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19-05-15 00: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篇: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北大经管学院院长孙祁祥在为栏目所作的序言中表示,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历史的视角与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有的勇气,也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进食客

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高一新生在军训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A.破釜沉舟

不由自主

不以为然

B.孤注一掷

情不自禁

不以为然

C.破釜沉舟

情不自禁

不以为意

D.孤注一掷

不由自主

不以为意

1.C【解析】试题分析: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孤注一掷比喻人在危急的时候拿出全部力量来作最后一次冒险。两个成语都表示下最后的决心,决一胜败。但是“破釜沉舟”指的是强烈的信念,坚决的行动:“孤注一掷”指的是投机的心理,冒险的行动。“破釜沉舟”一般不带感情色彩,也可以用于略带褒义的句子。“孤注一掷”含有贬义,不能跟“破釜沉舟”混用。情不自禁的意思是感情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的意思是有些事情吸引你不得不做,就是自己的欲望战胜了自己的理智。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一个是欲望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这里,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B. 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教育,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2.C.【解析】A.“校园环境” 成分赘余; B.修饰语位置有误,“越来越多”应放在年青一代前。D项成分残缺,“关于”前加“使”。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他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①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②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③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④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⑤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⑥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而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高了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⑤①③

3.答案:C【解析】句中的“喜欢读故事”承接首句中的“故事”这一话题,故排在最前;句中的“他们”指句中的“中国人”,故排在其次;句中的“他们”与句相同,故排在后;句是对的总结,故排在后;两句的内容相关,且句中的“小小说作家”照应文段最后一句的“他”,故排在最后。

二、课内知识考查(3分)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B.《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体裁上属于乐府旧题

C.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D.温庭筠,词风浓艳,辞藻华丽,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晚唐诗人。诗与李贺齐名,号称“温李”。

4.答案:B【解析】A《长恨歌》《琵琶行》是叙事诗.C.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是王维、孟浩然;D.诗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

三、古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5.C(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年少”不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

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所以排除了A项。“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故选C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牒”。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6.D(3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所以B项错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7.B(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C项对应原文“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策之下者”,分析正确。D项对应原文“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时沙苑之后……日百余牒”,分析正确。A项对应原文“未弱冠,解属文”“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分析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5分)

8.翻译:(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解析】第(1)句中“隙”,意思是嫌隙;“出”意思是调出京城;“牧”,意思是管理;“因”,意思是趁机;“之”,动词,意思是到。“隙、出、牧、因、之”各1分,共5分。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5分)

(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解析】第(2)句中补主语,“赢”,意思是背着,担着;“属秋霖”,意思是秋雨连绵;“冻馁”,意思是又冻又饿;“太半”,意思是大半。“主语、贏、秋霖、冻馁、太半”各1分,共5分。

四、诗歌阅读:(每题9分,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9--10小题。

菩萨蛮 [ 唐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

B.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C.“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的人物之美,后两句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

D.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9.答案C:“人物之美”是后两句,“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是前两句。

10.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6分)

答(1)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但由于故乡战乱不忍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

(2)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下,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突出了这个主旨。

附:赏析

风流才子韦庄,年轻时孑然一身四处飘泊,在江南生活了十多年。晚年回到北方后他仍然留恋江南的水乡的美景,更眷恋江南那如云的江南美女,常常想起那令他难忘的江南水乡的飘零生活。五首《菩萨蛮》是一组意义互相关联、前后相呼应的组词。它(可能)是韦庄晚年(66岁)仕西蜀时回忆昔日旧游之作。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写他当时对江南水乡美好的留恋,但心中更惦念着正处于战火之中的家乡;欲回不得,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全词分三层、分片处而意不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就为“江南好”。“人人”是说这是众口一辞的。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江南更是一个风月繁华之乡,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好地方。“只合”二字,感情繁复,无限凄怆: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游人”,虽是泛指,实在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这里的“人人”和“游人”都是包含“自己”的);同时还为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后两句写出人物之美:江南春水的碧绿,盛美过天色的碧蓝,卧在画船中听那潇潇雨声更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莲娃嘻嘻,吴娃双舞,越女当垆,容貌如花似月,肌肤细润洁白,如霜似雪。

