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梳理之行政复议法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梳理之行政复议法
本法的常见考点包括行政复议范围、复议的法律依据、复议机关的确定、复议决定的种类及其作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等。
【重点法条】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
【意思分解】
第5条概括规定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程序上的衔接。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二者衔接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选择型;第二,选择兼终局型;第三,必经型;第四,复议终局型。
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由此,它与独立于行政机关以外的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诉讼存在许多区别,其中有两点是需注意的:
1、审查范围不同。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一般不审查其是否适当;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行政诉讼是“不告不理”,行政复议则是“有错必纠”,这就意味着复议的范围不局限于申请人的申请,因此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要大于行政诉讼。
2、受案范围不同。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复议机关所受理的则既有行政违法案件,也可以有行政不当案件。换言之,凡是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而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的未必能够提起行政诉讼,如复议终局型的行政争议解决。
【真题回顾】
(2003年国考真题A类)
73、下列关于行政复议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A 行政复议是行政行为 B 行政复议是司法行为
C 行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为 D 行政复议是行政救济方式的一种
【重点法条】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共11项)略
第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快捷记忆】行政复议审规定,院部县府乡镇定。
第八条 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意思分解】
以上3个法条关于行政复议范围的规定,需重点识记。
1、第6条规定了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范围,共计11项,与《行政诉讼法》第11条相比,虽有不同,但并不表明没明确列入行政诉讼范围的,就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依照前述复议与诉讼的关系,可见大多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2、第8条排除了3种行政复议情形,亦不同于行政诉讼第12条之规定。这3种情形是:
(1)不服行政处分及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依《行政监察法》第18条,属行政监察申诉对象)。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和其他处理的。如《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的环保管理行政部门就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所作出的处理决定,若不服该决定可提起民事诉讼,而不得提起行政诉讼或申请行政复议。
(3)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原则上不作为行政复议对象,但有例外。详见下面第7条的分解。
3、第7条规定了可以对一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本条包含三层意思:
(1)这些抽象行政行为不包括国务院行政法规、各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第7条第1款所列的三项抽象行政行为都是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
(2)相对人对以上抽象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只能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抽象 行政行为提出,具体行政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适用于具体事物的结果,而抽象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
(3)对抽象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采用与具体行政行为一并提起的方式。由于抽象行政行为在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前,不能对其申请复议,所以申请人必须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中一并提起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
【重点法条】
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真题回顾】
(2004年江苏真题C类)
22、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一般期限为(C)。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重点法条】
第十条 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申请人。
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行政复议。
【意思分解】
1、行政复议申请人,是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人。据此,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是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申请人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这种利害关系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①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②具体行政行为的间接对象,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但并非具体行政行为直接针对的另一方权利人。如甲殴打乙,甲作为致害人受到处罚,若乙认为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偏袒了甲,乙即可以作为申请人申请复议。③行政机关所裁决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称为行政裁决,如土地确权裁决等。对于行政裁决,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作为申请人。
2、复议申请人资格转移与代理
(1)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申请复议,注意与《行政诉讼法》同,与《国家赔偿法》异;
(2)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其权利义务承受者可以申请复议;
(3)作为申请人为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申请复议。
3、复议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是指作出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其条件是:
(1)被申请人必须是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被申请人实施了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
确认被申请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这是最一般情况;
(2)共同行为,由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作为共同被申请人;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行政委托行为。由委托机关作被申请人;
(5)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作被申请人;如无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则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作被申请人;
(6)派出组织。派出组织包括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派出机关是被申请人;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政府工作部门作为被申请人。但是如果法律、法规对派出机构有授权,该派出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则该派出机构为被申请人。
4、行政复议第三人
复议第三人是指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利害关系,申请参加或者由复议机关通知参加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践来看,第三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在治安、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等复议案件中,受处罚人作为申请人的,受害人作为第三人;反之亦然;
(2)在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等复议案件中,因产品质量受到处罚时,若销售者为申请人,通常生产厂家即为第三人;
(3)在不服行政裁决、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被裁决、被确权的民事纠纷的一方当事人为审请人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作为第三人。
5、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针对同一的行政相对人作出互相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申请复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另一家行政机关可作为第三人。
【重点法条】
第十二条 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快捷记忆】县上部门本上管,海金国税汇国安。
第十三条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该派出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快捷记忆】地方政府上政府,派属县府找派关。
第十四条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快捷记忆】部门省府(原机关),不服提诉院终(办)
