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参赛—《磨刀不误砍柴工—浅谈中学数学优效教学的策略》—李莉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中学数学优效教学的策略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富有优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它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建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探索,积极优效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动参与 多媒体 优效 情境 好奇心 探究
当前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农村中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改实施工作远未达到城市学校那样的水平。许多教师虽然由过去只关注“教”开始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由过去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开始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表面,“教会学生学习”远未得到落实。在教学现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在无效状态是很少的,教师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一点收获也没有,恐怕是很难见到的,而大部分是处于低效或中效状态。因此,不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讲,提出“优效教学”比“有效教学”更有指导价值。因此,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学生优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当前农村中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优效教学”走向“优效教学” 孙双金优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理念,它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所谓“优效教学”,指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效果。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效途径。中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没有了学生的积极优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优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优效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这样做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中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枯燥的数学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增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拼塔”时,让学生动手堆一堆、搭一搭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体会到不同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我们可以将手中的几个物体或者所有物体进行拼搭,先想一想搭什么,在讨论一下,最后动手搭一搭。(学生分小组拼搭,拼搭好后可以参观其他小组的作品。活动后组织交流)
生
1、我们小组拼搭的是美丽的宫殿,欢迎小朋友来游玩。
生
2、我们小组拼搭的是河南中学,我们的学校非常优美,欢迎小朋友们来河南中学上学。
生
3、我们小组拼搭的是„„
在“搭一搭”的活动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简单的形体在他们的手中成了美丽的宫殿、河南中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优效的发展,真正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也充分的认识了每种几何形体的特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玩积木,孩子们会异常兴奋,让学生把积木分类摆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他们注意到积木的形状不同,从而发现可以根据积木的形状来进行分类,这时,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地从无意识的玩转移到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
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前提,中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设置悬念,先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枯燥的数学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增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述一个分小猪西瓜的故事:小猪猪最喜欢吃西瓜了,猪妈妈对三只小猪说,先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三块每人吃一块,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西瓜平均分成六块,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才能保证每人吃的同样多,如果分成九分,每人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这下可难倒小猪猪了,这时小白兔走过来告诉小猪猪,小猪猪很快知道怎样吃西瓜了,你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的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动手画起来了,谁也不想落后。
学生有了上面的争论,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与同桌讨论起来。有些知识比较丰富或者已经预习过的学生高举起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教师暂时不让他们说穿,留给其他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被激发出来。
三、激发兴趣,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一时一事的成功,而要为学生的终身服务,所以,如何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设计时,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研究、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3,但不满4,然后又发现不满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3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合作、讨论、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议等激起了彼此的灵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要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四、开展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玩”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慧是从手指尖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学生亲手发现真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再加上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抓住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教学《认识角》中片段:认识教学中的角。用纸片折出角
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角:
.小组内展示你所折的角。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谈话:拿出圆形纸,你能用这张圆形纸折出一个角来吗?试试看。(教师巡视)
谈话:小朋友手真巧,折出了许多不同的角,把你们折的角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角在哪呀
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用你折的角的这个地方碰碰小脸,你有什么感觉?(生:刺刺、尖尖的。)
谈话:你再摸摸这两边,是怎样的?(生:直直的,平平的„„)
谈话:我们通过刚才折角、感觉角,我们知道角是什么样的了,那它用怎样的图形来表示呢?教师板书角它有各部分的名称,刚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本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进行优效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留给学观察的空间,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东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优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未知的习惯。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中片段:认识平行四边形。做一做
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你是不是也感觉手痒痒的,想自己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吧,根据你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一些材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吧!你们可以先看一看材料袋中有哪些材料,再独立思考一下准备怎么做;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先看看学具袋中的平行四边形再操作。大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作,现在请你们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派代表上来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
哪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说说这么做的理由,其他小组等他们说完后可以进行补充。
交流作法适时的加以表扬:
根据提供的材料,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方法一:用小棒摆。请你说说你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呢?