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诗意。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春季多雨的江南,人们可以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后两句更进一步的写了江南的人物之美。以其如霜雪凝成的“皓腕”状女人之美,想其“醉芙蓉”、“似月”美人的美艳容貌自不难想见,杜甫在《壮游》”诗中就有 “越女天下白”的诗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末两句写出欲还乡而不得的纠结,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作结:人们都劝说年未老莫还乡,否则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

断肠的悲哀。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虽未露伤心之意,而强作欢快之语,无限的乡愁、深沉的感叹隐寓其中;泪溢中肠,隐曲难言。这两句也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词前六句极言概说、细数“江南好”,而人们叮咛嘱咐“未老莫还乡”,这平易的五个字却有“还乡”、“莫”、“未老”三层意义的转折。颠沛多年,极想还乡,却说“莫还乡”,用的不是“不”字,而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词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王粲《登楼赋》就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1--12小题。

秋风(其二)杜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1.C【解析】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1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3--14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此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A(不是“完全忘了”而是“无暇顾及”,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也不确定。)

14.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14.(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1分)① 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

② 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

③ 充满意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意趣之人。(分析每点1分,共3分)

(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5--16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

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D.“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15.D。D项“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错误,“唤遣归”是春天离去之意,流露的是惜春之情)

16.“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6分)16.(1)“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3分)

(2)“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7--18题。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舞长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无需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17.D【解析】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

18.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18.(1)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2分)

(2)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2分)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2分)

五、名句默写(6分)

19、根据理解完成下列课文的默写(一空一分,共6分)

(1).韩愈在《马说》中推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柳宗元《小石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优美,但氛围过于冷清,让人感到 “

,”,不可久留。(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六、语言运用(6分)

20.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6分)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字数不超过20个字)。(3分)

(2)(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3分)

(3)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3分)

(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3分)

七、写作(65分)21.微写作(5分):

今年教师节前夕,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分别获得百万元重奖:北京理工大学向两院院士、著名雷达系统专家王越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向中国首驾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总设计师文传源先生颁发了“立德树人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

王越先生已经86岁,仍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已是百岁老人的文传源先生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不服气、不服老的精神带动学生不懈进取。据报道,两位教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热爱教学工作。

请根据以上材料中内容,用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写不少于150字的片段。

22.阅读下面这幅名为“巧干活”的漫画,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不少以800字的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1.微写作评分标准:观点鲜明,表述准确(2分);引用诗句恰当准确(2分);书写工整清晰(1分)

22.大作文立意参考:

①漫话的标题是《巧干活》。漫画由两部分构成。左边的一部分一只手拿“高产奖”奖牌的母鸡,头高高的昂起,眼睛微闭,一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表情,身边是它的产品:在一鸡窝里,10个鸡蛋立着垒起来,摇摇欲坠,右边的一部分,一只母鸡蹲在鸡窝上,鸡窝里只有半窝蛋。而旁边还有满满三筐蛋,可是高度没有左边那只母鸡的鸡蛋高。它正惊疑地看着左边的母鸡:“这样干也能得高产奖?”

②主旨:既讽刺了那种投机取巧迎逢上级的虚假现象,又讽刺了主管部门只看表象,不看实质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

第二篇:河北衡水中学2018_2019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

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北大经管学院院长孙祁祥在为栏目所作的序言中表示,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历史的视角与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有的勇气,也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进食客

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高一新生在军训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A.破釜沉舟

不由自主

不以为然

B.孤注一掷

情不自禁

不以为然 C.破釜沉舟

情不自禁

不以为意

D.孤注一掷

不由自主

不以为意

1.C【解析】试题分析: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孤注一掷比喻人在危急的时候拿出全部力量来作最后一次冒险。两个成语都表示下最后的决心,决一胜败。但是“破釜沉舟”指的是强烈的信念,坚决的行动:“孤注一掷”指的是投机的心理,冒险的行动。“破釜沉舟”一般不带感情色彩,也可以用于略带褒义的句子。“孤注一掷”含有贬义,不能跟“破釜沉舟”混用。情不自禁的意思是感情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的意思是有些事情吸引你不得不做,就是自己的欲望战胜了自己的理智。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一个是欲望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这里,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名人故居与现代教学大楼、图书馆完美融合的校园环境,营造出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

