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对岸
第2课《对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讲授课
五、教学设计:
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3.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来源:学|科|网Z|X|X|K]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第二篇:《对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诗人对于“对岸”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进而探求文章主旨,通过比较译文异同了 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3.教学突破口:“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描述中,寄托哦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品味一篇曾影响过我国几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对岸》,一起走进一位曾对我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有着非凡影响力的东方作家——泰戈尔。(泰戈尔像投影)
二、授课
1.听配乐朗诵(板书“走进泰戈尔的心灵世界”)2.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从体会朗诵的语气语调、诗歌的内容下手,不难想象,“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我”想象中对岸的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散读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幅画面,准备发言。)
教师在分析三段文字时,要扣住散文的文眼“渴想”,挖掘能体现儿童心理特点的词语,如:“渴想”,“据说”,“顶”,“邀”,“诧异”等。
第一段:孩子想去的那个地方“有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农夫们早晨肩抗着犁头,乘船渡到那里去耕耘田地,牧人们带着鸣叫着的牛从河边游泳到那边的牧场上放牧。这船、这人、这牛、这田、这牧场对一个孩子来说,具有都么大的吸引力啊!虽然这里朴实无华,然而非常可爱,新奇,有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有劳动的欢快,尽管晚上那儿会有豺狼哀叫,可在孩子的心目中依然是一个极有田园风味、令人向往的新天地,孩子能在这里健康成长。第二段:孩子想去的哪个地方,“藏着好些古怪的池塘,雨后,一群群野鸭飞到那里去玩耍,水鸟躲在茂盛的芦苇丛中生蛋,竹鸡摇晃着美丽的尾巴,在洁净的软泥上来回走动、欢跃。黄昏时分,白花长在小草上,像帽子顶在头上一样,月光柔柔地洒落绿草丛,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无所拘束,这是一个充满自由,令人愉快的地方,孩子在这里可以快活成长。第三段:孩子到了“对岸”,遇见许多正在沐浴的同龄人,他们看到孩子从这边渡到那边,从那边渡到这边,自由自在好不羡慕。在这些同龄人“诧异”的目光注视下,孩子高兴、得意、神气,他尽情地嬉戏,正午,肚子饿了,就去找妈妈,妈妈给他无尽的爱抚、满足,天色昏暗,他可以回到温暖的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眷恋的地方,孩子永远不愿离开这里,去那遥远的地方,在“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教师出示实现请同学根据散文诗画好的三幅图,让绘图者略谈构思。
4.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那么,在这美好的图景中,又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愿望和追求呢?(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借机补充泰戈尔生平及《新月集》有关知识,然后组织讨论。)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爱好文艺、关心社会问题。十六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长诗,1902年他创办一所从事儿童教育的学校,这所学校1921年发展成为印度著名的国际大学。
1913年他的诗集《古檀迦利》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第一个获得这项奖金的东方作家。他一生著有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作品,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还有大量绘画和歌曲,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篇:泰戈尔—对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
五、教学设计:
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
3.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4.赏析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诗人以怎样的视角来写对岸的?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他的眼中,对岸充满美好,诱惑,他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2)“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你能概括吗?渴望到对岸---------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童真
向往河对岸--------恬美神奇的乐土自然
到达了对岸---------充分想象温暖感受母爱
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著诗集有《故事诗集》(1900)《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边缘集》(1938)《飞鸟集》(1916)《吉檀伽利》(1910)《爱者之礼物》《流萤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2010年5月10日泰戈尔的149诞辰,世博会印度馆举办“心灵之桥”泰戈尔诗歌朗诵会。
第四篇:泰戈尔《对岸》教案1
泰戈尔《对岸》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讲授课
五、教学设计:
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
3.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哪些景物,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明确:那里有一行儿船只,那里有此岸人们耕耘的田地,那里有放牧牛群牧场,那里也有野草和豺狼。“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渴望到对岸---------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童真
向往河对岸--------恬美神奇的乐土自然
到达了对岸---------充分想象温暖感受母爱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2)诗人以怎样的视角来写对岸的?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在他的眼中,对岸充满美好,诱惑,他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对自己家乡,对母亲的热爱与依恋。
(3)课文中多次说:“妈妈,如果您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我”为什么强调“如果您不在意”?“我”为什么要做“渡船的船夫”?
(4)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5)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奇异的童话世界里,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
吴忠三中2013-2014学年(上)期中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考场: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张晓军(1)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2)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很丰富。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字数不超出空格的限制)(2分)....注意事项: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总分100分,其中卷面书写共3分 作为民航西北管理局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的5个机场之一的六盘山机场,以2015年为设计目标年,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30吨的需要。设计机型为波音737和空客320系列以下飞机使用,飞行区等级为4C级。经过三年多的建设,5月10日 12时20分,北京中心一架奖状560型飞机经过1小时50分左右的飞行,安全平稳地降落 在固原六盘山机场。这次试飞的成功,为机场6月26日通航奠定了基础。六盘山机场的一、积累(30分)
1、默写(13分)(1)蓬山此去无多路。(2),都护在燕然。8、2011年5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3)烟笼寒水月笼沙。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4),夜吟应觉月光寒。(1)右图是“中国旅游日” 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5)无可奈何花落去。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6),今夕是何年。字所展示的画面。(2分)(7),勿施于人。(2)2011年是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8),乞人不屑也。里路”。你怎样理解这一主题?(9),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阅读(共37分)(10)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一)(16分)(1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2,高处不胜寒。(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4)专其利三世矣。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2分)
2、翻泽下面句子。(6分)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guī()宝。汉字书法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无可比n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或厚重或飘逸,或平正或险绝。汉隶的笔画如鸟儿张开的翅膀,(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行草的线条像▲(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子端庄的举止。
3、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运用什(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分)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2分)(2)请仿照前后的句式,将▲续写完整。(1分)
4、在《白杨礼赞》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黄土高原的?写黄土高原景象的目的是什
3、“疾”字是()结构的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么?(2分)画。“疾”字在字典里有四个意识: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应取第()种意思。(2分)
(二)课内阅读(8分)
4、请以下面每个字为开头,各写一个与“龙马精神”意思相近的成语。(4 分)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龙:_马:精:神: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5、苏峪口、泾河源是宁夏著名的旅游景区,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赞美我们美丽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的家乡(可以化用古诗文名句)(1分)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苏峪口林壑尤美,泾河源 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
6、修改下列病句.(2分)
九年级语文 第1页(共2页)
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选段开头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摸出四文大钱”和前文“排出九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你认为“摸”和“排”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3、孔乙己对自己的事乃至折腿,总是不断地争辩、掩饰,甚至说谎,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4、“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以及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品读此处,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课外阅读(13分)
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
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厉彦林/文有删改)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 ; 一是。(2分)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2分)3.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挂)字的表达效果。(2分)4.第②段中与结尾画线句相呼应的那句话是。(1分)5.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2分)6.根据语境推断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2分)7.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2分)
三、作文(30分)
(一)书包里有褶皱的书本,崭新的文具;书包里有妈妈亲手装的水果盒,有我偷偷放进去的漫画书„„ 一笔一纸勾起儿时的记忆,一字一句唤出青春的希望。孩童的懵懂、少年的青涩,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都在书包里汇集,积聚,交织!请以“书包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二)滋味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生活的滋味很多,“最爱湖东行不足”是白居易喜的滋味,“日暮乡关何处是”是崔颢愁的滋味,“沉醉不知归路”是李清照乐的滋味,“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苦的滋味。请以“滋味”为话题作文。提示: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求:(1)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题来做。(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九年级语文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