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逍遥游》教案

时间:2019-05-15 00: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逍遥游》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逍遥游》教案》。

第一篇:6《逍遥游》教案

逍遥 游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学习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三、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分组朗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初步理解内容。

五、再读课文,翻译课文: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落实以下内容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明确: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 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八、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 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

2、专家的看法: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九、课文小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第二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 ⑷āo ⑸yāo è ⑹蜩⑺xuè qiāng ⑻cān ⑼舂⑽zhì ⑾yàn ⑿nài ⒀shuó 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书。

2、思考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二、思考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2、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9、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三、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做练习三。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逍遥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2)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⑷āo⑸yāoè⑹蜩⑺xuèqiāng⑻cān⑼舂⑽zhì⑾yàn⑿nài⒀shuó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53)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54)

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逍遥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辩——辨而——耐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修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

重点生字

抟坳蜩舂蟪蛄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附:板书设计

(大)(小)

鲲鹏海运水击三千里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持扶摇培风芥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水之积蜩学鸠(适莽苍、百里、

千里具粮各别)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3、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绝对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逍遥游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题解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虽生活贫困,有时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绝楚威王的重金礼聘。所持思想极为复杂,涉览当时各家学说,独与儒、墨针锋相对,而以老子之言为指归,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释为脱离一切事物的神秘的精神。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和是非的'客观标准的存在,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中逍遥漫游,从而倒向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但他愤世嫉俗,鄙薄富贵利禄,拒绝同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礼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关于作品

《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巧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3、文章导读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逍遥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观。

三、板书设计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对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对比)

——补充验证前文 人(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四、写作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习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习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习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习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逍遥游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2分钟自读)

(三)检查预习:

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习,今天又有一个早自习,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习情况的检查。(学生上台答题,教师纠正,7分钟)课后练习三中要求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不知现在有多少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背诵。

(四)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2、那么如果有所待、有所依托、有所凭借,还能说是顺其自然吗?还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缚吗?那就绝对不是庄子所憧憬的“逍遥游”了。

究竟“逍遥游”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有谁达到了吗?我们可以吗?怎样才能达到呢?这节课就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寻到答案。

3、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作者大笔一挥,以巨鲲大鹏开头,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找位同学把这几句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①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①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6、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逍遥游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遥游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逍遥游了。)

7、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逍遥游,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逍遥游”,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

9、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逍遥游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逍遥游,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逍遥游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五)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逍遥游教案 篇7

一、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学习过程

【一】 积累

1.重点词语

怒:奋发 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

斯:则,就 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

夭阏:阻塞 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

枪:触、碰 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

控:投,落下 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

效:显才能 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

比:合 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

正:本所应有 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恶Wū:何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2.通假字

冥,通溟 范例讲解:北冥有鱼

培,通凭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

知,通智 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

辩,通辨 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

而,通耐 范例讲解:而征一国

有,通又;反,通返 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

辩,通变 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

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 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

果然:饱的样子 范例讲解:腹犹果然

众人:一般人 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羊角:旋风 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

2.使动用法 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5.固定句式

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

【二】翻译课文

逍遥游教案 篇8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逍遥游教案 篇10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②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③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

④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

⑤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逍遥游》能力检测

1.给下列红色与加点字注音

坳堂抟()扶摇而上夭阏()

决()起而飞宿()舂()粮斥()

泠()然恶()乎待哉未数数()然

2.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此亦飞之至也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3.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D.而彭祖以久特闻

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选出下列句中红色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5.下列红色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A.则风斯在下矣B.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斯已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D.此小大之辩也

彼且奚适也而御六气之辩

6.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字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绝云气,负青天()

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e.腹犹果然()

f.泠然善也()

g.置杯焉则胶()

h.而后乃今培风()

i.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j.《齐谐》者,志怪者也()

7.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④旬有五而后反

8.翻译下列语句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悉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9.给下列语段加标点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楚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成大事者不规小利

太祖克采石诸将见粮畜各欲资取而归因令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诸军惊问故太祖曰成大事者不规小利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各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大事去矣于是率诸军进取太平