B. 网络运用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山西省通过大量的贴民意、暖民心的宣传教育,关于消费者权益的一些法律法规得到宣传,也促使经营者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2.C.【解析】A.“校园环境” 成分赘余; B.修饰语位置有误,“越来越多”应放在年青一代前。D项成分残缺,“关于”前加“使”。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他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①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②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③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④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⑤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⑥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而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高了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⑤①③

3.答案:C【解析】句中的“喜欢读故事”承接首句中的“故事”这一话题,故排在最前;句中的“他们”指句中的“中国人”,故排在其次;句中的“他们”与句相同,故排在后;句是对的总结,故排在后;两句的内容相关,且句中的“小小说作家”照应文段最后一句的“他”,故排在最后。

二、课内知识考查(3分)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诗。B.《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体裁上属于乐府旧题

C.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D.温庭筠,词风浓艳,辞藻华丽,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晚唐诗人。诗与李贺齐名,号称“温李”。

4.答案:B【解析】A《长恨歌》《琵琶行》是叙事诗.C.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是王维、孟浩然;D.诗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

三、古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5.C(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年少”不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所以排除了A项。“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故选C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牒”。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

6.D(3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所以B项错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B.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C.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D.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7.B(3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C项对应原文“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策之下者”,分析正确。D项对应原文“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时沙苑之后……日百余牒”,分析正确。A项对应原文“未弱冠,解属文”“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分析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5分)

8.翻译:(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解析】第(1)句中“隙”,意思是嫌隙;“出”意思是调出京城;“牧”,意思是管理;“因”,意思是趁机;“之”,动词,意思是到。“隙、出、牧、因、之”各1分,共5分。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5分)

(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解析】第(2)句中补主语,“赢”,意思是背着,担着;“属秋霖”,意思是秋雨连绵;“冻馁”,意思是又冻又饿;“太半”,意思是大半。“主语、贏、秋霖、冻馁、太半”各1分,共5分。

四、诗歌阅读:(每题9分,共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9--10小题。

菩萨蛮 [ 唐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

B.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C.“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的人物之美,后两句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

D.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9.答案C:“人物之美”是后两句,“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是前两句。

10.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6分)

答(1)一般游子的忧愁是不能回故乡,而这首词中的游子,却是能回故乡,但由于故乡战乱不忍回,这种愁苦就比一般游子更为深广。(2)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下,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还乡须断肠”这一句突出了这个主旨。附:赏析 风流才子韦庄,年轻时孑然一身四处飘泊,在江南生活了十多年。晚年回到北方后他仍然留恋江南的水乡的美景,更眷恋江南那如云的江南美女,常常想起那令他难忘的江南水乡的飘零生活。五首《菩萨蛮》是一组意义互相关联、前后相呼应的组词。它(可能)是韦庄晚年(66岁)仕西蜀时回忆昔日旧游之作。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写他当时对江南水乡美好的留恋,但心中更惦念着正处于战火之中的家乡;欲回不得,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全词分三层、分片处而意不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就为“江南好”。“人人”是说这是众口一辞的。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江南更是一个风月繁华之乡,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好地方。“只合”二字,感情繁复,无限凄怆: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游人”,虽是泛指,实在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这里的“人人”和“游人”都是包含“自己”的);同时还为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后两句写出人物之美:江南春水的碧绿,盛美过天色的碧蓝,卧在画船中听那潇潇雨声更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莲娃嘻嘻,吴娃双舞,越女当垆,容貌如花似月,肌肤细润洁白,如霜似雪。