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介绍一下,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醒一下大家吗?应该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谈话:大家可真行!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作出了平行四边形,老师在上课之前也作了一个(出示做好的图形)漂亮吗?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
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做图形的感受,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平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我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这是每个学生的的兴趣、好奇心都动起来了。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的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自由的创造,把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创造了一定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得轻松活泼。给学生一个自由放飞思维的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出来。《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习氛围。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优效地学习数学,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给每个学生都能优效地学习数学。从“有效”学习走向“优效”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向,在追求有效学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优效学习,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优效教学,让学生每天都感到自己的潜能被唤醒,记忆被激活,心智被开启,情愫被放飞,那学生的生命价值 是多么有意义!在那种教学境界里,教师也一定会感到自己的激情在燃烧,智慧的火花在闪现,生命的情感在提升。
《参考文献》:
〔1〕万淑娟.《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特点、教法建议》,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8.〔2〕张俊平.《江苏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3〕姚卫伟.《新课改教育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3。〔4〕田玉银.《课堂发言与创造力培养》,《成才导报》第780-782期
第二篇:教育部参赛-快乐阅读 以情导读-谭莉
快乐阅读 以情导读
——《两只鸟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 谭莉
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保护大自然”这一专题进行编排的。《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鸟蛋到送还鸟蛋的过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妈妈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比较、想象的能力,但仍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只有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他们才会有积极地学习热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由于当前的认知水平,其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相对狭小,对于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还远远不够,自然也就成为本节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学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增加体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自主、合作、读中感悟的方式进行学习。设计理念: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本教学设计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实施自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两只鸟蛋》这一课意在设计了充满稚气的童真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在教学时我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诗意,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认读“蛋、取”等12个生字,学写“连”这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情感目标:懂得鸟儿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焦急不安、小心、捧着、仿佛”和“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活动:
1、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快乐的音乐动起来吧!(播放歌曲《找朋友》,师生一起律动。)
2、师:在愉悦的歌声中,老师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现在,还有谁愿意成为我的新朋友,请大声地说出你的名字。(指名2—3个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一定会记住更多的朋友:我会记住那些听讲认真的朋友,我会记住那些发言积极的朋友,我还会记住那些爱动脑筋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都成为好朋友!大家准备好了吗?上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当于是一个课前热身,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随着轻快的音乐律动,既活跃了气氛,又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接着,运用交朋友的方式向孩子们提出课堂教学的要求,带领他们轻松快乐地步入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课件播放一组鸟儿的图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2、(看完图片后)师:这些小鸟可真——(引导学生说出可爱、漂亮等词)可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小鸟是由鸟蛋慢慢孵化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两只鸟蛋》的故事。(板书课题——《两只鸟蛋》,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生字“蛋”)。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直观的图片能很好的刺激他们的视觉感观。所以上课伊始,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给孩子们带进鸟类的天堂,让他们由衷地赞美这些鸟儿,萌生对鸟儿的喜爱,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并适时引出课题。)
二、趣味游戏,巩固生字。
师:听说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谁是咱们班的“生字大王”。
1、带拼音认读生字,集体正音。
(过渡语:糟了,生字宝宝的小帽子被风吹走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2、去掉拼音再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过渡语:刚才,单个的生字宝宝没有难倒大家,他们可不服气呢!瞧,他们带着各自的好朋友手拉着手出来了。)
3、认读生词,巩固识字效果。
(设计意图: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往往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这种由易到难的方法,采用开火车、评选认字大王、奖笑脸等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效果,培养识字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生字宝宝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他们全都躲进了课文里,你们还能认出他们吗?下面,请自由朗读课文,老师还要和你们比赛读,比比谁读得最认真,谁的字音读得最准,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也一起读)
2、指名读。(师:把你读得最流利的那一小节读给同学们听)适时点评(师评或生评)
3、教师范读。(师:下面,请同学们检查一下老师的读书效果)
4、齐读全文。(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朗读训练中,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形象,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
四、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节
(1)师:那两只鸟蛋原本在什么地方?(树杈上)后来被一个哥哥怎么样了(取走了)被取走的鸟蛋的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2)交流,重点突破:(小小的)鸟蛋——鸟蛋(小小的)
(凉凉的)鸟蛋——鸟蛋(凉凉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3)你们喜不喜欢这两只小小的、凉凉的鸟蛋?(喜欢)读出这种感觉。(指导学生读好“小小的”、“凉凉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理解“鸟蛋小小的——小小的鸟蛋“这种词语形式。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还引导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如“头发
黑黑的”“尺子长长的”……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从而达到开发语文课堂资源,积累词语的目的。)
2、学习第二节
(1)创设情境:在一棵美丽的大树上,住着鸟妈妈幸福的一家。她耐心地呵护着两只鸟蛋,盼望着自己的宝宝能快点从蛋壳里钻出来。有一天,鸟蛋被大哥哥取走了,鸟妈妈会怎样呢?(焦急不安)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焦急不安”:a、“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b、什么时候你会焦急不安?
