有过一丝想法。

朱老师给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天写教育日记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原封不动的记下来,在写笔记的时候教师能够与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其实早在骨干教师培训时就有过这样的提议,让我们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为自己的成长积累财富。但回想自已,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学生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在这几年里也记下了一些教学随感,但因为恒心不够,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客观的借口而疏于动笔。为了心中的梦想,从现在起我要挑战我的恒心,磨练我的意志。

读罢《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我心潮澎湃。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灵深处的豁然开朗。感谢朱朱老师让我正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感谢朱老师让我明白做一个“书香教师”的重要性,感谢朱老师让我正尝试着去做一名理想的好教师。我一定会让我的教育之梦在书的陪伴下越飞越高。

>新教育读书心得四:新教育读书心得>>(848字)

寒假里,我在校领导及同事的推荐下读了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的教育文集中的《新教育之梦》。一卷在手,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将近五百页的文字,分为六大部分。分别记载了朱永新的教育随感。我很佩服这位专家能有这么执着的精神对待他的教育事业,并且在自己的事业中有着丰厚的建树。读过他的文章,让我有种愧疚,没有理想的目标和动力实在不能称得上有为青年,况且现在我还年轻,漫漫人生长路要走,我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新教育之梦》为我们讲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几个纬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

在这几个态度中,我觉得对他人的态度与对自己的态度同样重要。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否具有优良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与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否主动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是否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而对待自己是否又有自信,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也是是否具有积极的自我能力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有了如下体会:

1、在教育教学上,我们不应过分执着于某一种观念,而应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来进行整体思考,各个突破。着力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2、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开发学生的智商。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对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

4、生活中的故事很多,以教育为主题的故事更是叫我们眼见不鲜。我们已经变的麻木,如果我们能把“它”一一记录下来,在闲暇时拿出来翻翻,不又是别有一番一会。

5、生活如同一本书,其中蕴涵着不少的哲理和启示。我们应该多加观察,多加思考,从中得些人生的蕴涵,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人性的修养。

>新教育读书心得五:《新教育》读书心得>>(1561字)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 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下载《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教育风暴》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教育 读书心得

    读《新教育》心得体会 大丰区第一小学 赵 越 利用暑期学习的时间按照要求我有幸读了由朱永新教授所作的教育著作《新教育》,用心读完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1、晨诵——......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反映教育科研最新成果,探索教育发展规律,链接教育改革试验基地,深受读者的喜爱,杂志刊登的文章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具有一定的影......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学习心得交流 学理想课堂,创优质教学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1 我知道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身体力行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我行动的目标。一、用心地去爱学生。朱老师在书中说“......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追随“新教育之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铁力市第一中学校 刘畅 2013年11月 手捧朱永新教授所撰写的《新教育之梦》静静细读时,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

    朱永新新教育读书心得1 寒假里,我在校领导及同事的推荐下读了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的教育文集中的《新教育之梦》。一卷在手,读后真是受益匪浅。将近五百页的文字,分为六大部分......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假期里,细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本书是作者关于教育的宏观思考及对于理想之教育的蓝图描绘。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