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诗意。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春季多雨的江南,人们可以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后两句更进一步的写了江南的人物之美。以其如霜雪凝成的“皓腕”状女人之美,想其“醉芙蓉”、“似月”美人的美艳容貌自不难想见,杜甫在《壮游》”诗中就有 “越女天下白”的诗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末两句写出欲还乡而不得的纠结,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作结:人们都劝说年未老莫还乡,否则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虽未露伤心之意,而强作欢快之语,无限的乡愁、深沉的感叹隐寓其中;泪溢中肠,隐曲难言。这两句也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词前六句极言概说、细数“江南好”,而人们叮咛嘱咐“未老莫还乡”,这平易的五个字却有“还乡”、“莫”、“未老”三层意义的转折。颠沛多年,极想还乡,却说“莫还乡”,用的不是“不”字,而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词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王粲《登楼赋》就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1--12小题。

秋风(其二)杜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1.C【解析】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1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3--14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此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A(不是“完全忘了”而是“无暇顾及”,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也不确定。)

14.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14.(1)“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1分)① 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

② 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

③ 充满意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意趣之人。(分析每点1分,共3分)

(2)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5--16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清静闲适的情景。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D.“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15.D。D项“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错误,“唤遣归”是春天离去之意,流露的是惜春之情)16.“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6分)16.(1)“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3分)(2)“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17--18题。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舞长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无需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17.D【解析】D.“却甘愿奉献自己,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说法错误。18.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18.(1)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2分)

(2)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2分)也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2分)

五、名句默写(6分)

19、根据理解完成下列课文的默写(一空一分,共6分)

(1).韩愈在《马说》中推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柳宗元《小石谭记》中描写的小石潭虽然环境优美,但氛围过于冷清,让人感到 “

,”,不可久留。(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岳阳楼记》中 “

,”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六、语言运用(6分)

20.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6分)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字数不超过20个字)。(3分)(2)(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3分)(3)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3分)(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3分)

七、写作(65分)21.微写作(5分):

今年教师节前夕,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分别获得百万元重奖:北京理工大学向两院院士、著名雷达系统专家王越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向中国首驾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总设计师文传源先生颁发了“立德树人成就奖”和100万元奖金。

王越先生已经86岁,仍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已是百岁老人的文传源先生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不服气、不服老的精神带动学生不懈进取。据报道,两位教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热爱教学工作。

请根据以上材料中内容,用引用诗句的论证方法,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写不少于150字的片段。22.阅读下面这幅名为“巧干活”的漫画,围绕漫画内容写一篇不少以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1.微写作评分标准:观点鲜明,表述准确(2分);引用诗句恰当准确(2分);书写工整清晰(1分)22.大作文立意参考:

①漫话的标题是《巧干活》。漫画由两部分构成。左边的一部分一只手拿“高产奖”奖牌的母鸡,头高高的昂起,眼睛微闭,一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表情,身边是它的产品:在一鸡窝里,10个鸡蛋立着垒起来,摇摇欲坠,右边的一部分,一只母鸡蹲在鸡窝上,鸡窝里只有半窝蛋。而旁边还有满满三筐蛋,可是高度没有左边那只母鸡的鸡蛋高。它正惊疑地看着左边的母鸡:“这样干也能得高产奖?”

②主旨:既讽刺了那种投机取巧迎逢上级的虚假现象,又讽刺了主管部门只看表象,不看实质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

分享:

第三篇: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五调考试试题

2017—2018学上学期高三年级五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2.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据此,对监察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能够确保古代官僚集团清正廉明 C.能够促进监察权力独立高效运作

B.确保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科学化 D.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3.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5.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在马嵬坡“缢死于佛室”;也有资料中说,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 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7.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8.下表是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学著作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9.1834,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番稍止三四百人,别无长技,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10.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11.据对1921—1925年中国7个省17处田场(农民家庭)的调查,全部生活资料约三分之一以上是购买的,全部农产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售。此调查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C.中国各地消费水平不同

B.中国越来越卷入世界市场 D.农民土地经营权得以扩大

12.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弧悬岛国”的物种,则竞争力较弱,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13.近代一些感事忧时之士主张:“延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知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息,人无间言,为国者庶乎有所藉手矣。”下列主张属于“感事忧时之士”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1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15.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向中国的好机会已经到来,上帝不允许我们放弃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为本国的殖民扩张效力 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辛丑之变)。”上谕表明清政府