(2)鸟妈妈只不过丢失了两只鸟蛋,它为什么会焦急不安?(感悟“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3)是啊,宝宝不见了,鸟妈妈怎能不焦急呢!让我们读出这种焦急。(齐读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鸟蛋不见了,鸟妈妈的焦急不安,并结合这一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焦急不安”,体会“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的深刻含义,突破本课的一大难点。)
3、学习第三节
(1)师:看到鸟妈妈这么焦急,你会怎么做?(将鸟蛋送还)(适时表扬学生有爱心,愿意和他们做朋友。)书中的大哥哥也和我们一样,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他也完好的把鸟蛋送还给了鸟妈妈,请所有的女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第三小节。(2)师:大哥哥是怎样把鸟蛋送还的?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把鸟蛋送回家(全体起立,表演理解“小心地”、“捧着”、“轻轻地”等词语)。(3)小记者采访:看到刚才同学们表演的这么认真,老师想来采访几位同学:(1)你为什么要这么小心地捧着?(2)你怎么要这么轻轻地送还呀?(3)既然你们这么怕把鸟蛋摔破了,又为什么要连忙呢?(学生回答会,教师适时评价:你们个个都是有爱心的孩子,老师愿意和你们成为好朋友„„)(4)齐读这一小节。(5)指导书写“连”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演理解“小心地”、“捧着”、“轻轻地”等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接着,由老师扮演记者,对同学们表演时的想法和表演后的感受进行采访,更加深刻地感受大哥哥对鸟蛋的呵护和关爱。在整个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表演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等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4、学习第四节
(1)假如你是大哥哥,你把鸟蛋安全的送还到鸟妈妈的身边,站在树下,你会看到些什么?又会听到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出可能会听到鸟妈妈向他唱歌表示感谢,会看到两只鸟蛋变成了两只小鸟,还会看到许多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等等。)
(2)师:其实,刚才这一切你们和大哥哥都没有亲眼所见,也没有亲耳所听,而只是在想象中而已,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仿佛”。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第四小节。
(设计意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的重新定位,《两只鸟蛋》丰富的人文内涵主要通过学生读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目的。借助图片,读思结合、充分想象,运用“我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式练习说话,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学生的情感和语文素养,也在对本文的解读中一次次得到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大哥哥吗?为什么?(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师:正是因为大哥哥完好的送回了鸟蛋,几个月后,这两只鸟蛋变成了两只漂亮的小鸟,他们在枝头对着大哥哥欢乐地歌唱,你们猜猜,他们会唱些什么 ?
