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5篇

时间:2019-05-15 00:1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第一篇: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最传统、最古老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实践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甚为密切。中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发展,它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一、理论奠基时期(秦汉以前)1.春秋之前属于自发的医学实践活动与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人们死后多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作为随葬品,提示原始人相信躯体虽死,人的灵魂尚存。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与巫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甲骨文中大量的问病卜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而不在于鬼神,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中来,促进了唯物疾病观对唯心的鬼神致病观的斗争。

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化,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这也给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他们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到了汉代,由于疾病的流行,一些进步的医家在自己临床实践中,吸取了当时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药物学进步和对疾病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临床医学思想,其重要标志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巨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形成了根据病变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来处方,奠定了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时期(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

1.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至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向成熟。

2.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宋代,统治者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见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到了金元时代,中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完善(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张介宾和赵献可提出了“命门学说”,李中梓也明确的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它们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发展、补充了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有:明·吴又可创“疠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吴鞠通创“三焦”辨证体系,用于温病临床疗效卓著,充实、丰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使温病学派日趋发展,逐渐成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自成体系的一门学说。

第二篇: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国情地理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国情地理

一.国情地理相关易考点集锦

1.中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2.水、土是立国之本。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3.中国水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4.中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5.中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区。6.中国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7.中国的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山区。8.中国的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铁、石油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而有色金属矿大多分布在南方。

9.中国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及一些有色金属矿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10.中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

11.中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单乔木就有2000多种。还有世界上的特有树种,如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和银杏。

二、考点点拨

国情知识的在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多选等客观题的形式来考试,考试内容多为知识点的再现,题目较为简单。

1.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是()。A.山地少,平地多,耕地比重小 B.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少

C.土地资源分布不平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D.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 B.海南岛面积仅次于台湾,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 C.钓鱼岛等岛屿位于台湾东北的海面上,是我国最南的岛屿

D.南沙群岛则是我国最东的岛屿群 【答案】1.A2.A

第三篇: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

许多地方对于时政的考察越来越多,其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时政考察中,有时会考一些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2018年又是一个充满纪念的年份,因而本篇将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出来,方便大家一起回顾。

1.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2.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丝绸之路”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

3.《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1848年2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20年8月22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4.徐州会战、武汉会战80周年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5.一战结束100周年

一战发生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战争双方分别是同盟国和协约国,最后协约国取得胜利。

6.戊戌变法120周年

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其目的就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

7.周恩来、刘少奇诞辰120周年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是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第一任国务院总理。曾提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纲四目”等观点。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全党范围内正式提出并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人生两大贡献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第四篇: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监察委员会”考点清单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监察委员会”考点清单

根据党的十九大决议,成立监察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

监察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一届五年。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该机构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地位:与政府、法院、检察院平行,国家体制由原来的“一府两院”转为“一府一委两院”,共同受人大领导,对人大负责。

负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 结构:国、省、市、县四级

设置:兼并原来的监察部、预防腐败局职能,与纪委合署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手段:用留置取代双规 设立过程

2018年2月11日 青海省监察委员会成立 标志省一级监察委全部成立 2018年2月13日 河北省唐山市监察委员会成立 标志市一级监察委全部成立 2018年2月25日 广西省崇左市大新县监察委员会成立 标志县一级监察委全部成立 2018年3月11日 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 我国覆盖国省市县四级的监察委全部成立

第五篇: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

内蒙古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5)综视决策模式: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5.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1)政治系统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他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2)功能过程决策模式:政治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最早提出了决策过程的七功能分析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活动过程的七个互相连续的功能活动环节是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和终止。在七功能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安德森提出五阶段功能过程决策模式理论。即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3)制度程序决策模式:制度程序化决策模式理论,是西蒙提出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这一理论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管理决策过程,积极倡导运用现代决策技术,提出可以运用手段—目的分析法来使非程序化决策转化为程序化决策。

(4)公共选择决策模式: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布坎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质就是对公共政策的研究。这一理论既想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又想实现公共选择公平合理,这种良好的主观动机却克服不了两者的内在矛盾。

(5)追逐决策模式:这是指在公共政策决定实施后,通过追踪信息反馈,决策系统对原政策方案进行补充、修正、使政策方案完善更新的决策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追踪和反馈实现二次决策。6.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1)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设置,对政策设置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两类。这两类体制对政策制定的质量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2)公共政策制定者因素

公共政策最终是由人来制定的,因此政策制定者的个人素质,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决策者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水平与政策水平是成正比的。

公共政策是调整和规范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它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之前了解社会成员的需要、利益和心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4)公共政策制定的技术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使用的政策制定手段和方法,对政策质量和政策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7.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和手段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

(3)注重整体性原则;

(4)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和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

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1)公共政策执行体制。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因素。

(2)公共政策执行者。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最直接因素。

(3)政策客体。政策能否达到目标与广大的政策对象有直接的关系。

(4)政策本身的问题。

(5)政策执行的资源。

9.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第一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一般标准,即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中共用的和通用的标准。一般包括政治标准、生产力标准、公共利益标准、社会实践标准。

第二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特殊标准,即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行为的评价有自己的特殊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成本标准、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

10.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1)比较分析法。政策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2)整体评价方法。运用系统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评价政策。

(3)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政策运行成本与政策实施效益加以对比的分析方法。

(1)政策评价主体自身素质的差异。

(2)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

(4)政策评价资源的稀缺性。

(5)政策评价的社会环境因素。12.政策调整的内容和类型

公共政策调整是对政策系统的调整,包括对其内部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调整。其主要内容有:政策目标的调整;政策方案的调整;政策实施措施的调整;政策效能的调整;政策关系的调整。

政策调整的类型,主要有增扩型和缩减型的政策调整;合并型和分解型的政策调整;激进型和渐进型的政策调整;终结型和延续型的政策调整。

13.政策终结的内容和方式

政策终结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执行、政策组织和政策功能五个方面的终结。公共政策的终结有五种具体的方式: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分解、政策合并和政策缩减。

更多相关信息:

下载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