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 C.实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 D.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

17.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来自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C.“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D.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16.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慈禧太后在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指18.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他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节制资本的思想

C.关注工农的利益

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19.1920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一期的封面(右图)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

A.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化 D.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20.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B.中国共产党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21.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议案中指出:“有了农村暴动的广泛发展,有了工农红军的迅速扩大,有了兵士群众的动摇与自觉哗变的增加,有了统治阶级这样严重的危机,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直接革命的形势。”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B.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C.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中国革命潜伏着失败危险 D.重视农村农民斗争与城市工人暴动的相结合

22.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干部工人和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 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23.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C.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D.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24.1920—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的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国内市场的扩大

C.商品流向的变化

B.民族工业的发展 D.商业资本的发展

25.下图是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发行法币的数额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法币发行

C.抗战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疯狂的掠夺

B.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货币需求 D.法币的增发导致民族工业严重受阻

26.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员小组提出的政府委员候选人名单中,中国共产党员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谢觉哉、马文瑞等12名党员主动要求退出政府委员候选人。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

A.降低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 C.有助于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B.有利于正面战场的持久作战 D.直接推动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27.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人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28.1946年,千家驹在《评中美新商约》中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我一口,我也只要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C.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治区的战略计划。材料中的“它”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B.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D.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 B.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29.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30.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B.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D.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

31.1949年,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这五种基本货物的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这样,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却不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C.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D.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32.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上表反映了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33.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联盟,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确立的民主具有广泛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B.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革命性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34.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的“跃进观”就是 A.要打破常规、走新路

C.大力变革科技体制

B.实现科技高速度发展 D.超越现实、实现新突破

35.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总人数由1955年的333万余人升至1969的631万余人。兵员的急剧增加是基于 A.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

B.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 C.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

D.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

36.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主要是为了

A.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D.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缅会谈

3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38.1962年的《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的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的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的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口号”等。这反映出国家 A.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B.彻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冒进倾向

39.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另起炉灶”政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4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91—1993年,我国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1.1984年10月,国务院实行第二步利税改革,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财政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

42.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43.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么,在此之前,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 A.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三权分置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D.国家所有、合作经营

44.1990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年,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 D.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大 45.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 A.顺应市场导向推动经济发展 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 方性法规860多件。这表明 A.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C.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B.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D.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B.使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 D.使农村形成生产责任的垄断经营

46.截至2011年2月底,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4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在苏美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 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

4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加强,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规范也随之被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据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整理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歌词写道:“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明末清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对传统婚姻陋俗的批判,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13分)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过去的150年中,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四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摘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助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创新发展于21世纪初。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的办法,建立起了当地的集体合作医疗制度。1960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及其附件,称这一制度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要求各地参照执行。从此,合作医疗便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衰落。1979—1985年,全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行政村由90%锐减到5%,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消亡的危险。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曾尝试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成效不彰,重建后的合作医疗主要立足于个人缴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此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制度出现曲折的原因。(9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6分)

第四篇:乐山市2014届高三三调考试 历史答案

乐山市高中2014届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2014.4

第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5 ACDDB6—10 CBDBC 11—12 D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

(1)古希腊:梭伦改革,调和矛盾。(2分)古罗马:完善法律,协调利益。(2分)英国: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2分)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小州、南北方的妥协。(2分)(其他答案,符合史实,同等给分)

(2)原因:专制主义强大;工业进程缓慢。(4分)

事件:1875年“一票共和”。(2分)

因素: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2分)

(3)意义:加快结束清朝统治;保存民主革命力量;避免列强武力干涉;避免国家陷入战乱;维护统一防止分裂。(任3点6分)

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史实:国民革命,被迫采用暴力形式:国共互不妥协,导致十年对峙;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引发内战。(任2点4分)

14.(24分)

(1)政治制度领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完善中央集权制(3分)

价值观体系成熟:儒学发展到理学。(2分)科技文化发达: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2分)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2分)

(2)观点一:晚清出现文化危机:(2分)物质层面,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分)制度层面,君主专制受到冲击;(2分)精神层面,西学冲击儒家文化。(2分)

