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

时间:2019-05-15 00: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

第一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狼:贪婪、凶狠、狡诈。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0狼

30狼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3.复述故事大意。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黠:狡猾。

止:有两讲——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2.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教学步骤: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3)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发展。这点学生是能理解的。可见怎样划分高潮的结局,应该以文章本身的情况为准。

(4)文章还有第5段。

先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2,让学生念自己的译文,教师订正并讲评。

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两个字概括,与上面组词形式相同,应是“狼”呢?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6)本文的整体结构应该怎样认识?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又分四个层次;第二部分议论。这一教学环节是本课时的主体部分,包括串讲、理顺序、明结构。每一个进程均有板书,随讲随写。

(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自己的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根据。

此处势必出现分歧意见,可让双方争论,教师不必过早表明倾向。统一认识如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提问,给予某种暗示。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结论:应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

(3)当然,应该认识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双方是不能缺少的。狼毕竟是被人战胜的;狼的“变诈几何”,是以人的机智勇敢为条件的。归纳时应将人和狼结合起来认识。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这一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概括。(4)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

3.词语与练习。订正练习二、三。练习二: 1、2、3句各是前三个段的尾句,写的是狼的贪婪凶残; 4、5、6句集中在第4段,写的是狼的阴险狡诈。练习三:

此题放在第二册较难,不必要求具体确切掌握。可大体讲明: 这六个“其”都是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代什么要看上下文。这里主要看上文,即从上文中去寻找相应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麦场;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户;6句中,代狼。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学生大笑),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读出紧张感,力求生动。

2.提出听读要求 :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3.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重点解决的字词: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

黠:狡猾。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5.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揣摩广思,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于学生。)

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第三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一句名言作了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题解: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四、感知全文:

(一)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字词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回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

⑤环谒于邑人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或以钱币乞之

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⑥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远

⑧则其受于人

第四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整体感悟: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a.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b.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d.作者在叙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时,为什么要提到奥本海默?

全班讨论,教师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质不同;又能肯定他们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e.小结: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使议论抒情的语句内涵丰富、情感真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叙述内容更加具体充实,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品格。这就使第九、第十两小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饱含赞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五、巩固拓展:

1.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2.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第五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 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 3.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展示问题)

明确: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概括复述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无限失望登上归程。(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 埃文思发疯死去。(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 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 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三、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生: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看出?(“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师: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战栗了)

师: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体现在哪?(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师: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展示作证之悲)生: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师:为什么牺牲了?(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死亡之悲)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谁的观点?(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师: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4.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欣赏南极探险取得的成就: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师总结: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即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坚强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更渴望了解的奥秘,最渴望征服的世界,愿将来的某一天,你们探险的步伐能让世界为之瞩目,让祖国为之骄傲。

下载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 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口技(最终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黄河颂(共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4.品读歌词中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30狼教案 新人教版5篇

    30狼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

    人教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8课

    人教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文 章来w.5 Y k J.Co m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认真地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制定了本学期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一、 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略读课文各14篇......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认真地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制定了本学期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 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木兰诗(最终五篇)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8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