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习了《师爱的智慧》后
在学习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教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我在学习笔记中记录到:“没完没了的各种检查、评估,使老师们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想爱没有爱,有爱不会爱,爱的结果走向爱的反面。弗洛姆认为,只有爱那些与我利益无关的人,爱才会开始展现。”
说到弗洛姆及其著作《爱的艺术》,对于我们中国人或许并不陌生。他强调爱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如果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只是一种共生性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了的自我。只有爱那些与我利益无关的人,爱才会开始展现。
无私的爱是升华也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我们的工作的对象是处于成长期,性格和价值形成的阶段,教师承担着孩子成长的责任,履行着对孩子的未来、对孩子的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师爱虽然没有像母爱那种有血缘的爱,但也是最高尚和无私的爱,没有私利,它凝结教师的心血,体现教师的奉献。
而智慧的爱就是艺术了。它是我们最想也最难做到的,如何让我们的爱被接受,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价值,这是个要求智慧很高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既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完整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要先了解学生,进而理解,懂得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理解到引领的到提升,就是智慧所在。
“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有人将“给予”看作是自我牺牲的美德,“给”好于“得”意味着损失比体验快乐更好。然而,对生产型人格来说,“给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予”,我将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这种生命和力量的升华使我充满了快乐。
在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当作蜡烛尽情燃烧,沾沾自喜地吟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的崇高的奉献会给学生打下多么好的精神底子。殊不知,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君不见,教师职业依旧是高考优生们不屑一顾的职业,君不见,校园里老师的辛勤无法感化的问题学生数不胜数。人们渐渐已经认识到仅仅靠教师的负责奉献已经不能改变更不可能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精神濡养?弗卢姆的论述很精彩,只有当母亲自己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的时候,她才能够给予孩子以“幸福”。
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爱学生就是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独特最高尚的情感,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它凝结着教师的心血,体现着教师的奉献,收获着学生的成长和自己的幸福。
在师爱的笼罩下,教和学应该成为了一种享受。教和学都成为了人生体验的过程,都成了学习的过程。学习,变成了一种进取的状态。一种成长的状态。一种愉快的状态。一种收获的状态。只有不断在学习,生命始终处在年轻活泼的状态。老师的视野,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以及生命的深度。当你播下学习的种子,人生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爱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陪着学生一起成长;爱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一种蓬勃的学习状态;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生命与事业相互成全。
所以,在准备事无巨细辛辛苦苦地管理孩子之前,请首先给自己注入生命的动力。因为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得疲惫不堪牢骚满腹甚至有厌世情绪的班主任,会领导出一个富有活力的集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你绝不能仅仅是一个辛辛苦苦工作的榜样。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你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坚忍不拔的人,面对困难你首先必须波澜不惊百折不挠。要想孩子们成为乐观向上的人,你自己首先应该朝气蓬勃到老也还拥有年轻的心态。
让我们都能怀着这样美好的情感投身于平凡的工作,把对“各种检查评比督导评估疲于奔命,穷于应付”等职业倦怠一律“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带着我们的爱心去面对学生,并为我们的孜孜不倦和朝气蓬勃而自信地叫好!
第二篇: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
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精选多篇)
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还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周大志,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异
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习用品,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与呵护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所以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淡地说说而已,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想: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
我说。经过几番攻坚,大志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所以,总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现强悍,结交不良朋友。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
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
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
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楼燕
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在我学习的三个微型课程中,里面的老师都很有技巧,很懂得如何把握对学生的爱,他们都有以下的共同点。
第一,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容忍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第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1/3 123下一页尾页
第三篇:学习《师爱的智慧》有感
学习《师爱的智慧》有感
师爱“既是给予,同时又是获得”这句话给我极深的印象。具体反思体会如下: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如果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最纯洁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它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表现。师爱是理性的、无私的、智慧的,需要老师具有责任感、奉献精神。
因为爱,我获得了心灵的满足。每逢教师节,当学生们把一束束鲜花,一张张贺卡,一句句祝福的话语送给我的时候,我的心里幸福极了,孩子们淳朴的心意让我觉得比什么礼物都要珍贵。因为爱,我见证了孩子的进步。对于一些学困生,我总会耐下心来给他们做一些辅导,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学习上的。虽然一个孩子对我来说只是整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所以我没有理由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慢慢的,我的爱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我自身也获得了成就感。
因为爱,我提升了职业的幸福感。看着学生们一天天的进步,我获得了巨大的思想鼓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骄人的成绩。
冰心有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的,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人名教师,你热爱学生,也就拥有了一切。
第四篇: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
师爱的智慧学习感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还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周大志,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习用品,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与呵护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所以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淡地说说而已,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想: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我说。经过几番攻坚,大志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所以,总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现强悍,结交不良朋友。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第五篇:师爱的智慧
认真回顾《师爱的智慧》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师爱是一种抵达学生心灵的情感
很喜欢这句话:师爱是一种抵达学生心灵的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尊重。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关心和呵护。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更需要把这种爱移植到自己的学生身上,把爱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无私的心灵去感染一颗颗幼小的心,把孩子们作为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此,我常用亲切信任的目光、热情鼓励的话语、肯定表扬的手势,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孩子们受到尊重,得到信任,就会表现的开心、快乐,我也会快乐起来。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给你一个太阳”。
爱是双方的,喜欢是彼此的,要想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必须喜欢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已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可爱,尽心尽力地教育好他们,学生也能读懂老师的爱和真诚。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
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博大的爱、奉献的爱。
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一旦是你的学生,你就应该把师爱撒向他们,用师爱去塑造他们,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师爱去帮助他们改掉“小毛病”,促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生活有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常常建议我们教师: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成功的欢乐吧!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被学生的外在表现和较低的学习能力误导了自己的判断。如果教师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不知不觉地和他们疏远开来。当学生也开始低估自己的学习身份时,就会陷入一种自我证明的旋涡之中,这常常成为他们逃避责任、制造麻烦的借口。
当老师就要爱学生,而这种爱是艰难的,是毫无保留的。爱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用“爱”去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心理的鸿沟,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需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撒进学生的心灵,用无私的爱去托起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