3、师:是啊,因为有了大哥哥的爱护,两只鸟蛋才会快乐成长。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全文,让这个动听的故事讲给所有的人听!(全班配乐齐读全文)
4、师:因为有了雨露的滋润,花儿开得更艳;因为有了老师的呵护,我们笑得更甜;因为有了大家的爱护,鸟儿唱得更欢!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引导学畅想几个月后,两只小鸟站在枝头会对大哥哥唱些什么,从而揭示本文的中心,教育学生要像文中的大哥哥一样,做个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的好孩子,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取下 —— 焦急不安↘
保护环境
送还 —— 鸟儿欢唱↗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学习第二小节时,我紧紧抓住“焦急不安”这个词语,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一边声情并茂的讲述,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嘎然而止,问:“有一天,两只鸟蛋被一位大哥哥取走了,鸟妈妈会怎么样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说鸟妈妈十分着急,到处找寻两只鸟蛋;有的说鸟妈妈心痛极了,我仿佛听见了她凄惨的叫声„„这是,我便顺势一点,这就是“焦急不安”,然后引导孩子们回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焦急不安,并指导孩子们朗读,读出鸟妈妈的着急。
二、模拟采访,深刻感悟人物心理
第三小节是最能体现小男孩爱鸟的诗节,也是学习的重点。我和孩子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学着大哥哥的样子帮他把鸟蛋送还到鸟妈妈身边。接着从孩子们的动作中,我抓住重点词语“小心地、连忙、轻轻地”模拟记者对孩子们进行采访:小男孩为什么“小心地捧着”?为什么“连忙走到树边”,又为什么“轻轻地送还”呢?孩子立刻进入了状态,接受了我的采访:“我怕把鸟蛋打碎了”、“打碎了鸟蛋,鸟妈妈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宝了”、“不快点鸟妈妈会很着急的”„„
三、想象感悟,展望未来
在教学第四节时,我通过读思结合、激发想象的语言训练方法进行教学。当学生读到“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这句话时,我适时提问:你能用“我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这个句式说说吗?一学生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们在向大哥哥表示感谢,仿佛看到它们在天空中快乐地舞蹈。另一学生说:我仿佛听见了鸟儿的欢叫声,仿佛看到他们都争着吃妈妈找来的食物„„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创新性地运用了这个句式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孩子们看到了小鸟的明天,也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需要时时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其次,课堂评价形式应力求做到多元,评价语言力求做到丰富、有针对性。
第三篇:教育部参赛_家乡的故事(说课稿)_李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家乡的故事》。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传说故事。
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4、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放手让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去了解家乡的变化,激励学生形成家乡的未来在我们手中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课时设计
这部分教学我准备用3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们将准备一些资料:比如一两个自己搜集的家乡的的故事,搜集方式:可以访问年龄大的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生活。还可以搜集一些过去的照片,等等。同时我将准备我搜集的资料,包括家乡的故事、老照片、风景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缩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展示图片,感知家乡的美丽
(三)合作交流,分享家乡的故事
(四)快乐体验,谈如何展示家乡美
(五)回归生活,畅想家乡的未来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歌曲导入,缩近与学生的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歌曲《家乡》,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家乡是我们不变的根源,在我们的家乡每天都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分享同学们心中的(老师板书)——家乡的故事。”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展示图片,感知家乡的美丽 活动
一、“老照片”与“新景观”的图片展。
1.布置学生搜集反映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生活的照片。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家乡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交流,分享家乡的故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引入活动二: 活动
二、“我与爸爸比童年”小调查
1、设计表格,了解以前家乡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进行归纳整理。(课前完成)
2、交流调查到的资料信息,谈谈感受。
3、以“小作文”的形式把调查情况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抒发对家乡变化而感到自豪的心情,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
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进行总结(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四)快乐体验,谈如何展示家乡美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家乡的美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5页的图画,“家乡的山真美,家乡的水真美,家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一代代父老乡亲。家乡有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我们快乐成长……” 用这段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去抒发自己赞美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们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人的好客,家乡的美景,家乡的工业发展……从内心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五)回归生活,畅想家乡的未来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用心描绘未来家乡的美丽。引导学生用绘画或者写作的形式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情感。
最后教师总结:家乡哺育了我们,我们每个人就应该关心、热爱家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对我们的哺育之情。
八、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的板书。它分为三部分:谈家乡美,展示家乡美,畅想家乡美。每个主题下面的内容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发现,去充实。
九、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篇:教育部参赛—《 优效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徐广春