观点二:晚清开始文化重建:(2分)物质层面,掀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构建;(2分)精神层面: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学说,推动中国民主理论与思想的发展。(2分)

【注:学生针对任一观点作答均可得8分】

(3)依据:中美软实力的提升,会加强全球化合作的基础;(2分)两国经济文化的互动,可增加沟通交流的机会。(2分)

背景: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任3点3分)

高三历史答案 第 1 页(共 1 页)

第五篇: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五调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共9个单项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填涂。

2、考试结束,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共1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正确的一项()

A.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伙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痞流氓终于身陷囹圄....

。B.海峡两岸“大三通”启动,将使“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为大陆台商及台湾大陆配偶春节返乡带来便利,而近年实施的“春节包机”终将寿终正寝....

。C.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平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D.潘石屹说,任志强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真正的艺术家,特立独行....,不畏人言,游离于天使与魔鬼之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正确的一项()A.这篇论文引用了许多可靠的材料,深文周纳....,另人信服。B.合唱队获得全市一等奖的喜讯传来,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C.《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D.王主任在座谈会上的一席话,起到了借风使船....的作用,引出了单位职工许多好的建议。大家都说,会议开的很成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结论即使很有依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B.近日国内各大报社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重庆大坪中学女子足球队参加在土耳其举行的女足中学生世界杯赛中通过造假夺取冠军的事件。

C.参加研制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D.20年前,丁晓兵是赴汤蹈火的英雄;20年后,他是感动中国的榜样。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支撑人生的钢梁,是成就英雄的法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B.节前,股票指数围绕2400点整数关口来回震荡,节后市场能否突破这一关口,维持强势上攻趋势,节假日期间出台的相关政策将是关键。

C.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的国家进行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互相学习。

D.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一个问题。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这条大河。

①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 ②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 ③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 ④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

⑤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 ⑥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

A.①⑤③②④⑥B.②④⑥①⑤③ C.②④⑥③①⑤D.①②④⑥⑤③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宰”一般人都知道,其义为屠杀牲畜、家禽。那么“宰相”怎么会用这个具有屠夫色彩的“宰”呢?。。。①早期原始祭典中的主祭权集中体现于主宰权 ②由于这种仪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宗教意义

③因此,在我国原始社会更高发展阶段出现的许多重要官职的名称,便均以“宰”字有关,如“太宰”“少宰”等

④原来,杀牲祭神这种仪式,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 ⑤也就是在仪式中主持杀牲、割牲和分肉

⑥所以,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往往同时又是这个部落最高祭典中的主祭者 A.②③④①⑤⑥B.④①②⑤⑥③C.④②⑥①⑤③D.①②⑥④⑤③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隐秀”是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提出来的,是他对意象这一美学范畴所做的又一个特质规定。秀,是指审美意象之鲜明生动、直接感人的性质。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出于文词概念、逻辑判断之外;二是指审美意象的蕴意不是直接的、单纯的、有限的、确定的,而是宽泛的、复杂的、丰富的和不确定的,具有多义性。刘勰之后,隐秀说作为审美意象的一个规定性确立下来。

隐秀是对审美意象的内在规定,因而也是对戏曲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定。秀的规定,使作品中的形象鲜明生动、直接感人,情节曲折而不失明畅,人物质朴而不失光彩,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隐的规定,使作品中的境界千回百转、柳暗花明,主题深刻而不和盘托出,内容丰富而不一览无余,令人产生不厌百读的深厚韵味。具有隐秀规定的优秀作品,不仅是特定社会生活内容的真实反映,又具有超越时空的哲理、心理内涵的普遍性。人们在认读之时,似可直接触摸到创作者萌发动机时的心灵律动,又似可感知作者寄寓于意象之中的暧昧之情和宽泛之义。因此,这样的作品就具有意义的广延性和理解的弹性等特征,亦正因为此,它才经得起人们的咀嚼、回味,使人感到余味无穷,才能吸引人们去追索、探寻,进而生发探幽揽胜的惊快之感。中国古典名剧《琵琶记》、《西厢记》所以能够经世流传,即是因为它们的审美意象具有深远厚重的内涵,有隐约淡远之气而耐人寻味,有引人遐想的空灵而追人迷醉。它似乎混沌朦胧,却又具有无限的暗示性和丰富的启示力,使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

