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

时间:2019-05-15 07: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

第一篇: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

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根据行为适用范围,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①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②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1.行政处罚:

定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政行为。

种类:①申诫罚(精神罚、声誉罚):警告。

②财产法: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③行为罚(能力罚):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

④人生自有罚:行政拘留。

2.行政许可:

定义: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为。

种类:①一般许可:准许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从事直接涉及公共利益或个人重大利益的特殊活动;

②特许: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公共资源的配置或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

③认可:对相对人是否具有某种资格、资质的认定,通常采取颁发资格资质证书的方式;

④核准:按照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标准、规范呢的判断和确定;⑤登记:对个人、企业是否具有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资格和特定身份的确定。

3.行政强制:

定义 方式

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行政强行政机关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②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制措施 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相对人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 ③扣押财物 ④冻结存款、汇款

①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③拍卖或依法处理查封、行政强行政机关本身或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请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④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制执行 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 ⑤代履行(当事人逾期不

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

行)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公共基础知识必考复习提纲

必考第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常识

[重点1]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即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重点2]农村信用社的特点

(1)由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2)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

(3)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业务手续简便灵活。[重点3]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必须坚持的原则(1)“三农”服务的原则。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3)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进行改革。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重点4]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内容

(1)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

(2)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家银行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对信用社的监管,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

(3)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扶持。为了帮助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在防范道德风险前提下,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4)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改革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信用社通过改革建立自身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重点5]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 开展中间业务应当取得有关部门核准的机构资格、人员从业资格和内部的业务授权,建立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按委托人指令办理业务,防范或有负债风险。[重点6]活期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

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各家金融机构对个人活期储蓄存款结算方式从按年计息改为按季计息。每季度最后一月的20日为结算日,次日计付利息。[重点7]信贷(1)信贷的概念 ①从广义上讲,信贷就是信用,就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

②从狭义上讲,信贷是专指货币经营单位信用业务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汇兑等具体业务活动,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借贷行为。(2)信贷资金来源及组成部分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存款、金融市场筹资。(3)信贷管理的“三性”原则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重点8]贷款的主要分类

(1)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2)按贷款方式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担保贷款又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3)按贷款的经济责任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重点9]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

(1)信用贷款是指凭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其特点是不需要担保,仅凭借款人的信用就可以取得的贷款。

(2)担保贷款是凭借款人、保证人的双重信誉,或者借款人用某种财产作为抵(质)押物而发放的贷款。

(3)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的合法承兑票据的所有权为前提而发放的贷款。[重点10]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1)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保证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2)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贷款。

(3)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发放的贷款。

[重点11]贷款操作的一般程序(1)贷款申请。(2)贷款调查。(3)贷款审批。(4)签订借款合同。(5)贷款发放。(6)贷后检查。(7)贷款归还。

[重点12]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9年以来,为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大力推广信用农户、信用村镇等评定活动,大大简化了农民贷款的手续,方便了农民贷款,拓宽了农民的贷款面,困扰多年的农民贷款难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的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凸显。[重点13]银行汇票、本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承诺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重点14]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可靠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可比性原则。(4)可理解性原则。(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6)重要性原则。

(7)谨慎性原则。(8)及时性原则。

第二部分农村信用社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重点1]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根据预算收支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平衡预算。平衡预算是财政收支相等的预算,分为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2)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相对于一揽子单式预算来说的,它将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

(3)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来说的,增量预算是在上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加以调整,零基预算则“从零开始”。

(4)赤字预算。赤字预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预算,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增发国债或发行货币来弥补。

(5)盈余预算。盈余预算是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预算。[重点2]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调节。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以税收作为政策工具,通过改变税率、税收总量和调整税收结构来实现政策目标。(2)国债调节。①控制国债的规模。②优化债务结构。

③提高债务收入的使用效率。(3)财政投资。财政预算内投资,是国家集中财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的直接投资,它的特点为规模大、方向明确、社会效益处于首位。

(4)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属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分为企业补贴、价格补贴、社会救济。

[重点3]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2)货币政策工具 ①一般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②选择性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3)补偿性政策工具

补偿性政策工具主要是一些辅助性措施,有道义劝告、窗口指示等。[重点4]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

(1)双松模式。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2)双紧模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3)松紧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两种情况: 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②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配合。

(4)中性模式。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性的配合政策。[重点5]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参与金融监管的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大职能。(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由政府投资设立,根据政府决策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从1994年起,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4)其他商业银行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①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入股,民主管理,主要