优效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它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建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探索,积极优效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主动参与
情境
好奇心
探究
优效
从前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农村小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改实施工作远未达到城市学校那样的水平。许多教师虽然由过去只关注“教”开始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由过去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开始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是这些变化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表面,“教会学生学习”远未得到落实。因此,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当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效教学来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这一概念才频繁出现在教育文献中,才引起了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关注。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这样做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小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枯燥的数学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
愉快的事,从而增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拼塔”时,让学生动手堆一堆、搭一搭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体会到不同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我们可以将手中的几个物体或者所有物体进行拼搭,先想一想搭什么,在讨论一下,最后动手搭一搭。(学生分小组拼搭,拼搭好后可以参观其他小组的作品。活动后组织交流)
生
1、我们小组拼搭的是美丽的宫殿,欢迎小朋友来游玩。
生
2、我们小组拼搭的是河南小学,我们的学校非常优美,欢迎小朋友们来河南小学上学。
生
3、我们小组拼搭的是„„
在“搭一搭”的活动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简单的形体在他们的手中成了美丽的宫殿、河南小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真正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也充分的认识了每种几何形体的特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玩积木,孩子们会异常兴奋,让学生把积木分类摆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他们注意到积木的形状不同,从而发现可以根据积木的形状来进行分类,这时,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地从无意识的玩转移到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
二、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前提,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设置悬念,先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枯燥的数学会让他们感到乏味,在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增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述一个分西瓜的故事:小猪猪最喜欢吃西瓜了,猪妈妈对三只小猪说,先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三块每人吃一块,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西瓜平均分成六块,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
几才能保证每人吃的同样多,如果分成九分,每人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这下可难倒小猪猪了,这时小白兔走过来告诉小猪猪,小猪猪很快知道怎样吃西瓜了,你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的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动手画起来了,谁也不想落后。
学生有了上面的争论,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与同桌讨论起来。有些知识比较丰富或者已经预习过的学生高举起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教师暂时不让他们说穿,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被激发出来。
三、激发兴趣,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一时一事的成功,而要为学生的终身服务,所以,如何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设计时,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研究、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3,但不满4,然后又发现不满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3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合作、讨论、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议等激起了彼此的灵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要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四、开展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玩”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慧是从手指尖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学生亲手发现真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教学《认识角》中片段:认识教学中的角。用纸片折出角
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角:
小组内展示你所折的角。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谈话:拿出圆形纸,你能用这张圆形纸折出一个角来吗?试试看。(教师巡视)
谈话:小朋友手真巧,折出了许多不同的角,把你们折的角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角在哪呀
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用你折的角的这个地方碰碰小脸,你有什么感觉?(生:刺刺、尖尖的。)
谈话:你再摸摸这两边,是怎样的?(生:直直的,平平的„„)
谈话:我们通过刚才折角、感觉角,我们知道角是什么样的了,那它用怎样的图形来表示呢?教师板书角它有各部分的名称,刚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本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
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未知的习惯。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例如