在我们的现代戏创作中,审美意象隐秀的规定对许多人来说,显得比较生疏。也许是由于美学知识的忽略,也许是由于艺术功力的不足,也许是由于政治功利的短视,也许是由于传统创作思维定势使然,总之,在建国以来的现代戏作品中,我们还很难找出几部在隐秀观上可以称道的佳品来。许多作品是昙花一现,不说是图解政治,亦只是无有时代超越感的时事剧。它们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摹写和简单表现上,缺乏新意、过于浅露,很难成为传世之作。

近年来的戏剧创作,由于当代审美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超越浅层的社会政治道德是非的判断,走向对历史长河的动态观照和对人类内心宇宙骚动的精微探讨。作家一旦实现了这种对生活的超越,就会透过生活表象而有所发现,原来那意蕴深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就在自家灵府之内,“悟性即在你的脚下”。人们亦同时发现,那些能够超越时间磨蚀而永葆其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原来与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多义性竟有如此的生命系联!隐秀,作为审美意象的—个重要规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剧作家们自觉遵从的美学追求。

7.下列对于隐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是对意象这一美学范畴的内在规定,同时也是刘勰对戏曲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定。

B.隐既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超出文词概念,又指其蕴意具有多义性。秀是指审美意象鲜明生动、直接感人。

C.隐秀的规定不仅使作品中的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令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而且使作品富有深厚的韵味。

D.自刘勰提出隐秀说后,隐秀说作为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规定被确立下来,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剧作家自觉遵从的美学追求。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具有隐秀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哲理、心理内涵的普遍性,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B.建国以来的现代戏或忽略了美学知识,或艺术功力不足,或政治功利短视,或传统创作思维定势,几乎未产生可称道的佳品。

C.阅读具有隐秀的佳作,似可直接触摸作者的内心,又似可感知作者寓于意象中的情义,故此类作品具有意义的广延性和理解的弹性。

D.审美意识的觉醒使近年来的戏剧创作,不仅有浅层的社会政治道德是非判断,还有对历史长河的动态观照及对人类内心的精微探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超越生活,才能透过生活的表象而有所发现,意蕴深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就存在于作者自己的心中。

B.《琵琵记》等作品的审美意象具有深厚的内涵、无限的暗示性和丰富的启示力,使读者能产生广泛的联想,故能经世流传。

C.秀的规定,使作品形象生动感人、情节曲折、人物质朴,具有秀的作品经得起人们的咀嚼、回味,使人感到余味无穷。审美意象隐秀的规定对许多人来说,显得比较生疏。

D.注重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多义性,才能使作品永葆艺术生命力;对生活直接摹写和简单表现、缺乏新意的作品,只能会昙花一现。

三、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溷hùn轩:厕所。②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膺谢不受谢:推辞 B.引用天下名士引:推荐 C.膺表欲按其罪按:查办 D.考死,妻子徙边考:父亲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B.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在对敌作战之时英勇善战,每每使敌人败退,敌人非常怕他。C.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人口全都送还塞下。D.张俭事发之后,李膺敢于担当,没有像乡人劝说的那样逃走,而是主动前往诏狱。

三、诗歌鉴赏11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14、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补写名篇名句或解释加点实词含义。10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5)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出师表》诸葛亮)(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韩愈)(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9)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0)扪.参历井仰胁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名士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

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

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B.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高筑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C.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

D.文革期间,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

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

17、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的?请归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18、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做“大怪”?请简要分析。(6分)

19、“趣味”“品格”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从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8分)

五、语言运用题

20、下面是两段介绍环境考古学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根据所给的开头给“环境考古学”下定义,不超过50字。(4分)