为社区服务。主要业务是经营个人储蓄,以及农户、个体户的存款和结算等。

②城市信用合作社。作为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它是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经济实体。(6)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是银行,却是金融机构,人称“不是银行的银行”。主要包括: ①信托投资公司。②证券公司。③财务公司。④金融租赁公司。⑤邮政储蓄机构。(7)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8)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代表处。

②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重点6]金融市场的种类

金融市场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

(1)按照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3)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4)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6)按金融交易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重点7]货币市场(1)货币市场的特点

货币市场的特点包括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交易额大。(2)货币市场的功能

①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②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③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④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重点8]资本市场的特点

(1)交易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最长可达数十年。

(2)交易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矛盾,充实固定资产。(3)资金借贷量大,以满足大规模长期项目的需要。

(4)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风险较大。[重点9]计算机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2)计算机的硬件分成五大组成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寄生性、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重点10]因特网提供的服务(1)E-mail电子邮件。(2)文件传输。(3)远程登录。(4)搜索引擎。(5)信息组服务。

第三部分法律常识

[重点1]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1)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不仅执行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而且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2)法的规范作用

①指引作用: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②评价作用: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作用。

③教育作用:通过法律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具有示警/示范作用。④预测作用:预先估计人们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⑤强制作用: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重点2]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法治原则。(4)权力制约原则。

[重点3]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行法定原则。(2)刑法适用平等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重点4]刑罚的种类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重点5]民法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原则。(4)等价有偿原则。(5)诚实信用原则。

(6)禁止滥用权利的原则。[重点6]具体人格权的类型

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重点7]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在我国,有两个法定继承顺序:

第1顺序为配偶、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第2顺序为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的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重点8]民事责任的种类

(1)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民事责任。(2)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3)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重点9]商法的基本原则(1)利润最大化原则。(2)效益与安全原则。

(3)协调互惠、交易平等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

[重点10]消费者权利的内容(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5)获取赔偿权。(6)结社权。

(7)获得相关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

[重点1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当事人平等原则。(2)同等原则。(3)对等原则。(4)辩论原则。(5)处分原则。(6)法院调解原则。(7)诚实信用原则。(8)监督原则

[重点12]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行政强制执行分为间接强制和直接强制,间接强制包括代履行和执行罚。(1)间接强制 ①代履行

代履行是指义务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由他人代为履行可以达到相同目的的,行政机关可以自己代为履行或者委托第三人代为履行,向义务人征收代履行费用的强制执行制度。代履行主要适用于该行政法义务属于可以由他人代替履行的作为义务,例如排除障碍、强制拆除等。对于不能够由他人替代的义务和不作为义务,特别是与人身有关的义务,不能适用代履行。典型:违章建筑。②执行罚

执行罚是指义务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由行政机关迫使义务人缴纳强制金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制度。执行罚主要适用于当事人不履行不作为义务、不可由他人替代的义务。典型:税务中的滞纳金。(2)直接强制

直接强制是行政机关直接对义务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强制措施,以实现行政法律义务的制度。它的适用条件是使用间接强制难以达到义务履行目的;无法采用或没有必要采用间接强制的情形。对财物的直接强制主要是拍卖、划拨;对人身自由的直接强制,如:行政扣留,行政拘留,劳动教养,驱逐出境。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重点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③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重点2]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1)基本内容

①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基本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重点3]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实现了由实践到认识,但它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还需要将理性认识的成果运用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重点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重点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重点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变量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重点7]人民群众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⑥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⑦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①个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③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第五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概括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一是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的思想和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破裂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政策;二是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以及中国革命三个重要法宝的概括与论述。(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①在革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

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从而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②在军事战略上,毛泽东提出了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4)关于政策和策略

主要包括: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主要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思想。(6)关于党的建设

主要包括: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的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正确解决党内矛盾,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重点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安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重点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重点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

第六部分常识部分

[重点1]文学常识

(1)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

(2)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3)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其作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有《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6)柳宗元,字子厚,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7)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属豪放派。

(8)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10)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祐集》。《六国论》出于此。

(11)曾巩,字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1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集为《王临川集》。(1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14)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栾城集》。(1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1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1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8)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9)笛福,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

(20)拜伦,伟大诗人。代表作诗体小说《唐璜》通过描绘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了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重点2]中共党史(1)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5)第一次国共合作。(6)八七会议。

(7)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8)遵义会议。(9)瓦窑堡会议。

(10)抗日战争的胜利。(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2)中共八大。

(13)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14)“文化大革命”。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16)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重点3]管理学基础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需要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状态型激励理论。[重点4]行政管理的概念