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你是不是也感觉手痒痒的,想自己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吧,根据你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一些材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吧!你们可以先看一看材料袋中有哪些材料,再独立思考一下准备怎么做;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先看看学具袋中的平行四边形再操作。大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作,现在请你们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派代表上来交流。
哪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说说这么做的理由,其他小组等他们说完后可以进行补充。
根据提供的材料,可能出现:
(1)方法一:用小棒摆。请你说说你怎么做的?要注意些什么呢?(2)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介绍一下,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3)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醒一下大家吗?应该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谈话:大家可真行!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作出了平行四边形,老师在上课之前也作了一个(出示做好的图形)漂亮吗?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
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做图形的感受,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平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的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自由的创造,把对“平5
行四边形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创造了一定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得轻松活泼。给学生一个自由放飞思维的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出来。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数学,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追求有效学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优效学习,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优效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特点、教法建议》,万淑娟,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8.2、《新课改教育研究》,姚卫伟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3。
4、《江苏教育》.张俊平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3、《课堂发言与创造力培养》,田玉银,《成才导报》第780-782期
第五篇:教育部参赛_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_李宝琛
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大家好。对于班主任的工作,在过去的工作过程中有点滴的感受,现在拿过来在这讲一讲,对于诸位权且当作批评的对象,对我自己我当作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算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加工和提炼的过程,如果真的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会感到很欣慰。关于班主任工作大概有这样的几点看法。
一、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树立大局观念,树立起集体意识。什么是大局观念、集体意识呢?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其办学思想以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第一执行人。学校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规范,需要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加以检查、监督、提醒、帮助,学生的课余活动需要班主任发动、组织、带领,学校的各科室的工作开展也需要班主任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诸如此类。这就要求班主任有大局观念、集体意识。这好象还没有说的很明白,我们不妨从反方面说一下这个意思。在具体工作中,个人的意志不能超越学校的意志,个人的利益不能超越学校的利益,个人的思想不能超越学校的思想,就是说要避免出现极端个人的和极其自私自利的言行。以前就有这样班主任做过这样的事,学校搞一次全校性活动,结果因为班主任的极端不配合,造成很坏的影响,因为班主任的情绪而致使学校的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造成的后果。在思想上不避免这种思想,那么在实际上就不可能避免这种行为。再比如说,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我说的是指一些应该向学校反映的严重
问题,但是,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向学校汇报,就是要欺上瞒下,就是要玩弄一些小伎俩,就是怕暴露,你怕什么?我认为,把问题看的严重点比盲目乐观要好。作为学校基本工作的执行者,班主任之间要做好沟通,而不是相互拆台,有的人就怕别人做的比他好,甚至连别人勉强做好也不能容忍,巴不的别的班主任工作上出问题,我想学校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的,为什么?因为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没做好,学校整体工作就受到影响,那些希望别人出事的班主任即便做的最好,如果有这种思想,我看也是不合格的。害人事小,影响工作事大。刚才我说的这种人有没有呢?在坐的是没有的,但是以前有,看着别的班级学生出事,幸灾乐祸。
二、班主任应当树立服务意识。
毛泽东是革命先辈,他写下了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服务”是一句口号罢了,其实不是,共产党是好的,个别党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样道理,我们学校主张“为学生服务”,如果班主任做的不好,那我们的“服务”何尝不是一句口号而已?怎么做?共产党人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也要提倡这句话,我们要做到的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贯彻了“一来一去”就是贯彻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从学生中来”,“来”什么?就是说,班主任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到学生中去”,“去”的是什么?班主任要摸清班级学生大多数的想法,要代表大多数学生的意志,代表大多数学生的感情,然后带着这些东西去工作。
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做到“为学生服务”是不是就够了呢?不够。在班主任的字典里,“服务”还包括“为学校服务”。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班主任为学校做好服务,为学校工作做好服务,学校才能为班主任、为老师做好服务,为班主任工作、为老师工作作好服务。这个逻辑关系要搞明白,搞明白了这个关系,思想上就豁然开朗了,工作就会有更大干劲了,困难就觉得少了,事情做起来就觉得容易了。下面我们再就如何服务罗嗦的说一下。
要做到“为学校服务”这一点,我觉得关键是做好学校交付的各项具体工作,带着热情投入其中,去感受乐趣;深入的挖掘自己的才能,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具体的承担责任,为学校分忧。我想这应该是学校想看到的班主任所应具备的状态。
要做好“为学生服务”,还是要从“服务”本身做起,“服务”的关键是人性化。人性化现在是个流行词汇,具体工作中,怎么做到人...