考古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是一步步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许多地区都曾发生过人类社会复杂的兴衰演化历史。地质学、古气候学和古环境学的研究也表明,古代的自然环境面貌也发生过复杂的演变。古代人类居住和活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如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古代的自然环境同当时当地的人类活动发生了何种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环境考古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环境的复原。二是人地关系的分析研究。答:环境考古学

21、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4分)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

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二)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成功也得归功于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吃苦、接地气、坚持和创新。

读了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或认识,请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三语文五调试题答案

1、C.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18.1晨读)

身陷囹圄,失去人身自由,正在监牢里,指不幸的人蒙冤关进监狱(有同情意味的)寿终正寝:本指年老死在家中,为中性词;用来比喻事物的消亡,含讽刺意;也与“近年”的语境不合。(.33..练)..

2、C聚讼纷纭(18.3作业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深文周纳(21.1晨读A“深文周纳”指不根据事实妄加罪名。)【解析】 一片哗然:形容很多人吵吵嚷嚷。

借风使船:比喻借用别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D“即使”表假设,“因而”表结果,两种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混在一起,应将“因而”改为“仍然”。结构混乱,“参加”去掉。项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改为“终于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飞船”;

4、B【“一个”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与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成分赘余,“苟同”的意思是“轻率地表示同意”。

解析 注意前后照应。5答案 A

6.C7、【答案】A 【解析】“是刘勰对戏曲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定”错误,隐秀“是对戏曲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定”是作者的观点【答案】A

8、【解析】B “几乎没有产生出可以称道的佳品”错误,应为“在隐秀观上可以称道的佳品很少”;C因果倒置;D原文为“超越浅层的社会政治道德是非判断”。

9、【答案】C

【解析】应为“具有隐秀的作品”。10.D 通“拷”,拷打。

11.C①说明“性简亢”。③有识人之才。⑥是景毅的行为被人称道。

12.C。将所掳之人全都送还塞下的是鲜卑人。【参考答案】

13、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

14、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

16、(1)B 3分,C 2分,D1分(A逻辑错误。“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与“深厚的文学底蕴”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再说自幼也不可能有“深厚的文学底蕴”。E“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错。D不够准确,是“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

17、①底蕴深厚。自幼记忆力和领悟力非凡,国学基础扎实。

②多才多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

③狂狷洒脱,淡泊名利。厌弃世俗、远离政治,家资丰厚却对生意却没有兴趣。④倾家收藏,却甘于奉献。变卖家产或借贷收藏古字画,最后捐给国家。

⑤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生性豁达乐观,恬退隐忍。即便失去了户口、工作,依然不改其乐。(学生如果从其他角度归纳概括,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亦可得分)

18、①表明张伯驹对世事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的“怪异”特征;(2分)②侧面突出张伯驹不刻意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2分)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正是他的狂狷洒脱,特立独行,又淡泊名利的“大怪”特征才使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分)④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真实。⑤增加了文章内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附:若是这样问,你该怎么回答呢?

(3)为什么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做“大怪”?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淡薄世俗生活。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2)远离政治。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

3)淡薄铜臭。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 4)生活朴素。虽然拥有偌大家业,却生活朴素。19、示例一:

“趣味”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观点2分)

1)张伯驹喜读诗书,学养深厚,能醉心于诗词、字画,热爱京剧与收藏等高雅艺术,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2)张伯驹远离功名利禄,不为流俗所动,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3)高雅的趣味引导他追求有格调、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并为此锲而不舍,克服障碍,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化名士。

我们也应该学习张伯驹的有趣味,自觉摈弃世俗,才能有所成就。示例二:

“品格”是造就“一代名士”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观点2分)

1)张伯驹喜读诗书,学养深厚,能醉心高雅艺术,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2)张伯驹生活在政治家族,却与政治势力保持距离。家资丰厚却淡泊名利,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3)狂狷洒脱,不为流俗所动,坚守自己的品格操守,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只有有“品格”的人才能专注于高雅艺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

20.环境考古学是在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及其演化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基础上”1分,“探讨……关系”2分,句式2分)

21.【答案】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5分。角度对即可得分,少一方面扣2分。

二、构思点拨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实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枪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才得以)给李君赶车啊。”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下载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衡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三调考试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