第十五条 对本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按照下列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二)对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三)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分别向直接管理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四)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五)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也可以向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接受申请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办理。
【快捷记忆】
县上政派设机关,部门派出部府(全)
授权组织府门部,两个机关共上(前)
撤销机关继续上,前款可以行为县。
【意思分解】
第12~15条共4个条文陈述了行政复议机构确定的各种情形,力求精益求精地掌握,该考点经常在案例分析中涉及,如2004年省考A类、2006年B类等案例分析。
1、第12条第1款的选择制及其例外(第2款)。
2、第14条有以下几层意思:
(1)对国务院部门或省级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不是向其上级,而是向原机关申请复议;
(2)对复议不服的,提起行政诉讼与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的关系是选择终局型--选择了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即不能再提起诉讼。
3、第15条第(一)项与第(二)项的区别。一级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其本身即是被申请人,故复议机构是其设立人。而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与第(一)项的不同规定。
4、第15条第1款的规定比较复杂,读者可首先掌握前述第10条的“意思分解”部分关于被申请人确定的陈述,再回过头来复习第15条,容易多了。
5、特别注意第15条第2款及第18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地的县级政府有先行接受申请的义务(第15条第2款)。接受下来以后,再依第18条规定转送有关复议机关。
【真题回顾】
(2007年国考真题)
99、某市政府所属A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被撤销,其职能由市政府所属B行 5 政机关继续行使.受到行政处罚的公民不服,准备提起行政复议。此时他应以(B)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A A 机关 B B机关 C 市政府 D 省政府
【重点法条】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意思分解】
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选择型或行政复议前置型时,一旦申请复议,在法定复议期间排斥起诉(第1款)。
2、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选择型的,一旦选择了起诉并且法院已经受理的,即排斥申请复议(第2款)。
3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模式为行政复议前置型的,行政复议机关逾期不受理或不作答复的,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间内可径直起诉(第19条)。
【重点法条】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意思分解】
复议审理以书面复议方式为原则,但不排除必要的调查取证。
【重点法条】
第二十四条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意思分解】
行政复议的证据举证规则同行政诉讼法相同:被申请人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收集证据。
【重点法条】
第二十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四)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没有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在依法决定撤销或者变更罚款,撤销违法集资、没收财物、征收财物、摊派费用以及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同时责令被申请人返还财产,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赔偿相应的价款。
【意思分解】
依以上两个条文,行政复议决定可分为六种:维持决定(第28条第1款第(一)项);履行决定(第(二)项);变更决定(第(三)项);撤销决定(第(三)项);、确认决定(第(三)项);责令被申请人赔偿的决定。
依第29条,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复议机关可一并决定赔偿(第1款);(2)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时未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一定条件下复议机关亦可依职权主动作出赔偿决定(第2款)。
【重点法条】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快捷记忆】侵得资源所有权,先要复议再法院。
【意思分解】
1、因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的行政争议,适用行政复议前置原则(第1款)。
2、省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作出的确权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不适用诉讼,即这里采行政复议终局原则(第2款)。
【重点法条】
第三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意思分解】
注意掌握行政复议期间及延长。
【真题回顾】
(2006年国考真题B类)
90、对于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复议案件,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对于这类案件,自复议机关受理申请之日起必须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最长时间是(D)。
A 80日 B 15日 C 60日 D 90日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
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一
1)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稳定宏观经济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正在转变(传统上,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性质和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这种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对加快经济建设、奠定国民经济基础,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就意味着排斥市场经济,排斥非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曾一度把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当作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因而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体制来取代市场体制。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取得成功。因此,目前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已认识到市场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府职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
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
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
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
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
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10)政府机构的含义广义:
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
国家行政机关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
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
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
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包括三层意思:
1.机构设置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18)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
成部门管理机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点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申论万用句型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③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简要说明中央实施系列惠农政策的经济意义。
A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B对农业的“多予少取”,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启动农村市场,进而扩大内需;
C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费,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D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进一步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平,也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6、运用国家的有关知识说明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的基本理由。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B我国国家职能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农村工作要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
C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执行者和扞卫者,解决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是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责所在。
