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新思想
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新增加了一个理论,也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简称新思想)。因此,在以后学习中特的时候除了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外,也需要更加注重习近平新思想的学习。此文主要把习近平新思想这一部分的考点作了梳理,为考生复习提供参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易考练习题
1.【单选】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个时代课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B.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答案】B。解析: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本题答案为B。
2.【多选】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C.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答案】ABCD。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故本题答案为ABCD。
3.【单选】围绕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3.【答案】D。解析:围绕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
三、复习策略
中特理论体系概论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针对新增加的习近平新思想这一理论一定要作为重点来复习,尤其要注意新思想是什么,时代课题是什么,新思想的历史定位以及基本内容的表述。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习近平新思想的内容要深入理解、多读多记。
第二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关于改革开放知识的考查也是公共基础知识考查中的热门考点之一。为此,我们给大家梳理一下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知识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一)对内改革
改革首先是在农村拉开序幕。安徽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扶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衡量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有6大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喀什。(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年设海南省。2010年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即对所有国家的开放。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定,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开发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即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适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 毛泽东 六届六中全会 《论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含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内容:与历史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
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间基础:中国的革命实践
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的革命 道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 时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实践基础:中国的建设实践
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的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作用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内含
含义: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体系构成: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1、形成前提条件
①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②历史依据: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③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④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个阶段 ①初步形成: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党的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党的十二大~1987党的十三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③走向成熟,形成系统:1987党的十三大~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入党章:1992十四大~1997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3、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邮箱成熟的标志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十二大中,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④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⑤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
A.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B.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⑥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⑦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写入党章,并确立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历史地位:①党的地位
②党的历史任务③党的发展环境
2、主要内容
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
3、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科学发展观
1、背景:根本依据: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马列主义,毛思,邓论,三思
2、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五.“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七大,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全党得到确立
2、邓小平领导全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3、21世纪,江泽民加入了“与时俱进”
4、胡锦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解放是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归宿和目的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在时间基础上达到统一,归根到底共同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
③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长期性:开始1956年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结束21世纪中叶 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必然性: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三个没有变”:①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③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决根本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②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五.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了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1、提出:1987年党的十三大
2、简明概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3、核心和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①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换工作的中心,是发现之要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政治基石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活力之泉
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7党的十五大)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关键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过程和必然结果的统一 ③手段和目的统一
④根本任务与个根本目标的统一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
4、胡锦涛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的依据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而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及教训的总结; 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各种问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建立强大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技术条件,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贯彻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仅要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战略{1987 党的十三大} ①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目前的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012.11.29习近平提出)
1、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现途径
①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原因或依据)
①国内情况,这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的要求; ②国际环境,这是应对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挑战的要求;
③发展成果看,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
三、改革开放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
1992年邓小平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核心: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②发展史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978年邓小平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的特点
①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②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尕奥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引进来,走出去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经历的三个阶段
①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师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92年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由宏观调控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我国对市场经济在认识上获得重大突破是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属性 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级两种体制:
计划配置:优势:长于比例i,低于效率(稳定发展)劣势:缺乏活力和自主性
市场配置:优势:长于效率,低于比例 劣势:经济秩序遭到扰乱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般特性“共性”)
共性包括: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分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直接化;
④经济管理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以公用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①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主体地位的原因:
a.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b.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 力保障
c.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d.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4、非公有制经济
①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a.个体
b.私营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5、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①生产商品增加商品供应,活跃市场,丰富与改善人民生活 ②吸收一部分劳动者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③为国家缴纳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④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外资,有利于扩大商品出口,发展对外贸 易
6、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2、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或必然性 ①基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一种谋生手段 ③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①发展生产力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目标和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
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认识上所发生的转变?
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强调效率可以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②强调效率不是不要社会公平,如果公平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规范收入秩序
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怎么做?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粗放型,集约型)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八、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阵型农村的根本出路:科技兴农。
九、经济发展新常态
1、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民众;
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带来新的机遇
①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②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需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③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④在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手与政府这只手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3、如何适应把握经济新常态?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1、最根本的是: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
2、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本质、目的以及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4、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5、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
a.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民主集中制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④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必然性: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②爱国主义精神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包括: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
2、基本内容:①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 ②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 ③所依据的法是宪法和法律规定
3、重要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它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④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②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两项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相互关系:①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灵魂
3、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诚实守信。
第四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建设的目标:
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二、保障和改善民主
1、民生的含义:知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④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救济、保障、福利、优抚)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①尊重自然②顺应自然②保护自然
二、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②阳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七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内政问题
2、香港问题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的问题,实质是中英关系问题
3、第一个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是:周恩来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思想来源(理论基础)
第一代领导集团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三、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四、2005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遏制台独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④大全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二、世界问题及其核心
两个问题:和平(东西问题)发展(南北问题)(核心问题)
三、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①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的长处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依据:①这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这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 ③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④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⑤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意义
①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更多机遇;
③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根本目的及其依据
1、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
2、依据: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重要体现)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①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问题
一、依靠力量
根本:工人农民(领导人数最多)
其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民解放军
二、性质: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三、四个尊重:①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地位)②尊重知识③尊重人才④尊重创造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②“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三、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实质
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
四、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①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不变动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②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③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相适应的地方
4、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①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②要改善,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①四大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 ②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③两大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和抵御风险能力
2、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
3、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脱离群众
第四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点:了解四大书院
国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也有另一种说法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国子监齐名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割据政府于都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白鹿洞名字的来源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入,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时称嵩阳寺,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是中国四大书院创建最早的一所。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第五篇:2018年黑龙江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属于综合性考试,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庞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都详细看一遍是很不现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从近几年的公共基础科目考试命题的特点来看,公基考题越来越灵活,考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快速掌握指定考点、有效提高应试成绩是每个考生颇为关注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复习备考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精于阅读,把厚书变为薄书。“读薄”的目标是将百万计的文字读成十万计的文字,把零散的知识点读成网状知识图,对每个部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准确定位。“读薄”的方法是“一纲五点”——“一纲”即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梳理;“五点”是指紧抓常见考点、高频考点、新增考点、易错考点和热门考点。
善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已有。在“读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融会贯通,把“他有”真正变为“已有”,真正达到“读懂”的目的。公共基础知识不仅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广大考生要勤于思考,深入领会,通过复习备考,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公务员应具有的必备知识。
勤于练习,把理论变为考分。对于考生而言,掌握相关知识十分重要,但获得考试高分更为关键。因此,复习备考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书“读透”,把理论转化为高分。把书“读透”最管用的方法是潜心研究历年真题,洞察命题规律,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这样才能将重要考点牢牢掌握,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本公基笔记就是立足上述指导思想,秉持“奉献实用精品、搭建成功阶梯”的专业精神,为广大考生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该书适用公务员招录考试、事业单位招考、军转干考试、大学生村官考录以及其他各类选拔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复习备考。
本书虽经长期打造、精心准备,但仍有可能存在疏漏的地方,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概论
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备考,重点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公基考什么?
关于公基科目的考察要求: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具体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二、公基怎么考?
公基怎么考实际上是考试题型的问题。综合各省市的题型来看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纠错题、简答题、论述题、实务题、作文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材料处理题等。具体题型可参考招考大纲及本地的历年真题。
三、公基如何复习备考?
综合各地的真题来看(因部分章节考点交差融合现象较为明显,故有些分值很难机械划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考点的主次:法律、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经济与科技、时政、职业道德、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哲、毛概、历史等。建议大家按考点的侧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备考建议
1、根据报考类别潜心研究历年真题,掌握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并进行系统复习。
2、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重要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
3、注重平时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