性化呢?比方说吧,有两个学生发生了纠纷,班主任怎么办?怎么体现其人性化?当然不能就是简单的批评,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对错,对双方都来那么一下,这种情况是有的,因为这种事会使班主任觉得没有面子,觉得影响了学校对他工作的评价。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有人说了,我不那么办,我找原因,我当包青天,我仔细询问,我深入调查,我找到原因了,分清是非了,错的那个我要批评,我要宏扬正气,我要铲除邪气。这就行吗?这是比第一种好多了,但是也不够。
学生没有不犯错误的,“服务”就是要我们改变思维,是非对错当然要分明白,但是还是不能像第二种做法那样。我觉得作为班主任是不是应该先想想,学生犯了错是不是跟自己有关系,是不是跟班级有关系,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完原因,你就会心平气和了,觉得错的那个同学或许也很可爱,这样之后,就不会老想着去批评他,过去我们做学生时不也是会犯他一样的错误吗?那好,告诉学生如何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做了这样的错事,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一句话,要引导犯错的同学,使他走上正确的路,这才是学生到学校来的本意。他们来学校就是为接受教育的,他们来就是为获取经验教训的,他们来就是为在学校更好的成长的。
三、班主任的工作方法问题。
人性化是“服务”的关键,人性化管理是班级工作的关键。
第一,班主任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而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个体只要得到尊重了,就会产生对集体的热爱和信任。如果学生能对一个班级有了基本的热爱和信任,有了对班主任的热爱和信任,那么班级工作就好开展了,班主任的工作就好干了。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的事。人在生活当中总是难免对别人进行评价,班主任也难免对学生进行一个划分,但是我觉得班主任还是不要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好。古人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会问:那班主任就不能评价学生了吗?当然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古人还有
一句话,叫做“盖棺定论”。古人意识里对一个人的判断看来还是很慎重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就把学生说成是某某样子呢?作为教育者,更加要慎重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对学生要给他机会,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年轻人就是会做些傻事,就是会有些成年人不能允许的个性的东西,从事教育的人要是连这一点都不能允许,那么这个人怎么能被称做“灵魂的工程师”?我看只能叫做“灵魂的刻度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个性都变的和自己一样,不能觉得和自己个性一样了就是好学生,和自己的个性差别很大就不是好学生,这种评价难道不是很自私的行为吗?
第二,班主任要选好班级干部,要用对人,要用好人,要用好人。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是火车头,班级干部也是火车头。怎么选班级干部呢?班主任看着顺眼的不一定就是好车头。
1、人品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班级干部,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是人品不端正,那就会带坏一批人。人品好,就能服众,即使不能一呼百应,但至少能带好几个人,至少能震慑歪风邪气。
2、班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这个助手应该被多数学生认可,就是说,选班干还是要班主任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不要想当然。
第三、做学生工作要从做学生的朋友开始。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交朋友。怎么做朋友呢?有一句古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老师与学生做朋友就是要做君子之交,应该做淡如水的清雅之友。什么意思呢?就
是要真心,也要严肃,在课堂上是严肃的师长,课余能在球场上一起奔跑。这应该算是一种良好的关系了,而一种融洽的关系正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第四、班级也需要有特色的文化。
班主任应该想点办法对自己的班级进行一下文化建设。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文化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这个文化怎么建设?其实很简单,可以先提出一个口号,再想着把这口号一个一个地实现。我们学校就有一个口号,嘴巴要甜一点,手脚要勤快点,我说的不全。(嘿嘿)我想我要是做班主任就可以在班级里提出一个口号,去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当然,这个文化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事实上也最终成为一个部分,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把这些要求张贴在教室里,作为对学生的要求和鞭策。这个文化就是:
不做吹牛好胜的人
不做混淆是非的人
不做卑躬屈膝的人
不做自以为是的人
不做口蜜腹剑的人
不做忘恩负义的人
不做仗势欺人的人
不做认贼作父的人
不做欺师灭祖的人
不做欺上瞒下的人
今天我罗嗦了这么多,肯定有很多不到的地方,恳请诸位同仁能批评指正。谢谢。
二零零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