参考答案

1.坳(āo)堂抟(tuán)扶摇而上夭阏(è)

决(xuè)起而飞宿(xiǔ)舂(chōng)粮斥(yàn)

泠(líng)然恶(wū)乎待哉未数数(shuò)然

2.BC。A取独。D到。E这。BC的。

3.AD。AD凭借。B用。C把。E相当于“而”。

4.B。A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B下面,名词。C南行,名词作动词。D降落,名词作动词。

5.C。A就;这。B将;况且。C到。D通“辨”,区别。通“变”,变化。

6.a.奋发b.草木c.超越d.勉励e.充实f.很g.粘h.凭i.相比j.记。

7.

①冥,通溟,海

②知,通智,智慧

③而,通能,能力④有,通又;反,通返。

8.

①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②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③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逍遥游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

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2.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 出处 释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训俭示康》 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 《逍遥游》 记述、记载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记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 出处 释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名称、名字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命名、起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声名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说出、指出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名义

(3)图 例句 出处 释义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图谋图穷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地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谋划、筹划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图画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 出处 释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 《郑人买履》 购置、添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放弃、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王忠肃公翱事》 摆、设

(5)穷 例句 出处 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 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逍遥游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案 篇14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板书学生的见解: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第三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第9周第2-4课时 周二、三、六

2011-10-24—25+10-29 累计第35-37个教案 教学要点: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如若、是、斯等。

2、归纳文中“而”“之”的用法。

3、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和思想。

4、理清文章思路,明白庄子的逍遥之境是什么。

5、了解文章艺术特色及庄子思想在今天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庄子性格

1、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此人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此人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但对人生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所作所为怪诞异常,令人瞠目结舌,他的文章也常常看似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但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又令人拍案叫绝。

几千年来,正是这个看似痴颠怪异之人却又用自己尖刻、辛辣而恣肆的文笔展示了他睿智的头脑,阐发逍遥无为的主旨和自由纯洁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他不但不悲哀,反倒鼓盆而歌,当惠施责怪他太不尽人情时,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看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思想原因

1、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2、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3、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三、庄子及作品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他对生活采取的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而在政治上,他则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4、“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读庄子就像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五、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六、注音(见课件或书本)

七、分析第一部分(第1-4段)

1、疏通课文意思(1)(见课件)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疏通课文意思(2)(见课件)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疏通课文意思(3)(见课件)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⑴思考: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①类比论证,以水类比风,以杯水可载大舟类比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②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⑵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记念刘和珍君》里煤的类比。

⑶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作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4、疏通课文意思(4)(见课件)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三种情况所“待”的有大小之别,那么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就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后才南飞.这是不对的.借助的事物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也不用去因此而嘲笑 2 谁.其实它们都是有所待的,也都不是自由的.本质是一样的.

5、(第一部分)归纳第1-4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都没有绝对自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八、分析第二部分(第5-6段)

1、疏通课文意思(5)(见课件)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不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追求自由.

思考: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作者用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万物之间有小大之分,造成了认知上的小大之分。但是万物皆有所待,因此都不能够做到“逍遥游”,到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2、疏通课文意思(6)(见课件)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在内容上,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

课文延伸:作者从原则上虽然否定了大鹏这一形象,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的驳斥了蜩和学鸠,强调指出有”大小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其实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大鹏好比庄子。

那么是什么苦衷呢?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开了,怒而飞向天边,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青睐了。

3、(第二部分)归纳第5-6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对比)鹏鸟——斥鴳(对比)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1-4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另外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九、分析三部分(第7段)

1、疏通课文意思(7)(见课件)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第三部分)“效(胜任)、比(顺和)、合(投合)、征(使···信任)”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⑴文章三次写到“笑”,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各笑什么? 蜩和学鸠笑之曰 笑鲲鹏 斥鷃笑之曰 笑鲲鹏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⑵蜩和学鸠、斥鷃为什么要笑鲲鹏?作者是赞成还是反对的?宋荣子又为什么要笑?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蜩和学鸠、斥鷃嘲笑鲲鹏,是因为他们自视甚高,自以为逍遥,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宋荣子笑“知、行、德、而”不一般的人,是因为宋荣子认为前面这些人为名利所累,而自己能超脱名利。庄子对他们都加以否定,认为这只是“小大之辩”,无论是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蜩蝉、斥鷃、以至宋荣子、彭祖、列子等世间万物都作了否定。归纳起来,可以说:庄子“笑”万物。因为:他们都 “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⑶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逍遥?哪些人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①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

② 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③无己: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十、总结全文思路

(1-4)第一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5-6)第二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7)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十一、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4 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思考:庄子的思想在现今能做得到吗?为什么?