D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新农村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7、运用经济常识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外来劳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B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适当增加政府维护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障的支出。C加强立法,为保障劳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D适当提高外来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作用。E加大对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F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外来劳工的素质。
8、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先进性的一致性。
①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党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生产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活宽裕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主要是指建设农村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9、运用国家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律设。
①政治职能:加
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上权利。②经济职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10、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政治领导。党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体现了实现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提出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正确实施职能的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增加用于支持“三农”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手段。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12、简要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家庭年收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人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然会自发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从而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13、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权利。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各地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部地区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劳动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4、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才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
①必须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②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用财政、税收等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③ 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 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5、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 全面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我国当前农
村工作的中心;
③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
第四篇: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文易考点梳理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公文易考点梳
理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公文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考点,除了极少部分地区以改错题或者写作题考试之外,大部分地区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此篇主要梳理了公文的语言特点和公文的处理工作中的易考点。
一、公文的语言表达的点
撰写公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好语言。公文语言有着与其他文章不同的特点,即准确、庄重、平实、简明。
准确即公文语言应正确、贴切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实际情况。这是对公文语言最起码的要求。庄重即公文应用规范性的书面语言,一般不用口语或方言,也不能用含蓄、暗示的手法曲折地表达某种意思。平实即语言朴素,将公文内容作简要而直接的陈述,具体而明白的说理,不说大话、空话、套话。简明即语言简明扼要,反映在篇幅上就是简短,反映在词语上就是简洁明快,以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大容量的内容。
二、公文的处理工作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 4 条规定,“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其中,公文的拟制和办理是事业单位考试中的的重点。
(一)公文的拟制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其中,公文的签发应当做到公文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为同意。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二)公文的办理
公文办理包括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和整理归档。
1.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包括:复核、登记、印制、核发。
2.收文办理的主要程序包括:签收、登记、初审、承办、传阅、催办、答复 3.办毕公文的整理归档包括:清退、销毁、暂存、立卷、归档。
其中,清退是经过清理将有关办毕的收文按期返归原发文机关或其指定的有关单位。公文清退工作的目的在于保证重要公文或机密公文的安全。需要清退公文的范围:(1)绝密公文;(2)有重大错漏的公文;(3)被明令撤销的公文;(4)仅供征求意见或审阅的公文;(5)未经本人审阅的领导人的讲话稿;(6)其他由发文机关指定清退的公文等。
销毁是指涉密公文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清退或者销毁。不具备归档和保存价值的公文,经批准后可以销毁。销毁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确保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私自销毁、留存涉密公文。销毁的主要方式包括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等)。
暂存是指公文的暂存,是指对既不应立卷归档或清退,又暂不宜销毁的公文,仍需再留存一定时期以备查用。暂存公文的范围:(1)频繁查阅的已整理归档公文的重份文本与复印本;(2)具有参考价值的公文、简报等;(3)一时难以准确判定是否留存或销毁的公文;(4)反映一般情况的公文、报表等。
三、公文易考点中的练习题
1.【单选】公文处理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实事求是的原则 B.精简的原则
C.高效原则 D.新颖的原则
1.【答案】D。解析: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和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故本题答案为D。
2.【单选】 公文中的词语应()。A.含义确切 B.趣味无穷 C.可圈可点 D.色彩丰富
2.【答案】A。解析:公文写作中的词语特点应为规范化的书面词语。忌生造词语,忌半文半白词语。词语含义确切,一般以双音节为主,少数庄重、典雅、含义精确的单音节词,如此、何、悉等,使用频率稍高。在公文的写作中,语言要求精确,简要,应使用词形确定、含义精确的特定的公文专用词语。因此不需要趣味无穷、可圈可点、色彩丰富的词语。故本题答案为A。
3.【多选】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有()。A.焚毁 B.重新制成纸浆 C.掩埋 D.清洗消磁
3.【答案】ABD。解析: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是:焚毁、重新制成纸浆、粉碎、清洗消磁(磁盘、磁鼓、磁带等),没有掩埋。故本题答案为 ABD。
4.【单选】清退的公文包括()。A.绝密公文
B.有重大错漏的公文。C.明令撤销的公文 D.无留存必要的重份公文
4.【答案】ABC。解析:需要清退的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绝密公文;②有重大错漏的公文;③被明令撤销的公文;④仅供征求意见或审阅的公文;⑤未经本人审阅的领导人的讲话稿;⑥其他由发文机关批准清退的公文等。故本题答案为ABC。
四、公文复习策略
公文在考试中是相对容易的题型,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一定要记准确,尤其是本文梳理的公文语言的特点以及处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常考点,尽量能做到无论考试公文的什么知识,都不丢分。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文学―先秦文学考点归纳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指的是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世界)到秦统一(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历史,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全诗共计305篇。按照地域特点来进行划分,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共计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共计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扬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计40篇。写作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其中赋为平铺直叙,比为比喻,兴为托物起兴,即托物言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气”。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经》和《楚辞》以外,另外还有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需要我们去积累。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先秦文学中最重要的两部分考点进行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