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00: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篇: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哪些好处呢。并且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又体现在哪里呢。虽然现在网络上各种负面报道不断的传出。但是在面对大灾大难的面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显露无疑。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尽自己能做的去帮助我们的同胞。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啊。倘若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经济社会。我觉得会比我国少了许多的人情味。即使负面报道再多。我也认为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我国建国起就开始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念。从多年来看,这是一个明确之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国从一开就打算走经济社会建设。明显不适用于我国国情。我国人口众多。若要想提高GDP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更适合我国国情。

虽然我国现在还存在着贫富差距。也许有人会说这还是社会主义国建吗?当然我们不能单单看现在的中国国情从而判断中国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想想。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建设经济社会。那和当今的中国国情做一个比较。我想未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弱于经济社会吧。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期。并且符合我们的国情。

从我国国情出发,个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我国建国到现在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中的重要性。就目前为止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

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

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五.从党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作用.②突

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全党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

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各领导层领导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推进党的作风建

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六.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的哲学常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②事物是

普遍联系的.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④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的联系.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

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

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

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

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

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

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

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

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

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

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其本质内涵是文明、公平、公正、共富、共享、安定、有序和团结,最基本的表

现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由此可以看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对我们国家发展的作用。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

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11级工程造价6班吴振楠111343358

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和谐社会重要性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思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在中国历史上都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孔子“以和为贵”的思想;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礼记 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和谐是一种美”到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全世界和谐”再到现代社会学的秩序论、功能论、冲突论,从一个哲学范畴到一种社会管理理念再到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思想,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浩瀚的西方文明之中。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到: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上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

1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 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会中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第一,从我国国内来看,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

社会总体和谐,但也存在不少的影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

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一些领域的腐蚀现象严重。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二,从国外国际来看,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国竞争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我们必须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才有能力来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第三,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来看,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第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保证。

希望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达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我和谐。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3、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始终,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团结共处、谅解宽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江苏省长梁保华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富民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知识链接 政治常识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②国家职能。履行政治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履行文化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③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⑦“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大力发展三生产力、发展经济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物质保障,要用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要用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自然支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⑧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

经济常识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社会物质保障。

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中央与地方、人与自然等关系。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在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别,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⑤、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⑦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 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④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⑤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⑥ 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⑦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⑧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专题训练

简答题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请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答:(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说明:如从其它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且符合题意可同样给分。)

辨析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答:(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

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题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论述题

3、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二: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如果回答主要矛盾或其他的原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4、材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核心是“和为贵”。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然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材料二:利益分配不光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材料三: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表明,党和国家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

(2)选用问题(1)中的某一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答:(1)体现了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矛盾分析的方法。

(2)如: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又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既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应该允许个人有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和而不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再如: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简单化做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

又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3)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政热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11日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