《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庄子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十二、课文鉴赏要点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十三、复习巩固(见课件)

1、通假字

2、实词

3、一词多义

4、文言句式(含固定句式)

第四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庄子和《庄子》简介

莒县四中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莒县四中 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ï),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莒县四中 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â):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â):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控:投下,落下来。

(26)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莒县四中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复死或复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鴳(yàn):一种小鸟。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莒县四中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î)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2、(1)正字注音释义(略)。

(2)学生朗读课文。

3、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分小组活动)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莒县四中 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作业安排

1、背书。

2、思考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莒县四中 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莒县四中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做练习三。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莒县四中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莒县四中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鲁迅

[自读思考]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 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 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三、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莒县四中

(解说)因本文是阅读篇目,且注释过详。故练习重重点词语及作者并有关思想、作品风格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1、哲学家 文学家 道 2、33 代表作

3、鲜明的对比 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三、CE

四、(略)

莒县四中

第五篇:逍遥游_教案

逍 遥 游(节选)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感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历朝历代以来,庄子的思想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的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达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盂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这当然是偏颇的。但我们在了解它之前,不要忙于全盘否定,而应先认真读一读它,而后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他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朗读全文,口头通译全文。

二、自我检测。

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怒而飞

2、志怪者也

3、培风

4、朝菌不知晦朔

5、适莽苍者

6、众人匹之

7、抢榆枋

8、知效一官

9、犹有未树也

10、犹有所待者也

11、若夫乘天地之正

1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㈡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

2、而征一国

3、御六气之辩

4、小知不及大知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适百里者,宿舂粮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然后图南

4、三月聚粮

5、不过数仞而下

(四)一词多义 适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始适还家门 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 适与羽船会

发闾左适戍渔阳 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之二虫又何知!

而莫之夭阏者

作《师说》以贻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辍耕之垄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且

且适南冥也。

不出,火且尽。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呢?“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这。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课文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课文第一段内容分析

提问: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先后列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总结、扩展

粗粗看去,本文的举例很驳杂,其实是寓有深意的。一方面,作者要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但他又肯定了“小大之辩(辨)”,因而举例时多有对比。关于这一点,第二段作了重点论述,下一课时我们还要再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先作思考。课后作业

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附:板书设计

(大)

(小)

鲲鹏

海运

水击三千里

野马、尘埃

以息相吹

持扶摇

培风

覆杯水于坳堂

大舟

水之积

学鸠

(适莽苍、百里、千里

具粮各别)

(课文字词亦可列入板书,见前。)

皆“有所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重点学习课文二、三段,要理解文中关于“小大之辩”的思想,及庄子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体会庄子行文“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其实,庄子并非生来就无入世之心,但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层抱负。人世如此污浊,他的心灵就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了。因此,《逍遥游》其实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 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诵读课文第二段。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虽然否定了这一形象,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的驳斥了蜩和学鸠,强调指出有”大小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提示: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其实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大鹏好比庄子)

2、那么是什么苦衷呢? 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开了,怒而飞向天边,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青睐了.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第一段。

2.和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鲲、鹏

宋荣子(有所待)

(又何知!)

学鸠

列子

斥鴳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下载6《逍遥游》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6《逍遥游》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其选一)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

    逍遥游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

    逍遥游教案

    2012学年第一学期 长兴中学高二语文教案023—025 主备人 胡晓玲 《逍遥游》(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学习......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议论说理的方法,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

    《逍遥游》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学科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审核:王浩行 【学习目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逍遥游》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逍遥游试讲教案

    《逍遥游》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滕王阁序》,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