(1)行政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实体,对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狭义的行政管理是以国家行政管理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为了社会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的管理活动。总之,行政管理的定义基本上包括: ①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②行政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④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2)行政管理的特点

①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②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③学科的综合性。

[重点5]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1)服务原则。(2)目标原则。(3)完整统一原则。(4)精简原则。(5)法制原则。

第七部分写作与公文处理

[重点1]公文

(1)公文,又称公务文件,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用的信息记录形式。(2)公文的分类

①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②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机密、绝密。

③根据行文方向,可将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④根据内容的性质,公文可分为规范性、领导指导性、公布性、陈述呈请性、商洽性、证明性文件等。

⑤根据处理时限的要求,公文可分为平件、急件、特急件。⑥根据来源,公文可分为收文、发文。[重点2]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1)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章,其写作过程具有一些特殊的规律性,因此,要写好公文,除了必须遵从诸如文通字顺、观点与材料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等文章写作通则之外,还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①合“法”、规范。②求实、准确。③合体、完整。④简明、清晰。⑤严谨、耐久。

(2)公文写作的特点

①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②由法定作者制发。③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④具有规范的体式。⑤履行法定程序。

[重点3]公文处理的概念、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1)公文处理主要是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2)公文处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准确、有效地拟制、办理、处置、管理公文,为公务活动提供适用的信息。(3)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①法制原则。指处理方法手段、程序手续、行为准则与方法规化、制度化。②实事求是原则。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全面调查了解情况,摸清问题,有的放矢。③时效原则。所谓“时效”,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迅速地处理公文,不拖拉,不积压,避免造成漫长的公文旅行。

④集中统一原则。各级党政机关或单位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单位的公文处理并指导所属机关或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负责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监督公文落实情况。

⑤保密原则。公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或有关单位传达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反映各项工作活动内容的重要工具。其中,部分公文可能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要机密,一旦外泄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类公文在传递和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保密,不得随便给无关人员翻印或接触,更不许在公共场合随意谈论。⑥简化原则,公文要删繁就简,切实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重点4]发文处理程序(1)发文处理程序的概念

发文处理程序,也称发文办理,指以机关或单位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它具体包括公文的草拟、审核、签发、复核、膳印、盖章、登记、分发等基本环节。(2)发文处理程序的过程

发文处理程序包括:文稿形成、公文制作、公文对外传递和处置办毕公文。[重点5]收文处理程序(1)收文处理程序的概念

收文处理程序,又称收文办理,指对外来公文的办理过程。它具体包括公文的签收、登记、核查、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等基本环节。(2)收文处理程序的过程

收文处理程序一般包括:公文的收受与分流、办理收文、组织传阅与催办查办和处置办毕公文。

第八部分申论

[重点1]申论的含义与特点(1)申论的含义

“申论”一词,语出孔子的“申而论之”。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在“申论”试卷中,要求应试者就所给定的背景材料,通过仔细阅读和系统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有理、有力、有节的论述,论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2)申论的特点 ①测试内容的广泛性

申论测试注重考查应试者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的背景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②测试目标的针对性

虽然申论考试题目的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但是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基本要求,认识和抓住了这两点,才算真正领会了申论考试的精髓。因此,应试者应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不要匆忙提笔作答和写作,在把握材料本质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条分缕析,使回答和论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重点2]申论应试的三个原则(1)明确申论的主旨。(2)明确角色认定。(3)按照要求答题。[重点3]申论解题环节(1)阅读材料。(2)概括材料。(3)提出方案。(4)进行论证。

[重点4]申论考查能力(1)阅读理解能力。(2)综合分析能力。

(3)设计和论证方案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申论万用句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

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第四篇: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刑事和解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考点:刑事和解

在法律基础知识中,主要考察《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公安执法相关的法律常识。本文就《刑事诉讼法》的刑事和解制度做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共同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诉法第5编第2章第277至279条对刑事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进行了专门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纳入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范围。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这一程序。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四)第二百七十八条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五)第二百七十九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文学―先秦文学考点归纳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指的是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世界)到秦统一(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历史,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全诗共计305篇。按照地域特点来进行划分,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共计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共计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扬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计40篇。写作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其中赋为平铺直叙,比为比喻,兴为托物起兴,即托物言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气”。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经》和《楚辞》以外,另外还有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需要我们去积累。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先秦文学中最重要的两部分考点进行的归纳。

下载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基础知识必考考点之行政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